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10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10篇)

第一篇: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探析

摘要:

校友文化是连接学校、校友和社会的精神纽带,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本论文旨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以培育校友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对校友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

校友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校友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校友文化的概念

校友文化指的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沟通交流、服务回馈等精神现象[1]。校友文化是一种以学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文化。是由校友和母校共同创造的,由校友成长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校友的爱校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成才精神、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学校相关的校友工作等要素构成的思想和物质的产品总和[2]。

(二)校友文化的特点

校友文化有其显著的特点,价值认同感是基础、情感依赖是精髓、隐性教育是升华。校友文化是由全体校友集体创造出来的文化,是基于对母校的强烈爱校情怀、对相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而生的。校友对母校有着天然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校友对母校和校友有着感激依恋的情怀,由于共同的学习经历,使得校友间有着浓浓的学缘关系情感,这是一种不随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情感,是校友文化的精髓所在。校友文化是潜在的、隐性的,是弥漫在身边的熏陶氛围,不是枯燥说教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触手可及、可闻可见的,是能通过慢慢的渗透将学校的精神、优秀校友的示范在校友心中树立真实的榜样,激励校友的进步。

(三)校友文化的发展现状

校友文化是高校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和积累,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友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所蕴含的价值也被发掘利用。虽然校友文化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逐步被认识、被重视。从发展趋势上看,我们可以利用校友文化的反馈发展机制、沟通母校方式,将校友文化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因为在高校的发展中,校友文化具有传承发展的作用;在情感联络上,校友文化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说教形式为主,教育的内容被强制灌输给学生,内容枯燥单调;而榜样的形象又过于模糊,不利于效仿。校友文化则能弥补这些缺陷,因为校友文化生动、真实,对于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而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情感育人的作用

校友文化是高校教育及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作为一种背景文化,校友文化使生活其中的人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教育,而且内化成自己的习惯行为,这就是校友文化所具有的隐形的教育作用。校友文化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时时刻刻围绕在周围的,是能感受到的文化教育资源。该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单向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耳濡目染的效仿,真正能起到正面教育所无法达到的育人效果。基于学缘关系的校友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学者总结出,校友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感恩文化,而其外在表现形式则是情感文化[3]。因此校友文化呈现出易触发性的重要情感特征。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校友文化中的情感包含了爱校情、尊师情、同学情等美好的感情。通过在同一所大学里共同多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校友们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各种真挚的情感:比如对母校的依恋之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校友深深的同学情等,会深深的刻在校友们的心中。这种感情是天然形成的,是潜在校友心底的,亦是极易被触发的。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友文化活动中,可以将蕴藏在校友心底的情感引导和激发出来,使将母校与校友紧紧的联结在一起。校友文化的形成源自于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当高校以真诚的服务触发校友心底最真挚的感恩情怀时,校友们就会通过各种形式为母校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激励示范的作用

优秀校友的成功经历为在校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管京在其文章《榜样的力量构成及其释放》中,对榜样教育法给出了以下定义:“榜样教育法就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进行示范,帮助和启发其他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教育方法。”榜样的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表现出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更加易于产生共鸣的积极效果。在校期间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特别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而此时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运用榜样的力量、树立道德的模范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那将一定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在校友文化里,大学生可以切身得到这个氛围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领,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成功校友,因为共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他们的经验更利于模仿和学习。已步入社会的校友中,一定会有很多优秀者或成功人士,追踪他们的奋斗历程、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宣传他们的创业精神、弘扬他们的高尚品德,这对于尚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一定会深受优秀学长先进事迹的感召和教育。优秀校友所具有的这些精神和经验,更易于模仿和学习,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学习和受教育经历,极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对优秀校友的广泛宣传,将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对在校大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和示范的作用。(三)团结凝聚的作用校友对母校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与归属感,母校则对校友有着引导力和向心力,校友之间也由于共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背景而有着亲切的同窗情。母校与校友有着天然的联系,且共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校友文化,其蕴含着较强的天然凝聚力和情感凝聚力。天然凝聚力表现在:当校友们离开母校融入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会让他们再受挫后自然而然地想到向母校寻求关怀与支持,因而从心理上有着更强烈的归属感的需求。情感凝聚力则表现为校友的爱校情、尊师情以及校友之间的同窗情。校友文化的产生需要校友群体凝聚力作催化剂,校友之间,不论是在校的大学生或者是已经进入社会的毕业生,经过了校友文化的熏染,都有着割舍不断的团结凝聚力。校友文化在引导校友观念、团结校友力量、凝聚校友情感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校友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凝聚力和向心力将强化校友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积极健康的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四)传承发展的作用校友文化同样具有传承学校精神、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当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进入母校,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走出校园成为社会的栋梁,他们便成了校友文化的最有效传播者。校友文化起源于校园却将影响延伸到了校外。随着高校对社会影响力的提高,使得校友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毕业生在社会上增长了见识,知道最先进的科技和最需要的技能后,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而学校把社会的需求当作自己改革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就会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毕业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校友便成了母校的一个品牌,他在社会上参加各种活动造成的影响,使得学校的相关信息得以向外部传递,可以充分向外界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通过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后,将对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所高校的校风校训是本校办学宗旨的体现,凝聚了历代校友的拼搏精神。比如:辽宁工业大学的校训是“砺器悟道”,砺器,即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地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悟道,即探索规律,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出懂天道、世道、人道,明事理、道理的综合型人才。一届届的辽工大人秉承了校训精神,为科技进步,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不懈奋斗。

三、充分发挥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4]。我国高校对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没有校友文化的时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也很好,从而忽略了文化的教育作用。大学校友与母校如同叶与根,不论今后以后如何发展,校友们始终具有天然的学缘关系。大学校友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教育作用非常强,甚至会对大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认识,真正把校友文化融入到大学文化体系中来,使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保证切实发挥校友文化的隐形教育作用。

(二)加强对在校生校友文化的培育

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友文化,对扩大学校影响、促进学校发展、传承学校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团结校友力量及支持校友的不断进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意识,更利于校友文化的培育。

母校与校友,如同故乡与游子,他们之间有着剪不断的情感,是时间和空间所不能阻隔的。应该培养在校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懂得与学校共荣辱。要以“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为座右铭去奋斗。

2.有必要让在校生通过校史馆来学习。

高校都应该建立自己的校史馆且定期开放,并可作为一处教育基地长期维护更新。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学校的历史及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爱校的情感,并愿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注重在校生与优秀毕业校友的联系

