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中运用思考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中运用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引导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在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是一种非常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有教师存在着片面认识。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即教师问,学生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就是运用了启发式教学,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在启发式教学中,启发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儿童好奇和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交叉使用各种启发手段以期达到理想的启发效果。现在笔者将常见的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应用做简单说明。

一、目的启发式

教学首先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是最根本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教材内容介绍数学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介绍数学家刻苦学习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感人故事。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数学老师很善于启发学生,当他介绍了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后,这个故事和难题打动了陈景润幼小的心。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二、直观启发式

教学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针对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事物、模型、挂图、课件以及语言动作和实践操作等,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远为近,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首先用实物教具演示“凑十法”,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以后逐步离开实物让学生想象演示和操作过程。这样,以后再遇到20以内的加法时,就想出怎样用“凑十”法计算,这种教学可变被动为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三、问题启发式

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创设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学生力所能及的能力,创设的问题能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学会积极思考问题。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设问是常见的启发方法。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也用拼图的方法求得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让学生解决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学到了得出公式的方法。这正是启发式教学所希望的效果。创设问题情境一般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二是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矛盾上提出问题;三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四、对比启发式

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把两种性质相同或不相同的对象提出来对比,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感知效果,使学生的认知深化,而且可以防止知识互相干扰。例如老师提出如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对比:①我校今年计划植树230棵,实际植树320棵,实际植树比计划植树增加了百分之几?②我校今年计划植树230棵,实际植树320棵,计划植树比实际植树少了百分之几?让学生观察两个题后,找出异同点和相同点:两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除法。不同点:第一小题求增加百分之几,是增加量除以“整体1”(原计划数)。第二小题求减少百分之几,是减少量除以“整体1”(实际数),两题的“整体1”不同。经过以上分析,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比较,就可以加深对这两种应用题的理解。常用的对比有:概念对比、图形对比、应用题对比等。

五、想象启发式

想象是在原有感知过的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例如:求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想象它的周长是一条围绕正方形或长方形边缘转一周的线,它的起点和终点重合。可以把它拉成一条没有转角的线段。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由静态变为动态,这条线段的长是(长+宽)×2,这样就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六、迁移启发式

在学习过程中,以前的内容对以后内容的学习所产生的某些影响叫知识迁移。教师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创造迁移的情景,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尽快掌握新知识,这种启发手段叫迁移启发。例如: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圆的周长公式”,引导学生想象把圆柱体的侧面由上而下剪开是一个什么图形。图形的长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把它们联系起来,很容易得出圆柱的侧面积=2rлh。总之,启发式教学不是单一化模式,其应用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结合教学场景,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启发手段,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出更多更好的教学启发手段。

作者:吕红叶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合肥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