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一、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所普遍采取的教学形式是以班级整体为单位,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然而,从另一方面上看,这种统一无差别的教学形式和组织方式,却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性和能动性地充分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十分必要。然而,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师生配合协调度不高

师生的融洽配合是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良好,互动融洽,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小学生认真投入课堂,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也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使他们更好的发挥自身水平,上好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然而,从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现状上看,正是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不高阻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有效实施,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协调,不够顺畅,并且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直接影响了分层教学的效果,阻碍分层教学的顺利完成。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师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度。

(二)教师教学观念创新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仍然有不少的小学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仍旧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要负责认真听讲就足够了。在这种错误且片面的观念引导下,他们在实施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方式是按照老经验的那一套,生搬硬套。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师创新性不足的体现,更是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一种漠视,既违背了当前小学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衷,又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不强

除了教师层面的问题之外,作为数学学习主体的学生身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上不够主动,不够积极。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特点。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主导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兴趣。而小学数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再加之生活化应用不足,导致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因而所产生的学习态度消极的问题,影响了当前小学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基础设施健全度不够

实施分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观念创新、师生配合协调度提升等“软件”支持,也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包括配备足够的桌椅、足够的教学用具等,用以支撑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如果这种“硬件”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数学实现有效分层教学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影响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问题。下面,作者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突破,以此来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是抓好配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融洽配合对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至关重要。试想下,如果师生之间的配合不默契,那么就难以言及通过教师引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不用说如何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了。其次,是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确保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以此来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再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引导小学生积极转变学习的态度,率先垂范地应用分层教师,来证明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此来保障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尽可能地健全教学基础设施,确保附件、设备以及其他相关基础设施的科学性。结合以上几点,作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课堂:在如何教会小学生用货币去买文具的课堂上,作者就充分结合以上几点,将分层教学效果良好体现。课堂上,作者先是出示现行的几种主要面值的货币,让小学生逐一辨认,并顺利掌握。接着,作者针对不同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他们发放不同面额的货币样本。如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发放的货币面额相对而言较小,这样比较易于他们辨认和使用,而在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发放较大面额的货币,除了让他们学会使用大面额货币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他们数学运算知识。最后,在作者的从旁引导下,所有学生都顺利完成了“买玩具”这一目的。在此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正是师生之间的良好配合,有效地推进了小学数学有效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总结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恰当地采取分层教学法来推进数学学科教学,以此促小学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

作者:黄木玲 单位:湖南澧县九澧实验学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自主行为创新

一、实现学生自主的创新行为需周密策划教学流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课堂自主行为的构建,不是一种简单的牧羊式的自流,而是一种比较科学意义上的自主创新且充满实质性的合作探究.但自主合作组织得不好,那极有可能就流于形式.流于形式的自主,表面上看学生也能够踊跃举手,但表达的质量存有问题,相互之间也不可能就通过表达迸发出理想的思维火花,甚至产生学生自主探究的负面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得好,其根本应当首先取决于教学流程的策划应比较周密.在平时教学流程的周密策划中,窃以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这原则也应当说是最起码的原则.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1)可互动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自主组织行为,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互动,这就需要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流程便于学生在自主组织的框架下进行互动,无论是解决数学问题,还是形成空间观念,学生所经历的体验都应当是高度互动的.

(2)可探究性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创新行为的构建不能就是去解决一些十分简单的数学问题,而应当是具有高质量的自主互动探究的价值,这就需要在策划教学流程时,比较广泛意义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生具备怎样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自组织行为能够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有怎样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学生自主组织互动探究.

(3)宽容性原则.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要想实践得好,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尤其在起始阶段是比较混沌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设计时带有一颗宽容之心,允许学生能够在具体探究过程中其解决问题和发表自己见解的多包容性.

(4)可发展性原则.

自主探究其最根本的是形成学生一种能量和能力,这能量和能力应当说学生能够都具有一定的禀赋,但存在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利用自主探究合作形式必须尽可能地能够促使所有学生去发展.所有的自主探究之合作环节都能够体现是在兵在教兵、兵在练兵、兵在强兵.一个个学生是那样的无拘无束,也是那样的自主自由.