多组织一些在校生对优秀校友的访谈活动,通过“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校友的生活现状,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想象,并会为之而奋斗努力。或者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讲授自己的奋斗经历,他们的毕业择业定位、拼搏的经历、取得的成绩,都会对在校生起到熏陶示范的作用。或者利用优秀校友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促进就业,有些校友在社会上发展的很好,树立起好的母校的品牌效应后,社会就会对这所高校更加认同,进而接受优秀校友的推荐,继续聘任该校的毕业生为企业贡献力量;也有一些优秀校友自办企业,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和对校友的认可,会回到母校招聘毕业生,这些都能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或者在网站、宣传板等地方对优秀校友进行宣传,加大学生在校友文化的影响下了解优秀校友的机会。总之,就是使在校生多以优秀校友为榜样,从而促进自己更大的发展。

四、总结

目前,在我国关于校友文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校友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的过程。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友文化的隐形的、潜在的教育作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增强,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学者、教师以及社会对我国大学校友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关注,使其可以得到健康的培育与发展。

作者:刘莹 张桂旭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教务处 锦州市第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毕晟.论文化视野下高校校友工作推进策略[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5-78

[2]梁勇,安秀梅,宁小花.基于文化传承功能的高校校友会工作探析[J].社团管理研究,2012(6):49-51.

[3]方楚勤,陈谷栋.试论校友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1(2):9-14.

[4]余常德.以人为本推进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5-2-2.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后现代主义工作反思

摘要: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进入国内之后,在每一个领域当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后现代也对现在的大学生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有好的一面还有坏的一面,例如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追逐利益的心理加重等,让大学生们进入了道德误区。怎样才能在后现代环境下让学生们正确理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后现代主义带给学生的负面的影响,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高等院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后现代主义是1960年左右在欧洲国家出现的具有反欧洲现代化哲学思想体系,其思想影响力比较广泛,不仅仅影响到商业,同时也影响到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打开国门,而后现代主义也进入我国,我国人民的思想状态处于未饱和时期,对其充满了好奇意渴望,因此我国人民快速吸收了其主义思想。大学生是一个能够接受事物较快的群体,并且他们还没有建立好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所以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侵入最严重的一个人群,下面就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其一,反对理性主义,目前的社会与自然、社会当中很多的问题出现,其主义当中将所有问题的源头统一为人们理性主义的出现,他们认为人们过于理性并且依赖理性,因此将人类创造空间以及想象空间缩小到一个范围之内。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并且主张打破常规,寻求新的道路以及方向,勇于尝试,这与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时比较相似的。后现代主义支持对人的主体性应该充分的得到重视,并且将其思维不在局限在理性当中,获得真正的自由的权利;其二,反对科学,时代依靠科学所以进步,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认同这样的一种想法,他们认为目前所出现的重大灾害都是因为科学的出现和发展所造成的,人们过于追求新的技术,而忘记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其三,坚持非中心化,后现代主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对中心化,这是后现代主义者最重要的思想体现,他们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本质上的,可以相互进行转化和沟通的,后现代主义不赞同人类中心论,并且不认同人类已经所得出的理论,他们宣传和支持自然界当中的平等自由的关系;其四,多元化,他们认为人类对于同一个特定的事物的认识应该为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单一的一种。

三、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第一点,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创造性的思想有益于增加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后现代主义追求个体的展现,在加上大学生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样就能够更加简单的去增加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并且将其主动性调动起来;第二点,后现代主义有益于培养当代大学生之间团队合作或帮互助的良好品德,后现代主义注重的是万物之间的平等,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但是其团队合作的精神还没有完全的培养出来,其后现代主义出现有助于学生们的成长,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第三点,后现代主义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局限于他们所认知位置,这就能够塑造出他们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的多元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消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拥有积极的影响,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不良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归结出来不良影响有如下几点:其一,后现代主义已经将大学生的个人思想引入误区,一些大学生盲目的追求与众不同,因此将其政治思想完全淡化,这使得大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很不利;其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后现代主义反对其中心性的时候也在反对者个人责任感的突出,这样就能够将其个人行为完全失去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建立成型,这就让一部分意识薄弱的大学生逐渐的丧失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假如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这样就能够引起不可忽视的社会效果;其三,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不良的引导作用,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于本国的文化产生质疑以及排斥,并且对于一些事情采取了毫不关心的态度,对于自己处于的集体以及这个社会的情况并不关心,这就严重的影响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的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对于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应该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正确的引导当代大学生,有如下几方面建议:第一,应该在校园当中增加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并增加其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坚信国家的道路以及基本方针的正确性;第二,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业余爱好,增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学校应该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举办有益的活动,让大学生可以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当中成长;第三,学校应该注重其思想教育的课程,让师生能够有交流与互动,最终让学生们可以认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五、总结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可忽视。在多种文化交织的今天,需要让大学生辨别是非,抵制不良文化的侵入,保留中国特色的文化,大学生是未来的动力,应该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且培养大学生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应该注重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们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各界精英而奋斗。

作者:高小艳 张利花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曹晶.反思启蒙: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之争———以哈贝马斯和利奥塔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03):10.

[2]邓春玉.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思[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1):21-22.

[3]刘转志.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第三篇: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今天,大量外国思想、文化涌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我国工科类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课题,在对其影响因素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其加强对策进行了探析,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艺术类大学生身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维活跃、感知力强、个性明显,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这对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利也有弊,利的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吸收、理解更彻底,弊的是他们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影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构成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三大要素是学生、教师以及环境,这三大要素都不同程度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其具体表述如下:

(一)学生因素。

在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动力是艺术类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元素,而他们的动力源于需求、偏好以及动机等。其中,需求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因和归宿,具有一定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具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体现在精神和实践层次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职业素质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所以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而兴趣与动机则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动力,它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逐渐形成。一旦这种兴趣和动机养成,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显现,从而带动他们一系列的主动行为,这将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质量产生积极作用。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引导者、实施者以及监督者,其身份定位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在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态度、教学方式等都会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进行的一项提升性实践活动,传播了海量的信息。教师需要系统性地整合这些信息,并通过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传递给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降低教学难度。通过调查发展,艺术类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平和而不失威严、幽默而不失严谨的老师,并能与之快速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配合度相当高。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理应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质,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传递正能量。

(三)环境因素。

环境对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甚至轻视的。相比其他专业类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心思更加细腻和敏感,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力强,因而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颇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期,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对身处环境的辨识度亟待提高。在多元文化泛滥的今天,大学生的意识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演愈烈,其中有积极部分,也有消极部分。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等不良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同学之间攀比成风,更是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使得部分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所适从,甚至对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质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结合对影响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认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加强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加强学生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其系列相关活动必须要围绕人这个中心开展,真正以学生能力本位为出发点,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我国工科院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意识,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科院校还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加强心理教育,培养他们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坚定其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与此同时,工科院校还需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性,采用相对柔缓的说服式教育,体现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激励他们奋发上进。

