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下茶学专业思政教育转型

通识教育下茶学专业思政教育转型

摘要:通识教育和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存在共性,也存有差异性。传统思政教育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伴随着社会时展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并对茶学专业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使思政教育摆脱专业技能的局限性,真正发挥自身育人作用。为了贯彻落实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大思政”发展转型,本文从通识教育视角展开剖析,阐述通识教育谱系,明确“大思政”转型面临的问题,而后提出具体转型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茶学专业;思政教育;转型路径

将通识教育引入高等院校,特别是融入到茶学专业教育中,因二者存在互通性,寻找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基于通识教育视角下,要想培育茶学专业优质人才,必须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思政教育在茶学专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模式,完善教学模式,推动“大思政”转型,从而实现茶学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

1通识教育谱系

1.1通识教育含义

通识教育又被称之“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源于古希腊提出的“自由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公民健全完善的人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比较,其具备非专业性与非职业性特点,其内涵丰富,但未形成统一定义。国内某知名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广泛的且非专业性与功利性的基础知识、能力与态度教育。也有学者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入手,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创建人的主体性,并同客体情景创建主体性关系的一种教育,换句话来讲,就是“人之觉醒”教育。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培育个体综合素养的教育。从课程角度来看,通识教育属于一种特殊教育理念,为了贯彻落实此理念,要设定对应制度,开设相关课程,运用合理措施,将通识课程作为载体,力求将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进步所需的综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的精髓在于沟通和整合,通识教育中的“通”除了具有“广博”之意,还有“融会贯通”之意。而且,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变迁,通识教育实质与内涵也在发生嬗变。

1.2通识教育性质

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中,通识教育含义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角度来讲,通识教育属于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即指高等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及训练,内容不但囊括专业教育,还包含非专业教育。从狭义角度而言,通识教育即指现代化高等教育中包含的非专业教育,内容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准备涉及的“共同部分”,而且这部分教育与学生专业和职业选择不存在直接联系,大概意思同《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提出的“学生在教育进程中,首先学习作为人类和社会成员要接受的教育”相似。但从学理层面来讲,通识教育包含思想教育,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因国情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思想教育依旧处在独立传播领域,意识形态和教育功能均具有一定特殊性,教学效果式微,所以,必须对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展开深入探究,发掘二者共通之处。

1.3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源于自由教育提出的教育理念,而自由教育同普通技能职业培训存有诸多不同。将通识教育合理引用到各大高校教育体系中,并与茶学专业教育形成互补。在此种背景下,如若想提高茶学专业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使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优质茶学专业人才,则要注重培养其道德品质,而这同样也是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发展的主旨。由于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特殊性,不但会影响学生三观,而且还会影响学生课程学习成效。在新时期背景下,因通识教育发展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政教育“大思政”格局转型效率,使得茶学专业思政教学改变了传统只重视专业技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的模式。为了保证茶学专业学子实现全面发展,专业教师要对通识教育理念展开深层次探究,为茶学专业“大思政”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理论支撑,以获得最佳教育成果。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要充分了解茶学专业学子学习需求和成长特点,将思政教育引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思政教学中,充分发挥二者结合的效用和价值,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大思政”转型。

2通识教育视角下的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大思政"转型

2.1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从通识教育层面开展茶学专业思政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茶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学习更多与茶学有关的课程,以拓展茶学专业学生知识眼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但是,针对当前茶学专业教学现状来讲,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思政教育处于低迷状态。究其根本,因茶学思政课程“大思政”转型存有诸多问题,忽视了通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使得思政教育未能发挥自身应有效能。并且,在茶学专业思政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轻素养、重理论”情况严重,忽略了思政教育对茶学专业学生未来发展成长具有的益处,致使多数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就是“洗脑”课程,不仅不会对茶学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帮助,而且还会占用课程学习时间。可见,茶学专业学生对思政教育缺少了解。从通识教育层面而言,我国各大院校茶学专业“大思政”教育格局发展转型均面临一定问题,根据相关调查得知,只有1/7的学生愿意接受思政教育,而其他学生对思政教育缺少学习兴趣,主要是因课程教育内容乏味单调,教学模式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大思政”转型效果不佳。基于此,茶学专业教师要对“大思政”转型目标和方向展开全面反思,从通识教育入手深入探究“大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使茶学专业学生从最初知识层面上升到思想道德层面,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茶学专业学子对思政教育的重视,而且还能协助学生强化自身道德素养,为其日后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2.2茶学思政教育趋于形式

尽管中国在很早就已经引进通识教育,并将通识教育应用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然而从本质角度来讲,通识教育仅仅是强制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课。譬如,以茶学专业为案例,“大思政”转型仅仅是减少了一些与茶学有关的课程,随后将思政课程转变成必修课。从名义上来看,是将思政教育转变成“通识教育”,然而此种粗放式转型会产生诸多问题,并未发挥转型的实质作用和效能。在转型中,学校对茶学专业思政教育认识不够全面,只重视宽度,忽视了深度。唯有立足于全局看待“大思政”教育转型,学生才可有效提高综合素养。另外,“大思政”教育趋于形式化,也是影响其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如今,很多学校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均处在形式化表面,很多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均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部分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缺少空闲时间对茶学专业学生展开针对性教育,无法真正做到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推动“大思政”转型。倘若未能从茶文化精神含义角度引领学生学习茶学知识,则难以保证“大思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在茶学专业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如若仍然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只会将学生变成“书呆子”,无法呈现茶学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茶学精神。而且,从通识教育角度分析茶学专业,此课程的结束并不是教育的结束,仅仅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政育人的意义,唯有立足于通识教育角度剖析茶学专业“大思政”转型发展问题,才可全面发挥思政教育内在作用和效能,最终实现拓展学生知识眼界的目标。