二、实现学生自主行为的创新需精心培育教学对象

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行为的构建,应当说适应于数学教学的所有课堂,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复习课,其内容都可以提前告诉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置性学习,然后由学生自己去申请承担其中的某个任务,进而充当上课时的主讲人.学生便根据自己的前置性学习情况确定自己主讲的例题、练习题,或者就是导学案上的相关问题,那课堂上或者就是在自主互动中,申请者在自己的“地盘”上进行讲解.应当比较肯定地说,学生毕竟还只是学生,一定时段内还也不可能形成比较理想的主讲局面.但也让我们看到令人喜悦的现象,一个个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以及形成数学思想的具体过程中,胆子都是越来越大,主讲时也越来越开始向着口若悬河的方向迈进.这给自主互动创新探究行为构建所带来的思考是不尽的,作为教师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课题研究之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做好精心培育教学对象的工作.精心培育教学对象,让一些学生甚至是过多乃至于全部学生都大胆地在自主互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精心培育教学对象需要一定的策略,首先是评价激励策略,平时的活动让我们可以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是不少学生能够比较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自主互动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也会偶尔去发挥发挥自己.这是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的理想契机,需要抓住这有效的切入口,适时适度进行激励.其次是交流互动引领策略,自主互动学习行为的构建从一定意义上讲,仍然存有不少学生就在这自主互动探究学习行为构建的边缘上徘徊,由于一些学生的智能和表述上的特别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些学生边缘化了.实现学生自主行为需要教师全身心地关注这些学生,这对这些学生是一种关心,对自主行为建设应当说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完善.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需要注意时空和内容,时间上最好是课后,空间上最好是离开教室的任何一个地方,内容上以倾听了解其心声,在学生乐意接受的基础上给以适当的矫正为主.在平时的交流中,笔者多以非智力因素为主要交流的内容,譬如怎样锻炼自己的胆量,如何在提高自身胆量的基础上获取自主行为中的份额,去获取更为广泛的智力发展资源等等.班级有名学生,父母亲离异,虽然智力不算平平,但是很少与学生交流,在自主互动探究行为构建中,他总在比较人为地将自己孤立起来.于是笔者就找机会和他进行交流,跟他讲好多名人成才的故事,跟他讲身边小伙伴成长的故事,还循循善诱地启发开导他正确对待父母亲的离异,尤其在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振作起精神.除此而外,还与他去分享课堂教学中自主行为构建同学们获取发展的情景.这就从相关意义上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自主行为建设中来,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主行为建设中的缺失.

三、实现学生自主行为的创新需有效引领创新探究

学生的自主互动探究学习行为的构建,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自主行为的实施,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教师位置的地位发生一定的变化,即转变成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裁判员.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应当是教师真情的流露,也应当是我们教师真实的表现.假如在教学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真正意义上而又比较理想的转变,其意义不但是深刻的,而且也完全可以说是深远的.因为真正好的自主互动探究组织的建设,令笔者感到那就是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课堂属于了自己,合作的氛围、小组的互助、团队的精神、多彩的活动、有趣的竞赛让课堂显得趣味盎然,生机勃勃.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在正面效应充分得以发挥之时,存有其负面影响吗?比较经常意义上的深思,深感比较不到位的是教师的引领,深感比较不到位的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上的创新创造.自主互动小组是多个的,自主互动小组存有差异也应当是十分正常的.有些自主互动组织行为在表面热闹的现象下,掩盖着诸多未曾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创造的问题.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就曾描述过这样的教育:“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朱先生的话语给我们的启迪意义是什么?自主互动探究行为的形成不仅仅就是一种形式,也不仅仅就是教师卸下了课堂教学中的讲授的担子.讲授也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任何好的方法也不可能完全去替代讲授法的.所以,自主互动行为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确立了,教师的精确讲授应当需要而且依然应当存在,而且应当真正发挥好它的作用,只不过是少讲或者就是精讲罢了.因此,在平时的自主行为建设中,笔者总要去思考自主教学活动中的自身“点睛之笔”.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的自己不是站在讲台前,而是置身于自主学生的身旁,有时也就直接参与到任意一个自主学习小组当中,和他们一起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尤其在学生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方法中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笔者不是袖手旁观,也不是简单地越俎代庖,而是引领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推理,使学生也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尽快地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譬如一自主学生在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简单数学问题时,有学生提出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完全可以运用方程来解决,未必就需要运用转化策略.看来有必要让该自主成员也许就是全班学生去形成这样的认识:转化也是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策略.怎样让学生去形成这样的意识?解铃还须系铃人.笔者仅做了比较简单的解题训练基础上的比较引领,一个个学生便水到渠成地形成了运用转化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意识.

