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管理论述(6篇)

小学德育管理论述(6篇)

第一篇:浅谈小学德育管理

摘要:现代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质量检控、总结创新等四个基本环节。其中每个环节的构成又是多元性、多层次性的。要重视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艺术性。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实施;检控;创新

一、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组织实施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家长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三、质量检控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评比是激励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好方法。评比只是手段,导向才是目的。而且评比的过程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对学生的评比要抓“三头”带全校,期末,学校对三类学生代表表彰:进步大的学生,兴趣特长获奖学生,三好学生好干部,针对不同情况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全面发展,更上一层楼。同时,分别让他们代表在校会上发言,带动各类学生前进。激励其他学生争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有个性特长的好学生。

四、总结创新

一个月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小学德育管理除必须重视以上四个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增强责任感,通晓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其次,要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德育工作细致复杂,牵涉面广,因此,一定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再次,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总之,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切实地抓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才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涛.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董祥智,萧斌衡.学校管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3

[3]孙莉莉.网络对学校德育上作的挑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0.

[4]刘敏.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J].教学与管理,2008.5

[5]彭玉丹,朱爱虹.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第二篇:浅谈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德育

摘要: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结合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德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学校教育的重点也由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由考查学生的答题能力转向考查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及管理中结合品德教育,使整个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实现教书和育人两个目标。

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不够科学

德育内容的设定要科学合理,符合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并且在不同阶段内容要有所变化,要符合时展的主流。可是如今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内容不够新颖,与时代的发展脱节。

(二)德育方法脱离生活实际

当前,小学德育的内容有些过大、空洞,超出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足够的兴趣,而使德育的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有些农村学校中,留守儿童居多,隔代看管现象普遍,祖辈一方面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够的教育,这就使得德育工作在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中显得力量薄弱,德育工作很难做到位。

二、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与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并且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只有实现了德育工作目标的管理才是有效的教学管理;同时教学管理也不排斥德育工作,相反,道德教育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的学校管理不同,教学管理是一种教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一种复杂的管理形式。

三、在教育管理中加入德育

育人要从娃娃抓起,他们就如同祖国的花朵,需要在园丁的浇灌下,来日成长为栋梁之材。小学阶段是人的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其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德育工作,就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借助科学的途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供参考:

(一)教学活动中的道德教育

通过教学管理实现德育目标。课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种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小学生而言,其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不强,德育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成人化”倾向。教师设定的德育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中可模拟假定的情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生动有趣的德育教育,让小朋友在玩中接受道德教育。

(二)教学方法管理中德育因素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注运用教学方法来教授知识和技能,但没有意识到教学方法对德育的重要作用。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表明,实际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师加入德育教育内容,采取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学生喜欢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多的课程。而这种往往是因为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多样、恰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知识,并且印象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总结出在学科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2.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于课堂中。教师要有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同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最佳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教育能力关乎德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提高德育的效果,教师就要善于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教师“教”的能力。

1.用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学,教要促进学,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全面的知识面,平时要多读书、看报涉猎各学科的知识。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师生间的教学过程最初是从情感交流开始的,很多学生是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的。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总结: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任务。身为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德育水平,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戴金付.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人民的教育上——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

[2]韩涛,刘德环,曹红云.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0)

第三篇:农村小学德育现状及管理初探

【摘要】:针对农村小学以分为本的观念严重,德育工作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等现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新的德育教育新尝试,以此引起共鸣。

【关键词】:小学;德育现状;管理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当前,在农村小学,大部分学校都扎实开展了德育工作,但实效性不大,致使多数学生良好道德素质难以形成。下面,本人就多年来进行德育工作管理,针对农村小学德育现状,谈几点具体的做法,与同行们探究。

一、农村小学的德育现状

1.以分为本的观念严重,德育工作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就当前的教育考核机制来说,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一个班级或一个老师的现象普遍存在,且许多的教育奖罚、评优晋级都以成绩来说话。因而,在许多教师的眼中,他们认为只要把学生的成绩提高就是完成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于个别教师认为只有学生的成绩下降或犯了错的时候才去教育,平时都不需要去做思想工作。

2.教育力量薄弱,教育方法单一。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往往是班主任老师搞一言堂,只限于单纯的灌输和口头的说教,往往只满足于对道德准则的死记,而没有让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情感体悟,有的甚至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3.教育内容单一,没有形成系列化。学校德育工作天天围绕着纪律、学习、劳动等常规工作开展,而对于一些品质修养、法律常识却涉入甚少,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给人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

4.德育资源短缺,学做不能有机结合。农村小学地处偏僻,没有好的教育基地和场所,与城市的学校相比,没有青少年活动中心,没有革命纪念馆或名人故居等德育教育基地,所以只注重在了理论学习上,学做没有得到有机的结合。

