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范例6篇

新能源

新能源范文1

金融危机影响日深,传统增长行业都灰头土脸,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及相关产业似乎也不足以启动经济,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近年迅速蹿红的新能源。新能源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国对新能源的投入呈现加速之势。世界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进入寒冬,新能源却似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中国对新能源的发展需求似乎更加强烈。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发展的无形束缚,中国对外获取能源的边际成本正变得越来越高昂。眼看经济不断探底,各界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呼声日响。基金战略投资家、风险投资商、银行和大的企业财团等纷纷进入新能源产业,并对其大加赞美,预言其后的迅猛发展。各省、市政府陆续出台新能源规划,声明要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看上去,新能源产业俨然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但真的是这样吗?

种种迹象表明,出于误解、利益驱动或其它原因,几方力量正合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跃式”发展。从地方政府到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和某些投机者,人们对新能源产业参与的热情远远大于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大家一起在把新能源产业吹成一个新的‘次贷’泡沫。”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俊峰如此形容。

GDP驱动

地方政府对发展新能源产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中就有10个正在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江苏已出台了首个新能源地方规划:2009年要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2010年实现3000亿元,2011年实现4500亿元。而2008年,江苏的新能源产业产值不过900亿元。上海、浙江也出台了新能源产业规划,列明未来新能源产值目标。在山东省的规划中,新能源产业不仅涵盖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五大产业,而且要在2011年,使三成以上的城市建筑普及应用新能源,新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3%。青海宣布将在柴达木盆地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G瓦的太阳能电站。甘肃宣布在酒泉建立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的连片开发、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

当然,有个别地方政府确实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先行优势,也早已有了规模颇大的新能源类企业,但更多的地方政府并无明显优势,或现有能力和发展前景远达不到计划的目标。地方政府为什么对新能源产业如此趋之若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GDP驱动。

经济危机使中国GDP增速放缓,这对地方政府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出口一直不振,内需又没有完全启动,随着哥本哈根协议可能通过的逼迫,世界各国在之间的博弈已经给地方政府带来了环保压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原有的一些地方支柱产业面临转型。地方政府苦于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产业增长迅速,对GDP的拉动快,对上下游产业带动大,而且是绿色的,几乎成了地方的救命稻草。各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青睐不谋而合。

因为非常重视,新能源变成了一把手工程,各省市都是首长在抓。李俊峰提醒说:“目前社会对新能源的热情很高,市场需求也很大,但是应该避免利益驱动下的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等问题。”而地方政府已经在新能源对GDP的拉动下变得近视,盲目上了很多新能源项目,并一心通过种种手段吸引设备厂家前往落户,这也为行业埋下不少隐患。

太阳能、风电上网价格较低,新能源发电项目效益不高,对地方纳税很少,税制改革以后更是有限,因此这些项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不大。这也是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热衷于引入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而不仅仅是新能源发电建设项目的原因之,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政府出面,要求投资者使用本地设备,搞变相地方保护主义。

对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政府那双看不见的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能源是经济的,不是政治的,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留下了太多政治的烙印。政府的层层鼓励和优惠,足以使一些原本可能亏本的新能源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尚德创业成功后,一再被解读为是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企业扶持的结果。GDP导向下的地方政府发展冲动使新能源行业滑向非理性,催生出行业泡沫。

投资危机

看好新能源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当然还有企业和资本。

中国政府近年来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业界呼吁了多年的新能源刺激计划陆续出台,财政部提出了对安装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电池给予补贴,国家能源局也了随时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的信息,一些官员和专家学者在不同场合提到新能源规划即将出台,财政部联手科技部、国家能源局正式推出“金太阳计划”,提出3年内支持不少于5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等等。

财政对新能源的扶持无论从密集度和力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据了解,今年全国财政仅是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预算安排就达到了100亿元左右,比去年高出60亿元左右。这些无疑都在释放出明显的信号,被称为“资本最敏锐的神经末梢”的新能源行业,再次被各路资本看好,投资者和投机者们觉得机会又来了。

现在中国民间资本充裕,好的项目难寻。一向善于从政府规划中寻找商机的江浙资本反应最为迅疾。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底,浙江电力公司已经收到28家浙江光伏发电项目共计3.8万千瓦的并网发电申请。某风投从业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寻找好的项目很难,他们目前重点在新能源领域。阿尔斯通传媒总监曲乐章告诉记者,今年阿尔斯通的工作重点是清洁能源。原《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很可能将会调整到1.5亿千瓦。受此信息刺激,前几年不足10家的风机制造商已飙升至70余家。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机构开始把目光定格在中国新能源产业这个市场大蛋糕上。