2.3茶学专业教育内容俗套

根据相关调查得知,多数院校只有思政专业教学材料每年会进行相应修订,其他专业思政教材的修订,只是将原有教学章节内容互换。随着时展变迁,人类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均产生很大变化,所以思政教育内容要以现实生活为基准,结合时展要求,跟随社会发展脚步,积极更新完善。特别针对茶学课程的思政教育,由于茶文化特殊性质,其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当前茶学专业所用思政教材来讲,很多内容依旧停滞在90年代的政治思想,未能跟紧时展。此种俗套老旧的教学内容,不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也会浪费教学资源,耽误师生时间。在通识教育视角下,为了提高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开展成效和质量,教师必须注重整改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保证教材内容与现代茶学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及成长特点相吻合。由于茶学与农业联系密切,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所以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是,通过对茶学专业学生整体课程安排角度来看,思政课程占据比例极小。在上课中,许多茶学专业学子均选择做其他事情,甚至部分学生根本不会带教材。而专业教师对这种情况也是司空见惯,秉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只有课堂人数极少时,教师才会进行点名。茶学专业学生忽视思政课程,既与自身有关,又与专业教师的“大度”相连,学生知道在临近考试前,思政教师会画“考试重点”,而且这部分重点与考试答案基本接近。由此,茶学专业学生在上课期间很少认真听讲,只是在考试前画好教师提出的重点。常言道,做事先做人,个体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优秀人士,必须要保证拥有正确的三观,而这也是茶学专业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所以,茶学专业学生如若想成为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材,必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拥有强大的素养和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反之则会面临失败。

3通识教育视角下的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大思政"转型路径

3.1明确教育目标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即指在茶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茶文化蕴藏的高尚精神与道德品质融入其中,加强对茶学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掌握丰富扎实的茶学知识及相应技能的同时,还能不知不觉接受茶文化优秀品质和精神的熏陶。从本质角度来讲,茶学专业是将技和艺有机融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而茶学专业包含的茶文化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以茶养德、以艺化人”上具备特殊优势。由此,茶学专业要积极响应国家教改号召,科学合理调整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增添对茶学专业学子进行思政教育的目标,以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明确社会发展所需,有本领寻找工作、有能力稳定自我、有余力贡献社会。基于此,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学生要学习“茶树”的品质,如若遇到顺境,则应顺势而上,不断攀升;若是遇到逆境,则要抓住所有有利条件和因素努力前进,学习茶树顽强品质,将全身心都投入到社会中,回报社会。此外,还要求学生淡泊明志,学习茶文化修身养性的精神内涵,勤勉奋进,积极投身到我国茶叶产业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改善茶叶产业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茶叶人才流失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力争成为新时期茶叶领域“新农人”,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贡献属于自身的力量,使世界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3.2完善教育内容

国家繁荣,科技发达,茶叶行业也因此得以不断发展,但因茶叶行业发展速度过快,行业人才团队素养和职业能力不高问题频发,茶学专业优质人才流失情况严重,且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也是茶业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真正改善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要激励茶学专业优质人才投身于茶叶行业中,为各地区茶民增收,为我国茶产业提高利益。由此,茶学专业必须要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思政改革,推行“大思政”转型,将茶学专业课程教育内容和思政教育完美融合,提高思政教育开展成效。譬如,在教授学生茶树与生长环境有关的知识时,教师要详细阐述茶树从幼苗生长到成年茶树整个过程需要经历的各方面因素,明确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任何细小因子均会对茶树生长态势产生直接影响。在此知识学习中,学生能从中得知任何事情的发展均由多重因素决定,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推动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在看待事物时,学生要从全方位分析,不可只注重事物本身,应剖析周围各因素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抓住影响事物发展影响主要因素,掌握事物背后各因素存在的联系,从而为学生日后更好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3.3创新教育手段

通识教育同以往思政教育内容相比,二者均以提高学校茶学专业学生综合素养与知识水平为目标。由于教育功能不同,茶学专业学生会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在不同地方,而且因以思政教育为基准的“大思政”转型具备科学性意识形态,教师则需要掌握茶学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立足于通识教育角度转变“大思政”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充分阐述“大思政”转型价值,推动学生真正意识到思政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如此才可进一步推动学校“大思政”教育形式转变。从特定角度而言,“大思政”转型可以将通识教育和茶学专业思政教学作为入手点,二者功能互补,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程教育成效。基于此,教师在茶学专业思政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进程中,要将通识教育合理融入,明确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保证茶学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做到同向同行。并且,从功能角度而言,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存在互补性,教师在展开茶学知识教育时,要合理运用二者不同功能,这样不但能保证通识教育更好发展,而且还能提高茶学专业学生思政素养,使其成为现代社会所需的优质人才。另外,基于通识教育视角下,为了推动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实现转型,教师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完善教育内容,提高茶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现阶段,茶学专业学生对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了解甚少,而开展思政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时事和政策推行的了解。所以,教师必须将思政教育与茶学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茶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强化自身道德素养。并且,思政课程“大思政”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协助。因此,“大思政”教学活动要以现实为入手点,贴合茶学专业学生现实情况,重视通识教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思政”转学为自身学习茶学知识带来的益处。从通识角度入手,深入挖掘茶文化精神和内涵,转变思政课程教学观念,传承发展茶文化精髓,推动思政教育更好转型。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茶学专业思政教育进行“大思政”转型十分重要。结合专业优势,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综合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茶学专业思政教育要注重与时俱进,充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诉求,重视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高茶学通识教育成效,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思政”转型的价值和益处。

作者:王会贞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