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论文(共10篇)

社区教育论文(共10篇)

(一)

一、对社区教育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再认识

(一)社区教育功能研究社区教育功能,我们的视角应该关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没有全面发展的人,不会有全面发展的社会,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从这个角度认识社区教育,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是由其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它是这一政治、经济制度在教育上的体现形式;另一方面,产生于这一政治、经济制度的社区教育,必然要为这一制度的巩固完善和改革发展服务,同时,这一政治、经济制度必然要通过发展社区教育,来促进并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事实上社区教育的实践已经对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作出了诠释。譬如,在社区教育中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以及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诚信教育等,都充分体现了其明显的政治功能。

(2)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

根据“生产力包括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我国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判断。从这个角度认识社区教育,其经济功能是显著的。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包括社区教育在内的教育发展基础上的;其次,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教育,而社区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和不可替代的;再次,社区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水平的产物,它受社会经济生产规模、速度和水平的制约。因此,也可以认为,“社区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是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它发挥着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能力,进行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质量的作用”。

(3)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

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社区教育在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所讲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文明财富的总称。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社区教育是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社区教育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价值观念、劳动态度、合作精神、创业意识等。基于这一考量,社区教育体现出并具备了明显的文化功能。

(4)社区教育的聚合功能

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现代化不断提速,社会正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结构随之分化重组。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居民的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化,游离单位之外的人员增多,使社区成员异质性成分扩大,社区成员的结构和素质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鉴于此,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把社区建设成为可依赖的家园,已经成为现代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认识社区教育的功能,社区教育充分发挥了载体作用,建立起以志向、兴趣为纽带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学习共同体、学习圈,把社区居民聚合到一起,把社区发展和个人发展紧密地连在一起,实现社会、社区与人的共同发展。因此可以说,社区教育具有显著的聚合功能。

(5)社区教育的整合功能

从系统论角度看,社区教育是社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结构特点与功能和其所处的社区及其组织,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社区教育能把社区内政府、单位、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因素有机地整合,并形成合力,从而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这种整合性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中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二是对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种机构的系统协调,形成合理结构,使其在社区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可以说,社区教育的整合功能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无法做到的。

(二)关于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产生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确立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准则

同志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这是社会管理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七大基本任务。在实现七大基本任务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社会创新的价值准则,即确立并坚持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这一价值尺度。如果没有公平、正义以及对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社会管理的目标就难以完成。因此,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前提就是确立公平、正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的价值准则。

2.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

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人类进行正常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是人们从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把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社会安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又要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既要让人们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又要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护秩序与激发活力既是矛盾的统一,也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更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最高追求。

3.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

社会管理既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作为支撑。一方面,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硬件基础和支撑;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社会管理软件建设,包括法律、道德、诚信、乡规民约、民间习俗等社会规范体系的建设,重点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消除社会分歧,促进社会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基于此,创新社会管理的软件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社会管理知识的学习,既要学习传统社会管理方式,也要注重运用法律推进社会管理,更要发扬党的群众工作优势,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二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培训机制、宣传机制、激励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实现社会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4.顶层设计与重心向下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要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心,做到既有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性的体制和机制,同时也有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和抓手。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的社会管理主要由两个部门在抓,一是由政法委牵头的社会管理,另一个是由民政部门牵头的基层社会管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两个部门包揽社会管理和创新,已不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设立一个统筹协调和管理的机构,来推进这项工作。同时,还要求党委系统与政府系统社会管理部门之间做好职能衔接和统筹协调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党委政府要从体制机制上领导和统筹协调好社会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高效运转的社会管理格局。其次,是重心向下。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特别是在基层社区。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要由传统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社区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地理空间载体,同时也应该是人们认同感、归属感的心理空间载体,是地理和心理双重空间的交汇地。“社会人”最终要落脚和转变为“社区人”。另一方面,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社区建设和管理抓起,只有培育大量的健康“细胞”,才能聚合成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社会,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在基层,重心在社区,要把人力、财力和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区教育与创新社会管理

(一)社区教育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教育是国家、民族意志的体现,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进行的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的社会活动,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体制,就有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教育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并发展的社区教育,与生俱来地被赋予了依法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职能,确定了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保证公民享有学习权利和受教育权利上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功能和作用产生于社区教育的丰富内涵,表现于社区教育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社区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社会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体现就是为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较,社区教育具有更加突出的特点,如开放性、灵活性、终身性、时效性、提升性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教育的服务具有宽领域、大纵深、全方位、非正规等特点,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引导、培育、感化、渗透、熏陶。这种“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社区教育具有广泛和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作用。

(二)社区教育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中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与人息息相关,都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除了作为自然人具有自然属性外,其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的特性,人的社会性实际上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由此,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人的问题,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笔者认为,社区教育起着关键性、长期性的作用。因此,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依靠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必须为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服务与依靠即为社区教育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

三、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一)丰富社区教育内涵

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区教育已不再仅仅是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延伸,也不再仅限于老年人的娱乐保健教育。现代社区教育已经涉及全体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公民思想道德、文化价值理念、闲暇娱乐生活等众多领域。具体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社区发展教育、社区安全教育、环境生态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教育、人口素质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亲子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闲暇教育、职业教育、再就业教育、弱势群体生存与劳动技能教育、外来务工人员的转岗培训教育等。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社区教育已被广泛视为“社区全体成员共同发现社区存在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社区问题,共同营造社区文化,共同谋求社区发展,共同提升社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印证,社区教育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产生于不断丰富的社区教育内涵,而社区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也日益扩大和增强着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二)扩大社区教育功能

随着社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其灵活的开放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数字化学习模式、各类组织学习模式、各类社会培训模式,已经成为社区教育发挥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终身性、大众性、个性化、多元化、低门槛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使社区教育实现了网络化的全员、全程、全覆盖。社区教育的实践表明,以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目标的社区教育,促进了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升了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现代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社区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加速了社区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可以认为,随着社区教育功能的扩大,其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三)发挥社区教育的系统能量输出功能

依据一般系统论(GeneralSystemsTheory)原理,有机体、个人、组织都可视为系统,系统由不同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相互依赖并产生互力。系统在接受外来能量输入后,内部会发挥作用并输出能量。据此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社区成员在接受社区教育能量输入后,其个体作为一个系统,内部会发生作用并向外输出能量,其综合实力将得到提升。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掘和统筹了社会资源,引导形成了大量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加速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由于相关社会系统都需要依托社会成员的参与,在参与者的能量增加和相关学习型组织不断增加后,这些社会系统的内部作用和能量输出力度就会扩大,最终实现社会系统整体力量的增加”。社区教育就是通过能量输出,加速了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能量的增加。这种系统相互作用原理,科学地反映了社区教育对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影响力,同时也表明了社区教育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影响力。

三、结语

综上,社区教育在增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突出的、巨大的,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巨大推力的同时,也为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质量和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应征 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

一、现状及问题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展于本世纪初,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政府重视,目标明确,投入颇多,发展迅速,社区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亦呈百花齐放之势。仅2012年参加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的课程就达457门之多,由此可见一斑。现有的社区教育课程在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发挥示范性作用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对此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同时,由于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与经验积累都很不够,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普通性课程多,特色课程少;二是重复性课程多,创新性课程少;三是休闲类课程多,思想品德类课程少;四是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课程多,适应中年人课程少;五是理论性课程多,实用性课程少;六是传统型课程多,时代性课程少。这“六多六少”结果是:政府及社区教育部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少,但社区成员的参与率依然较低,社区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与社区教育应有的地位不相称。

