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述(3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述(3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语文教学的一大核心就是阅读教学,只有使学生阅读更多书籍并实施阅读锻炼,才可以增强其自身的语文知识储备和综合运用能力。当前,阅读教学应与时俱进,引入新兴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生本教育即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观念。生本教育对比原本的师本教育尽管有相应的区别,但是没有本质方面的排斥及矛盾,而是师本教育相应的进步及健全。在生本教育这一观念的引领之下,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一大核心就是阅读教学,只有使学生阅读更多书籍并实施阅读锻炼,才可以增强其自身的语文知识储备和综合运用能力。当前,阅读教学应与时俱进,引入新兴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生本教育即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观念。所谓生本教育,即在实施教学期间全方位凸显出学生自身的主导地位、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凸显出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生本教育对比原本的师本教育尽管有相应的区别,但是没有本质方面的排斥及矛盾,而是师本教育相应的进步及健全。在生本教育这一观念的引领之下,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1]。

二、借助生本教育理念中的小学阅读教学对策

(一)凸显出小学生的主导地位

由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即一类基本型科目,其相应的阅读教学对于增强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层次而言无可或缺。所以,小学阶段对语文开展阅读教学就变成了小学阶段语文有关教学内的一大根本科目及关键科目。伴随了生本教育这一观念以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应意识到在实施教学期间学生自身的主导地位,并把学生当作开展教学的核心及主导,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也应全方位凸显出这一观念[2]。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就应引领学生对部分关键的字词、句式、语段实施深层次剖析。比如,在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诗词开展教授期间,由于即古代诗词这一模式,在诗词内的部分意象内就会涵盖了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小学阶段的学生较难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及把握。为此,教师就应细心地引领学生开展思索,指引其对诗词内的句子实施深层次的探究,并可以在学生对诗词本身的含义具备相应的把握过后实施示范性的诵读,把这一诗词内所涵盖的对好兄弟的思念、想念一类感情加以体现,以辅助学生可以获得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在生本教育这一观念之下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教师应全方位凸显出自身的辅助功能,大力实施引领,让学生可以体现出其在教学内的主导地位[3]。

(二)构建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

小学时期即学生被教育的初始时期,在学生自幼儿园内迈进小学过后,部分依旧不能很好地紧跟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步调,就体现在学习期间注意力过于分散与开小差等。若班级中出现少数学生过于活泼,则整个教学相应的成效及次序等都会有所降低。因此,在还未开展教学以前,教师就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状况,构建一个紧贴平时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整体的教学气氛更为欢快及放松,这也即增强学生自身的加入欲望与对学习本身兴趣的重中之重。比如,教师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文章期间,可以寻找一些与西沙群岛有关的旅游简介及小文章以让学生开展阅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西沙群岛本身的魅力。在阅读结束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依据阅读的成果说出自己心中的观念,以锻炼其本身的表述能力。此外,虽然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期间借助了引进式这一教学方式,但是其所构建的情境不够合理,不单不会吸引到学生自身的关注,还会使情境相应的教学丧失其根本的功用。为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情境相应教学的成效与质量,教师就应自如下几个方面着眼实施改良:其一,对语文有关教学情境实施构建,要将学生自身的兴趣当作根本,能够让学生想要加入,并与学生自身的认识特点相一致。其二,在开展教学期间,为了提升并锻炼学生单独进行思索这一能力,教师应借助疑问型情境与矛盾型情境,进而开启学生自身的革新型思维,同时提升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相应的成效。

(三)纾解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实施阅读期间无法避免地会碰到部分问题,此时,教师就应增强与学生进行交谈,把握其实施阅读的状况及进展,探究学生自身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产生了错误与否。而对部分内涵充实但是对学生而言过于繁杂的内容,教师就应引领学生一同开展阅读,借助多媒体一类辅助方法以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如,教师在对《荷花》这一文章实施教授期间,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及内涵,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一类方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去网络内下载部分与荷花有关的图片及小视频、小文章等给学生进行展现,以让学生更易把握文章本身的情感,并凸显出其中的重难点。而对于某部分语段,还能够裁取各式影视片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文章内关键的观点、具备教育价值的理念,或是部分写作方式及技能,教师均能够借助多媒体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把握其内的关键点,使学生在对文章实施探究期间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述出自身的想法。如此,不单使学生把握了文章内部的关键点,还增强了其相应的表述技能及阅读技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本教育这一观念应用到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应着眼在将学生当作主导以实施教学,教师不单应给学生予以阅读条件及阅读空间,还应激励学生学会独立思索,勇于表述出自己的观念,对自身所喜爱的作品应尽力达成情感方面的共鸣,以提升阅读成效。同时,对学生自身获得的成就,教师应多予以激励,使学生不单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更具自信心,并凭借最优的状态加入至阅读内,逐步增强自身的表述技能,以促使小学阶段的语文有关阅读教学获得更为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24.