(二)加强师资建设。

工科院校需要加快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的步伐,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师资团队,包括用理论指导学生的专业课教师和通过实践引导学生的专职辅导员两类。在此过程中,工科院校一是要把师资建设纳入到校建体系当中,适度加大此方面的资金、资源投入,提高相关教师和辅导员的待遇和福利,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二是工科院校要客观、科学地考核相关教师,细化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评定标准,仔细分析从教专业教师、辅导员素质及技能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研活动,及时更新相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另外,辅导员应该积极配合学院组织的培训活动,充分借助网络,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更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修身立志,向学生展现人格魅力。

(三)加强环境优化。

文化作为一种软管理手段,对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无法拒绝的潜在影响力。艺术类大学生本身从事的就是一种文化工作,对文化的敏感度更高。因此,工科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文化的影响功能,加强环境优化,弱化不良思潮的冲击,为艺术类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文化环境。具体而言,工科院校可在合适的位置设立文化贴板,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制作人物雕像,宣传好人好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工科院校还可定期组织文化活动,以话剧、比赛的形式,演绎中国红色精神,潜移默化中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坚定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鼓励他们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教会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明哲保身,在多元文化中取其精华,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

三、结语

未来,我国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其影响因素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各工科院校认真审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尽可能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作者:冯妍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亚员.显著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原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1

[2]梁维科.试论高等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与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11,28

[3]蒲彦羽.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大家,2011,20

第四篇: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工具,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问题,同时也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微信的特点与功能,找出了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新问题,同时肯定了微信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价值,最后提出了有效利用微信技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

引言

微信平台在当前的社会社交环境中发展迅速,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软件,无论是功能上还是信息资源上都具有独特创新的优势。在2014年初,腾讯公司了一项全新的调查数据,微信在全国范围内的用户数量已突破五亿大关,其中65%的用户是在校大学生,同时用户数量还在与日俱增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微信的出现为高校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充分有效的将微信术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1.微信的特点与功能

1.1社交工具。

微信中有朋友圈、公众号、摇一摇等各式各样的社交功能,在社交渠道上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方式[1]。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话号码、QQ号码等多种方法寻找自己的好友,对大学生构建自己的朋友圈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帮助。大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去认识不同的人,结交不一样的朋友,甚至是千里之外的朋友通过微信也能轻松结交到。

1.2通信效率高。

微信在通信功能上不仅具有效率高的优点,而且还十分的便宜。以往的打电话、发短信通信运营商都会收取高额的话费,这对大学生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微信平台出现后,打电话、发短信通通免费,深受大学生们的追捧和喜爱。经过技术上的完善,现在的微信不能打电话、发短信不收费,还具有发图片、发语音、发文件等多种功能。

2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问题

2.1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大学生们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能对自己收到的信息进行主动的控制,使用微信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大学生们如果不愿意接收教育信息,就能对信息进行屏蔽处理,导致教育工作者无法实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情况[2]。此外,微信平台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只是阅览这些信息就会消耗很多的时间,就不会在判断和思考信息内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2.2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以开展教育课、教育讲座的形式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微信出现后,大学生从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不仅能传播信息,还能创造信息。微信的信息资源中十分混杂,如果大学生们被这些混杂的信息干扰了,就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如果大学生们长时间受到虚假内容的吸引,不但在思想价值上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还会出现大规模的思潮波动。

3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3.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出发。

由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维、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微信并没有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及使用[3]。因此,高校必须组建一支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队伍中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还要具备使用微信的操作能力。新的教育工作第一步要在教育方法上结合微信技术进行创新,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第二步是提高使用微信的技术,合理运用微信。第三步是对微信技术人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的培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出发。

首先要用微信创建每个班级的班级群,构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然后思政教育人员把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图片、教育的视频等内容到每个班级群中,让大学生们可以实时进行学习。这样的做法不但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方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在班级群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出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还能实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将微信加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是忽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而是发挥微信的优点,构建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3.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出发。

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目前的微信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们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十分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4]。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微信技术,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们对网络中的信息产生判断和分析能力,正确引导大学生们选择积极、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科学合理的运用微信服务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们要指导大学生们正确使用微信,合理控制和调整使用微信的行为。

4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教育的工作。微信时代的新环境下,不但要充分将微信技术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还要注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载体、客体出发,推出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质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的未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作者:朱影 单位: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邵璀菊.微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与应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21):14-15.

[2]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新媒体思政,2013,12(15):58-59.

[3]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网络思政,2012,16(14):47-48.

[4]曹凤才,田维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0)09-10.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应用探析

摘要:

从微信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微信不良信息泛滥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提出了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抵制微信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的方法。

关键词:

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微信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网络交流工具。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都已成为使用微信的活跃人群,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方便的网络交流、娱乐、信息获取的工具。

一、微信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

首先,微信能充分展现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性。智能手机已是手机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有WiFi的地方,手机上网就很方便,这已成为一种潮流。其次,微信的资费便宜。微信只花流量,不收取其他费用。大学生们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图的是方便、快捷,可随身携带,能即取即用。很多学生选择运营商提供的很优惠的流量套餐,资费相对于短信和语音电话更便宜。再次,微信的实用性强,还具有娱乐性。使用微信可以有多种交流方式:输入文字、传输语音、传送图片、进行视频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和快捷,只要有网络,微信就可以做到即时信息传送,还可以建群进行多人群聊。以上的交流方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体现了微信在信息传输方面的优势。最后,微信具有添加好友功能。可选择手机上的通讯录或QQ上的好友进行添加。通过微信添加好友,可以进一步加深与好友的关系。而微信“查找附近的人”功能可以互相查看和添加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拓展好友范围。微信还有摇一摇、漂流瓶的功能,这可以使微信用户匿名发送信息,而接收者也有任意性。微信用户实现了匿名交友和远程手机交友。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实现上述功能,丰富了大学生活,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社交需求。但是,有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已被智能手机和网络捆绑,这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二、微信不良信息泛滥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微信是开放性的社交平台,在微信上会有不良信息传播。有些人为了点击率和追求娱乐效果,使用夸张和杜撰的方法信息,使分辨能力较弱的学生跟风转发,这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产生的消极影响很严重。首先,微信接收和传输具有即时性。自制力差的大学生过于关注微信群或朋友圈,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其次,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社交一旦不如意,就很容易把精力转移到微信。对微信产生依赖,导致性格越来越孤僻。最后,微信平台传输的广告、传销、骚扰信息让人不胜其烦。微信人群可以畅所欲言,这很容易使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查找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使大学生有了更多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却也成为安全隐患,这就容易增加被侵害的机会,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三、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首先,在校园构筑专门的微信平台。微信平台的内容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可建立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微信平台,以及专门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信息的微信,积极倡导学生民主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可发起对校园基本建设、校风校纪、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问题的讨论。还可建立任课教师、政治课教师的微信平台,学生有问题可通过微信向这些教师提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或困惑。教师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而微信为师生提供了无障碍的交流平台。其次,加大对微信的宣传力度并提高微信的使用技能。学校可以利用校园传媒工具,来宣传微信,倡导师生学习微信,使用微信。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信的功能有全方位的了解,并能熟练使用。这也就能提高大学生和教育者对使用微信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后,微信的内容要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不能单纯说教。好奇心强是年轻大学生的特点。他们乐意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新事、奇事、异事,传统的政治课教育已不能解决和解释社会复杂问题,但学校微信管理者可把社会热点话题到微信上,并提出正面的积极的观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校园微信应主要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体察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难处,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把关心以微信的方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还可把与学生当面解决起来有些尴尬的问题,以微信交流的方式进行,使微信的政治教育方式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四、总结