二、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

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市民社会发育尚未成熟,市民的终生学习觉悟不高,终生教育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社区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及教育方式还不能充分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

(二)现实原因

1.认识不到位。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开展虽然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就其现实状况而言,仍然处于边缘教育的境地。许多人对社区教育的概念、内涵、意义的认识还很粗浅,对社区教育课程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模糊。不仅普通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甚至社区工作者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有关知识知之甚少,对社区教育课程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的认识更是模糊不清。认识不到位的直接结果就是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将普通教育课程的内容简单地移植或者临摹到社区课程上来,导致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不具备其应有的特色,最终导致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自我意识基本丧失,无法满足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导致社区教育的效果与影响力大受影响。

2.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机构不健全。近一年来,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考查,重点研究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州、杭州、苏州等各大城市的部分社区的教育课程开发情况,发现上述一二线城市的社区教育机构还很不完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机构多以社区娱乐中心或社区培训机构为主,这些开发机构的人员配置和基础条件等都亟待改善。许多社区娱乐中心或社区培训机构等都不具备对社区居民进行优质课程开发和有效教育的条件。如南方某一二线城市的好几个社区既无青少年社区学校,也没有老年人社区学校,在某城市的中心社区只有一所用社区车库改装的老年人娱乐中心。再如,北方的一些一二线城市,好几个社区连老年人娱乐中心都没有,其中有一个将社区仓库改装的社区综合性学校,但没有固定的管理员,教职员工都是临时聘用的从未受过专业培训的的兼职人员。再如,有些城市几个社区虽然名义上个拥有一所综合性的社区教育学校,但是却长期被社区物业公司借用。上述社区所在城市均为我国著名城市,社区位置都在城市3环或者4环区域之内,其教育课程开发机构尚且如此,我们完全可据此类推在我国其他城市的部分社区中社区课程开发机构的薄弱的态势。三四线城市的许多社区,这种状况就更为突出。

3.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师资力量薄弱。通过对上述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和设置等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上述社区中几乎都无专业的、固定的社区课程开发教师。其师资要么是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社区课程开发理论研究的兼职人员,要么是专、兼职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事务性人员或志愿者。此外,上述人员一般都是新手,他们往往缺乏对社区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的认知与了解,缺乏理论修养和实际操作经验,尤其缺乏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所需要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以广州某社区为例,担任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教师几乎全部是临时聘任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中虽然不乏重点大学的资深教师或者中小学素负盛名的高级教师等,但是没有一个受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专业培训,没有一个是专职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教师。

4.评价体系不健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科学评价体系不健全是当下我国社区教育普遍存在又急待解决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全国各地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功且具普遍推广的现实经验可供借鉴;二是某些社区教育学校虽然尝试建立相关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评价体系,但仍然处于简单的现象评价和资料收集整理阶段,往往只停留在收集社区部分学员的意见和社区教育教师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评价所依据资料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都有待提高;三是现有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中,大部分倾向于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理论某一方面的探讨、诊断及对社区教育现有资源的整合性研究,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科学评价体系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与建议的较少。评价体系不健全势必造成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失去依据,标准不一,无序开发、重复开发水平低下等现象。

5.理论研究不深入。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国外社区教育的理论成果及成功经验的推介与比较研究方面,立足国情、着眼社区,既有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的理论成果还很缺乏。具体表现在:首先,很多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者往往选择“管窥研究”而放弃“全景研究”。比如,王文群的《中心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王忠华的《济南市历下区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李晰的《农民工子女共享城市社区教育问题研究》等。这些社区教育课程研究论文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大多是以某一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个案为例等进行述评或研究,这类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无疑是有益的,但个案研究与普遍推广毕竟不是一回事,个别研究成果是否适宜在全国各地推广本身仍是一个需要检验的问题。其次,有些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者虽然致力于探索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但却有大而化之之嫌。比如郝美英的《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熊飞的《中美城市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比较研究》、孙延吉的《论新时期中国社区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等。这些理论研究报告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研究切入的角度太大,缺乏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具体指导与借鉴作用。

三、对策与思考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既有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急需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努力破解。笔者认为,当前要着重解决好下述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加大终身教育理念的宣传。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提出与实践虽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作为一项面向大众的教育理念,其宣传的力度与广度还远远不够,民众的认知程度与接受程度也亟待提高。各级政府、宣传媒体仍须加强宣传力度,要像抓“双高普九”一样,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特别是社区教育与民众生活关系方面的宣传与推介。再次,要提高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要认识到课程开发是社区教育核心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建设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社会基石,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保证;二是要认识到社区教育是一个新型的教育门类,有其独特的要求和鲜明的特点,原有的教育课程多数不适合用于社区教育,必须开发社区教育自身的课程体系。

(二)注重建设,突出特色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存在“六多六少”问题,这是就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而言的一个相对的判断,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社区教育课程是绝对的少。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现有社区教育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开发足够数量的社区教育课程是当前社区教育一项重大而现实的任务,社区教育有关部门要把课程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努力实施。同时,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要突出特色、注重质量。特色是社区教育生命力所在,是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最重要的指标。突出特色就是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市民的学习需求,重点突出,难易程度适宜,课程的方式和手段具有先进性或创新性,教学效果明显,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悟,深受学习者喜爱。课程开发切忌面面俱到,面面俱到是特色的大敌。

(三)开发更多适合中年人学习的课程

或者是受我国尊老爱幼传统的影响,现有的社区教育课程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相对较多,适合中年人学习的课程特别少,这同样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内的中年群体绝大部分是在职工作者,他们不仅肩负着创业养家、赡养和照顾父母、教育下一代等三重重大责任,还是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或因学有所成或因工作繁忙且又是各类教育机构的施教者,其自身的继续学习与教育往往被忽视。笔者认为,社区中的中年群体由于其“中流砥柱”的社会角色,恰恰因当成为社区教育的重点对象。中年群体不仅需要快乐地、充实地度过上班之余的时间,还要增强法制观念、学习新的科学技术,随时培训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新技能等。所以,我们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他们的娱乐需求、教育需求、文化需求等的基础上,努力开发适合他们进修提高的课程。

(四)完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机构

1.依托各级政府设立社区教育的专门机构,配置适量的专职人员并将社区教育必要的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专门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建构体系、制定大纲、出台标准、统筹协调、征集评比,交流展示等。

2.引导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从当前的情况看,社区教育培训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社会上有很多机构都在参与教育培训的研究和开发。其中从事社区教育或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相关的机构不在少数,其中有部分培训机构的某些课程体系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程度。比如:电工培训、手工编织培训、服装设计培训等。这是一笔非常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妥善地引进这些机构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来,那么,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工作会很快得到改善。