5.家庭教育欠缺,对学生的道德形成影响至深。由于父母与子女有着特殊的亲情关系,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初期往往把父母作为主要的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他们年龄小,是非观念淡薄,很容易感染和接受父母错误的观念、粗暴无礼的性格、偷偷摸摸等不健康的思想与言行。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低,丧失对子女的教育能力,造成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空白,使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中;有的家庭品行不端,其言传身教差,有的家长沉溺于搓麻将玩纸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更有甚者,拉子女上麻将桌帮自己"扳本";有的家庭过于溺爱子女,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金钱欲望与物质需求,使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忽视了道德品质教育,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当子女犯错误时不但不批评,反而包庇、袒护,以至于形成一些不良的恶习。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管理尝试

1.创新学校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质量。

(1)落实常规与制度,提高管理实效

常规和制度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准绳,利用常规与制度育人,是培养现代文明公民的基本渠道。

开展常规与制度育人首先是落实好全员德育行动,学校在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要落实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要求》,并将德育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充分调动每位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小干部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学生会、执勤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作用。

其次是要实施好德育流程管理,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流程管理的具体内容为:一是界定少先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德育责任和运行方式,由少先队主抓;二是一丝不苟地落实计划、实施、总结、评价四环节的德育工作流程;三是规范学校一日德育和班主任一日工作;四是优化升旗、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礼仪操及每周中队会、每月大队会等工作流程。

(2)"三声"回归校园,打造精神家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形成

开展"歌声""操声""读书声"回归校园活动,目的是把校园打造成最具生机活力的地方,让校园成为师生生活的乐园和精神家园。

农村学校应加强每周的音乐课教学,把音乐课开齐开好,创作校歌,让师生们传唱。与此同时,唱好午间及自习前的歌,让校园歌声嘹亮,调动起全体学生在课间唱歌的积极性,唱好歌,把歌唱好,用歌声来开启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性情。

农村学校应每天坚持做好"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礼仪操",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以此达到壮筋骨、强意志、增知识的目的。

读书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增加生命的厚度与高度,读书明理,读书益智,读书冶情。学校教师应引领全体学生走进经典书籍,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以主要围绕"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的理念来开展,通过好书推荐,读法指导,读书氛围营造,读书考评等方式培养起学生的读书习惯,建设起积极向上的读书风,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学校应十分重视读书场所的建设和读书氛围的营造,条件不具备的农村小学可以推行班级图书角的运行方式,在每天早上、中午、下午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有序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调动起读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3)注重学做结合,实施行动化德育

德育工作要富有实效,必须扭转学做分离的倾向,也就是要行动化。基于这样,我们应该着眼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的变革,以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为基本思路,提升德育活动的能量,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

德育行动化就是有意识地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使学生融入生动的道德教育环境,促成道德品质优化及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德育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农村,虽然没有那些诸如名胜古迹、爱国主义等教育阵地,但我们还是可以充分挖掘各种潜在德育教育资源,如:在"种玉米"劳动中,可以让几个同学一起来松土整地,共同来整理好一块地,兵种好这块玉米,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又如:在每月的少先队大会活动中,可以组织开展为学校周边孤寡老人或残疾人捡柴、打扫卫生等活动,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定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信念。

(4)实施活动化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活动化德育是把德育融入学生活动之中,以各种主题活动内容为德育教材,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把自身品格塑造变成自觉行为。可以重点开展好"六项活动",即:开展"规范文化"建设活动,抓实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开展"微笑文化"设活动,倡导"自信、阳光、亲和"的生活态度;开展"情感文化"建设活动,倡导"尊重、赏识、宽容"的处事态度;开展"励志文化"建设活动,倡导"我能行、我自爱、我自主"活动;开展"价值观文化"建设活动,倡导"辩证看社会、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思想;开展"希望文化"建设活动,倡导"爱生命、爱生活、爱学习、爱学校"的态度。此六项活动重点结合每月的大队活动和每周的中队活动来开展。

在实际活动开展中,可以根据年龄特点,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如:一、二年级可以让他们诵读《弟子规》,开展"我是文明小少年"等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可以让他们诵读《三字经》,开展"我为红领巾添光彩"等实践活动;五、六年级可以让他们诵读《论语》《孟子》,开展"无处不在的亲情""我为恩人做件事"等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思维得到了锻炼,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形成。

(5)扎实开好班会,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班会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形式。班会是一个班的全体会议,它侧重解决班级学生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每班必须落实好每周1次班会、每月1~2次主题班会活动。每次班会要选定一个主题。第一,主题要新颖、别致、贴近学生生活。教育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班会可以使学生受到很大的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和集体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二,选择的主题要小,以小见大。比如:班上的卫生不好,就针对这种情况以"美在我们身边"为主题,通过侧面进行教育,达到深受教育的目的。第三,组织班会的形式要有创意。我们可以采用儿歌、做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增强学生的兴趣,这样效果更佳。

