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4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4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探讨

摘要: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确保党的本色、永葆党的生机的根本保障。新的历史条件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要以此为统领,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新规律、新特点,不断创新模式、改进方法,真正发挥群众路线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中的思想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

关键词:

群众路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群众路线”这一科学论断,是由于1929年9月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并被实践验证为真理的,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党员人逐步丰富和发展这一科学内涵,并以此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和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从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角度,开明宗义地提出了“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这一科学论断。这就为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新目标。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必须要严格按照群众路线教育要求,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的新挑战、新矛盾,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改进新方法、开辟新途径,真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好、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新时期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必须全面坚持群众路线教育要求

1.需深刻领会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维护大学生切身利益作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的根本立足点。高校以群众路线教育为指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必须要深刻领会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做到把维护好大学生的切实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作为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地和实践场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定制度、做决策、拿方案时,必须要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要求,全面衡量这些制度措施是否真正立足于大学生现实需求之上、是否真正维护了大学生切身利益、是否在执行中真正得到大学生广泛拥护。新时期,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应科学分析和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尤为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现实利益诉求。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将大学生“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高校制定制度措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尺度。真正按照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维护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全面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大学生根本利益中的重要作用。

2.要全面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将其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高校按照群众路线要求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好、运用好“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方法,并将其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说到底,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及其丰富实践去指导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站到大学生的角度去解决,实现好高校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多元化思想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速度更加快捷、内容更加庞大,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和心理阶段决定了极易受非主流思潮及意识形态的影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因此,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必须要在新的实践环境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方法,不断丰富好、完善好运用这一根本工作方法去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新挑战和新困难;必须要真正深入大学生中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从大学生中来、将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深入到大学生中去,将其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3.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服务意识,在实践中始终做到依靠大学生、相信大学生、为了大学生。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新方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一切为了大学生”。这就决定了实践中必须要紧紧依靠大学生、相信大学生;如果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这一实践脱离了大学生、不相信大学生、不依靠大学生、没有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即使再出色、再科学的方法也将失去本源意义。当前,有的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重视,传统的“唯成绩论英雄”思想依然存在;甚至有的高校即使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搞了形式主义,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完成上级交代的工作任务。高校应当高度认识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重要的。必须要摒弃当前个别高校存在的偏颇想法和不适宜的做法,牢固群众观点、增强服务意识,牢记宗旨、转变作风、端正态度,用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服务的宗旨意识、实事求是的精神状态和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现实困难、思想迷茫和心理困惑。

二、群众路线教育下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1.立足实际、科学调研,真正按照“从大学生中来,到大学生中去”要求全面把握大学生实际需求,开展“润物无声”的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乎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关乎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全局。高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必须要根据这一战略要求,立足实际、科学调研,全面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实际需求特点。例如,在心理需求方面,大学生“在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有24.7%的学生选择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表明在理想和现实的明显反差中找不着自己明确的定位点。对“您有需要心理医生的时候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有5.2%的学生回答非常需要,有13.8%的学生回答需要。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综合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特点和发展规律,着重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体工作的比重,积极构建新体系、谋划新格局。在具体工作方法上,应坚持“到大学生中去”,了解大学生实际的思想需求及心理需求。尤其针对大学生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多元化思潮认识过程中出现的不解与迷惑,对学习生活和对自我认识中出现的心理焦虑与迷茫,更应扎实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去,予以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思想指导,让大学生能够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认清主流与支流、正确与错误;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认识,提升认知与判断能力。

2.整合资源、贯通渠道,真正按照“一切依靠大学生”要求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主辅渠道”双管齐下的教育。高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必须要在实践中始终做到依靠大学生、相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动贴近大学生、接近大学生,不能依靠简单的说教,更不能搞冠冕堂皇的形式主义。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辅渠道双重作用,积极整合载体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在具体工作方法上,按照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求,在大学生中积极广泛开展好“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把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典型案例作为重要素材,以贴近大学生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应积极转换工作思路,实现传统条件下的说服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融合,以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坚持突出问题导向,将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思想问题为切入点,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力。

3.强化保障、改进格局,真正按照“一切为了大学生”要求改进有利于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新方法,开展“尊重个性”的教育。从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具体实践来看,无论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是“一切依靠群众”,其最根本的落脚点在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整个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核心。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就应当按照这一要求,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找到更加符合自身实际、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人生理想和思想抱负,并帮助大学生付诸这一伟大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和思想引领。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按照“一切为了大学生”要求,改进有利于大学生个体全面良性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在具体工作方法上,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和前瞻性,从真正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精神保障和思想引领为着力点,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三观”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处的角色和地位,唤醒其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昂扬斗志。要按照“一切为了大学生”这一根本目标,加大投入,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全面化的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及硬件软件条件支撑。

