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纽带,使学生自觉、主动、多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培养及已有知识的再创造和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关键词:提问;主体;探究

高中物理课堂中怎样能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能积极地提出问题,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考的品质,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敢于质疑。

一、创造气氛,鼓励质疑

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都是和谐热烈教学气氛的主导因素,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只有源自教师内心,才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同时,教师应充分认识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性,通过各种途径去沟通双方的情感,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开始阶段,允许学生提出简单的、甚至是幼稚、无法理解的问题,对待这样的问题,老师也要抱着鼓励、欣赏的态度,不能有半点厌烦、埋怨、责怪的意思,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质疑环境。随着学生对老师课堂的熟悉,适应了老师的这种问题教学,再慢慢地引导学生往更深的层次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做好铺垫,倒逼提问

在现在的学校教学中,由于高考压力的存在和多年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多学生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只是一味的刷题、纠错,学生的大多数时间花在了这样的重复学习中,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因而要采取一些具体措施逼着学生提问。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适度的逼是必要的,在课堂上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看书想问题,写在纸上交给老师,作为书面的作业。例如在学习“加速度”时,老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可以先提出几个逻辑关联问题:(1)速度的变化;(2)速度变化的快慢;(3)设想几种不同时间内汽车的速度变化;(4)加速度是速度的一种吗?最后启发学生提出:(1)怎么比较两个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2)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关键是什么?(3)加速度的表达式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建模,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由老师课上解决。另外,可让学生建立问题本,把一些问题集中起来,在老师给出的专门解答个别问题的时间段找老师解决。

三、创设情境,服务教学

物理课堂上假如能由老师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学科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学科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激发好奇,激励探究

好奇心是激励学生探究客观事物奥秘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讲光的干涉现象时,可问学生:为什么浮在河面上的汽油层是彩色的,而一瓶汽油看起来是无色的呢?这个问题能诱导学生深究其产生的原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力的合成时,在上课的开始,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拿一根软绳,在绳的中央用铁丝系一块砖头。教师问学生:“如果两个人用力拉绳的两端,能把绳拉直吗?”学生回答:“能。”接着,让两个身强力壮的学生上台表演,他们费尽全力,最终还是没有把绳拉直。这样,由生动表演所创造的鲜明形象,学生觉得真实,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很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创造了条件。

2.问在疑处,产生冲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知冲突就是设置一个能够引起学生使用原有认知图式的问题情境,同时提供一个学生可以对目前自己使用的图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反馈系统,并使学生发现问题所在。例如在“描绘小灯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实验前先复习一段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应是一条怎样的线,实验后,请一组学生将测得的实验数据在黑板上描点作图,但怎么也作不出直线,只好牵强的画成直线。这时,向学生提问:是不是实验数据有误?还是有其它原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会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全部适用于新知识。一旦发现问题,理解了问题的根源,就会自然地开始建构新图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允许学生犯错误,然后要求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在“错误———修正错误”的反复中构建知识。

3.阶梯提问,培养思维

“阶梯问题”就是将某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分解成若干层级,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将这些问题按照由浅到深的认知特点串联起来,相邻的问题保持一定的思维梯度。采用“阶梯问题”可以降低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台阶”,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譬如在“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中,围绕速度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百米赛跑,目前男子世界纪录是9.58s,某位同学跑完百米距离,用时13s,谁运动得快?小汽车30分钟内行驶了50km,自行车在相同的时间内行驶了8km,小汽车与自行车谁运动得快?(2)如何比较小汽车和百米赛跑运动员的快慢呢?(3)根据数据能否说明小汽车在30分钟的时间内每一个时刻都比自行车运动得快呢?(4)怎样描述物体每个时刻运动的快慢?通过这4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建立起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并且能够了解这两个速度概念的区别。在当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够适当的把握这些原则和方法,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相信在当今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马华峰 单位: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