2.坚持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先锋"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6岁以前的家庭生活影响人的一生。"马克思也说过:"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最初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家庭,因此家长的素质、家庭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历来是推崇家庭教育的功能,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一再告诫人们,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早期的教育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搞好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先锋",除了要搞好家访之外,还可以鼓励家长进行校访,最关键的就是要开好家长会。召开家长会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学校统一召开,也可以学校召开后班主任组织召开以及班主任召开;可以召开全体学生参加的家长会,也可以召开问题学生家长会。通过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提高家长的素质,营造家庭教育的大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先锋"教育力量,以此达到家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实施德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是由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思想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不能时抓时松,更不能急于求成,要把德育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把德育同学校严格规范的常规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学校里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阵地,事事是德育内容",积极营造起良好的育人氛围,在长期的教育管理中落实德育教育,真正把德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

第四篇:浅析小学德育管理

【摘要】现代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质量检控、总结创新等四个基本环节。其中每个环节的构成又是多元性、多层次性的。要重视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艺术性。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系统工程;计划;实施;检控;总结;创新

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基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促进德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环节。

1计划的制定

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因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1.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确定实施步骤,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1.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2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步骤。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员工、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包括各种媒体)、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同时,更不可忽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由此,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系统,时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着学生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由懂得小道理到懂得大道理,由不知道怎么做、不应怎么做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认识自己到认识别人、认识社会和整个世界,为逐步形成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打下基础。

3质量检控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好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其中前者指的是德育教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4总结创新

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小学德育管理除必须重视以上四个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增强责任感,通晓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其次,要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德育工作细致复杂,牵涉面广,因此,一定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再次,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总之,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切实地抓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才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五篇:试论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基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加强德育管理。

一、当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

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上,部分教师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机构健全,但工作后劲不足。德育内容滞后,重大节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极多地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地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2.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由于一些教师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衡量标准,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习得,以及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等。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老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

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

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学校德育工作改进思路

1.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如发挥少先队、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3.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聘请法治副校长、德育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德育工作具体改进办法

(一)加强计划制定

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员工、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

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包括各种媒体)、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同时,更不可忽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由此,应建立全方位的德育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为逐步形成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打下基础。

(三)质量检控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第六篇: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构建校内外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努力完成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过于抽象

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及其德育教师对改革开放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依然存现,有个别老师认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又虚又空,是搞形式的,没有实际意义;面对现实社会,一些消极东西对学生的影响,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有限,或者无能为力,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探讨,对思想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欠缺,还有追求表面化、任务化的倾向,出现问题大多实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急于应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所谓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是指内容要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易于被其内化和实践,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符合主流社会的精神。而今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多还是照搬传统的内容,把养成教育视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没有创新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这种缺乏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和对话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必然是低效的。

3.小学德育的方法“成人化”倾向严重

小学德育内容有些“假、大、空”,没有从小学生实际年龄的特点着手,“成人化”倾向严重,口头教育多,校方对小学生的要求过于抽象,脱离小学生实际年龄能够接受的实际情况,小学德育实际效果造成不好的影响;加上其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使得小学生的实际学习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德育自然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

目前,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隔代看管、儿童留守、儿童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环节相当薄弱。

5.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二、加强小学德育管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1.建全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教育部门,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没有彻底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的指标,德育是软的指标,出现了重“智力”轻“品德”、以“智”代“德”现象。智育与德育虽然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是从完成任务看还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们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形成良好道德行为,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以及如何做人的问题。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处理好各门学科知识与德育学科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课程标中准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学科教学时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有效结合。因此,我们更要强调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教育资源,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各学科课程各自的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各自教材的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切实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注重学科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能够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

3.校方与家庭要配合协调,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联系,正确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成为协助家长教育孩子的好参谋。相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很大优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已经形成了不同德育教育内容和德育目标,教师具备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拥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同时也有不足,受形式、内容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学校更多的是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缺乏个别性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的特点刚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因此,家庭和学校更是要协调配合,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合力。

4.要处理好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校德育影响的问题

21世纪的学生被很多人称为“网络一代”。因为网络文化具有及时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再加上中小学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他们不愿承担责任,又有追求自由时髦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便是一种必然。网络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学校的德育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带来生机;而另一方面,也给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行为带来不良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并且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络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学校,必须要首当其冲,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陶宏开教授说:“网络不是洪水猛兽。”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它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所造成的冲击是空前的,它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但只要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思想重视,引导方法得当,管理措施到位,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技术,精彩的互联网络世界就会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性科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勇于面对挑战,努力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秦世荣,秦凤莲.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孟涛.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任伟.对新时期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