作者:李治勇 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华北理工大学

第二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语言价值和应用

摘要:

将网络语言应用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进行平等交流,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的高效传递,为提升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网络语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逐渐在年青人中流行起来。网络语言就是网民在网络平台上所应用的交流语言,与传统的口头、书面语言相比,具有创新性与形象性,更具有流行性与形象性,同样具有粗俗性。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网络语言,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更能够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学生能够有效辨别网络平台上的各类信息。

一、网络语言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第一,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平等交流。人们愿意参与的交流活动是他们可以通过交流获取其需要的信息,获得情感支撑,感受到伙伴关系的交流活动。受到年龄、社会角色、阅历以及表达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师生交流很难实现平等化。而网络语言具有流行性,利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可以缓解交流的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提高师生交流的质量。第二,有利于教育信息的传递。语言是信息的传播载体,网络语言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便捷性,传播范围更广。在网络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想到传播的信息用键盘输入到电脑中,点动鼠标到网络平台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网络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能够促进教育价值的发挥。积极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化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学业压力,遭遇情感问题等。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无法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去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也找不到合理的途径去解决心理问题。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能够让大学生将心理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教师用网络语言与高职学生进行沟通,说说心里话,能够了解学生真实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网络语言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语言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在网络语言越发丰富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应当规范网络语言应用行为。在扬长避短的过程中,让网络语言发挥其教育积极作用。

(一)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语言应用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快速来临的今天,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模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样的新形势,改变传统的说教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理念,适应新环境并利用新条件。在工作之余了解网络语言,并学习网络语言的应用技巧。只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利用网络语言,才能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习惯大学生喜爱的交流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变化。

(二)利用网络语言深化师生交流。

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同,在网络世界中,每一个个体都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并没有身份上的差异。因此,利用网络语言,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且真实的交流。用符合大学生思维逻辑与语言应用习惯的网络语言与之交流,首先在态度上做到了平等。平等的交流,是大学生向往的交流模式。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QQ或者微信建立一个班级群或者年级群。教师要经常保持在线状态,利用网络语言融入到学生群体中,而不是忽视学生的交流,经常保持隐身状态。

(三)利用网络语言做好心理咨询。

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白天需要上专业课程,很少有时间能够与思想政治老师交流。许多高校的思政办公室都是公共办公室,缺少私密的交流空间。一些学生遇到问题,不愿意与学生交流。一些学生想交流,但碍于没有私密交流空间,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开辟网络通,鼓励学生在一切时间与自己进行交流,借助网络语言的魅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能够减小师生之间的隔阂,做好保密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

(四)利用网络语言寓教于乐。

利用网络上的文字与图片资源,组织一些网络平台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得更有趣味性。与校园中现实的文化娱乐活动相比,网络文化娱乐活动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声音与图片语言,能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冲击学生的多个感官,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络语言环境下,网络的虚拟性与互动性得以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棋、牌、球等益智类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可以在网络语言的支持下,进行爱国类的征文活动,给学生表达个人思想政治观点的机会,促进网络语言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作用的发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重视网络语言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开发网络语言的优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进行正确引导,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达成。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让网络语言的应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相符合,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者:马薇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伍文忠.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2]李炳元.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刍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3]谢平,胡远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沟通———基于沟通分析理论的探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

摘要:

以APP软件、二维码、微博、手机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出迅猛的发展,使得海量的资讯和信息被个体自主广泛传播,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交互分享。论文首先概述了CIPO模型,其次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入探讨了优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CIPO模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

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社会各界都极为重视大学生的“成才”、“成人”、“成长”。从目前来看,高校学生的主力军已经由90后来担任,他们个性张扬、活泼、阳光,也愿意去接受新鲜事物[1],而APP软件、二维码、微博、手机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互动性强、时效性高、信息量大等特点更是成为了青年大学生的新宠,成为了他们获取各类资讯的主要渠道之一。[2]

一、CIPO模型概述

CIPO模型是北京师范大学张金宝教授在2008年10月首次提出的[3],CIPO模型是建立在CIPP模型(国际知名项目评估模型)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张金宝教授在教师教育信息化、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都等方面多年的研究,CIPO模型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情境(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结果(Outcome),CIPO模型能够有效引导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和分析。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营造不佳