(五)重视建立和培养教师队伍工作,保证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有效实施

就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而言,专职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都还不够,社区教育工作完全依靠专职的教师队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而,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为主体的既适应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需要又富有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经验的专兼职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保证社区教育工作持续开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精专业并热衷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并保证这支队伍的相对稳定。因为稳定,才能精专;其次,必须努力挖掘社会各界潜在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以社区教育志愿者为骨干的兼职队伍。当前各社区均有不少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其中不乏适合社区教育包括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优秀人才。当务之急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热情与才华得以有组织、有计划服务于社区教育事业。再次,必须凝结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师资力量,至少在区级层面上做到统一开发、统一调配和使用,避免各社区的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分散使用、重复开发,使现有的师资使用达到最优化。

(六)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深入开展理论研究

为确保课程开发的质量,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重点是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课程进程的适应性、课程效果的显著性;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更要关注学习者亲身感受和接受的情况。在每季度或者每年度采取以社区内评价为主、社区外评价为辅的评价体制,对社区开发的教育课程和编写的教材、任课教师的能力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等等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定期开展的评估活动不断优化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和社区教育的质量。此外,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要在理论研究及成果总结方面下大气力。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社区教育课程有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社区教育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定位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个社区在社区教育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社区教育课程的具体设计、目标、内容以及社区教育课程的实施、取得的经验等进行及时的总结与推广,促进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工程健康开展。社区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多视角等的持续性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从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者、管理者、教育者和志愿者等全心全意致力于社区教育工作,攻坚克难、创新提高,理想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愿景终将不期而至。

作者:邓思平 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龙岩分校

(三)

一、社区教育特色化表象分析

在我国,社区教育还是比较新兴的教育形式,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更是近几年的事情,在社区教育工作实践中,将特色化作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是当前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需求,同样也是社区教育工作者探索出的一条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然而,对照当前社区教育工作实践,却发现特色化建设不是那么回事:一定程度上而言,特色化已经变味、变质。

1.特色化建设演变成政绩化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就政策保障、经费支付、人员建设等因素而言,很大程度上社区教育事业发展好与坏和当地政府重视程度有关,甚至是与个别行政官员对社区教育认知度、关心度有关。诚然,这种重视程度在社区教育发展初期对于能否推动社区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也容易走向片面化———社区教育特色化易成为当地政府官员政绩规划中的重要支撑点,能为政府官员工作业绩“添砖加瓦”,因而,社区教育也极易遭遇“人走茶凉”的发展瓶颈。其实,社区教育特色化是对社区教育内涵认知的外向表现。社区教育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的一种教育综合体,其发展的本质,乃至特色化建设都不能偏离这一核心要素。应该说,社区教育特色化可以成为政府官员政绩的一份子,但不能仅仅为了谋求政绩而凸显社区教育特色化,这极易促使社区教育走上“旁门左道”。

2.特色化俨然成为社区教育主导化

社区教育发展历程证明,社区教育是随着社区居民的物质条件、精神生活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其发展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而发生来自自我或外力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个不断从低级逐步向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不能冒进和跨越。当前,多数地方在开展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中,纷纷以“特色化”来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创建特色化固然是推动当地社区教育发展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如果不顾实际而一味追求社区教育特色化,更甚有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转变为社区教育工作重心的趋势,特色化俨然成为社区教育工作主导面,认为做好特色化就能全面推进社区教育,这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特色化应是建立在对当地社区教育现状深入探究与思考的基础上而创立的,是社区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顾现状而一味追求特色化,这显然已经违背了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3.特色化流于形式、表面化

调查证实,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容易出现特色浅表化、特色泛化和形式化等几种表面现象。分析起来,特色泛化是指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中,应付行政任务的多、自主发展的少,常规的多、特色的少,将社区教育发展的共性当作自己的办学个性,并以此来标榜自己,这样就陷入了“各有特色,又千校同面”的局面。所谓特色浅表化,即仅通过物质和宣传等形式,塑造和标榜出来的社区教育特色,认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或“你无我有,你优我大,你大我全”即是特色。诸如将特色建设的主要精力放在社区教育的硬件建设和对外宣传上,较少涉及居民终身学习需求的深层内涵。认为社区教育特色化有“特”字就行,一味地追求特色化,突出其中一点,而忽视社区教育最终的本质功能。诸多此类,这些现象与做法都违背了特色化的内在规律,其特色化的实践效果也不得不大打折扣。

二、问题实质———特色化的价值选择

一定程度上而言,特色化是社区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社区教育发展实践中,彰显个性、凸显特色应该是社区教育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但如前文分析,正因为在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中存在着政绩化、主导化和浅表化等问题,也反映出人们当前对社区教育特色化的认识存在着诸多误区,折射出对社区教育发展规律、特色化本质属性等缺乏一定的理解与把握。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为此,有必要对社区教育内涵和特色化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社区教育特色化的价值选择进行理性思考。

1.社区教育内涵的理解

“社区教育(CommunityEducation)”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在我国普遍认为,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推动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基础。这种教育形式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社区经济、乃至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顾名思义,社区教育是社区与教育的结合,教育与社区之间的开放、参与、互动和协调。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对“社区”及“社区教育”作了补充规定:“社区又是指都市或农村的、被限定在一个区域内的居民,他们同属一个群体,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或对某一事物具有共同关心度的人群。而社区教育并不是仅仅指有关社区的教育,或为了社区发展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社区的居民对教育拥有的决定权,以及为创造社区教育而负有的责任。”由上述国际权威机构所作的定义来看,社区教育至少具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征:其一是它的非功利性;其二是它强调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积极参与及所拥有的权利。为此,笔者认为应突出两个方面的特性以区别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本质不同:第一是这种活动应是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活动;第二是这种活动又是基于社区居民为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和对学习的需求,以及政府为满足社区居民对自身完善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这样一种具有双向性和双重特定目标而展开的教育活动。因此,从这样的理念出发,社区教育是由基于居民生活,居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而由政府提倡并与社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旨在以提高社区居民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他们自我完善的要求,以及以切实保障社区居民自主学习权利为宗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一言概之,社区教育是满足人类终身学习之需求的教育服务之载体,对其内涵的把握是开展和推动社区教育事业最基本的要求。当然,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更不能偏离这一基本要求,与此相悖。

2.对特色的本质认知

基本概念作为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对讨论问题、撰写文章、交流思想非同小可。列宁就曾指出:“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社区教育特色化研究亦如此。如果对这一概念没有明确认识,其研究的维度就难以确定,建立在同一基点上的理智的论争局面就不能形成,欲使研究走向深入则更属奢望。按照现代汉语言的释义,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谈及特色,需要与本色一同讨论,特色与本色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对立,既相依存又相映衬,体现出事物的同一性与特殊性。本色是事物表现出的原有品质与风貌,是同类事物本性所在和归属依据,具有共性化和同质化特征。特色是事物表现出的独有品质和风貌,是事物的特质所在和区别依据,具有个性化和特质化特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显性态势和竞争优势。与本色相比较,特色至少还应具有独特性和先进性特征。独特性所表现出的“独有”与“特殊”,是同类内在的个性区别,是个体品质上可识别的显性方面,而先进性体现在“领先”与“进步”上,是个体性能上的优势所在,是与同类相比较所表现出的较强竞争力。如果一个事物不具有独特性就不能称为有特色,不具有先进性就不能稳固和发展特色,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因此,特色必须要具备独特性和先进性,才能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需要认清的是,特色并不是事物原本固有的状态,而需在本色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本色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特色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本色求同,特色求异。按照这一逻辑,社区教育特色化需追求独特和创新,也需基于社区教育的现实土壤。