作者:朱丽霞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竹山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粗浅认知和探究

一、练习课教学要能够“连结”,呈现承接特性

教育学认为,小学生作为特殊学习群体,需要借助于数学问题训练,来增长数学才干,提升数学技能。练习课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见类型,在数学知识内容呈现上,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特点。小学生在分析、解答数学练习题的进程中,能够较好的巩固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同时,能够有针对性、重点性的预习新知内容活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要发挥数学练习题的承上启下作用,一方面组织和引导小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解答数学练习题的实践活动,以此巩固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将新知内容重难点有意识的渗透在练习课案例中,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新知识内容基础上,进行练习题的解析实践活动,从而为认知、掌握新知内容做好“铺垫”。

二、练习课教学要强调“互动”,注重导学合一

练习课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有机统一体。教师讲解习题,是为学生更好解析习题“服务”,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进程。但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中高年级数学教师练习课讲解活动,出现“以讲代学”和“放任自由”两极分化现象,“抹杀”练习课讲解的教学“功效”。因此,教师练习课讲解活动,应呈现教学双边特点,强调“互动”特征,将教师练习题的讲解活动与学生解析练习题的实践活动,二者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包容,让师生之间在导与学的互动进程中实现“共赢”。如“李明准备给一个边长为24米的正方形菜地施肥,现在知道一平方米的菜地需要施肥1.5千克,那么这块菜地需要施多少千克的化肥?李明准备把菜地四周围上栅栏,至少需要多少米长的栅栏?”练习题教学中,教师针对小学生解析该问题活动中遇到的“面积计算”、“栅栏需要长度”等问题,实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向学生明确指出:“需要给菜地施肥的千克数,可以先依据正方形面积公式求出菜地面积即可,给菜地围栅栏,需要的栅栏长度实际就是菜地的周长”,让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互动中,及时解决“疑难”,实时解答问题,掌握解析技巧。

三、练习课教学要预留“空间”,强化技能训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数学问题的发展功效,设置典型、生动、多样的数学问题,训练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技能和数学学习素养。但笔者通过课堂观摩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将数学练习课当做教师讲习的“舞台”,成为整个课堂活动“主讲人”,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的从属地位,成为远离解题活动的“旁观者”,小学生数学解题技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把练习课作为培养训练小学生解题技能的重要“渠道”,为学生预留出足够多的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答数学问题的活动“空间”,鼓励小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解题经验,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探究和互助合作的探析解答等活动,教师在此期间对小学生的认知疑惑或解析过程,做好引导和指导作用,保证学生的探析活动不偏离预设目标范围,实现小学生数学解题技能的有效锻炼和练习课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问题:手工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将长为30厘米、宽为18厘米的一张长方形图纸,剪成大小一样、边长都为整厘米数的正方形小图片。请问所剪成的正方形的图纸边长最多为多少厘米?能剪成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图片?小学生独立探究问题条件,指出:“根据题意,该问题表面看似图形的问题,实际是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问题”。针对解题要求,小学生个体之间合作讨论、分析,指出:“根据题意,要求剪成的图形边长为最大数,实际就是求30和18的公因数。进而求出剪成这样图形的个数”。教师对学生合作探析所得的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强调指出:“本题解答关键是,理解剪成同样大小、边长为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的内涵要义”。教师引导小学生用数学语言,“说”出解题过程,其他小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总结归纳出这一问题的解题策略。

四、练习课教学要倡导“反思”,提升解题实效

由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素养薄弱,思考分析能力较低,判断归纳水平不高,练习题解答中容易出现错误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要实时的引导小学生进行认真的“回头看”,查漏补缺,合作辨析,找出缺陷,及时纠正,从而形成正确解析方法,提升解题实效。因此,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指点作用,在解析问题结束后,实时的引导小学生认真“梳理”自身解题思路、解答过程,并开展合作辨析活动,倾听他人见解,综合多方意见,从而及时改正错误,明晰正确解法,保证解题效果。以上是本人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粗浅认知和探究,在此仅从四个方面做了阐述,希望小学数学教师深入数学练习课教学探研之中,积累宝贵经验,为有效教学共线才智。