从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所在高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些大学生愿意主动关注思政教育平台,但是高校所建立的思政教育平台往往功能较为单一,内容较为枯燥,完全没有结合90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身心特点,自然也很难让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想水平。[4]

(二)资源投入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需要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够将工作做好、做细,但是很多高校都对这方面的投入资金较少,投入显然不足。

(三)过程控制不够

目前很多利用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都严重缺少互动,其新媒体平台在内很多时候都仅仅只起到信息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没有采取足够的后续过程控制力度,还处于传统面对面、单向式、被动式的教育方式。

(四)结果转化不力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果转化的主要标准是是否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行积极正面影响。但由于过程控制、资源投入、情境营造的不足,结果往往显得转化不力,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1]。

三、优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

情境基于现代科学教育理论来看,是否能够成功开展教育活动往往会与是否有效营造教育情境密切相关。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对教育情境的营造予以高度重视,认为被教育者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下可以被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进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一理念同样也适用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CNIC)的201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高达63.5%的大学生都会应用网络游戏,为何在大学生群体网络游戏的使用率如此之高,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在于网络游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酷炫的游戏情境、有趣的游戏情节、特定的游戏角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5]网络游戏并非洪水猛兽,只要我们善于利用,那么必然能够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例如,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平板电脑、手机等可以玩的红色游戏应用程序,将中国革命历史、传统美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那么必然可以营造出让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另外,还可以利用微电影等新媒体技术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例如某高校就开展了“青春励志•扬帆远航”献给我的母校微电影比赛,吸引了大量的学生纷纷参与,把对母校的感激和热爱用视频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中,微电影“忆•青春”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被人民网“最美中国”栏目收录,该影片记录了母校的每一个角落,把母校的美景和对大学的回忆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用画面引导所有学生珍惜青春,自强自立,用心去体验、遵守社会道德、享受大学生活。

(二)高校要加大资源投入打造趣味性新媒体教育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新媒体的作用,要保持宽容、包容的态度去了解APP软件、二维码、网络、QQ、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的新应用和新媒体,要基于主动、积极的角度来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教学挖掘。与此同时,还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打造趣味性新媒体教育平台,要用正面的内容、活泼的语言、高雅的格调、清新的风格、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升新媒体教育平台的人气,吸引大学生的参与。[6]例如某高校机械学院就投入专款来搭建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学工在线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了立体化、多渠道、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教育新模式,广泛应用于机械学院储运、热工、机械、安全等专业,由四名辅导员负责管理平台。为了能够进一步掌握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听取同学们更多的声音,了解同学们的需求,同时提高学生对学工在线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识程度与关注度,增加其服务性与功能性,在校学生工作部的指导下,该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在平台上线之前还专门实施了一项关于学生工作在线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问卷调查活动,为学校进一步完善学工在线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此次调查工作持续两周时间,调查对象涉及该院本科生四个年级和研究生三个年级,每个班级抽取两名学生参与调查。调查前期,先后组织两次专题讨论会进行工作安排和部署,并经过三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此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及形式。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使调查结果更具真实性与有效性,在发放问卷前让同学们用一周时间熟悉微信公众平台各项功能,并收集本班学生的使用建议,最终在相关老师的组织下填写问卷。经过严格审核,最终整理出82份符合要求的问卷,并及时对问卷调查做了相关分析研究,形成了关于学生工作在线微信公众平台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通过此次调查,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例如,如何加大该平台的影响力,如何完善和改进版块设置,如何使平台操作更加简洁、高效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学们还就微信平台服务内容、回复方式以及对于一些具有时效性的内容应及时、高频更新等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对学工在线微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实践证明:打造趣味性新媒体教育平台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有利,该院96.2%的学生加入了平台,应用效果较佳。

(三)教师要提升新媒体素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控制

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应该紧密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不仅仅要成为学生学业学习的引路人,而且还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合理利用新媒体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新媒体技术。[7]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新媒体素养,要在平时努力学习新工具、新媒体。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注意加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控制,对于大学生平时关注的问题、话题,教师既要热情、主动、及时地予以回复,又要坚持以积极、正确的姿态去合理引导学生,以便能够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8]此外,各年级辅导员充分利用腾讯微博、新浪微博、中国大学生在线、QQ等网络工具开展日常的学生辅导工作,划分网络班级,在现实中、网络中紧密的同学生在一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网络的交互性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学生可方便的与辅导员沟通交流;辅导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现实表现,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或对质疑问题予以解答、辅导,从而彻底改变传统面对面、单向式、被动式的教育方式。