3.社区教育特色化的价值选择

如前所述,社区教育是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的一种教育过程,从其本质而言是教育和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它是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紧密结合的。它必须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现实生活,为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担负起责任,以求通过改善社区的环境和条件等途径满足居民终身学习,从而提高社区居民自身生活质量的需求。为此,社区教育特色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选择原则。———社区教育特色化不能脱离社区教育现实土壤,不能一味追求表面化而忽视对当地社区教育现状的研究与分析,为此,求真务实是社区教育特色化的重要前提。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顾名思义,就是说在社区教育特色化创建中一定要有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掌握好社区教育发展趋势,扎根于社区教育现实土壤,破解社区教育发展难题,以保障社区教育发展最终目标的实现。———社区教育是一种使人理解生活意义,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探索。在社区教育特色化的实践中不能偏离居民学习需求这一核心因素,即任何社区教育特色化的创建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所在社区居民为本,满足居民个性化发展和文化素质提升的需求。学习需求是指人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为满足自身生产、生活以及发展需要,并在学习动机驱使下的一系列反应。当前,社区教育已逐渐从任务驱动向需求推动转变,以服务当地区域发展为发展目标,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特色化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满足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乃是今后社区教育发展的重点与方向。———社区教育特色化的关键是能力发展。众所周知,社区教育能否满足居民终身学习需求,能否扎根于社区,其关键是社区教育能力的发展水平。社区教育能力就是社区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综合水平,包括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等等。固然,在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中需要时刻关注社区教育能力发展,夯实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以最终达成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总体而言,求真务实是社区教育特色化的第一原则,最为基本,也是最低标准;能力发展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之一,也是社区教育特色化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是社区教育特色化的核心,也是特色化最终归宿。这三者间是并发的,缺一不可,同样不能以为追求能力发展而牺牲求真务实原则,更不能以特色创新忽视社区教育特色化的三条价值选择。诚然,社区教育特色化并无规定的模式,但是在创建中我们务必要坚持社区教育特色化的价值选择,真心实意地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

三、当前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的思考

社区教育特色化是从社区教育发展规律提炼出来的一条普适性的主题,唯有坚持社区教育特色化才能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才能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社区教育应有的地位与功能。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发展社区教育更应突出其地理区位特征,基于人口结构特色,做到目标导向鲜明,教育功能分化,办学主体多样化,从而实现社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特色化建设要坚持调查研究、目标导向、满足需求

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一种科学方法,是社会实践的第一步。当前,社区教育仍处于实验探索期,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需要对区域社区教育发展形态、发展阶段有个充分详实的调查分析。可就区域文化资源、居民学习需求等开展一系列的调研,并就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社区教育发展形态等开展一系列的分析,初步形成区域社区教育调查需求报告。确立目标导向原则,在考察本区域实际状况基础上提出符合本社区发展的标准和目标,结合社区教育工作热点与难点,问诊求医破解社区教育发展难题。诚然,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需满足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特色化促进社区教育发展,以特色化满足社区教育需求,以求社区教育可持续稳定发展。

2.特色化建设要坚持项目实验、载体引领、科研协作

近年来,各地纷纷以项目实验的形式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是人们针对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创新某项具体工作,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进行精心策划,通过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最终取得实效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特色化可运用实验项目的组织性、管理型等优势,创新社区教育工作思路,突出项目管理在特色化中的独特性,明确实验主题,创新实验内容上多作探索。社区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社区教育发展需要借助载体平台,特色化更不能以创新而忽视载体价值。特色化建设可结合社区教育资源建设、课程内容、实验基地等载体,抓住载体引领功能实现社区教育特色创新。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特色化建设原本就是社区教育科学研究之重要内容,科学研究应服务于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要加强社区教育发展规律研究、特色化理论属性以及特色化建设原则等有关内容的学术研究,以科研助力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

3.特色化建设要坚持主体优势、品牌优化、促进内涵

与此同时,特色化不能“白手起家”,不能偏离区域社区教育发展之现状。在做好调查研究、目标导向等一系列基础工作后,深入挖掘区域社区教育发展之优势,充分发挥区域主体优势在特色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主体优势助力特色化建设。当然,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要有的放矢,即在特色化建设中要有品牌意识,以特色促进品牌建设,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项目乃至推而广之。社区教育特色化建设最终目标是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满足居民和社会对社区教育的期待。特色化已成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对社区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特色化实现路径以及特色化的归宿有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特色化在推动社区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功能。

作者:程仙平 单位: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

(四)

一、当前我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现状分析

2013年是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调整,实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市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关键之年。3月,又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现有28个社区,区划进一步优化和扩大,街道以社区优化调整和争创全省和谐社区为契机,推进社区建设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的创新。按照教职成司函[2013]35号文件规定,社区教育工作者是指社区教育的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学人员。当前我街道社区教育管理人员由街道分管教育的街办主任、文教科和社管中心及各社区分管教育的管理人员组成,专职教学人员主要由成教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的教师组成。根据我街道对28个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问卷调查,汇总、分析调查结果,充分了解了我街道目前从事社区教育的工作者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专业能力和培训需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性别结构方面,女性占96.43%,男性仅占3.57%;年龄结构上,其中20-30岁占39.28%,31-40岁占46.42%,41-50岁占14.28%;学历结构方面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学历占10.71%,本科学历占53.57%,大专占35.71%;所学专业有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人力资料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幼儿教育、文化产业管理等等,门类繁杂;职称上有社会工作师证的仅占14.28%,有助理社会工作师的占17.86%,无职称占67.86%;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时间,8年以上占25%,5至8年占14.28%,3至5年占17.86%,1至3年占28.57%,1年以下占14.29%;他们大多在社区担任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但还兼任图书、档案、卫生、群团等工作,身兼数职;选择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95%是领导安排的;95%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觉得自己从事的社区教育工作很重要,但领导却不够重视;98%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有参与培训学习的需求和愿望等等。以上数据表明,这28个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文化程度还是较高的,有3个还是大学生村官。但由于受到社区行政编制的限制,他们身兼数职,很难专业化地从事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大部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学科背景,也无职称,属无证上岗,所以还存在对社区教育工作认识不清、对工作方法掌握不全,对资源整合理解存在偏差、队伍也不稳定等问题。专业化程度不高,不仅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女性多男性少更是这支队伍的缺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二、探索提高我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情轻理”,虽在工作中倾注了许多的“情”——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但因专业化程度不高和专业素养的缺失,导致了“理”的薄弱,因此社教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学习社区教育相关理论,如教育心理专题、教育社会学、人文教育与人才成长等等课程的知识。目前我街道建议社区教育工作者经常去中国社区教育信息平台——享学网和江苏学习在线的学习中心进行网上学习,不但可获得社区教育理论相关知识,还可获得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和社区教育干部能力证书等等。通过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和管理水平,从而为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另外,近两年我们又以申报合格、示范社区教育市民(村民)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网络,通过网络,布置工作,传递信息,加强协调和沟通,加强交流和学习。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横向联合、纵向沟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具有我街道特色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搭建优质学习平台,尝试开展网上学习成果展示、网上读书交流、网上讲座论坛、网上学习优秀评选等活动,营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快乐学习的终身学习氛围。新的时代对社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学习是每个社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而新形势下更要树立“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无止境,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育观念。

