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教学探讨(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学的主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做到人人会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学会假设、取证;情绪亢奋,活而不乱;能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有计划,观察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关键词:
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常识课明显不同的现象:学生动手机会多了,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课标中所指出的“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又如何呢?经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许多科学课课堂教学低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探究动机、兴趣?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一线教学中运用新理念的实践经历,谈谈对“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认识和看法。
一、学生学情分析要落在“实”处
1.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记得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各种各样的岩石”。在一天多的准备过程中,只顾埋头苦思课的设计流程,而没有去了解学生对所学相关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了解程度以及知识的后续内容。更没有在课前到班里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是一意孤行地认为:“这儿的学生肯定学的要比农村的孩子多,时间肯定没问题!”故而将课的教学起点设置过高。只记得那天上完课后,该老师已是满头大汗,面对评委,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上学生的表现,真是汗颜。我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起点设置过高”是最大的原因。在说课时该老师提出的这点也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认同。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入手,效果会迥然不同。2.要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科学学习活动,探究科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也能在获得科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电流产生磁性”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为电流、磁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唯有安排好课堂中的各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推理,最终建立认识。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组装简单的电路,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件容易的事,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接着教师讲述奥斯特的故事,设置一个悬念:到底他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呢?你也能发现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通电导线使磁针发生偏转时,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作出解释:电流产生磁性使磁针发生偏转。然后再次续讲奥斯特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自己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发现的喜悦。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让实验的现象更明显,引导学生从电流和磁性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得出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使他们在“短路真的能让磁针偏转更大”,“线圈也能让磁针的偏转愈发明显”的震撼中更进一步的认识“电流产生磁性”。这样的安排,教师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该引领的时候引领,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在该动手的时候动手,该探讨的时候探讨,学习张弛有度。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落在“实”处
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可以这样说,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情感目标在许多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然而通过对一些教学目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目标只是为了体现新理念,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有些目标不是一节课或某段时间的课就能培养的,这样的目标有时反而从负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教学内容选择要落在“实”处
1.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科学课中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科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处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
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中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发展”功能。
四、教学手段运用要落在“实”处
1.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要实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指出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师的许多讲解时间,而且让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有许多教师认为课件做得越华丽越漂亮就是一个好课件,实际上这样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降低了一节课的效率。例如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现象。如:“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件展示,放大镜下各种昆虫的图案:蝴蝶、蝗虫、蝇、蟋蟀等。学生一边看一边叫:真漂亮啊!这时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抢着回答:我看到了蝴蝶美丽的翅膀,蝗虫的大腿……这些情境创设的盲目性不但冲淡了学生的科学学习,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它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或没能很好地解决的重点、难点,如:观察不到的微观现象,宇宙知识等,并且这些内容还适合于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这样,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教师要进行巧妙的构思和设计。
2.小组合作要体现实效性,避免形同虚设。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事先发给每个小组杠杆尺和大小不同的钩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杠杆尺和大小不同的钩码研究杠杆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四个同学合作操作,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集中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杠杆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还要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建立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学生活动时,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调控作用。对各个小组进行激励,并以适当的竞争机制来调动各组的积极性,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组协作得好,完成得好,速度快。学生为了获得成功与胜利,会更加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从而形成紧张有序的课堂氛围。但是,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若没有精心的部署、常规的训练往往会事倍功半,花时多,组织难,目的不明确,分工不落实严重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总之,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做到求真务实,这才能起到支撑有效课堂的柱石作用。
作者:刘荣军 单位:扬州市东花园小学
[参考文献]
[1]洛里.教育目标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智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张小勤,杨兴东.让多媒体与科学教学亲密接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6)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自主探究活动高效开展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需要紧跟时展的潮流,而现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探究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只有真正的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探究和创新性的人才,才能实现教学的价值。本文认为要想很好的促进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教材为根本,以实验为依据,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小学科学 自主探究 和谐关系
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必须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以人本为教学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试想,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本身就将学生放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这一不平等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师不愿意让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也不相信小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以实践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科变成了以教师说教为主的机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学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兴趣,避免单纯的说教式的教学形式,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勇气。例如在学习“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有些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呼吸了空气,又呼出了什么呢?但是考虑到教师一定又会批评自己:净想一些没用的。这样学生的自主思维就在这一刻停止,他们在潜意识里已经将提问归为了“无用”的行列。可见与学生和谐的共处可以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可以实现学生的人本地位,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