总之,微时代为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方法,带来了新契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行动,利用“微机会”,探索出一条新的微时代的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新模式,促进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作者:丛利红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郝?.“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唯实(现代管理),2013(11):51-52.

[2]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3]骆帼棣.浅析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J].才智,2014(7):19,22.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出路

摘要:

新媒体的“交互性、草根性、海量性”等特征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机遇。因此,可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如开通官方和个人微博或微信引导舆论、提高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以新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这一问题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的讲话精神,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当今时代是一个传媒化生存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从而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交互性”导致主流核心价值观被消解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使得受众永远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但也正因为这样,主流的价值观才更容易被受众吸收和接纳。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虽然传统媒体逐渐走向亲民路线,吸纳了很多来自群众的声音和意见,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但新媒体仍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着传统媒体,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点对点”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成为了现实。人们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发表着意见不同的言论,传达着个人的思想和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观念,消解了原来统一的价值观,重新建构起了多元化的价值观,这样一来也就“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宣传和教育的难度。在消费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快捷式”、“碎片化”的消费,也更愿意看一百四十字以内的微博,而不是冗长的文章。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使得“吸睛”成为关键,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形成,过去衣不蔽体乃有失体统的价值观念,逐渐转向了欣赏“明星”的暴露,偷窥别人的隐私。与此同时,“炫富”成了互联网中的潮流,从“我爸是李刚”到“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实例都表明,“拼爹”和“金钱至上”的观念逐渐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以往传统主流价值观里所强调的辛勤劳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互联网上越来越边缘化,推崇的都是一些“快捷致富”之道。“西子可儿”网上求包养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此期间甚至有人评论认为做第三者也并不可耻。大学生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思想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群体,更容易成为接受、关注、理解乃至创造新文化、新事物的先锋。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在浏览网上信息的时候都更喜欢去关注非主流的思想和信息,而对于主流的思想和信息往往都是持排斥态度。面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洪流,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否具备有效的甄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了关键。

(二)“草根性”导致传统教育者的权威性丧失

不可否认,草根文化的盛行有它正面的影响,它汲取了人民智慧的结晶,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强调了大众的平民化和通俗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众的心理和愿望。比起传统精英文化刻板的文体,束缚的定论和强迫性的真理,草根文化更受人们的欢迎,因为它是大众心理最直接也是最通俗的表达。”[2]但是草根性也充斥着很多弊端,对传统教育者的权威性发出挑战。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退化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3]也就是说,如果草根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使其土壤肥沃的养料,那么“娱乐至死”的倾向将日趋严重。在娱乐至上的心态驱使下,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性的相信他们认为有趣的、有噱头的、能引起关注的信息来分享和转发。他们成为了网络上非主流价值观形成的推手,甚至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者。一些民间网络“大V”的声音甚至超越了主流媒体的声音,粉丝们也更愿意去倾听那些网络“大V”的声音。“在全民娱乐狂欢心态的驱使下,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不恰当的言论很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疯狂转发,大学生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批判分析,容易产生思想信仰的迷茫和失落,造成认知偏差和价值冲突。”[4]由此可见,“草根文化中冲斥着低俗、哗众取宠、假冒、抄袭、劣质,而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限,对这种文化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推崇。所以,草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5]这就要求教育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净化网络环境,重塑自己的权威。

(三)“负面信息的泛滥”导致认识偏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发送信息变得更加简单快捷,这种移动性和交互性使得“信息爆炸”成为了可能。新媒体空间的开放性、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得本就没有良好自我约束力的网民,本着不需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心态,利用媒体便捷、快速地信息。这些“信息内容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填密构思和逻辑架构,微博、微信等媒体操作的简便性和手机设备的移动性相结合,降低了信息者的门槛,使信息传播者泛化。”[6]当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信息者时,传统意义的上“把关人”也就失去了作用。这种“信息爆炸”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假新闻和谣言等负面信息的泛滥。例如,近年来发生的“金庸去世”、“抢盐风波”等一系列假新闻和谣言引发了网友各种评论:有的网友想要让自己赢得网络人气,获得粉丝关注,便借机利用法律意识淡薄的网民随手转发或者评论未被证实的信息,甚至将“求辟谣”变成了“真辟谣”,造成了谣言的“裂变式”传播。这些谣言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甚至持有“真相”的声音在“沉默的螺旋”之下也变得默不作声。此外,网络上的负面信息造成的另一个后果便是:网络暴力。袁姗姗“滚出娱乐圈”事件以及众多的人肉搜索,都证明了网络环境的不安全。网络暴力除了会对当事人带来人身伤害以外,更有可能对现实生活中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错误言论、淫秽色情甚至反动暴力等信息,这些有害的信息通过快速而便捷的传播,充斥着互联网空间。如果当代大学生不能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把握、分析、辨别,就容易形成思想上的迷惘踌躇,削弱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偏差。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提高当代大学生辨别是非和虚假信息的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确实为我们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很多挑战,但是,有挑战就必然有机遇。目前,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最受当代大学生欢迎的新媒体代表,它们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新媒体是了解学生的新窗口

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这也就使得教育者能够通过新媒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传统手段来看,教育者接触了解学生主要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来获取信息,虽然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却因学生在与老师面谈时会有所顾忌,往往不能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新媒体的出现为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传达出的思想动态往往是最为真实的,教育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空间,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观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适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新媒体可以扩展教育的时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是在课堂上实现的,然而课堂讲授必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者和学生必须出现在同一时间和地点,采取现场“点对面”的单向线性的讲授方式。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固定性和局限性,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此同时,也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因为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各种娱乐与信息的需要,所以利用新媒体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新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

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数据库。新媒体空间上的开放性带来的效果便是网络传播的全球覆盖和全球共享。在新媒体环境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任何形态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师与教材为主,而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教材的知识含量都是有限的,而新媒体上所包含的知识却是无限量的,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搜索到各种各样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这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为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

