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声乐教学问题探析

地方高师声乐教学问题探析

【摘要】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当地音乐教师的孵化器,其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并指出地方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不断完善高师声乐教学。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音乐教育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当地音乐教育发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为目标,是当地音乐教师孵化器,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地方高师声乐教学要培养具有一定演唱能力、教学能力、审美能力和良好音乐修养的、一专多能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一)误区一“重技能,轻理论、轻作品、轻文化”的教学过程。

由于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地方高师招收的学生在演唱水平和文化修养两方面并不理想。因声乐水平较低,声乐课演变成单一的发声练习课。因而轻视了作品教学和相关的文化渗透,造成学生在声乐发声技能上虽有提高,但其音乐审美、音乐修养等综合能力等没有得到相应提升,造成他们对作品的把握能力、表现能力明显不足。

(二)误区之二“按性别、按声部教与学”的思维方式。

声乐课是一门授课形式特殊、对象特殊、内容特殊的课程。具有口传心授、因材施教特点,教师挑选学生,学生选择老师。由于人们对声乐教学认识不全面,便认为:1.男教师应该教男学生,女教师教应该女学生;2.低声部的教师应教低声部学生,高声部教师应教高声部学生等。准确地讲,教师传授的是科学的发声方法,而不是单纯模仿某种声音。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培养出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杨晓勇等。

(三)误区之三“画地为牢,故步自封”的学习心态。

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曾说过:“科学的方法只有一个”。我们通过掌握这一科学的发声方法——“意大利唱法”,表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声乐作品。准确地讲,发声方法是相同的,而作品的风格表现是不同的。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声音适合“民族唱法”,常挑选自认为会教“民族唱法”的教师,只唱民族声乐作品;有的则认为自己声音适合学习“美声唱法”,选择自认为会教“美声唱法”的教师,以唱国外原文的声乐作品为荣。具有这两种思维的人,他们已把自己的视野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学习空间内。这种“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声乐学习上,我们要具有全面、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始终坚持:凡是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我们就应毫无偏见的接纳、学习与传承。

二、高师声乐教学的改进策略

要转变以上这些思想认知,就必须加强文化与专业领域的学习,不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为声乐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一)加强声乐相关文化学习,丰富文化底蕴。

文化学习是音乐教育专业提升的倍增器,没有文化支撑,声乐学习便不会有大的提升空间。一个人文化水平越高,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水平就越高,理解能力就越强。提升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是文学知识的学习。另外,声乐相关文化包括声乐作品的背景资料、声乐理论、文艺理论等。学习这些与声乐相关的文化对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二)强化声乐理论教学,消除声乐学习误区。

练声教学要以声乐理论为指导,不断践行和丰富声乐基本理论;练声教学以完成声乐作品为目,是表现声乐作品的主要手段,发声技能只有在表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中外声乐发展史课和声乐教学法这一类课程。全面阐述声乐教学中个性与共性、教与学、发声训练与表现作品的相互关系,为声乐教学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三)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综合型音乐教学人才,高师声乐教学除提高学生演唱能力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分析处理作品等能力。首先,高师声乐专业生在声乐学习上,不仅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教师在为单个学生上课指导时,可组织其他学生观摩教学,掌握教学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对低年级进行声乐教学,以锻炼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声乐艺术实践能力获得仅靠课堂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加声乐比赛、演出、或举办专场音乐会为学生创造舞台锻炼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歌词内容,曲式结构、风格特点、音色、强弱、速度、情绪,调式调性、伴奏织体等进行全面了解。要有意识地安排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声乐作品,开拓学习视野、积累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作者:郭卫东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辛恩利.功在诗外论歌唱者的素质[J].音乐创作,2012(6).

[2]李秋玉.美声教学中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相关问题[J].音乐创作,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