2、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除了每两月一次的教育例会,我街道还依托成教中心举办一些培训班,如社区工作者岗前培训班、社区工作者轮训班等,课程有:江阴社区现状及发展、澄江街道社区建设的发展及当前社区工作,滨江花园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江阴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与经验介绍》、优秀社区教育工作者经验讲座等等,为社区教育工作者阐述了社区教育理念、工作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对社区教育工作者如何开展好具体的社区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它,为了使社区工作者能准确收集社区信息,服务社区居民,还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和计算机技能等培训。也可效仿其它省市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如开展社区教育者专业发展培育班、举办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全员培训等等,学时上要参考了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时数的要求,抓好质量监控,严格培训质量,把培训考试的结果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任职资格的重要依据。从长远角度看,开展不同层次的系统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制订详细的培训方案,精心组织和安排落实,依托学院和成教中心的教学力量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基本上覆盖了社会工作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充分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3、加强观摩调研,增强工作实效

近两年由街道和成教中心组织,到街道其它有特色的社区,(如天鹤社区首批评为“江苏省社区教育示范社区”,江阴唯一的一家)、普惠苑社区(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被江阴市委党校命名为现场教学基地)、澄江路社区等去看现场,观摩学习。如听普惠苑社区的特色工作介绍:“蔡三好”工作室、争做“五个员”、关爱空巢老人等,看他们的爱心超市、社区报、冰心文化等等;参观天鹤社区的健康安全科普中心,整个中心以“关爱生命、普及科学、共建平安”为主线,通过实物展示、文字说明、影像资料等形式,结合工作与生活,生动地向居民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寓教于乐;还有澄江路社区的四点钟学校等等,通过观摩学习,引导社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社区工作者的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提高居民满意度。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安排社区教育工作者外出考察、调查研究。到市内外先进社区学习取经,以改进自己的不足;或者聘请有关社区教育专家和教授来社区进行工作交流或学术讲座。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方式,既丰富了社区教育活动,拓宽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又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增强为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和战斗力,从而提高工作实效。

4、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为了使广大社区教育干部和教师更深刻地了解社区教育的内涵、目的、要求,探索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和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发展的关系、方法、途径,我们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课题研究。每年都拟定了二十多个研究论题,内容涉及社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社区党员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等各个方面。发动各个管理区、行政村、骨干企业的干部、教师等进行研究,并撰写论文,汇编成书,并举办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专题研讨会,探索创建学习型组织,深化社区教育之路,畅谈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经验与做法,并对优秀论文进行表彰奖励。今年,澄江街道又以创建全国学习型示范街道为契机,以参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目标,开展社区教育课题研究。通过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评选,推动社区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水平整体品质的提高。同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应注重行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尽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社区教育的指导性意见。通过研究与实践的探索,提高广大社区教育干部、教师的思想认识、业务水平,推动了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社区工作是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从事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培养一支高认识、高水平、会管理、会教学,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实现社区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满足乡镇各类人群的需求,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教育梦、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三、结语

以上是我们对如何提高我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一点思考,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是社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社区教育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和课题,其中涵盖的问题很多,需要我们搞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探索。

作者:殷文秀 吴季红 单位:江阴市澄江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

(五)

一、成人社区教育的内涵定位

社区教育总体来说是要促进本社区和谐发展的一个局面,也就是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满足社区内居民和谐美满生活的一个教育提升。所谓成年人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就是培养区域内多技能的人才,做好职工、干部的培训工作,抓好本区域的再就业工作等等一系列活动。在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前提条件,社区教育还包括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做好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居民建立科学、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培养和提高居民们的综合素质。面对目前的中国环境,我们都明白中国需要的是和谐,而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就是通过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可以实现终身教育,让我们全民终身学习,虽然是小范围的学习,但教育的内容是无边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是社区教育的意义。再看看社区教育的特点,可以总结为:社区教育是没有强制性的完全自主的教与学:社区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教育。同时还兼具多样性和灵活性,都是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作贡献。由此我们看出,社区教育定位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将这个定位牢记于心,增强自我学习。社区教育定位应该为:满足社区经济发展前提下,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条件,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

二、成人社区教育的办学思想

从古到今,我们都在主张教育为创造理想社会的最主要途径。而社区教育也是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目标,把社区特色作为办学思想,这也是成人社区教育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所谓特色,就是社区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人文文化,找出发展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把握好接受教育服务的人群,创办自己社区的教育模式下,完成对成人社区教育的任务。综上所述,社区办学的思想主要是用于满足社会需求。在坚持特色社区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争取办学的创新理念,只有与时俱进,成人社区教育才能走得长远,才会有生命力。四、成人社区教育的机制建设为了保障成人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运行,通过对实践工作的认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机制建设是我们实现成人社区教育的基础。完善成人社区教育的机制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加:

(1)我们建立完善的工作机构,合理的规章制度,上至领导,下至社区人群,我们都应遵守这些机制建设。

(2)加强教育物质建设,我们首先应该确保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配备齐全的必须教材和合格的设施设备,同时还要解决社区教育需要的经费问题。

(3)明确工作思路。对于社区教育工作,我们要有完整的工作思路,同时也要把工作思路形成文件,予以传发,让整个社区都能够参与进行。

(4)创办志愿者制度,这也是为社区教育储备强大的师资队伍。有了这一制度,我们才能免去教育的后顾之忧。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严格机制建设,灵活参与社区教育,我相信社区内的人们素质都会得到很大提升。五、成人社区教育的实践活动为构建和谐社区,增进社区经济发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比如:

(1)举办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演讲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推动成年人的参与积极性,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

(2)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扩大成人社区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这对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也最大的帮助。

(3)给社区的成年人、老年人创造学习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育课程。为那些不能直接参与学习的人提供多形式的学习途径,帮助一些弱势群体得到学习机会,带动社区整体水平的提高。

(4)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教育活动,陶冶社区居民的情操;开办各类健身运动,举行休闲娱乐文化比赛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进成人教育的开展,成功与创造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对接。

作者:毛晓君 单位:义乌市民大学

(六)

一、目前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缺乏,资金不足

虽然新农村社区教育近年来已获得较大的发展,但是,因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资金不足,对于社区教育所需的设施设备、校舍及师资等仍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一方面是广大的新农村居民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另一方面是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更新缓慢,无法满足农民的这种需求,增加资金投入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2、师资队伍薄弱,学历层次偏低

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发展新农村社区教育是不可能的。相关统计显示:农村社区教育的教师中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仅占15%,另有约35%的人员初中毕业,没有继续接受教育,他们没有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很不利于发展新农村社区教育。加之农村福利待遇、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学历层次高的人往往不愿意留在农村,这也是农村社区教育师资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多数农民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的知识来源于经验的积累,他们不了解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总觉得这不是一种规范的教育,对自身的提高不大,所以,多数农民接受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人甚至排斥这种教育模式,这样一方面影响农村社区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难以形成共同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局面。

