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优化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优化分析

摘要:优化语文教学,教师要考虑到语文的特点,重在引导,学生重在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不会惧怕学习语文,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化教学

一、做好课前预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足以让我们看到预习的重要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要备耕、军人要备战、教师要备课、学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预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语文新知识的起点。它的最大好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学生将新知与旧知进行结合的能力,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产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所以,教师重视引导学生预习,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授人以渔”的好处。课前预习,一定要让学生做到三“动”。这里的三“动”,就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三结合。首先是“动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情感再现,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学生把文章读通顺,便于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挖掘,这样,容易让学生拓展延伸,既丰富了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其次是“动手”,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懂的字、词或有疑难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了解人物,排除阅读障碍,这样,不仅丰富了知识,还拓展了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最后是“动脑”,课文无非是写人、写物、写景、写事、写道理,教师予以指导,学生容易进入角色去体会、去感悟。课前的预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减轻了课堂上的压力,学生只需留意老师授课的重、难点,就能轻松学到知识。

二、创设情境,突出重、难点

有的课文内容由于时间的跨越,远离了现实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多、学生的年龄、学生的生活条件,一定程度上让学生难以入境,难以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在教学中进行解读,对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能直接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为老师一定要给孩子们讲讲当时的社会以及鲁迅为什么弃医学文,在学生了解到社会的黑暗,就明白为什么鲁迅会受到迫害,为什么伯父会“碰壁”,此“碰壁”也就非我们正常理解的“碰壁”。又如的《长征》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也是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了解红军渡江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战斗的惨烈、体会红军的心情。最后,通过“暖”和“寒”的对比,在比对中,教师教学随即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训练

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课文中闪光的地方,这些既是课文出彩的自然段,也是课文感人的地方,在品味之后,让学生仿写。如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文章开头从大自然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时光的匆匆流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欣赏之余,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写写哪些自然现象也能说明时间匆匆而过;美文的欣赏之后,学生再去尝试仿写,这样的教学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能极有兴致地去试试写作。又如《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在感叹地球的美丽时,学生也在思考人类是怎样破坏地球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个美丽、可爱的地球。这里,我可以让孩子们课后去搜集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写写被破坏的原因、经过、结果,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样的点拨,学生怎么还会觉得写作文很难呢?又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教师可建议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可以说每篇课文的教学,几乎都可以用来启发学生,用来进行作文教学。从学到用,这样的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语文就是用来学会表达、学会交际的,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

四、合作、交流是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抛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是一堂好课的开始,接下来,应该通过“生生学习”、“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激发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了信息、总结了经验、培养了合作能力。如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内容《用多大的声音》,我就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场合,去分角色表演,去交流,感受不同的场合说话的语气、声音的大小不同。在合作中,学生兴趣浓厚,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明白了事理。

五、结束语

总之,优化语文教学,教师要更多的考虑到语文的特点,重在引导,学生重在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不会惧怕学习语文,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作者:严丽玲 单位: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安运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