“这么小的盘子,十几家到几十家公司就够了,现在却是一哄而上。全世界其他国家总共只有七八家多晶硅制造商,中国有四五十家。其他国家总共有七八家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商,中国有两三百家。风机制造行业已经有七八十家,但每个月都有大量的新涌入者。”李俊峰说,“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了一个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

由于近年来煤电价格一直处于顶牛状态,传统能源企业中电力是最迫切想改变煤炭主导地位的。而新能源理所当然地被电力企业视为新出路。中国国电电力集团在五大发电集团中率先进入太阳能领域。2007年9月,华电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华电新能源发

展有限公司。大唐集团、神华集团等也纷纷成立新能源公司。国投电力、国电集团、华能集团被获准在青海开发光伏电站项目,中电投、大唐、国电还试图进入上游的原材料和光伏电池领域。现在,兵装、航天、航空、中石油、中石化、中船等大型国企都在进入新能源领域。

在各路人马的“哄抬物价”下,新能源行情一路走高。

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足

被各路人马看好的这块新能源蛋糕却远远不够大。

当前新能源的市场规模还很小,发展空间受限。根据21世纪可再生能源理事会的估计,新能源只占世界能源产出的1%左右,市场规模不到1000亿美元,如果所有的新能源产业都让中国来做,产值也就是6500亿人民币。即使将来新能源的比例达到15%,乐观估计,假设未来新能源的产业50%由中国来做,大概也不超过1万亿美元的市场容量,分到各省更没有多少了。一些省、市提出的上千亿、上万亿的发展计划,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具体来讲,预测今后5到10年的情况,风电装机容量每年留给中国的发展空间只有1500万-2500万千瓦,光伏给中国的最大市场规模也只有750万~1500万千瓦之间。总计仅相当于目前国内三大动力集团一家的产能。依靠这样的市场规模实在难以支撑全国一哄而起的新能源产业大发展局面。

目前中国国内新能源的供给很大,但是市场需求还非常小,大部分供给都作为出口,所占比例在40%~50%。企业一拥而上,国内需求又跟不上,新能源的泡沫很可能会出现。

在太阳能领域,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但主要靠出口,内需市场并未实质性启动,体现不出规模效应。2008年中国光伏制造2000兆瓦的组件年产能有98%是用来出口的。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在变缓,许多刚刚进入的企业开始面临经营困境。中国的所有风电设备厂家规划的产能总和远大于将来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但问题在于,当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拿什么来支撑这一美好前景呢?重复建设,造成产能与应用不匹配,甚至造成在今后两三年内产能过剩进一步扩大。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还在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

李俊峰认为:“按照中国现在规划的速度,前三五家、至多七八家就能全部满足,产能还会过剩。多晶硅企业,可能有二三十家、甚至更多的企业会破产,风机将来肯定有五六十家要破产。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有限的、有控制的市场,及时地提出警示,套句俗话,新能源也有风险,投资也须谨慎。”

过速发展的隐忧

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和太阳光伏电能的发展态势,似乎已在“跃进”之中。

截至2008年底,中国风电总装机规模已经达1217万千瓦,远远超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年)初期预测的500万千瓦的目标。太阳能发电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光伏制造占据全球1/3的份额,跻身世界四强。核电的发展政策由“适度发展”变成“积极发展”再调整为“大力发展”。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公布的年度数据,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连续4年翻番,2008年突破1000万千瓦大关,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电大国。中国可望在2010年实现风电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提前10年达到政府确定的风电2020年发展目标。2008年,中国成为亚洲投资重点,投资额同比上涨18%,为156亿美元,主要用于风能和生物能源项目。据悉,中国正在制定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翻了几番。

“发展太快会出问题,每年增长速度保持在30%~40%就可以。发展速度太快,政策配套和技术进步会跟不上。”李俊峰说。新能源产业像高速路上的跑车,刚刚看见便已经到了眼前,迅疾得让人来不及反应。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存在很多问题,泥沙俱下。风力发电不稳定,且相对昂贵,目前我国风机年均发电时数不足1800小时,电价、风机成本和电网配套形成制约风电发展的瓶颈。

光伏发电技术其实还没有非常成熟,提前热炒已经使这个行业产生了泡沫,部分外资已经开始撤离光伏发电,金融危机也使大量光伏企业倒闭。这在国际上是有教训的,西班牙2008年创造了一年安装250万千瓦的光伏电池,其成就超过了日本政府10年阳光计划的努力,但是2009年的发展目标一下子又缩减到50万千瓦,这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