(四)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极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人已然处于一个传媒化生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都与媒介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交际、娱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几乎都越来越离不开媒介。根据来自CNNIC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占比最高的依然是学生群体,占整体网民的23.8%。”[7]而“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我国手机网民以年轻用户为主体,其中年龄为30岁及以下的手机网民占比达60%。年轻的手机网民以学生群体占比最大,为24.9%。根据调查,我国手机网民中每天手机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36.4%,相比2013年增加了16.4个百分点。”[8]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微信、微博、QQ、人人网等聊天和社交新媒体的使用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尤其是对于手机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更是越来越高,这正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教育者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这些挑战和机遇,我们就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开通官方、个人微博或微信引导舆论

既然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使用新媒体的主流群体,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就需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利用大学生对新媒体极度依赖的特点,进而抢占博客、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舆论高地,通过开通官方和个人的微博和微信,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传播各种主流的思想和信息,进而引导和控制舆论,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但是引导舆论的效果还有待加强。同时,高校里面的党员干部和辅导员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微博和微信来引导舆论,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二)提高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大学生是媒介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和消费者,加强他们的媒介素养,使其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判断出正误与善恶,才能使其在使用各种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时候,传播出主流的、正面的、积极的思想和信息。因此,高校可以面向全校所有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的学术讲座和课程培训,以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于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高校教师是影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职责即为传道授业解惑,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也同样如此,教师要教导学生解读媒体思辨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具备媒介素养的人。”[9]总之,当代大学生以及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

(三)以新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新的传播环境,高校教育需要从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中解放出来,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将“课堂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结合起来,线上线下联合培养。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形式往往局限于课堂讲授,这种点对面的形式,针对性不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抛锚,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完全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出现,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群、博客、个人主页等渠道,以“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以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来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种平等对话的教育方式可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也可依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及时的交流互动,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

新媒体是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为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大学生经常会通过自己的微博和微信来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但“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习以为常,道德观念不强,进入大学受学习和生活环境改变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来宣泄自己心中积郁的愤懑,在网络中抛开道德约束,为所欲为,严重的走上犯罪道路,网络中道德观念的弱化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10]因此,我们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必须加强网络监管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成为阻止不良信息传播的“安全阀”,要彻底清除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害的信息。同时,高校教育者还要随时关注学生利用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所的信息,为他们的言论和思想把好关。如果有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信息和观点,要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还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

四、小结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并且,当代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依赖性又非常强,甚至可以说,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新媒体。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新媒体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张骋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军、陈根.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4(6).

[2]刘涵.浅谈草根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J].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军、陈根.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4(6).

[5]刘涵.浅谈草根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J].

[6]杨军、陈根.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4(6).

[7]CNNIC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CNNIC中国网络信息中心.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

[9]李馨.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应对探索[J].新闻天地,2010(5).

[10]周晏.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6).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考

摘要:

在文化大视野、网络大数据、全球一体化等国际形势的冲击和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开辟新思路、开阔新视野、开拓新方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充分重视网络新媒体,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不断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新媒体;活动育人

在文化大视野、网络大数据、全球一体化等国际形势的冲击和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形势、面临着新问题,亟待有识之士开辟新思路、开阔新视野、开拓新方法。如今的大学生接触的社会面更为广泛,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接受到的新知识更加多样,看待问题的角度更为新颖,这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和辅导员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多元化的视野看待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也要用创新化、立体化、层次化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单纯灌输的一贯做法,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学生思想和行为实际出发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从而达到一种“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新高度。

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近年来“国学”“汉服唐风”等复古思潮的勃兴,越来越多大学生重新认识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对待历史对待古籍典故也一改过去的排斥态度,更有一些大学生主动担当起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在这种大形势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一种顺势而为、切实可行的新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德行”塑造,将其作为为人之根、立身之本。对此,儒家文化的奠基人、至圣先师孔子有精到而深刻的论述。《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颜渊》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孔子的教诲虽历经千年却仍是人们立德修身的一面明镜,其金玉良言能对如今的大学生涵养思想、修炼品德产生深刻影响,从“孝悌”到“仁德”,从“知耻”到“明礼”,从“好学”到“慎思”,《论语》处处都能对青年学子的为人处世有所启迪、有所引导。除《论语》《孟子》这类典籍之外,中国古代的一些启蒙读物也能够为思政教育所利用。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恪守的行为规范。《弟子规》在内容上较为通俗易懂,语言上朗朗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和背诵,因此,很多学校都将《弟子规》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历年来都将《弟子规》作为新生军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力求在磨练学生意志力、忍耐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反映在研习、诵读《弟子规》之后,认识到了自己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的一些不足,这些古典读物对自己提升思想、转变行为帮助很大。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改进当前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适时适当地对大学生进行古典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已经不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从论坛(BBS)、QQ、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的演变可以看出,网络与思政教育一直是紧密相连的。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介绍自己工作的创新之处时,也往往会强调网络新媒体的作用。由此不难看出,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便捷、有效途径。但是,如果高校只是一味地在网络上些时事政治和心灵鸡汤般的励志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对其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心理。如何进一步创新网络德育模式,值得我们每位思政工作者深入思考。近年来,微信这种社交媒体已悄然成为炙手可热的交往平台。数据显示,微信的活跃用户数现在已达到了4.38亿,成为发展最迅速的社交媒体。而高校学生中,微信朋友圈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笔者认为,思政工作者如果能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结合,利用微信与学生建立朋友群,一定能够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应。比如:对于那些网络上疯狂传播的流言蜚语和虚假消息,我们的拒绝就能够阻止学生在朋友圈内继续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对于那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人和事,我们的接力传播就能够让学生们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如果我们在分享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之时,加入自己深层次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理解感悟,相信也可以对学生有所启发、有所导引,渐渐地使朋友圈不再成为“晒物”和“炫富”的“名利场”,而是一片净化心灵和启迪思想的绿色家园。微信中的朋友圈相对比较封闭,传播范围也都是彼此熟悉的同学、朋友、亲人,人们一般都能直抒胸臆,坦诚相待。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从学生的言语闲谈中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会倾听,用心领悟,将一些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安全隐患窒息在萌芽状态。除借助微信朋友圈进行互相交流外,越来越多的人和小团体也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声。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公众平台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新闻、传播消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政教育。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要突出服务宗旨,这是维系教育者与大学生关系的基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必须有专人监控和维护,不定期地在朋友圈一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及时监控、清除负面信息,将公众平台构筑成真正的服务式平台。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活动育人”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如今,大学校园中各种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学生参与度非常高,但社团活动往往局限于较小范围,其运行规范性有待提高。如果团委或者学生会能够将这些社团聚合起来,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合理引导,社团活动就能更好地发挥朋辈教育功能。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往往是依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校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和学生专业相关的活动,将会在专业引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以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教育教学和日常活动中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普遍需要应用到的美术、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技能方面。而对于通过高考进入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技能普遍比较薄弱,他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往往得心应手,而对技能课则深感为难、兴趣不浓。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还应成为学生专业上的帮助者、指路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动力。针对学生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学习目标,我们先后举办了“普通话推广形象大使”大赛、儿童故事编讲大赛、校园标语美术字创作大赛、幼儿玩教具DIY制作大赛、法规知识竞赛、说课大赛等。这些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领域和专业需求,为学生接受和喜爱。通过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学生在观赛、参赛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不足,锻炼了专业综合能力,提升了集体荣誉感。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往单纯以“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传统活动为主的基础上孕育新理念,开辟新领域,拓展新思路,要体现时代性、新颖性、趣味性、发展性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被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群体所接受。

