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摘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为适应社会最新发展在人才培养上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和高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之间存在某种紧密联系,但也存在重要区别。辨清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单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为更好地适应这一发展形式,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互联网+”创业大军中。在校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有活力的群体,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人才动力。为此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针对在校大学生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对于它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认知却很模糊,以致影响了教育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上述概念进行学理层面的辨析。

一、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侧重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源头上,应试教育应追溯至科举考试,科举制使底层社会有了上升的通道,在当时情况下体现了历史进步性,但以考试方式选拨人才,虽然避开举荐制固有的任人唯亲之弊端,但也带来了评价单一、人才选拨“一叶障目”等问题。进入现代社会,选人方式虽然越来越多样,但考试仍是选拨人才最主要形式,甚至在有些领域已成为唯一的选拔方式,以致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受到了广泛推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革命,教育不单为了受教育者的“生存”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还要促进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应注意的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绝对排斥关系。换言之,素质教育包含着应试教育,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本身也是一种素质的体现。

(二)专业教育面向特定领域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各行各业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培养专业人才随即成为教育单位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教育,就是根据行业领域的规律和特点,培养符合这一行业和领域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这就要求要有不同的人才,教育单位应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设置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安排教育内容和设置教学计划。这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专业教育面向特定领域,与素质教育存在重大差异: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注重专业主义精神的培养,是一种经世致用之学;而素质教育并不强调现时的社会功效,而是更加侧重人的长期全面发展,关注的是长远和持久性问题,而不是短期的功利性问题。而且,专业教育面向特定人群,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而素质教育面向所有人,具有公益性特点。

(三)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虽与基础教育不同,但它却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质量高低取决于素质教育办得扎不扎实。如果没有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教育就无法扎根、无法生长、无法呈现出竞争力;而素质教育倘若离开了专业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也很难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优势。但凡专业教育办的好的,都必须有素质教育作为保障,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良田沃土。当前,高等教育多以专业教育为主,倘若没有素质教育作支撑,培养的人才可能在社会上容易找到一份职业,但入职以后发展的后劲可能不足。仅从这一点可见,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校为办好专业教育往往对优质生源极为重视。为何如此呢?很明显,优质生源往往意味着较高的素质,而较高的素质则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有条件办好专业教育。在这在另一个层面证明,素质教育质量高低决定着专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但无论如何,高校不能将专业教育好坏完全寄托在生源质量上,而应该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不偏废甚至是强化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务虚之实:素质教育注重长远

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它的养成理论上虽是主观层面的后天教育和客观层面的先天环境双重影响的结果,但后天教育在其中的影响最大。素质教育是一种长时间的内化过程,给学生的不是应用于当下的某种技能,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因此,高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道德品格、自我学习能力等,这些内容虽然略显务虚,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则有巨大影响。因为,社会进步需要各个方面和各个类型的人才,而合格人才不仅要拥有高水准的专业技术,更要有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素质具有多层次涵义,不同层面的素质具有不同类型的作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优秀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构建和谐的交往氛围,较高的业务素质是一个人专业水平高低的象征,而身体素质是人类能够顺利从事一切社会劳动的基本条件。在这个意义上,素质教育又是实实在在的,表面上务虚,实质上务实,即务虚之实。

(二)务实之实: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市场前沿

国内长期以来并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尤其是新经济常态的出现,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而创新创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这一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最新方向。创新创业教育,面对的是市场发展的前沿,注重行业发展的热点和趋势,解决的往往又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紧迫的问题。因而,检验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在市场上能否站住脚跟,能否实现盈利,能否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等。在这个意义上,创新创业教育又是非常务实的,它不仅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强调在市场竞争中的盈利层次以及对财富承诺的兑现能力,此为“务实之实”。

(三)素质教育决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景

表面上看,创新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项目选题的市场前景,但事实上具有光明市场前途的项目,即便有严密科学的运作方案,倘若没有一个素质过硬的管理和运营团队,也难以成功。因为,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致命的,而这都是对管理和运行团队最全面、最严苛的考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创新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管理和运行团队是否拥有过硬的素质。有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95%,近些年来这个数字更是高达98%以上,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团队管理经验的缺乏。而团队管理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又是素质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景取决于素质教育本身的质量,但这一点在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并未引起充分重视。究其原因,在于不少高校忽视了素质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决定性影响。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专业教育讲究“学有所长”

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不同领域之间的区隔和壁垒越来越严实,高校为提高人才与社会的匹配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一直在强化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以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内容的教育,是为社会某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其课程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均具有鲜明的差异性。简言之,就是强调“学有所长”,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而不是通才。由此可见,专业教育并不能也不应为素质教育所替代。这在另一层面也说明,“学有所长”是专业教育被社会普遍承认并得以发展的合法性之所在。

(二)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学创事业”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教学生“学创事业”。创新创业从字面来看可分为创新和创业两部分内容,但“创新”是为了“创业”服务的,反过来“创业”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以此划分,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创业教育则是丰富了创新实践的内容,创造事业是创新创业的重点。创新教育在高校专业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因为没有创新,不管什么专业、什么行业都无法发展。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强调创新,更强调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落实到具体的创业实践之中,即创造事业。高校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他们正处于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黄金阶段,“学创”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一般创业者的最大不同,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教学生具备创造事业的理念、思维和能力。这也是当下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但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主政者仍然坚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根据所在。

(三)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抓手

正如前文所言,创新创业教育面对的是市场前沿,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拟定创新创业项目,以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这个意义上,缺乏专业面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空洞不切实际的。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但凡成功的企业或品牌都对市场有着清晰的细分,那种针对所有人的企业或品牌营销,已经无法跟上新时代的发展节奏。创新创业的选题项目不是产品,就是企业机构,同样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找到自身存在和生存的生态位,以此才能成功。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不同的专业,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也有不少高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实际,失去了有效推进的抓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始终紧扣专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抓手。

四、结语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为适应社会转型发展在人才培养上作出的战略性安排,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进言之,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进行的是否有效。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对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促进作用认识不够,因此辨清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境界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能.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广告实践教学优化研究[J].东南传播,2016(09).

[2]熊仁国.创新与发展的传媒实验教育———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新破[J].时代教育,2014(11).

作者:陈相雨 邵悦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