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赏识教育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赏识教育教学

摘要: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因而这门学科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将赏识教育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赏识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施时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快速改革,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品质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才能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会让课堂生命力大大提高。赏识教育是给予学生信心、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模式。利用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中赏识教育的实施时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夸奖学生,赏识学生。把握好落实赏识教育的时机,及时且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才能让赏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教师要利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语文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在学生获得新颖观点的时候,表扬学生,促进学生开拓更多的思路,从更多角度入手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用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学生交流,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才能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被激发,教师及时且准确地进行赏识教育,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动力。初中学生是能够判断教师赏识真实性的,没有意义的赏识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反而会让学生轻视语文课堂学习。比如在讲解《小猫钓鱼》时,我对学生提出:“在小猫与妈妈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的说小猫掉到了水里,有的说小猫比妈妈钓的鱼多。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猜想,教师要对学生丰富的想法进行表扬,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动力。在赏识之后,我提出“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组织小学生自主阅读,找到答案。在阅读前,小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表扬,他们会十分配合教师的教学,开展自主阅读。

二、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实施有分寸的赏识教育

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前提,也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对于教师来说,每一位小学生都值得全面了解与深入研究。教师要将了解学生的过程视为快乐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发现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教师都会有成就感。在语文课中给予学生表扬,就像给学生充电,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赏识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现有能力的表扬,更要对学生的潜力加以开发。但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表扬学生,事事表扬与事事不表扬的效果是一样的。选择学生真正的长处与闪光点给予合理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获得的表扬与自己的能力是一致的,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讲解《夏日》这首诗时,我引导小学生描述诗歌描述的情境,有的说自己可以通过画画的方式把诗歌画出来。教师给学生机会表现,并用赞许的眼光肯定学生,让学生得到精神鼓励。一些小学生在学习前就能够背诵整首诗,教师可以让大家给这位学生鼓励,以此促进更多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积极背诵,自主学习。

三、在赏识教育中利用理解与依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刚刚开始他们的学习之旅,学习能力十分有限。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小学生必然会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一些小学生能够积极处理问题,一些小学生则屈服于问题,抗拒语文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赏识教育,给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教师要理解小学生的学习问题,不能一味地批评。批评,只会让小学生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能够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促进学生再次自主思考。比如在讲解《曹冲称象》时,一些小学生没明白曹冲称象的道理,我便引导学生重新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分析态度,给学生继续自主思考的动力。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落实赏识教育,能够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更能让小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尊重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用赏识的方法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能够让小学生获取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有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思考获得语文知识。

作者:张亚杰 单位:桦甸市临江小学

参考文献:

[1]胡礼兵.精彩课堂不曾预约———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6).

[2]莫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活”起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3]曹卫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