二、发展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四条建议

1、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政策支持是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是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前提。农村社区教育机构的主要经济来源应以国家和社会为主,自己创收、以收取学费来积累财富的途径与办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发展新农村社区教育不但需要各项硬件设施,而且也需要为专兼职教师提供课酬、福利等,因此政府的资金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可以辅之以中介组织,鼓励民间经费的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办新农村社区教育,共同推动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2、积极借鉴,大胆探索新模式

我国借鉴西方社区教育学院、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种分层次、分阶段、开放型,综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辅之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新型社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社区学院为主,可以辅之以农村社团活动和开放讲座,让新农村的居民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笔者认为应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团活动、开放讲座为补充,完备的教育设施设备为载体”的综合模式。使新农村社区教育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逐步完善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3、资源共享,多方合作求发展

我国的新农村社区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师资队伍问题是个大难题。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专职教师较少,并且文化水平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有些专职教师甚至只受过初中教育,自身都没接受过专业的农村社区教育知识。这种情况对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笔者认为,在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采用专兼职结合、与就近高校联合,资源共享的策略。让高校的教师走进社区学院或开展专题讲座,支持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吸纳志愿人士,成立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让他们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为农民提供教育资询服务,这种活动可以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总之,在多方的共同合作下促进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4、因地制宜,依托实际创特色

纵观国外的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除了遵循社区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共同规律外,还充分体现了各国的特色。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人文风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在发展新农村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是不可照搬照抄,应因地制宜,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于本社区的教育发展模式,创造出本地的特色。例如苏州吴中区开展了“书香家庭”建设活动;江苏盐城开展了“社区居民学习日”的探索。

作者:周俊辉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七)

一、教师在社区教授合唱课程时情感情绪调动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应用价值

作为传统教育范围的延伸,社区教学针对的授课对象人员组成较为复杂,对于音乐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充分地调动社区成员的情绪,提升社区成员对于音乐作品的真情融入,为音乐作品注入灵魂,激发社区成员们内在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社区教学中教师“指挥棒”的作用,让合唱与指挥配合得更加融洽,演绎出更具思想内涵的合唱作品。另外,社区教学中不管是合唱还是指挥,培养的都是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考验的是相互之间的默契程度,是一种责任意识的培养,更是实现社区教学团队协作的重要体现。

(一)教师在教授合唱课程时情感情绪调动的重要性

社区教学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是对于现代社会教学系统的一种全新的诠释。合唱作为气氛的调节器,是实现社区教学中情感情绪调动的绝佳武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社区教学中占有着重大的比例,不容忽视。“合唱”是一种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的艺术涵养。通过情感情绪的调动,实现人类情感与音乐的共鸣,体会到音乐中积极向上的意志。在课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授课对象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接触,能够最大限度地陶冶社区成员的情操,从而达到提升社区成员综合素质,提升社区成员对于生活的满足感和归属感的目的。在教授合唱课程的过程中,社区成员能够掌握一定的合唱和指挥的技能和知识,提高社区成员对于社区教学的认同感,从思想上认可社区教学的内容,在社区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社区成员情感情绪的有效调动,让音乐作品的演绎效果更具震撼力和真实感,达到社区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情感情绪调动的具体应用价值

社区教学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方式细化的结果,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合唱则是人们对于音乐的一种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它能够增强集体中成员的相互协作能力与凝聚力,让人在合唱作品的演绎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升华与共鸣。在社区教学中占有着重大的比例。实现社区合唱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教学课程的内容。

二、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情感情绪调动的措施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掌握情感情绪调动的正确方法

从事社区合唱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灵活的合唱与指挥的技巧,有效地调动授课对象的情感与情绪,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在进行合唱与指挥的授课前,首先自身要对合唱曲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保证授课时对曲目本身的创作背景向授课对象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全体合唱成员去积极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采用正确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去进行演唱。教师要对合唱曲目做出周密的设计、处理。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接受程度,在演唱形式上及时进行调整、变化,这样既能凸显出曲目本身的风格,又能在合唱的情感情绪调动上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提高合唱的协调性,便于情感情绪的正确表达

社区合唱教学是团队作业的方式之一,需要全体成员的默契,才能够让合唱的效果最大化。合唱教学能够培养授课对象的音乐听觉和素养、提高声乐演唱技巧、严格节奏与和声观念,更是加强集体协作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在整个合唱中,每一个声部都有着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声部与声部之间,也有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只有各声部在声音音响上根据作品内容的要求相互取得应有的关系时,所产生的声音音响才是合唱所需要的。这种合唱所需要的音响效果我们称之为协调,它必须具备音量、音色和音准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在合唱协调的要求中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只有在音量、音色和音准上都取得了应有的关系时,这种音响才是协调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协调才能正确地表达合唱作品本身的真实情感。

三、结语

合唱作为用人声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声乐表现形式,无论是从创作的技巧手段,还是从表现的复杂程度,都可以说它是声乐表演中最高级的形式。然而它又是一种非常便于实施、易于接受、极具魅力的群众性音乐活动。又因为合唱是声乐艺术,用人声来表达音乐情感会比乐器更直接、更细腻,更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再加上绝大部分合唱都有歌词,所以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在社区合唱课程的教授中,教师要让参与合唱者明白,作为合唱成员既是在进行音乐创作,在创作中使自己的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培养自身的多声部听觉和音乐思维能力;又是在进行音乐欣赏,让自己深入到音乐内部去寻找审美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每一次社区合唱教学,理解成为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心灵的境界也常常会同音乐一起得到升华!

作者:杨昊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八)

一、居民学校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办学条件偏差

随着国家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以及相应投入力度不断增大,居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提升,配备了基本教学设施。但是就现状来看,大部分居民学校办学条件还是有待改善,存在办学场地小,教学设备简陋并陈旧等问题,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培训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距离满足居民社区教育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2、体制机制不完善

现在很多社区都开办了居民学校,也根据办学要求由社区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但是就发挥功效来看,居民学校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完善,社区教育具有的功能不能被完全发挥出来。具体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校务委员会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居民学校的建立在当地社区教育建设中不能对地位进行明确,进而其具有的功能不能顺利发挥。另一方面居民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上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学校不能对自身具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居民学校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限制,不能满足当地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需求。

3、人才队伍薄弱

人才是影响居民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就现状来看,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教师专业能力都比较薄弱,很多人员都是当地聘请的相对来说比较“有文化”的人士来进行教学,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明显。管理、师资队伍专业能力薄弱就导致在教育科研水平比较落后,影响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将直接影响社区教育保障措施的建设,不利于居民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甚至会造成社区教育内涵建设不足。

二、加强居民学校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实施策略

1、加大经费投入

居民学校的建立以及正常运行都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实现基础设施完善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增大经费投入。因此,想要做好居民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工作,首先就要加大政府对居民学校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学校建设需要的场地以及设备等基础设施,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居民学校建设不能只依靠政府支持,学校还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来增加学校创收,以多样化、多途径方式为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筹集更多资金。

2、建立完善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的存在可以保证社区教育工作一直在预先规定的路线上,发展过程中即使出现误差,也可以即使发现并改正,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一点,首先应该根据社区教育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居民学校存在的重要性,确定工作方式,以此来体现社区教育具有的内涵,并保证其自身功能得以发挥。其次,做好居民学校校务委员会统筹协调工作,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每年开设两次及以上会议。掌握社区教育开展中的每一项工作。最后,对工作人员确定工作内容,要求每一位人员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能够积极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另外,居民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社区存在的资源,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此来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完善物力保障措施。

