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变化,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养,学校作为一个培育人才的地方,从小学就应该将德育教育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从中汲取新的养分,重新定义小学德育的内涵,使之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影响每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以后的发展道路;所以作为立德树人的学校德育教育更应该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中。

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德育瑰宝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华夏人民不仅“以礼要求己身”,更是将这优秀的礼仪知识传承下来,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而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礼仪知识,还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深深地烙上了民族之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不但鼓舞了华夏人民在逆境中永不放弃,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这些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会唤醒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在熏陶中得到成长[1]。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重新定位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土壤

每个民族的发展和凝聚依靠的都是文化,只有共同的文化才能引起共鸣,凝聚人心。而华夏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文明,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育者去弘扬和传承的,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新课标教学中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智慧,重新提到一个重视高度,这就要求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开展工作。

(二)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小学德育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德”的培养,始终没有放下,正是由于这样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名才得以远扬。正是有这样的优势才能够为小学的德育教育提供动力,推动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进程。通过诵读文化经典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熏陶中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为后面德育工作的开展做铺垫。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的渗透实施

(一)教学内容上,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教科书的结合

教师在教案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将课本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去。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中《清明》这一首诗的时候,除了要给学生讲授课文内容和中心意思外,还可以就清明节这个知识点进行延伸,引领学生明白清明节的由来和“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一内在含义。课后,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搜集其他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它们和清明节有着哪些不一样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巩固了课文知识点,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中国优秀的礼仪知识得以延续。

(二)实践形式上,要多途径多措施加强具体实践

由于小学生好动这一特质,所以在形式上不能仅仅依靠说教来进行,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开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2]。1.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将《弟子规》《论语》等文化经典的优秀部分提取出来让学生进行诵读,再通过讲解让其知文意,随着理解的不断加深,使得诵读文化经典成为一种乐趣。2.拟定活动,强化理解。举行《弟子规》诵读活动,提取《弟子规》里面精华的部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其展现。如利用情景剧,将极具教育意义的片段进行演绎,加深学生的理解。或者将其内容和美术结合起来,用艺术的方式将其再现,让理解文化经典成为一种享受和乐趣;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对他们进行了教育;而且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3.利用活动,践行传统文化。每个月制定一个德育主题,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各项活动,使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如以“感恩”为主题,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最终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辛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德育教育。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得到升华。如提倡学生课外阅读,给他们推荐名人经典故事及四大名著的简易读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探寻事物,唤醒他们的感知力。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文化互动,如用端午节来让学生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小故事和知识,让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唤醒他们的爱国意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是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的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背景下,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推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宁,刘晓辉.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教书育人,2016(1).

[2]施建平.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作者:蒲国平 单位:甘肃省文县石坊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