二、以教材为根本,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如果把学生的脑海比作是大海的话,那么教师的问题就成了能够激起浪花的石子,教师只有选择最适宜的石子,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脑海中的浪花。那么教师要如何提问才能实现问题价值的最大化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学会以教材为根本,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不过是将最终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已,这就造成了学生成了记忆结论的机器,那么一杯水到底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呢?我们不妨先来让学生猜测一下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面前,很多学生都感觉到了手足无措,“一杯水应该能溶解很多食盐吧!”、“一杯水应该可以溶解与之相同体积的食盐吧!”等等,学生的猜测纷繁多彩,却又显得无厘头。在学生提出了这些猜想之后,我们不妨再来让学生针对本堂课的标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在没有接触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之前,学生便可以将自己的疑虑大胆的说出来。如“溶解是什么意思?”、“食盐在水中是如何溶解的?”、“如何测量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知道了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有什么意义?”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我相信学生的思维一定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如此以教材为根本而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才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良策,我们也只有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充满好奇的欲望,并为之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以实验为依据,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教师要在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我们都知道想要让小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科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教师可以认真的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科学实验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相信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去探究静电的实验,很多学生都不会对这个陌生的名词感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在教学本课时,我特意拿了一个可爱的毛绒玩具狗熊和一袋白色泡沫碎屑到课堂上,在开始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将大家喜爱的毛绒玩具狗熊带到教室里来啦!可是我们的毛绒玩具狗熊厌倦了自己满身的灰色,你们谁能将白色的泡沫碎片弄到它的头上呢?”学生的兴趣变得非常的浓厚,但是尽管学生尝试了多种方式,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我又告诉学生:“同学们,老师可以做到哦!”也是我将毛绒玩具狗熊在我的头发上蹭了蹭,然后将毛绒玩具狗熊放到泡沫碎屑中,学生惊奇的发现毛绒玩具狗熊变白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很好的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静电。在情境实验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静电现象,这样学生都尝试着模仿教师的探究行为开始了自主探究性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参与度。
四、以合作为基础,构筑自主探究平台
在倡导“共赢”的新型社会中,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合作的好习惯,让学生以合作为基础,构筑自主探究平台。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学生以个人的能力无法高效的完成的,这时如果我们将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团队式的探究,我相信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学科学学科的自主探究性教学,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更要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己探究性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教学才能激发出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的价值。
作者:季美莲 单位:新沂市阿湖镇黑埠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苏蕉桂.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3.
[2]李莉.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D].西北师范大学,2006.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成效思考探析
摘要: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想方设法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好教学方案、准备好教学器材,扎实有效地组织科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关键词:
小学 科学教学 研究成效
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着眼于提高教学成效,充分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各个环节入手推动教学工作开展。笔者在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实现以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创新推动教学工作开展的目标,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精心设计教案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前提
要想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必须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多下功夫。周密的教学方案是整个教学工作成功的一半,笔者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将教学设计的优化作为重要抓手,扎实有效地推动教学工作开展。笔者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以及相关因素,因为科学教材需要进行深入的发掘,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内容的教学,还要拓展眼光将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囊括进去,凸显教学信息的丰富程度,这是提高科学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其次,笔者重视方式方法的研究,既要认真思考,还要充分借鉴,从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对科学教学各个环节开展优化。只有扎实有效地将先进经验与自身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对教学设计科学性、周密程度的促进效果。另外,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还重视学生的分析研究,他们生活感知如何,对科学学科预习效果如何,这都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因此,笔者充分分析研究小学生在科学学科学习上的基础,了解他们思维的方式、方法等等,提高教学方案设计有效程度,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做足课前准备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基础
教学工作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做足课前各项准备工作,不仅教学设计要周密,而且教学准备工作也要非常充分,从教学器具的准备、教学场所的安排等方面综合考虑,需要教师能够统筹兼顾各个方面。教师在科学学科教学中一定要将课前的充分准备作为提高教学成效的基础性工作,例如,在《食物的消化》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笔者专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为线索,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模拟动画。课件的名称为“食物的旅行”,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中,笔者通过动画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从口经过食道到胃、肠的食物消化的路径,以及消化吸收的具体过程。有了这样的课件模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路径和方式、方法,从而能更加理解学习内容。由此可见,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到教学设计工作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
三、吸引学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成效的核心
科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方式,积极有效地进行探究,深入思考问题,相互分析难点,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突破要点,这是提高科学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笔者在科学设计中重视将目标任务体现为思考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大家一起寻找问题答案,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这是活跃课堂氛围和加深学生理解效果的有力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科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调动学习兴趣,加深学习理解效果。例如,在《飞向月球》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月球的状况、人类探月计划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开展探月研究有着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将来会出现哪些景象等,既引导学生抓住教材内容、学习要点,同时也拓展了思维方式,开展了积极的想象,对学生有效把握学习重难点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动力
科学学科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许多内容就发生在学生生活中,或是在生活中有所体验。如何增强科学教学成效?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这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他们有的家中饲养了鸡、鸭、鹅,有的还养羊、牛、猪。笔者向学生提出了研究课题,哪些动物属于胎生,哪些动物属于孪生,孪生和胎生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讲述。将这样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既有直观感知,也有话可说,较好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将科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增强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牢牢把握要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的有力抓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兼顾,发掘教材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具体教学组织环节一定要重视与学生生活感知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重视开展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研究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成效,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对教学工作进行充分优化,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成效的目标。
作者:晏玲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羊寨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赖肖冰、姜建文、卞祖武、姚彩霞.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8)
[2]杨建朝.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07)
[3]徐卫、冯浩.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