[2]胡洁.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5,(7):123.

[3]柴军应.本教育思想内涵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10):6-8.

作者:付静 单位: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摘要:小学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而小学语文课程又是以阅读为基本形式而进行的,而这也就凸显出了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才能使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断提升呢?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找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它关注的不仅仅是阅读内容更是教师、学生以及课文之间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实现思维发散的重要教学途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改革是整个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功利化导致阅读目标歪曲

随着小升初政策的不断调整,广大小学教师与学生家长逐渐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分数,将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与升学考试紧密相连为实现教学效果的唯一凭证,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语文考试获得中较高的分数,教师就为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有限的阅读材料预先设定大量的练习题,而这些练习题往往也都是以升学考试为风向标的。这就导致本应该以阅读为主的语文阅读课变成了习题课,以至于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现阅读材料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1]。

(二)学生自主学习被教师经验教学所替代

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捕捉到答案的精髓,而很多时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就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实现自主阅读与自主感悟,取而代之的是将教师的经验与教师的思考结果灌输给学生,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教师的经验与教师的思考成功地被学生写在了书上,但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却并没有被学生获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依旧没有得到锻炼。

(三)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偏移

结合教学目标来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审美,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进行字词的理解,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仅仅停留于字里行间而对蕴含在文章内部的情感、思想则把握欠缺[2]。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够从新课改的角度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整体提升呢?笔者认为以下策略使得尝试:

(一)引导阅读回归自然,回归本心

大量功利性的习题操练不仅无法使学生真正达到提升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效果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要想真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广大教师就应该引导阅读回归自然,使阅读回归本心,使阅读课真正实现“阅读”。所谓使阅读真正实现“阅读”,就是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阅读的快乐,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阅读材料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点,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秋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夏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来沟通学生的回忆与思考,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设置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好。

(二)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当

学生“干启不发”时,教师考虑教学进度的影响就会出现直接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强加给学生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惰性心理形成就自然而然地放弃了思考,从而导致教学有效性的不断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采取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阅读空间的方式来进行调整,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而不是将“答案”直接展示给学生。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猫》这一课时,当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由于对阅读材料还不了解,仅靠日常经验,学生无法快速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当学生对阅读材料完成阅读以后还是无法说出答案,教师不妨通过夸张的动作还促进学生的理解,如猫乖的时候教师摆出睡觉的姿态,猫想出去玩的时候,主人又是如何呼唤猫的,猫又是什么态度[3]。

(三)让教学的重点回归主线

当阅读课的教学重点仅仅围绕字词,就使得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学生面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要想使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有效性有所提升,教师就应该从阅读的角度去思考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使教学的重点回归主线。而从阅读的角度来说,阅读的主线应该是学生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情感的把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去引导学生建立与文章的联系与作者的联系,去感受文章的思想与情感。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震中的父子》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中去汲取灵感,通过类似事件、类似情感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沟通。

三、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点,而要想使小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回归自然;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使阅读重点回归主线。

参考文献

[1]倪文玉.提高小学对话式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林湘闽.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作者:陈永奇 单位:贵州省安龙县普坪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

[摘要]基于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及其独特性,语文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需重新定位、审视。教师应从阅读知识体系灌输者转变为阅读教学意义的建构者,从知识权威到学生阅读学习的平等对话者,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基于此,教师自身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变阅读训练方法,加强课堂情感交流,同时学校要加强引导与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角色