四、总结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其巨大的陶冶作用。“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人人是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每一处细节思考教育引导学生的有效方法,从每一个角度思考教育引导学生的新途径。

作者:刘仪雅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156-158.

[2]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86-87.

[3]刘灵光,韦诗业.以人文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6):93-95.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析

【摘要】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策略是: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积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相关组织机构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继续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自觉性。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构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需要高校常抓不懈。在继承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高校应当不断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机制,多项并举,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涵盖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帮助与指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健全与完善人格、崇尚科学精神、端正择业与就业观念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中,高校应当做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教育与社会主义发展现实教育相结合,坚持外部多种力量主导与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相结合。高校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人的思想观念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养与熏陶。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培养与塑造,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自觉抵抗外界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方式调整、就业形式多样化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困惑明显增多。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寻求解决策略。对于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社会道德观念等方面普遍存在的某些偏激认识和不良倾向性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做深入地剖析、积极地寻求解决策略。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突变期,各方面由不成熟趋于成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然而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容易冲动,进而容易受到外在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我们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核心目标,探究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充分发挥高校相关组织机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委等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指引方向和创造条件。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和组织内涵丰富的党、团活动,让大学生增强党性理论与知识,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接受教育,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大学生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级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学生新团员、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共青团和党的队伍中来。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丰富学生党、团支部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发挥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体、以兼职为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党委应当把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激励和保障机制,从政治信仰、思想道德、学习状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创新工作形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例如通过网络QQ、电子邮件、手机电话和短信等方式与大学生加强联系。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测量与疏导,尤其是关注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例如贫困学生、内向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等,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团委、宣传部门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公益、体育、艺术、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

4、认真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有关部门应当认真组织与开展大学生军训、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具体可以从开展各种献爱心活动,环境保护活动、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例如,河北北方学院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双服务”活动,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在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同时,尽可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河北北方学院立足张家口,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医疗义诊、法律咨询、农技推广、环境保护、义务劳动、献爱心、顶岗支教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多种形式服务张家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继续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师应当做到把传授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引导相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关注并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净化他们的思想,挖掘他们的潜能。树立和谐教育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实现相互协调与有机统一,从而形成和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运用和谐的方法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灵活运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激励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想。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与学生亲切对话与交流,用鲜活的材料,生动的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关系,切实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在教学内容上应将理论生活化,用生动的案例代替枯燥的教条;以学生的兴奋点为中心,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诉求;在不能改变课程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入角度的裁量,挖掘教学深度,突破课时的局限性。[2]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技术、多媒体设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新工具。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试管理,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考试内容要多联系社会实际,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命题形式以开放式的论述题为主,进行主客观命题方式的组合。

四、增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与知识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例如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从中让大学生自觉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大学生扩大思想道德实践与交往领域,通过网络、报纸、人际交往等传播媒介扩大道德实践交往领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不断提高辨别道德真伪、好坏的能力,主动接纳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加强道德自律,让大学生不断“崇德近善”。

作者:朱飞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芳,邢亮.开放式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J].教育探索,2011(3)123-125.

[2]郜战红.桑德尔公正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4(3)74-76.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应对策略

摘要:

当今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形态因互联网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如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想受到网络灰色思想侵蚀,削弱了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等,并探讨了应对这些挑战、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1“互联网+”教育的萌生

在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形成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开启了“互联网+”模式的思维发展新序幕。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年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媒介,成为大学生崭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开阔眼界、方便生活、拓展思政教育舞台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互联网+”使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性成为常态:

网络媒介的普及性和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打破了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共享,这对于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新鲜、刺激的,很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交流,在无形之中拉远了人与人的距离;一些学生甚至自我封闭,在现实生活中疏远同学和老师,戴着面具在网络虚拟空间自由交流,已获得现实中不能得到的满足感与成功感。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游离在现实与虚拟的边缘,以自我为中心,习惯逃避现实,可能出现消沉、冷漠、孤独等情绪,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人格分裂。

2.2“互联网+”降低了大学生甄别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的免疫力: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扑面而来,作为交流与共享信息的平台,互联网除了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资料,还是一个充斥黄色、迷信、反动内容的信息垃圾场。大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其社会经验、人生阅历、成长背景都会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需要提高其政治敏感度、辨别能力与理性选择能力。网络的异类文化与非主流价值观念会震荡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降低其信息免疫力,导致其盲目跟从,缺失正确信仰,道德意识弱化。

2.3“互联网+”削弱了大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

“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亦成为地区、国家、行业和部门间沟通、交往、贸易等主流方式。然而网络行为的随意性与隐蔽性使得法律的制约与监控作用无法有效彰显。这种游离化、边缘性、自由化程度极高的网络虚拟环境,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降低了其责任意识,在冒险、叛逆精神与好奇心驱使下理智丧失,道德与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2.3“互联网+”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网络行业的发展,涌现了许多网站,大学生作为网民主体,是商业化网站获得利润的主要来源。一些商业机构根据其心理特点,经常利用互联网游戏和情色内容吸引大学生网民,相当一部分合法商业网站都存在网络情缘、小资生活、情色笑话、八卦新闻、星宿占卜等内容,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思想受到了腐蚀,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观念。这些灰色思想文化和暗流思潮,不在反动网站与黄色网站的范围内,互联网监管部门也无法采取有效管理措施。

3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1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作用就是引起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各高校需要认识到其所具备的教育作用,融入创新元素,大胆尝试,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使其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校要改变以往形式死板、内容单一的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制作精美课件,插入相关的图像、视频和音频,引发学生思考,用生动、鲜明、形象的内容取代枯燥的课本,在无形之中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