(四)利用微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丰富校园社团活动。

社团作为广大青年学子开展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目前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微平台来开展活动。众所周知,微媒体通常都具有群组功能,只要加入到了群组之后,就能够对所关注领域的动态予以实时接收,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无疑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组织形式活泼,组员交流沟通的积极性强,大学生可以通过群组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结识到更多具有相同目标、相同爱好的同学,因此,可以利用微平台来定期开展一些新颖时尚、主题健康向上、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校园社团活动,也能够增加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凝聚力。此外,高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单位可以利用飞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校园德育网站等为依托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渠道、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构建社团微媒体信息平台,让微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便能够更好地营造活泼生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线上线下融合打造品牌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转化力

优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注意线上线下融合,通过文艺演出、情景模拟、交流研讨、参观考察、主题演讲、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来吸引大学生参加活动,进而打造品牌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力。如某高校团委组织开展了“青春励志,驿路风华”之“品读红色经典•唱响励志旋律”网上读书与红歌传唱活动。同学们通过网络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充分体会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并且还组织大家开展红歌传唱大赛、读书心得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激起了同学们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励学生学习先辈们那份不畏艰辛、拼搏奉献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作者:余靖 单位: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余东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102-106.

[2]邓红彬.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1):131-134.

[3]郁海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154-156.

[4]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109-114.

[5]高明,戴晓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8):156-160.

[6]刘炜.当前大学生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现实症结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178-182.

[7]黄宦霖.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5,(3):123-126.

[8]王双阳,张景书.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81-184.

第四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探究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

一、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传统的社会内容正通过新的形式和渠道被大力传播开来,既直观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实际需求,又演化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新的文化方式、文化内容和文化观念。因此,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发展的体现。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课堂、新闻媒体、聊天工具以及各类网站已经覆盖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形成造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可受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更要在实践中积极拓展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以此制定全面的教育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拥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制定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针的根本要求。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文化给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本质上是指人们把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内化于主观意识当中,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和态度,也就是指人们的自我、社会及世界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是在一定阶级形态下形成的符合主要社会群体意志的文化观念对人的作用。由于教育对人的影响事实上也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产物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网络文化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对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又能动地作用于网络文化的发展。认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可以和谐网络文化环境,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网络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和文化大众性的特点促进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汇聚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各种文化在网络平台互动下不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还产生了许多兼容并蓄的新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内容,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使得思想教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或受固定观念影响,为大学生开拓眼界、提高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完善知识体系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且网络文化在传统文化形式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生动、形象的内容也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把网络文化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教育内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机融合的方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担当教育对象角色的同时也能动地反映出主体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育者的直接灌输教育为主,忽略了作为教育活动客体亦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凭借和新渠道,文化内容通过网络这一开放性、互动性的有力载体,运用文字、声像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呈现、传播,能够最大程度上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网络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要突破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就要把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符合大学生思想需求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潜移默化中把握主流价值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与实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现实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它不仅具有现实文化的特征,还具有各种现实文化的抽象反映与演变所产生的烙印,所以,网络文化的真实性和发展水平是促进网络文化进步的最大阻碍。大学生是目前网络平台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文化知识丰富,思想先进且具有创造力,善于利用网络来沟通交流,传递各种信息以及表达观点看法,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观念和判断能力,使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过程中自觉摒弃扭曲、落后的观点,主动表达正确的价值和富有创造性的视角理念,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文化水平,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传递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导向,也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在网络文化领域的传播,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网络价值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话语权。这不仅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在当前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下,对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关系的加强,我们要积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体现网络文化下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准确地总结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利用好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利因素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利因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得到了延伸。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机构、课堂为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教育的方式不同,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接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突破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建立起了全网覆盖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与环境。

2.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大。

早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本和理论教材为重,缺少信息丰富的相关资料,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空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历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汇集了大量国外的信息与文化。大学生通过吸收网络文化的内容可以增加见闻,也可以接触到各种最新的理论和不同的文化观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3.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

运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通过网络对教育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弊端

1.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

在网络信息中,有些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些内容则暗含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培养造成阻碍。

2.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网络的发展,在对当代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所反映的言辞和行为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社会的准则与规范,大学生如果不能精准地区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把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对等起来,很容易就会产生过失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如果沉迷于虚幻的网络身份或网络游戏当中,不仅会淡化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感和适应能力,还会影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导致自身沟通的障碍,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新的困扰。

3.影响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容易使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然而,网络文化的弊端决定了其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怎样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挑战。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清晰地认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作者:陈怡霏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扬.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参与[J].云梦学刊,2003(3):52-53.

[3]沈晓敏.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20-21.

[4]张桃琳.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5]丁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