为了使小学生拥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及进行流畅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观点的能力,阅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也表明教师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这种专门活动中的核心因素,其角色和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角色扮演”引入到小学阶段,着重研究小学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基于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及其独特性、语文教师角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以及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关键性,教师必须对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定位、审思。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扮演知识意义上的建构者、学生的合作交流者。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真理的权威、知识的灌输者,这种传统角色已不再符合语文新课程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转变角色势在必行。

1.从阅读知识体系灌输者转变为阅读教学意义的建构者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受这种旧思想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扮演着语文教材的灌输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本的复制者。在阅读教学时,根据已有教学经验、固定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机械地进行朗读训练、概括大意等活动。他们缺乏对阅读教学意义、价值的理解与探索,教学脱离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脱节,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只是把空洞、教条的阅读知识传递给学生。要使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角色,成为阅读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同样是文本的载体,是一个“活物”,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可以通过将自己形成的对阅读意义的独特感受传递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形成自身理解语言学习的独有视角。据此,语文教师还要对阅读内容深入分析,对阅读意义积极建构,对阅读课程深度把握,不断提升教学素养。

2.从知识权威到学生阅读学习的平等对话者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深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而被冠以知识权威的头衔,他们是真理的代言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教学决定权。这样往往滋生了教师自负心理,常常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权威的姿态,以命令的语气向学生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话语权,只能顺从于教师,按部就班地学习课文,不能进行创新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和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虽然是身心发展未完善、不成熟的个体,但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平等,追求发展。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人格,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使他们体会到平等、真诚、理解、包容的氛围,进而乐于接触新鲜事物,富于阅读热情。“这也就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1]。

3.作为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

吕叔湘和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2]。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尤为重要,他们处于基础教育启蒙阶段,进行阅读就是为今后阅读能力的深化发展打好基础。考虑到语文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学科,仅仅靠语文课堂中有限的几节阅读课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不够,因此,有必要补充课外阅读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语文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时转换自身角色,自觉地充当“桥梁”,将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另外,教师还应树立“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阅读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方式,同时善于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阅读理论知识,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获得实践经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扮演的现状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调查以大同市实验小学、十九小、三十五小三所小学的部分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其发放问卷。访谈法选取大同市城区十九小的语文低、中、高年级段的教师以及学生各3名作为访谈对象。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分析,结果如下。

1.教师的认识

(1)教师教学观。调查显示(见表1),在回答“您认为小学语文进行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40%的教师选择了“增强语言理解能力”,30%的教师选择了“增强语感,加强情感美德熏陶”,24%的教师选择了“培养听说读写技能”,6%的教师选择了“掌握生字词语”。从总体上来说,选择“掌握生字词语”的教师只占6%,而大部分语文教师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可见,教师对教学目的的了解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做出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根据调查结果(见表2),对于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83%)重视小学生在阅读中要养成自学习惯,学生进行阅读学是依赖于教师的督促往往是不现实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教师只是起促进引导的作用。在创新能力培养中,有86%的教师认为,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求得长远发展。(2)教师的学生观。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逐渐树立起来[3]。在表3中,90%的教师都赞同“阅读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使个性得到发展”,可见,他们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而且能够看到全体中的个别,致力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因材施教。

2.教师的教学行为

(1)关于阅读教学的改进。在表4中,40%的教师在提升自己阅读教学水平中使用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培训和公开课的方式,其次是参与研究活动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这既说明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教师考虑到教学方式实现的现实性问题,他们提高教学水平所采用的方式贴近于现实且简便易行,学校也有能力支持教师活动,节省大量教学资源,从而使教学水平趋于最优化。表5中数据显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面对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其中“将问题搁置,不予处理”的教师只占1%,而有九成的教师会尽可能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有99%的语文教师都有探究、思考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他们也勇于践行,及时了解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他们的默默耕耘与不懈努力,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2)关于教师角色扮演。从表6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实际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角色即知识权威的定位,向引导合作者转变,更重视发挥帮助、启发、促进作用。在47名被调查教师中仍有28名教师选择了“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尽管他们还选了其他角色,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师仍然存在阅读教学课堂中“以师为中心”的观念。笔者认为,现代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及时更新,认识到“学生中心”的重要性。表6数据显示,还有一半的语文教师选择了“课堂与课外阅读的桥梁”的角色扮演,显示出这些教师已经认识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必要性。由表7数据可知,有57%的教师重视课外阅读,但访谈教师又发现,在实际情境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忽视他们作为课堂与课外阅读的桥梁的这种角色,这使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教师普遍有重视课外阅读的意识,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由此,教师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表8中,有将近九成的教师都赞同低、中、高年段语文教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积极运用于实践,这充分地体现了小学教师准确地认识到每个小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不同的需要,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逐渐趋向于素质教育。(3)关于阅读教学的评价。根据调查结果(见表9),有47%的语文教师选择评定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途径是通过“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的情况,说明教师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认识到学生能力不应完全以成绩为标准去判定,成绩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有26%的教师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最快、最有效的评价方式是看学生测验成绩,虽然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使用,但这种方式长此以往是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发展的,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无济于事。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从重视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改革传统评价体制,建构新型评价模式。

