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思考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思考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的意义日益凸显。小学科学作为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教师不重视小学科学,或存在实验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过程枯燥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兴趣,难以体现实验教学的先进性。文章分析在小学开展实验教学的意义,剖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堂开展实验教学的意义

小学阶段设置科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与科学相关的内容较为深奥,对于刚开始学习生涯的小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加强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虽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开展实验教学正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的思维随着实验进程的不断推进而深入。教师在将一些课本知识以实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不重视实验教学

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教育课程历经了多次改革。在如今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被多次提及,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就小学阶段的教学而言,目前仍存在只重视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情况,科学课程常常被挪用。此外,虽然很多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都相继开展实验教学,但是由于学校的实验设施有限,而且师生不够重视,导致实验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很难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二)教师自身缺乏科学实验教学经验

长久以来,科学常常是被社会各界所忽视的学科,很多人都认为科学这门学科只是语文和数学等主科目的调味剂,学校基本上也没有安排科学教师去参加相关培训,即使是参加了培训,培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再加上很多科学教师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的,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培训,导致科学教师自身在实验教学上存在经验不足、缺乏实验研究等问题。在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次数偏少,即使开展了实验教学,多数也是由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只能接触到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例如烧杯、试管等,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不到发展,科学素养自然也难以提高。

三、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策略

(一)设置生活情境

目前,大多数科学教师仍是依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教材内容都是以科学现象和生活经验为主线进行编制的,学生理解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设置生活情境开展实验教学,让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学生在自己熟知的情境中学习,能避免因为不理解而对科学学习产生排斥情绪。例如,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制订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在实验中尽可能选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验材料,如食盐、白糖、沙子、面粉等,这些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获取,方便学生在课下进行探究。在进行实验课程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每个学生或者每个实验小组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如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白糖、沙子等。实验开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将一勺食盐、一勺白糖加入盛有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先静置一段时间,然后用玻璃棒进行搅拌,让学生仔细观察食盐和白糖的变化,并将食盐和白糖的状态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大家观察到了哪些现象?水能溶解食盐和白糖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清楚地知道食盐在放入水里之前是白色的固体小颗粒,在放入水中静置时,食盐的状态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用搅拌棒搅拌之后食盐颗粒慢慢变小,直到最后消失了,这说明食盐是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白糖的实验现象也是如此,说明白糖也可以在水中溶解。在得出这一结论之后,教师再进一步提问:“沙子可以在水中溶解吗?”此时学生可以按照之前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实验,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学生发现无论再怎么搅拌,沙子在水中依然是黄色的小颗粒,沙子的状态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得出沙子是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结论。通过这节实验课,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溶解的过程,更加深刻地理解溶解的含义。这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得到答案,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优化教学设计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处于待开发的阶段,对于教材内容的认识相对比较浅显,即使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也只是观察到表面现象,要想让学生说出更深层次的结论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水平,实验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层次性设计,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掌握全部的课堂内容。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逐步提高教学的难度,设计出更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新的生命”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新生命的诞生,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比较陌生,想一下子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生命诞生的过程和意义不太现实。虽然在之前的三年级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建立在三年级教学成果基础之上的,但是因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开始新课程的学习之前,需要引导学生对三年级所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回顾。这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通过回顾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从而设计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对此前学习的动植物生长变化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教师实验设计的重点就可以放在动植物的繁殖上。但是如果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学习动植物繁殖的难度就会比较高,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优化教学设计,降低实验难度,从而使实验内容更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鼓励学生实践

很多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加快课程进度,也为了避免学生因为实验操作不当而受到伤害,大部分实验都由教师进行操作,学生观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一般是勤于动脑,疏于动手,导致学生说得多做得少,实践能力不足,不利于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负责实验引导和答疑,看到学生操作不当时及时纠正,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例如,在“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提问没有顺利完成电路制作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灯泡没有被点亮?这时学生向教师反馈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是因为电路没有连接正确,有的是因为电池电量不足,有的是因为灯泡坏掉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电路出故障了”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实践寻找自己制作的电路究竟出现了什么故障,导致灯泡没有被点亮。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检查电路,比如电池两端是否连接牢固,导线有没有损坏,导线两端是否与支座连接完好,灯泡是否拧紧,等等。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可是灯泡依旧没有亮起来,那么可能就是导线、电池、灯泡的内部出现了问题。教师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进行替换,将完好的导线、灯泡、电池依次替换到原线路中去,直到找出电路故障为止。通过自主实践,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完好的电路需要哪些必要条件,电路故障常常出现在哪些地方,以及电路故障的排查方法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目前社会普遍不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导致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欠佳。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展的人才,社会各界都应该转变观念,加强对科学教师的专业培养,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品质。

作者:汤江兴 单位:龙岩市新罗区红坊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