3.2占领“互联网+”制高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如今大学生在网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必须积极开展校园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突出高校主题网站建设,以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各类网站需要坚持科学导向,在互联网上采用多元化形式的活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各高校需要加大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独特的校园网络,将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分享给学生,坚持显性引导和隐形渗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引导互联网舆论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校方要通过网上评论了解大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有前瞻性、倾向性的问题,预测其对社会的影响,提出解决对策,引导学生在复杂的舆论中客观思考、正确取舍。

3.3构建“互联网+”绿色校园网络文化:

首先校方要制定具体、详细、规范的管理条例,利用制度来管理学生的上网情况,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性,督促其改变不良上网习惯。其次要对各种媒体资源,如电视、广播、学校报刊等进行积极整合,增加校园网络文化内容,认识到网络舆论在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注重网上舆论的有效引导。再次要对网络舆情的变化加以密切关注,实时掌握校园网络动态,全面分析出现的原因,预测会如何发展,对于群体性、倾向性、苗头性文体要及时捕捉,安排专门人员作为网络评论员,撰写与网络热点问题有关的贴文,使负面影响消除,正面影响扩大。最后要加强校内外合作,对网络信息进行全方位净化。统一管理校内网站及其用户,特别是落实校园网BBS的实名制管理,要求版主认真管理,防止有人通过网络传播不良信息。

3.4构建“互联网+”大学生网络免疫能力“防火墙”:

互联网社会是虚拟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交流时可以掩盖身份、年龄和性别等信息,增加了网络交往的神秘感、开放性与隐秘感。其在接受网络信息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经常隐蔽化、个体化地提取信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难度大大增加。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系统的同时,还会与接受网络信息,学校需要重视素质教育,开展网络伦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引导学生,督促其遵守网络道德,形成网络自律意识,在网络中真、善、美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性,使其对网络信息具有更强的筛选能力与辨别能力,自觉建立思想防线,逐渐形成科学、健康、积极的网络观。所以各高校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实施,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确保其可以驾驭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提取有益的知识、信息,提高互联网抵抗力与免疫力。

4总结

“互联网+”时代已蓄势而发,它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改变着其思维和价值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认真思考、客观分析“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把握时展的脉搏,合理利用互联网来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使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闫书华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11月:51-55.

[2]李媛媛.“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年11月:109-111.

[3]孙素梅,魏进平,霍占良,等.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5-59.

[4]曾辉,袁婷.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才智,2015,(27):101-102.

第九篇:思想政治教育遏制校园大学生不良习惯策略探析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有了新的变化,这其中既有积极方面的表现,也有消极方面的表现。在当前条件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效性,就应当不断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内容、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方式,以切实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遏制校园大学生不良习惯,努力让大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育情感。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课;校园大学生;不良习惯;策略

一、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

当前校园大学生绝大多数为“九零后”,甚至很多“九五后”也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殿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生存发展需求以及人际关系等诸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应的,他们的生活习惯也表现出不同于以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新特点。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笔者对我省六所大学院校的600名学生进行了一个抽样调查,调查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生源省份、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发现,当前校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行为方式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积极方面

从笔者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主流是健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观念,普遍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关心国家的重大事件,关注国家的最新政策,并有较为明确清晰的观点和态度,比如对九月份的抗战胜利日大阅兵、出访美国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二是个体意识在增强,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在涉及个人发展前景的时候能够主动争取,能够主动寻求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方法,在个人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能采取较为理智的方式对待。三是公民意识有了显著提高,能够明确的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公民,拥有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了解自身的宪法权利,关心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反腐倡廉、政务公开等在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四是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拥有较为明确的人生理想,并愿意为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能够在是非善恶面前能站准立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有着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能够明确自己的态度。五是大多数大学生道德水准较高,基本能够做到遵规守纪、尊老爱幼、讲文明、讲礼貌。

(二)消极方面

虽然当前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主流是好的,但在笔者的调查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良生活习惯的存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只把学习当成完成学业的一个任务,只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完成学业而学习,而不能主动、深入地理解,更别提将相关知识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指导实践了。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大学生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缺乏创新能力,缺少独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精神,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还存有不劳而获的思想。比如,就有一些大四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有随大流的思想,没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条件进行。二是有些大学生缺少远大的人生理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生中遇到多重价值选择的时候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经受不起挫折和困难的打击,贪图安逸,缺少坚强的意志力,不能为了人生的目标持之以恒的努力。比如,在面临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时,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表现出明确的态度,而抱着先考研、考不上再找工作的思想,有些同学在考研失利后则不能及时转变思想。三是有些大学生存在世俗性、功利性、庸俗化的价值观。有的过于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贪图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讲攀比、讲炫耀,有拜金主义倾向;有的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全局精神和合作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差,存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四是有些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淡薄,缺乏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的民族情感冷漠,只愿享受不愿付出;有的缺乏诚实守信的品质,说话做事不诚恳、不守信用,抄袭、作弊、说谎等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待人不够友善,不知尊老爱幼,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懂感恩。五是有些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去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法制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大学生缺乏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法制观念,即使在校园中也经常有民事侵权以及刑事犯罪行为的发生,破坏了校园的安谧环境,更有甚者,在发生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后,很多学生选择的是逃避责任而不是主动面对。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遏制校园大学生不良习惯的策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有效性,就应当在结合当前学生生活习惯特点的前提下,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丰富传统教育内容,革新传统教育方式,注重加强对校园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以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挑战,从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新接班人的重任。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新课改也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强化主体性的培养。首先,要增强校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即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等的一种自觉的认识。校园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着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了解到自己虽然尚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也负有一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认识到他们应当在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意识的同时,认同和尊重他人的主体性。其次,要培养校园大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校园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在学习生活中是否能够恰当的处理好各种问题、是否能够正确地面对和解决困难。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校园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良好的解决,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第三,要塑造校园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认识。校园大学生正处于主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课要注重这方面的塑造,一方面要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我,提高对自我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把握,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他们对自身行为将会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带来后果的预见能力,避免个人自由的滥用,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各个层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服务社会的工作,就应当凸显时代的要求,在继续发扬传统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势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创建符合社会发展和校园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内容。首先,强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当前校园大学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尚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即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不能忽视对校园大学生进行这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通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世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自觉抵制学习生活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避免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校园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改变他们不良生活习惯的最直接和最有效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当充分利用新课改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发挥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作用,在教育引导校园大学生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强化他们对新时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中加入当前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讲授,提高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养成他们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克己奉公、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第三,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当道德低下的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触犯了法律,因而,要改变当前校园大学生的不良习惯,恰当的法制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这一模块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本教材,使校园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既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又能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三)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方式

在当前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面对现在这些“九零后”的大学生,传统的“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当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认真把握教育的规律性,注重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校园大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偏重于“智育”的发展,检验教育成效的标准在于学生的考试分数,甚至于出现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话。而新课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将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检验标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只要进行学科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建立包括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努力将校园大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其次,要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单方面的“教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教师”转向“导师”,根据校园大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采取启发式、诱导式、渗透式等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诱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第三,要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课要遏制当前校园大学生的不良习惯,就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授,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思想政治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三、结语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校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特点也在不断改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应当密切关注不同时期校园大学生的不同习惯特点,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使其适应校园大学生的发展变化,真正让校园大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育情感,为我们“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力量。

作者:石丽王 作亮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琳琳.论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教育,2015(19):272.