3、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工作

对居民学校社区教育进行宣传,是顺利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通过宣传可以使社区居民更深入地了解社区教育的内涵,明白其具有的功能,进而可以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去。因此,应该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工作,提升宣传保障措施。居民学校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居民接触比较多的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举办相应组织活动,加强工作人员与居民之间的交流,将社区教育理念深入传达到居民心中,不断提升居民认同度。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管理和教师。第一,通过外聘专兼职专业人才加入到社区教育组织中来,不断引进人才壮大人才队伍。第二,根据社区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如定期培训、阶段培训以及外出进修等,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同时还可以辅助制定各种激励制度,以此来刺激工作人员不断前进,进而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教育质量。第三,认真分析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现状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升社区教育的含金量。另外,还要注意对志愿者的管理,通过制定相应制度,激发其工作热情,提升工作质量。

5、建设特色化教学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的存在主要就是为了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在办学过程中要求社区教育需要结合当地居民实际需求来制定教育方式和内容,开展具有当地特色化的教学。如编写具有当地社会经济开发特点的教材,不断丰富社区教育教学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以此来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另外,还需要不断对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经验,积极寻找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创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三、结束语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的开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各种保障措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满足办学硬件以及软件设施的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满足居民不同要求,进而可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作者:何伟 单位:江苏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九)

一、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关系

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在开发上受地域限制,不易重复开发。而社区教育普通课程都是一般常识和学科知识,比如语言类、文学类、艺术类、医学类、法律法规等等,不具有“特色”。这类课程的开发不受地域限制,容易造成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开发。基层最熟悉自己的地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得心应手。可以将有限的人力和经费,用于开发少而精的特色课程,集中力量出精品。对数量相当庞大的普通课程的开发,却由于专业人士的缺乏和经费紧张,显得力不从心。这就提示我们,地方上可以自主开发含有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各地区之间可以通过特色课程的交流,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社区居民热爱和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和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激发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社区教育普通课程,可以由国家、省、市统筹,从开发较早,较好的地区推荐引进,或组织专家队伍进行开发。以优化开发程序,实现课程开发的统筹和分工制度化。使课程开发走上高效、优质、低耗的资源节约型道路。

二、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开发途径

1.地域文化资源的搜集

由于地域文化的内容相当丰富和庞杂,应用地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首先要搜集和挖掘地域文化课程资源素材,建立当地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库。现将武侯区搜集地域文化的经验介绍如下:

(1)确定搜集范围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由于文化的传播性和渗透性,决定了地域文化的范围和该地域的地理范围往往不是完全相同或相等的。地域文化的范围往往要超出或大于其地理范围,并与周边地区有辐射和涵盖。为了确定搜集范围,我们对所处地域———“成都平原”的历史进行了考证,明确了成都平原是“蜀文化”的诞生和发祥地。搜集与武侯区关联的地域文化,原则上以成都平原以及周边辐射区域为范围。因此,搜集范围并不局限于武侯区内。首期将搜集范围定在大成都现辖的9区6县4市。以后逐渐延伸至广义和狭义的成都平原,进一步充实武侯区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库,为开发更多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提供丰富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

(2)资源的整理

面对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的地域文化素材,如何给出一个合理的归类和清晰的线条,本研究参考了大量专著和研究文章,结合武侯区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对地域文化素材进行了反复梳理。历史遗迹类较为清晰,包括不同朝代留下的古建筑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等。而民俗风情却较为庞杂,在分类时难以把握。因此,着重加强了对民俗风情的认识。认识到民俗风情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以某种仪式固定下来的生活经验的凝结。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庆、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风味食品、民间喜好和禁忌等方面。据此,初步将搜集到的地域文化划分为历史遗迹类和民俗风情类两个大类。历史遗迹类按照年代顺序搜集了历史古迹以及相关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类搜集了民居建筑、古镇、美食、旅游景观以及方言、戏曲、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技艺、婚丧嫁娶、节庆等文化。同时,将武侯区特色的产业文化和风景名胜也搜入“资源库”。

2.建立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库

根据地域涵盖的大小,将资源库分为(一)、(二)两个部分。资源库(一):重点搜集大成都9区6县4市范围内的知名地域文化精品。成都是九朝古都,在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文化精华。具有宝墩文化遗址、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文翁石室、望丛寺、王建墓、青羊宫、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等灿烂的古文化遗址。具有著名的历史人物。汉代的扬雄、卓文君、司马相如,三国的刘、关、张、诸葛亮,唐代的杜甫、薛涛,前蜀的王建、韦庄,宋代的陆游,近代的王光祈、刘湘等。具有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菜、茶艺、郫县豆瓣制作技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井坊酿酒技艺、成都名小吃等名扬海外。这些重要的地域文化都搜入资源库(一)。资源库(二):重点搜集武侯区内的地域文化,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精品,也有局部独特的地域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是武侯区域内历史文化的主体和特色,也成为成都市、四川省历史文化的重点和特色之一。武侯区域内众多的古迹名胜,承载着丰富的古建筑文化。区域内尚存的不少古街道,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街名文化。区域内水系丰富,河流成网,桥梁众多,衍生成独特的桥梁文化。区域内高升桥、红牌楼、簇桥、金花桥沿线是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公路的起点段,蕴含着灿烂的道路文化。区域内的传统艺术、传统手工艺、楹联和匾额等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广远,在省内占有重要位置,具有较大影响。区内的特色支柱产业规模集聚,形成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电脑企业文化、住宅企业文化、鞋业企业文化、家具企业文化、汽车营销文化,都是在西部甚至全国闻名的。区内的名胜和风景旅游胜地,也成为我们收集的素材。比如,锦里、武侯祠博物馆、老成都民俗公园、清水河公园、金花映月公园等增加了武侯区的宜居性和环境美。以上都是资源库搜集到重要内容。

3.拟定特色课程开发参考目录

我们根据搜集到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素材,拟定了40多门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参考目录:《历史的成都之九朝古都》、《蓉城———成都的别名》、《历史的成都之三国蜀汉文化系列》、《话三国说蜀将》、《都江堰———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蓉城诗意之薛涛、杜甫、韦庄、司马相如系列》、《望江楼上忆薛涛》、《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南》、《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美食成都之成都名小吃、川菜系列》、《郫县豆瓣———川菜之魂》、《锦绣成都之蜀绣、锦绣》、《成都名酒———水井坊》、《川剧脸谱赏析》、《四川相书》、《成都方言拾趣》、《川西平原古镇集粹》、《四川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寻幽仿古聊武侯之古建筑、古街道、古桥梁、古镇、古路系列》、《旅游观景逛武侯之锦里、望江公园、安顺廊桥•音乐广场系列》、《武侯企业文化之IT文化、鞋文化、家具文化、住宅文化、汽车文化系列》、《民俗集粹之成都大庙会》、《武侯区自创精品歌舞》等。

