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然后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包括充分发挥辅导员心理辅导的作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班委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心理问题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成才的关键,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通常情况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等,笔者细致分析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指出了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预防工作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一)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人的基本社会需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了解,可达到自我实现与肯定[1]。现今许多刚踏入学校的大学生,从周边交往的小圈子里脱离出来,进入大学这个大的社交圈子。在地域上远离了熟悉的亲人和朋友,大学校园里各种新环境的变化令他们猝不及防。融入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个体对此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即适应性。个体适应性的良好与否决定了入学的状态和以后个人的未来发展动向。在大学里,人际关系明显比高中要宽的多,交际圈从小班级扩大到院系,交友圈从宿舍扩大到社团。而人际关系处理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一旦处理不好就非常可能使得学生陷入孤僻自卑的心理。

(二)学业抗压问题

大学生的学习与高中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了教师和家长的监督,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意识。学习传统课程变为相关的专业课程,这就需要学生转变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实践适应性学习。具体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是有限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必须拥有相应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所以需要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2]。这样地跨步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少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自主规划学业,从而在大学自由的学习生活氛围过于放纵自己。能够进入同一学校本专业的学生学习水平都是差不多的,起点一样。专业成绩排名肯定也有高有低,其中不乏有些学生在原高中学校成绩比较优秀,而大学校园里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学业压力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从而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生活适应问题

面对大学的生活环境、管理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如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则易引起心理问题。现如今,独生子女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比较高。由于家庭环境良好,这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进入大学后,生活上的各种琐事使他们频频受挫。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足,难免出现心理问题。从实际状况来看,部分大学生在处理生活琐事上,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而产生烦躁、焦虑情绪。部分大学生在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时,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试能力相对较弱,未能考虑与学业平衡,容易出现自负心理[3]。这些心理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而且制约着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心理辅导的作用

作为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服务。辅导员在做好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也要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做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导者。但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却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情况对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阻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只有和学生敞开心扉,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畅通的沟通交流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起先可能是一个点头微笑,逐渐由三言两语的交流演变为深入交流。辅导员是学生在校的长辈,是学生脱离了家庭之后的依靠。如此,拉近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惑和障碍。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洞察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学生。“以人为本,因人而异”需要辅导员自身能够及时做出灵活反应。每个人都有独到之处,即自我意识和自我适应性都会有所不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不同,所以,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更有所不同。古有孔圣人的因材施教,而今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因人而异。有些性格自卑软弱的同学需要热情的鼓励来提高自信心,而对待自傲偏执的学生则需要严肃诚恳。此外,学生还有一部分因为家庭情况等各方面的原因心理可能会脆弱敏感些,这就需要导员的心细关注,另外通过心理知识测试等其他方式也能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及时针对这类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使大学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学习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不同学期阶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心理健康课程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知识类课程,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学生的心理体验训练落实到位,就必须以发展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实施课程设计[4]。课程内容选择上,就大学生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业问题等进行分析,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进行探讨,由此,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逐步消解学生的迷茫情绪,避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真正为其未来助力。

(三)加强班委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助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责任,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离不开班委的付出。班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是拉近班级与辅导员关系的纽带。所以,需要加强班委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助作用。班级的负责人及班内的心理委员,在与同学的日常相处中,要及时关注那些情绪状态不好的学生,一旦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辅导员反映情况,积极配合辅导员工作,协助辅导员及时地管控学生心理危机。同时,还要定期组织与班委和舍长的会议,及时了解其他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班委还要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利用班会,宣传班里出现的好人好事,由此建设优秀班集体,从而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矫治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班委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更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坚实力量。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各个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注重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尤其突出强调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大学生心理问题要治“未病”,促进各方面育人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协同协作。针对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问题,有条不紊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材。

参考文献:

[1]罗新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8.

[2]马立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崔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6):39-40.

[4]宋德如,张晓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韩玉 王程宇 单位:临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