影响积极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影响积极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积极情绪的来源与背景

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过程,是个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家利珀把情绪定义为“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可以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也曾为情绪概括出一种定义“情绪是对事物的关系或态度的体验”。②积极情绪是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潮背景下提出的,是指个体在自身生理条件的基础上,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积极的、正向的主观体验。认知情绪理论将积极情绪定义为个体在某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或是得到他人正性的评价时所产生的体验。情绪的分立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兴趣、自豪、感激等。③

2积极情绪促进心理发展

2.1积极情绪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Fredrickson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消极情绪是个体在面临外界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会使个体的瞬间思维空间以及认知广度变得狭小。在此基础上,Fredrickson提出了扩展一建设理论,积极情绪,如快乐、兴趣、感激和自豪等,都具有扩展个体瞬间的知行能力、增强个体的个人资源的作用。④Woodward等提出任务转换是认知灵活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同时也是认知灵活性中经常被研究的一个成分。任务转换是由一种任务转换为对另一种任务反应,或者由一种反应定向转换为另一种反应定向。⑤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抵制个体在任务选择时的习惯化效应,影响个体的任务转换过程,从而提高个体认知灵活性。杜建政,高妍春⑥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情绪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的产生几率。

2.2积极情绪缓解消极情绪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情绪事件也随之产生,不能及时有效的将情绪事件控制、化解心理冲突,个体就将陷入烦躁、抑郁等精神状态中。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讲,积极情绪是在一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产生的,而消极情绪是在危险的情况下产生,当消极情绪产生时,个体的生理活动水平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如血压、心率、激素水平的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仅仅依靠消极情绪的撤销是不足以恢复的,这时就需要积极情绪的参与。Fredrickson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有效地撤销消极情绪的主观体验并同时缓解消极情绪所产生的各种负面生理唤醒。

2.3积极情绪提高个体适应性、提高主观幸福感

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际适应性、情绪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在同样的压力事件出现时,适应性良好的个体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压力事件,从而不易产生心理问题,相反,适应性较差的个体经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中,最终产生心理问题。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在人际交往、情绪事件、社会适应、学习适应中的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Seligman认为,心理健康的最高标准是幸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做出的评价以及主观体验。⑧主观幸福感由两部分组成,即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情感体验。积极情绪既是主观幸福感的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又是主观幸福感的诱发因素。积极情绪可以扩展个体的思维与认知空间,撤销消极情绪体验以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并进一步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个体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

3积极情绪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1积极情绪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基本教育思想,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界定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最早的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后来也有研究者提出,心理健康就是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心理健康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疾病的缺失”与“拥有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结合的较完全状态,即既包括消除消极心理健康状态,也包括获得积极心理健康状态。⑨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有重要关系。⑩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既起部分中介作用又起调节作用,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只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情绪表达能够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高情绪智力者较能觉察自我的情感,富同情心,具备高度自尊,较能与人和谐相处,对生活较满意,以及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指标,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王振勇等也通过实验研究证实通过干预模式培养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压力应对能力,同时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心理素质培养可以结合起来,共同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2教师情绪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学生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众多社会关系中,师生关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情绪具有感染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本身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有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引发情绪波动的生活事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让自己及时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以稳定的情绪与学生沟通;第二,教师传递积极情绪。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教师是自己的榜样,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否拥有较高水平积极情绪的教师,会影响整班学生的积极情绪水平;最后,教师的情绪表达要对学生足够尊重,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被包容、接纳的心境下培养积极情绪。

3.3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有着重要意义。古人曾说“在乐中学,事半功倍”,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心理条件,培养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消除厌学心理。前人的研究已经证实,积极情绪可以拓展思维与认知空间,而学生的心理素质中,认知品质是能力成分,元认知、创造性都是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的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监控,将所学新旧知识结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4积极情绪的诱发培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将积极情绪培养策略、心理素质培养策略与学生的文化课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通过课堂渗透方式培养积极情绪,如通过语文课堂的名人故事来培养积极情绪;第二,通过审美熏陶方式培养积极情绪,如音乐、书法、美术作品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第三,利用团体活动培养积极情绪,如心理班会上的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作者:王立新 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