3.教师角色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表10数据显示,有66%的教师认为“有一定差距”,占总体比重较大。选择“基本吻合”的教师占32%,显示出教师对现状基本满意。小学语文教师实际角色与理论角色期望产生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见表11)。有51%的语文教师认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生的积极配合,其次是教师自身的发展(34%),学校氛围和国家方针政策所占比例较小。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笔者在访谈中曾听到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这样说道:“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我们教师积极地去落实新语文课标所期望的教师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作为引导者,将学生作为阅读学习的主体,但是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等方面的限制,学生无法积极地配合教师,缺乏兴趣,这使我们在现实状况中很难实现教师角色转变。”针对调查现状笔者认为,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欠缺。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要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合作的对话者,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需树立“生本意识”理念,以人为本,从儿童生活出发,把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促使学生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以发展。其次,新语文教学观主张促使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各有所长,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特长,不断努力,取得成功。另外,新的教学理念更加强调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彻底破除学生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学习阅读知识,应尽力去帮助他们在课本之外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转变教学模式

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缺乏多样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进行单一的阅读训练。因此,教师要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来探究学习。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考由学生进行,结论让学生独立探寻,意义由他们自己建构。由于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的萌芽状态,缺乏阅读学习的自觉性,不能主动地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使小学生形成自主阅读习惯,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从主导安排学生阅读学习逐步转变为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独立探索。

3.改进阅读训练方法

一是朗读课文的训练。朗读既可以积累词汇,也可以感受语言,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要进行阅读教学,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在训练中,教师必须相信学生自己可以把课文读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应突破单一模式的朗读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朗读教学,如采用指名读、分角色读、分组阅读、配音朗读等模式,在此,教师还需及时进行指导。二是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说话训练。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需要语文教师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要充分熟悉教材中编排的“说话训练”环节,随后根据实际,利用教材原理和课程设计,通过诱导、练习、说话、讨论等方式,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思维灵活性。三是充分的写作练习。写作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书面表达的方式将学生对阅读文章后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能够体会到学生的内心感受以及态度、体验。因此,教师要做到将学生的写作练习与阅读学习联系起来,以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以写作技能的提高来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四是给学生阅读的自由,让学生独立思考。这里的思考主要是指学生的反思活动。培养小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的精神是形成自主独立性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进行阅读实践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升华。教师也要致力于留给学生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促使学生在独立学习中体会阅读带来的趣味。

4.加强课堂情感交流

阅读教学实质上是情感教学。情感教学可以视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共鸣,是心与心的交融。它不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还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新课程标准也充分肯定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要求阅读课堂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项重要目标。反观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强调机械训练,沉闷的文字叙述,僵硬的归纳总结。这样会缺少生活的激情,缺乏感情的交流,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但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创设活跃的学习气氛,加强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对话、思想的交流。

5.学校加强引导

教师角色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的支持,学校应该发挥其优势,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阅读教学能力,并与家庭、社区共同合作配合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工作,使阅读活动顺利开展。此外,学校还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阅读热情。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同市城区三所小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扮演进行了实证考察和分析。发现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在现实与理论中差距较大,针对该现象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这些策略不仅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角色扮演活动中提供依据,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基于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扮演本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当前的研究仍然是不够的,希望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为教师角色理论的完善尽一丝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闰旭蕾,闰玖红.当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与扮演[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7.

[2]王维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学时代,2011(8):42.

[3]张秀娟.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6,12.

作者:刘立云 葛福鸿 张丽萍 单位: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