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有效设计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设计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科学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对教师的任务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了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课前精心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各种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都是在教师设计的有关的任务驱动下完成的。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教师的要求或演示后轰轰烈烈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活动,也玩得很开心。可是,最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是他们绝大多数根本回答不出来,就是他们全都会回答。原因就是活动前教师没有把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具体地说明清楚;另一种情况是教师每个实验都已经演示过了,学生只是在模仿动作而已,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都没有得到发展,这是违背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学生所完成的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其实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或所交代的学习要求的针对性或有效性。教师如果灵活准确地设置任务设计,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育人观念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特别是作为术科之一的科学课堂,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还没有重视起来,教师观念比较守旧。建构主义认为,认知不是教师对于学生实行的简单、被动的反映,而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只有教师本身意识到有效设计任务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例如,曾经听过一个老师上《溶解得快与慢》,教师在本节课设计的两个对比实验:搅拌和不搅拌、冷水和热水,只是教师自己独立完成,学生观看,他们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把实验结果匆匆忙忙地拿到学生面前,同学们很兴奋地伸出头想看个究竟,还说“老师,给我看看,给我看看”。如果教师把学习任务交给同学们动手实验并观察记录,学生既可以增强了动手能力,又可以深刻认识实验的现象。相信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有所收获,会更开心。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育人的观念,用心设计任务,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应多花时间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科学的教学尺度进行任务设计,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指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

二、精心设计任务,实现教学有效性

人本主义的代表之一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任务设计不是简单的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也不是简单的老师演示学生照做,更不是教师交代的任务学生根本不明白做什么。具体的任务设计可以体现在教师创设的情境、语言文字和实验要求的精心设计,到位自然及时的任务设计,能达到有效的教学。

(一)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而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巧妙地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对问题提出创造性的假设。例如,《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教师可通过一个有趣的“水下燃烛”的实验情境:插在泡沫燃着的蜡烛用一个加盖的钟罩罩住,往装有水的水槽里向水下压,看蜡烛能否再燃,再把钟罩上的盖子揭去,蜡烛浮了起来。学生通过观察这样的实验情境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蜡烛能在水下燃烧?”“蜡烛在水下燃烧为什么要盖上钟罩?”“把钟罩的盖子打开,蜡烛为什么会浮起来?”这些问题教师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让他们根据问题做出假设结论,学生发表的意见也是各有特色。有的说,“蜡烛在水下燃烧是没有空气的。”有的说,“蜡烛在水下燃烧一定有空气。”有的说,“盖上钟罩是为了不弄湿蜡烛。”有的说,“打开钟罩的盖,空气走了,蜡烛跟着走,所以浮起来。”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了任务情境,从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相关的学习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兴趣,是有效探究的基石。

(二)及时提出明确的任务,实现探究活动有效性

这几年在外校听的一些调研课,往往见到的场面是学生风风火火地进行有关或无关的操作活动,看上去学习气氛非常活跃。有的教师没有交代任务要求,有的教师交代的任务模糊笼统,有的教师在已经开展的活动中才补充一些步骤要求,这些课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只注重了操作而忽略了操作的原因和目的,也就是连教学目标都没有掌握清楚。所以,教师不能随意进行任务活动,要重视科学探究活动任务设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开展探究活动前要简单明了地提出活动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目的和注意事项完成教师的任务要求。案例一:《测量水的温度》教师出示了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要求学生测量出它们的温度,然后就是小组长取材料,小组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补充学生要把测量的数据写在书本上,过一会儿,又提醒学生注意倒热水的安全问题……案例二:《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教师教学哪种滑轮比较省力时,在实验前,教师用课件出示了实验操作的四个步骤,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验方法分别写了出来,每个步骤写得非常详细,整个屏幕是密密麻麻的字,教师要求学生读出屏幕的实验步骤,然后分配任务——两大组学生做定滑轮实验,另外两个大组学生进行动滑轮实验。

1、任务设计要及时准确

案例一的教师任务布置没有及时,实验记录、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应该在活动前交代清楚。在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有趣的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再布置什么任务,再说什么注意事项,大多数同学都是没有听得进去的。所以,教师设计任务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及时地布置明白,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有效完成。

2、任务设计要井然有序

案例二中作为这节课的重点知识的教学,教师一次性布置了两个任务,表现形式复杂,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显然不好。这两个滑轮实验有必要让学生都动手做一做,教师可以将两个实验分开进行教学,一个实验一个任务设计,有序地进行探究,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任务设计要简明扼要

案例二的教师设计的实验步骤,用过多的文字呈现在屏幕,学生不易也不想看。其实,实验要求、实验步骤还有实验记录表等的任务设计,都需要简单扼要,文字或图表应精简呈现,让学生轻松接受任务,快乐学习科学。

(三)精准语言的任务设计,实现有效教学最大化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表达精练准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论你准备了多么好的实验材料,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没有条理,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做到教学语言要清楚、准确、有条理、易懂。例如,笔者听过两节《时间在流逝》的教学,发现两位老师在教学认识一分钟有多长时,效果截然不同。一个老师是这样说的:两个同学上去讲台拿起秒表,其他同学估计一分钟。当时,很多同学就看着讲台的同学,不知做什么。另一个老师是这样做的:同学们想知道自己一分钟有多长?你们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活动,看看一分钟自己能做什么呢?任务交代后,老师说准备,开始计时,同学们马上活动起来。虽然前一个老师说的话比较少,但效果明显比后一节课显著。总之,教学语言的精练并非是少讲几句就叫语言精练,而是指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上,使学生一听就懂。总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在教师的任务设计下,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教师的任务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任务设计的精而准尤其重要。教师应该重视任务设计,让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有效地探究科学知识并掌握科学的有关概念和规律。

作者:高间英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五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