作者:曹长梅 单位:盐城市阜宁县公兴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气氛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的探索知识,发挥创造性,就要建立起与创造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友好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以平等、友善、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百分数”,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话音刚落,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怎样读、写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等一系列的问题。你看,学生的求知欲望多么强烈!这样,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只起个顺水推舟的作用,很自然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再创造”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创造出新的“产品”。而是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总结规律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学生表现的创新,是他们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策略,尽管这对老师来说是早已熟悉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或独特的,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出现的新课题以问题解决的形式进行教学,不断创设既靠近教学内容又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有趣情境,让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并且从动手、动脑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再启发引导: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和这种转化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一段圆柱形的萝卜,刀子,圆规,量角器)先研究一下,看能否找到求圆柱体积的方法。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终于化圆为方,化曲为直,自己解决了问题。不但知其然,而且更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肯定独特见解,鼓励“异想天开”

所谓创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因此,课堂上对敢提异议,敢大胆发问的同学,教师要加以鼓励,决不能因其所提问题不合常规而否定他们。我们要善于引导启发这些学生,使其为异想天开的问题找到科学的依据,做一个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新能力学生的“伯乐”。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为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一般学生能这样解答:(5×4-8×2)/2=2(分米);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有些学生又想出5×2-8=2(分米),从这种解法中一生又想出一种解法:5-(8-5)=2(分米)。当许多学生对这一做法产生怀疑时,这位学生这样解释: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边里拉来3分米,另一条边剩下的长度是5-3=2(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这位学生刚一说完,教室里便响起了热烈的响声。

四、加强小组讨论,培养创新意识

记得一个寓言中写到:“狐狸懂得许多各种各样的知识,而刺猾只懂得一点,但是很高深的知识。如果创造性集体不是乱凑在一起,那么就应当把狐狸和刺猜联合起来,即把学识广博但深度不够者与精于一门但又缺乏思维全局者联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加强小组讨论,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如:在圆柱表面积的练习课上,可以这样设计:上节课学习了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来进行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先来找出实际生活中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然后每个小组再选出精彩的题目在班里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同学都联系实际编出了自己的题目,并在小组里交流、解答。因为小组学生水平不同,所以编出的题且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提出的难度较低的题目在小组内就解决了,很多组慢慢地都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上。如:一生说:“有一个圆柱形木桩,把它平均分成2半,(并用手演示横切圆柱),求一半圆柱形木桩的表面积是多少?如果是纵切呢?”同学们把小组内选出的精彩的题目进行了交流,学生创造思维的大门完全打开,这时学生完全处于合作交流、自主创新的课堂氛围之中。

作者:罗子文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镇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入手点

在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中,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应对教学观念及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其次应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最后应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以达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1.教学观念及内容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应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开发培养。在现今的应试教育中,留给学生一点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得学生不再是考试的机器,而是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个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应试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更新,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中注入新的活力。通常的数学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很少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即使一些例题结合了生活情境,但也不生动,使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得不到联想。因此应更新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让数学知识能联系实际,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将数学知识与一些生活现象、常识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2.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通常都有着高大的形象,教师的权威性是不容质疑的。但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强调的不是教师的权威性,而是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尊敬教师的同时,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这种关系的建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而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使得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创新性能力。

3.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让学生能乐于上课,乐于学习,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才能在课堂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不仅在于一些课堂形式的改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中得到启发。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结合上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入手点,对具体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详细的阐述。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有着促进作用。进行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情景中,进行自我的思考,在教学中进行循循善诱而不是直接将问题与答案一同抛出。在课堂中可以针对一些数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课堂情景的创设,给学生出一些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从易到难地进行引导。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拿出具体的事物做例子而不只是画出图形,在学生对这些几何问题进行解答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不是把数学知识局限于书本当中。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情境创设方法是利用问题进行创设,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只一种,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引入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交流自己的想法,取长补短,进行创新性地学习。而这种互相学习的方式是在同龄人之间,学生能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同学的帮助下得到启发。所谓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能知道为什么,还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主动去探究答案的来源并从不同成员的思考角度方法中得到启发。特别是在小学的高年级中,当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方法时,彼此发现自己在思考问题中的不足,相互启发下得到解决方法,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整个思考的过程中,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行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的好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这类探究性的问题特别多,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探究性题目也可以使用合作的形式完成。例如,在学习一些较难的应用题时就可以让学生前后桌进行讨论,一起探究问题;而对一些教简单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但在数学教学中选取探究性问题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使用趣味性的题目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甚至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数学智力性的小游戏。

4.利用多媒体技术。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事物,也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一些抽象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问题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视频,让学生学习不同几何图形的展开图形,使得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事物进行联想,最后创新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总结

拥有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才能够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因此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学校教育中,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格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的数学教学中,时常带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尊重权威但不畏惧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探索真理。

作者:张春香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桃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