[2]卢小萱.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措施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96-97.

[3]黄翔.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看法[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9(19).

[4]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8.

[5]刘占春.树立大德育观,抓好学校德育[J].飞:素质教育,2013(9):195-196.

[6]孙世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5(5):132.

第十篇: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伤害事件对策研究

摘要:

大学生伤害事件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多发、易发的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畸形病态、成长环境封闭、人际关系失败、生命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等多种因素造成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与处置大学生伤害事件中具有独特优势。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大学生伤害事件处置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摸清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普及基本法律知识,使大学生树立生命神圣意识,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伤害事件;成因;处置

大学生伤害事件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校内外故意伤害别人,造成较为严重的人身损害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至少有三千大学生非正常死亡。[1]非正常死亡的大学生中有部分是因为被别人(包括同学)故意伤害致死。大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同学间往往会有一些琐碎矛盾。但个别学生会把琐碎矛盾无限放大,视同学为不共戴天的敌人,进而伤害同学,酿成悲剧。大学生校内伤害事件从时间上看,远有“马加爵杀人案”,近有“林森浩故意投毒杀人案”,此类事件令人发指、让人震惊。当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时,仍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伤害事件,如2010年的药家鑫案触目惊心。这类故意剥夺别人性命之类的恶劣行为,远远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引起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一、多种因素造成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大学生伤害事件是个别大学生心理畸形病态、成长环境封闭、人际关系失败、生命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心理畸形病态。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深受家庭宠爱,部分人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同时,大学生基本都是经过高考拼搏升入大学,原来在高中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目标,但到了大学里,同宿舍、同专业、同校的同学在智力上、学习成绩上不比自己差,甚至更好,在心理上产生巨大落差。如果没有及时调适可能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畸形病变,容易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复旦大学的林森浩即为这种心理畸形的典型,正是心理上的缺陷,使其陷入无法解脱的自我矛盾中,最终害人害己。二是成长环境封闭。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一个封闭的成长环境里成长,固然可能会使一个人性格较为单纯,但当他进入大学后,从封闭环境走入开放环境,往往会产生种种不适。如果这个人不能自我调适,性格将可能变得敏感、狭隘、多疑。马加爵即为此类典型。马加爵生长在广西农村,家境贫穷,其从出生到高中的十一年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个人空间狭窄。个人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容易形成自怜、自卑的心理特点。[2]当马加爵进入云南大学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天堑”,使其不管在穿着打扮、谈吐举止、经济宽裕程度上都与城市大学生有着明显差距,而他在心理上不能“凤凰涅?”,反而自我轻视、自我唾弃。一个看轻自己的人,自然不会看重别人,和同学相处就会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三是人际关系失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要与别人、集体交往。一个人的交往能力是衡量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的个人情绪、开朗的个人性格与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在心理上畸形病态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荒诞的行为。像林森浩,在网上与友人聊天时,对方哪怕有一句话不对自己心思,他会突然下线,扬长而去;集体合唱时,一个人抱着话筒狂吼乱唱,导致团体惨败。[3]这种不尊重他人、不尊重集体的人自然不受他人待见,人人避而远之,人际关系必然失败。反过来,失败的人际关系又会进一步恶化其心理上的畸形病变。四是生命意识淡薄。拥有生命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人的基本权利当中,生命权是最重要的权利。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之所以被法院判处死亡,无一例外是因为剥夺了他人最重要的权利——生命权。对生命的重视是人类自己与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少数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仅在于对自己生命的重视,对他人的生命则视如儿戏。如在林森浩眼里,他人的生命是可以随意剥夺的,等到被一审法院判处死刑后,才知道生命的宝贵,表现出强烈的对生存的渴望。五是法律知识匮乏。市场经济、现代文明社会需要法治,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拓眼界时期,更是其形成和确立法治观的关键时期。但遗憾的是,高校除了法学专业,其他专业很少设置法律课程,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基本是自发行为。法律知识的缺乏,使得一些学生对自己做出的伤害行为在法律上应受怎样的惩罚、这种惩罚自己有无勇气承担都一概不知。正是对法律知识的无知,致使其犯罪行为上的无畏,最终产生伤害事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与处置大学生伤害事件中具有独特优势

如何预防与处置大学生伤害事件,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应各尽其责。就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对大学生伤害事件进行较好地预防与处置。优势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攻心”为上。从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从内心上进行自我反省,在思想上升华,从而进一步改变其言行。某种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攻心之术”。在大学生伤害事件中,最难解决的是心理上的畸变,如果没有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仅靠严格制度的强力推进,很难取得良好效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打开心理上有缺陷的大学生的心灵之门,通过“和风细雨”式的谆谆教导,让“阳光雨露”滋润大学生的心灵,进而矫正其畸变的心理。优势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于专业教师而言,固然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但其更多注意力放在专业知识传授上。思想政治教育者如辅导员教师从事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党团建设等工作,与大学生的接触频率、接触时间比专业教师更多,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和心理、情绪上的变化。这种更亲近的接触,也使得大学生更愿意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敞开心扉,就生活中的困难、感情上的困惑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交流。优势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高尚品格、道德规范、法律精神等多个方面。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大于知识性的特点,使得教师必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其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社会阅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大学生伤害事件预防处置体系

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高校应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教会大学生正确的心理调试方法,能够以冷静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从容控制自身心理及行为。在伤害事件对大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时,学校要及时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等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恢复大学生的心理创伤。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摸清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谐有序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建立大学生的家庭档案,这是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在具体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时要结合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必要时同其家庭主要成员联系,共同协助大学生完善其人格。[4]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要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一方面能够排除同学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心理上的孤独寂寞,避免其形成偏执狂躁的悲剧性格;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学习、反思、调整,把师生人际关系中的理念、原则、技巧运用在同学关系的处理中。四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生命神圣意识。尊重生命应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生命神圣观念,使他们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五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普及基本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系统了解的知识体系。高校应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等,帮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使他们明白触犯法律的后果,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感。

作者:严妍 路海玲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大洋,卢秋婷.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预防[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1).

[2]梁芹生.从“马加爵事件”透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2005,(4).

[3]顾骁南.解析畸变的心理和变异的人性——从林森浩个案探究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J].中国青年研究,2014,(9).

[4]刘照蓉.大学生成长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科学•经济•社会,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