4.开发社区教育精品特色课程

根据我们研究提出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新理念和课程开发的优化策略,进行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的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人员利用搜集到的地域文化资源素材,于2010年2011年,开发了《话三国说蜀将》、《川剧》、《鞋文化》、《四川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简介》共4门课程,均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其中《话三国说蜀将》获得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一等奖。2012年开发的《汽车文化》评为成都市市级社区教育特色课程。2013年开发的《话三国说蜀迹》获2013年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二等奖,《三国时期著名战争》、《社区居民防震避震综合课程》获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优秀奖。这些课程具有武侯区所在地域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故事、案例、情景为切入点,并配以生动的图片激发居民的学习兴趣,内容选择和写作体例以及施教方案紧紧围绕居民需求,通俗易懂、简明实用,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成为社区教育精品特色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实践,总结经验,制定特色课程开发计划,以陆续开发出更多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和精品特色课程。

三、问题与讨论

1.亟待深化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认识

相对于目前理论界较为笼统和宽泛的认识,我们重新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界定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课程开发实践工作。这种对特色课程的新认识是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但对其理论,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2.亟待深化地域文化的相关理论认识

目前理论界对地域文化有多种认识。为了搜集素材的方便,我们采用了广义的地域文化概念。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了实用性归类,合并了一些小类,分为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两大类。对于历史年代较短,但确实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比如,武侯区的特色企业文化、特色旅游新景观等,也搜集到我们建立的资源库中。但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分类等都有待深化。

3.亟待建立课程开发的统筹和分工制度

对社区教育课程进行开发上的实用分类,含有地域文化的课程界定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由地方上自主开发,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开发出更多的精品特色课程;对其它一般知识类、常识类课程,由国家、省、市统筹开发,或指定有实力的地区和单位开发。分类开发有利于提高质量,减少重复开发造成的浪费。开发经费可以通过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发行进行补偿。这种运作模式有必要形成制度化,促使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更加规范、有序。

4.亟待开发更多的地域文化精品课程

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教育普通课程开发的同时,注重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地方上加强调查和搜集,建立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库,开发精品课程,向广大社区居民传授地域文化知识等,不但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还可以促进形成地域文化产业经济。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地方上可以建立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指导性大纲,加强开发力度。

作者:伯钧 田许明 曲竹蓉 何云 刘德锋 商雪梅 林荣东 单位: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学院 成都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

(十)

一、农村社区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所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人的盲目行为造成的,而要融洽这种关系,首先得帮助人们提高认识,继而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现代教育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使各阶层人民从小学年龄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教育”,“为求实效,环境与发展教育应当采用正规和非正规方法及有效的传播手段”。建设生态文明,应以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根本前提,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要努力推动生态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发展,在全社会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逐步把生态保护变成每一位民众的自觉行为。这样的理念与社区教育的基本服务功能相一致,可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农村社区教育能有理有节地在全体民众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它一定会更好地促进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二、农村社区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性

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作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纳入社区教育的年度计划之中。要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和单位既是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者,也是社区教育培训项目的指导者,更是社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宣传、教育、环保、劳动、科技、农业、文化、卫生、司法、公安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之中,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引路人。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文明单位”、建设宜居环境、“星级家庭评选”等活动相结合,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发挥培训学习的先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生态保护的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环保科学知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态保护的规范,但还不尽如人意,对生态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对自己行为的作用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充分认识。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拟定或加强职业培训方案,不分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种族或宗教,确保人们获得培训机会,以满足环境和发展需求”。首先,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帮助人们反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失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要结合当地实际,着重在五个方面努力:一要开展普及生态知识的教育。重在介绍全球和我国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现状,传播最新生态环保动态,唤起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二要推进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如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三要强化生态环境法制教育。进行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彰显生态正义,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生态环境道德义务,自觉地参与生态保护。四要注重生态文明技能教育。如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养殖业中的防病防疫、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种植业中的合理施肥和用药技术、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等。五要加强产业转型培训。为民众提供新型蔬菜、时令水果、特种养殖等绿色种养殖业技术指导,开展家政服务、保洁服务等新型职业培训,保证民众具有更多的绿色经济收入渠道。其次,是教育载体的多样性。要在民众中进行生态文明的普及宣传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培训学习,如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以生态环境知识、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环境法制、生态文明技能为重点,形成培训菜单,供受训单位选择,开展专题讲座与培训。教育内容要灵活多样,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学习与培训,以提高广大民众生态知识知晓度,增强生态文明道德观,遵守生态法制的自觉性,培养生态技能的科学性。还要借助各种有效载体,如案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板报宣传、广播影视、标语横幅、文艺宣传、先进评选等,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全体民众的必修课,让全社会都重视和行动起来,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要充分利用每年十多个生态环境教育节日、纪念日的作用,把宣传教育活动引向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位民众。要将教育活动深入到最基层,特别要重视发挥社区教育工作站的作用,让农村的广大民众在家门口得到生态文明教育。

3.发挥健康舆论的引领作用

要让全社会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正确舆论的引领是不可或缺的,那些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舆论可以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我们要利用多种途径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内容。举办“人美•家美•乡村美”生态教育周,通过植树护绿、征文演讲、小品汇演、下发宣传资料等活动,大力倡导珍惜耕地、保护资源、绿化美化、合理消费、循环利用等行为,坚决反对违章搭建、乱排乱放、毁林毁草、过度消费、粗放产业等行为,逐步实现“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在提高民众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我们同样要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多种途径,广泛开展绿色人物、绿色企业、绿色村庄、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的创建评比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弘扬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观、价值观;对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领域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的人物、单位给予表彰鼓励,营造一种“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4.发挥民众参与的自治作用

当前,农村中除了违章搭建、超规模养殖外,还存在夏秋季大量焚烧秸秆,污染大气;垃圾随处乱扔,河道成为天然垃圾箱;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破坏有益生物生存环境;除草剂大量反复使用,破坏土壤结构,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乱砍滥伐,损害绿化等现象。要消除这些影响生态环境的陋习,仅靠政府的一般号召或单纯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我们需要将民众组织起来,让他们加入到自治的行列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也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必须充分发挥民众参与的自治作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与深度。自治是一种有益的疏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不是放任,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在自治上,他们可以养成几种主要习惯: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自治可以养成我们对于公共事情上的愿力、智力、才力”。首先,应成立民众自治的组织。如农村养殖业协会、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环境保护巡防队等,形成服务民众的网格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让这些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日常管理。选用具有较强责任心的人担任垃圾收集员、河道清洁员、环保监督员、土地监察员、科技指导员等,为民众提供无偿的或低偿的服务,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良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其次,应通过广大民众的讨论,制定自我约束的规范。尽管国家对生态保护方面有好多法律法规,但众多的条款,民众却不太好记。因此,非常需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形成民众好记住、能记住的规范,如卫生公约、土地保护守则、水源保护准则、生态文明家庭评选条件等,“至于自己共同所立之法就不然,从始到终,心目中都有它在;平日一举一动,都为大家自立的法律所影响”。当广大民众有了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行动并逐渐养成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目标定会实现。

三、结束语

如果说黄浦江上游漂浮死猪是一起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偶发事件,其中则有着许多必然的联系,当我们把教育、把农村社区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抓手,把一些可能性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性,那么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也许会减少一些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明智行为,多一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举动,“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必将会利在当前,功在千秋。

作者:陆明荣 单位:浙江平湖市钟埭街道社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