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根源性问题

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根源性问题

摘要:农村小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最大也是最重的一分子,如何管理好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俨然已经成为时代命名下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教育类型、配置问题、教育观念、学生心态、素质教育”五个方面为出发点,对农村小学“根源性”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根源性问题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根源性问题,笔者按着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种,包括“教育类型问题、软硬件配置问题、教育观念问题、学生心态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等五点,其中教育类型问题最为突出,主要包括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软硬件配置问题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等;教育观念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转化;学生心态问题重点对接教育观念问题,两者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素质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除去文化知识也更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以保障其不进入歧途,帮助其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

1教育类型问题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根源性问题,笔者认为最大的来源就是教育类型问题。关于教育类型问题,笔者依据实际教学经验将其分成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部分,其中学校教育主要对接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思想教育,社会教育主要对接学生阅历及人生感悟,而家庭教育主要对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认知。但就教育问题的本质而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属于后天教育,是可以通过环境及制度所改变的。而家庭教育是先天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起基础性作用的[1]。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也同样起基础性的作用,所以说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类型中最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很多人认为“教育”=“学校教育”,教育中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了,那就是老师的事、学校的事,往范围比较大的方向说,就是教育局的事,还可以是教育部、国家的事,这种奇怪的现象直接导致了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特性的缺失。另外,家庭教育类型的缺失关键点在于家长观念的的社会化,很多农村小学家长强调的是“金钱至上”,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而言往往只是会算账、写字就可以了,这一点是农村教育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而家长对于学生学习的动机及出发点就很低,那么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只能是“望梅止渴”了。笔者认为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家庭教育上进行转变,在社会教育崇拜金钱的时候,在学校教育无力参与的时候,家庭教育才是一个孩子人生成长的主力!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在我国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其实都由家庭教育塑造。因此,从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的本质而言,需要回归到家庭教育,学校必须与家长沟通再进行统一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转变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根源问题。

2“软硬件”配置问题

农村小学“软硬件”问题同样是困扰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软件问题方面,软件问题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学校德育教育问题、国家政策落实程度等;硬件方面主要包括学生教材、校舍、宿舍、食堂、信息化建设指标等。随着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和标准化建设力度的增强,农村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已经完成,但是仍有很多地方急需完善,如何解决农村小学“软硬件”问题成了第二大问题。另外,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部分小学“软硬件”配置问题不合理也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解决“软硬件”配置问题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及补贴来执行,从强化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层面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政府方面、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其中政府方面需要学校领导向上级反映,加大经费的投入以及资源的整合,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方式来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局面,另外最好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作支撑,进行系统性的改变,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农村小学教师的管理力度。对于基础教育,任职教师要从本质上进行转变,包括教师资格证的考取以及教师任职的年限等,也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要求加大农村中小学的扶贫力度,最终改变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软件”问题。社会方面则需要加大社会关注度,对于一些有能力的人而言,可以请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如通过网络筹资以及教学补助等来强化学校资源引进,学校方面需要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源,包括资金、硬件设施等,学校管理层要对学校的情况进行统计,在筹备好一定的资金后按照所需力度进行筹备,以此实现教育资源收益的最大化。

3教育观念问题

农村小学教育观念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同时努力。无论是农村小学的家长还是教师都普遍存在一种偏差,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出发点,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核心点。例如,教师方面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校方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来提升教师观念的内在活力,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认知进行全面转变,在实践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方面则要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立起与“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相匹配的德育教育工程,包括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工作常态等。积极构建以全校视域为基准的法制教育环境,结合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预防青少年犯罪,确保校园师生安全;教师方面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一颗真正为教育而教学的心,更要在日常教学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教师的德育目标要以班级为单位,坚守住教育的真谛、承担起教育的使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关联着的是教师的职业态度与素养,因此教师更要以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为目标,不断优化班集体建设,致力培育良好的班风。

4学生心态问题

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如何转变学习心态是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基础性措施之一。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教学质量的问题,也存在学生的心态问题。教学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制度约束、奖罚约束、人事任免、配置设置等方式来任免,但是学生心态问题则是一个极度难以调节的问题。因为农村小学学生情况较为特殊、复杂,而学校师资力量的缺乏又使得很多学校教师分身乏术,造成学生思想教育的落实层面低,学生心态极不稳定。学生心态的不稳定影响其学习和成长,因此,改变学生心态问题也是“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目标之一[2]。例如,学生心态的问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同时关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就是教育观念差,教育水平不发达,教育认知有所偏差,这个偏差涵盖了家庭、社会、学校等,而改变这种偏差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执行,也正因如此,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在全国推进执行。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大环境的“迷雾”较重,很多家长根本没有让孩子成才的意识,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中是期待孩子能够挣钱和不入歧途,而造成这种弊端的本质因素就是家长认知的短浅。再加上学生的心态、自身的意识受到环境的左右,农村小学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受阻。笔者认为,欲改变这种认知,就必须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学习不是一件功利性的事,而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需要集中改变,这也体现了党和国家一直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5素质教育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素质教育的全面说法是“素质、能力教育”,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一定道德素养、行为不影响他人并且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确实有待提高,无论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都在走老路,他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当问到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回答最多的就是“考大学”,那么考上大学干什么呢?他们似乎也不知道。所以,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缺失是一个值得商榷和改变的问题。笔者认为,欲改变这一现状,要从教师观念的转变上入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形成特征认同型教育资源配置思维[3]。规范办学行为,学校要认真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和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量,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同时,学校不能随意增添重点班和学习班等,学校领导及当地教育部门需要打破原有素质教育体制下全由家庭买单的现状,学校可以鼓励社会化的比赛,如机器人教学比赛等,高昂的报名费也会让很多农村家庭望而却步,从而又让家长陷入“读书无用论”这个怪圈中,因此学校必须打破这一弊端,让素质教育有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总之,小学教育管理的“根源性”问题具有显性因素,也有隐性因素。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根源性”问题的导向,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最大化地削弱农村教育管理问题的支配性。

参考文献

[1]柳岩.谈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才智,2019(25):84.

[2]张立亚.教学主体视角下的农村小学素质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77,81.

[3]秦玉友,曾文婧.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主要矛盾与战略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8(8):47-53.

作者:安旭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镇八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