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认证下课程与教学论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下课程与教学论分析

摘要: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实施意义,然后分析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课程与教学论;“双导师”指导制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第二级和第三级认证标准,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重将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相结合,选择课程内容时,除了考虑优秀教材以外,还需吸收相关的前沿知识、研究成果及优秀的教学案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要求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课堂教学方式与课外指导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效果。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与教学论”,除了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性、科学性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1]。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下,对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实施意义

(一)拓展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指导下,学校已经拓展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除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课程编制、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施,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及师生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等方面之外,还注重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从教信念、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2]。不但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还提升了其教育教学的综合素养。

(二)整合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内容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师应该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实现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的整合是理论和现实的必然,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3]。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提出的基础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学校还注重课程内容的精简性和实用性,对教材中较难或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删减,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此外,还在课程内容中适当地加入了与该课程相关的研究热点、成果及优秀教学案例;同时,还增加了教学技能训练的相关知识,如撰写教案、教学试讲等。总之,就是通过多种手段充分地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精简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三)丰富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普遍采用讲授法,进行“灌输式”教学,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虽然偶尔也会加入谈话法或讨论法,但仅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在“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往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大量使用了合作探究、练习法、讨论法、案例教学、示范教学、演示法、参观法等,不但符合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第三级认证标准的要求,还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创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评价

在对“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用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质化分析;其次,丰富了评价的内容,除了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之外,还需对学生的技能方面进行考核;最后,增加了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这个评价主体以外,还结合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二、“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成效

“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初见成效。首先,较为明显的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4],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分享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探讨获得的成果。其次,对当前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等有了一定的理解[5],由于增加了实践性的课程内容,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当前小学阶段的教材进行研读并尝试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及教学试讲等,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目前小学阶段的教学有了一定的理解。再次,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经过查阅资料、备课、教学试讲、说课、反思等,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在模拟考核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课程论、教学论发展史这类理论性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可将课程内容按小组进行任务划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①查阅资料;②确定课程内容;③制作课件;④教学反思。这些环节需要学生自主查阅学习资料、内化学习资料,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完成。

(二)“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待改善。第一,指导学生教学技能的时间不足。由于教学班的人数较多,仅凭课堂教学,任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试讲进行指导,只能将学生以8~10人分组,在每组中随机挑选一位学生进行教学试讲并在试讲结束后进行教学点评。因此,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技能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学生的整体教学水平不够理想。第二,学生到小学观摩和见习的机会较少。学生到小学进行观摩或见习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一个学期仅有一次机会到小学见习,见习时长一般为一个星期,见习时间通常是学期末。学生的见习与平时的教学技能训练,在时间上存在错位,不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从“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效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学生教案的撰写普遍较简单,仅呈现出上课的几个环节。对于初步接触教案的新手教师来说,简单的教案不利于他们对整个课堂的把握,容易忽视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第二,教案的设计较粗糙。多数学生的教案都只呈现出框架性的内容,缺乏对教案中的过渡语及教学程序的精心设计,忽视了教案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导致在教学试讲时,过渡显得比较生硬,甚至有学生出现长时间的停顿或语无伦次等现象。

三、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组教学

若要对更多的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进行更为详细地指导,建议改变现有的大班教学形式,关于理论知识学习时,可以大班教学,但是在训练学生教学技能时,应改为班组教学或小班教学。在保证学生学习的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任课教师的教学课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采取班组教学或小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才能保证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教学技能方面的指导。

(二)改变教师指导方式———实行“双导师”指导制

在采取班组教学或小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实行导师指导制度。毕竟单凭一个任课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要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精心地指导,是一件较难完成的事情。因此,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5~10人一组,每组安排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校外指导教师,校外的指导教师主要指小学的一线教师,可以从实习基地聘请。采取“双导师”指导制度,不但使学生能得到校内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还能到校外指导教师的课堂中学习和观摩,将校内与校外充分结合,着实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

(三)改变学生实践环境———实行“校内+校外”相结合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大多是在校内进行模拟试讲,试讲的对象都是同班同学,脱离了真实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讲的效果。因此,在实行“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制度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内的模拟试讲逐渐与校外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外进行教学实践,不但能体会真实的教学环境,还能收获一线教师宝贵的意见,这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为了提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其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继而再改革,再实践……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只有在“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方面进行大胆的、创造性的改革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唐春,秦川,刘琼.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文汇,2019(5):106-107.

[2]何芳.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4):95-97,107.

[3]金志远.论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文化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52-56.

[4]安富海,王鉴.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6(1):49-56,127.

[5]蔡淑兰,金志远,王利,等.“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双学位教师教育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7):115-118.

作者:唐春 秦川 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