以目前的技术生产太阳能电池板,耗能高,污染大,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中90%出口发达国家,更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而一批风电制造企业,靠着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国产化率要达到70%”的国家产业保护政策做起来,技术上却迟迟不能让人满意。有的厂家拿来技术未经消化,或引进技术本身就不成熟,造成了许多麻烦和事故隐患。投入运行的国产机组多次出现太的质量和技术故障。更大的麻烦和挑战可能还在后面,因为两年的机组运行还不到机械类设备质量故障的高发期。

新能源大发展尚待时机

中国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源于政府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的出台。

目前新能源发电价格普遍高于火电。即使是接近市场竞争水平的风电,总体而言上网价格比火电高50%左右,高出火电的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光伏发电成本目前还很高,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每瓦财政补贴20元,即每千瓦发电容量补贴2万元,但这似乎还不够。如果2010年新能源发电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亿千瓦,按现有技术经济条件,财政补贴负担有多重?

全球的新能源产业,没有不靠政府补贴的。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从目前的依靠政策措施的扶持,发展到具有自身的竞争机制的成熟产业。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只能是那些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将新能源发电成本降低到与传统能源持平、甚至更低的企业。靠财政补贴不是长久之策。在成本的技术问题解决之前,中国新能源还不到大发展的时候。

在核能技术已经商业化的情况下,拥有全球40%铀资源的澳大利亚却不发展核能,不愿意用零碳的核电替代高碳的煤电而实现减排温室气体。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对于低廉的火电,核电成本太高。

另外,风电、光电、核电所需的劳动者技能均较高,与中国当前大量低劳动技能的就业压力形成较大的反差。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还在进一步显现。现在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度高的新能源产业也不太合适。

专家普遍认为,对于新能源这样的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科学的规划和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政策不当会加剧已有矛盾。

近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在国家电网公司召开的促进新能源发展工作会议上表示,综合考虑电网接人条件、设备制造商生产能力以及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规模等因素,光伏电站在现阶段应以适度规模发展,不可能一下子建设很大规模的光伏电站。

还有国家能源局官员表示,国内光伏发电仍处于适度发展阶段,单个项目的规模和每个省区的规模都有一定限制。上网将以就近接入、当地消化为主,不会马上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输送。

新能源范文2

北汽集团:全面出击

主要阵地:

发展模式:以政府采购,公务用车为主发展纯电动出租车试运营

明星车型:迷迪纯电动汽车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北汽并不算引人注目,但是北汽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具有新能源汽车三大部件开发能力的汽车企业之一,2009年成立了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北汽。随后又合资组建了“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在电控系统方面,北汽与北京理工大学达成了合作协议,而在电机方面,则与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北京汽车大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这样,北汽就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车产业链,为生产新能源车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产业支持。

现阶段,北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路线更偏向政府采购,公务用车。第一款为基于萨博平台的纯电动轿车Q60FB,已经被北京市公安局预定了400辆,第二款是基于北汽自主品牌C301基础上开发的紧凑型电动轿车,也将被率先用于政府公务用车。除了北汽乘用车以外,北汽福田也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家大规模将新能源汽车投入生产和市场的商用车企业,至今已有上千辆新能源公交车在北京、广州等地运行。在2011年-2012年前后,北汽福田向北京市延庆县投放了150辆福田迷迪纯电动出租车作为试点运营车辆。

长安汽车:带电第一撞

主要阵地:

发展模式:以纯电动出租车试运营向私人市场开拓

明星车型:长安E30

长安汽车于2001年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探索和研发,是自主品牌中较早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品牌之一。据悉,“十五”期间,长安汽车在新能源车上有几亿元的基础投入,“十一五”期间投入更多,并发展到了产业化阶段。目前,长安汽车在新能源车研发上的总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

2012年年初,100辆长安E30纯电动出租车在北京市房山区的示范运行,标志着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进入了产业化阶段。在这之前,长安的混合动力车已在重庆、杭州、昆明和南昌等13个城市投放,累计市场投放800多辆,行驶里程已达4000多万公里。在E30纯电动出租车交付房山区之前,长安汽车公开了在天津汽研中心的电动车碰撞数据,五星安全成绩令人振奋。而且这是该中心测试的首款电动车。在这之前,电动车碰撞测试一直较为神秘,包括一些跨国企业在内,都不敢完全公开数据。此次长安电动车“第一撞”,不仅体现了其对自身技术实力的自信,也为未来整个行业收集电动车测试数据提供了良好的样本。

众泰:独居一隅

主要阵地:

发展模式:以纯电动出租车试运营向私人市场开拓“以租代售”模式明星车型:众泰5008EV

建于2003年众泰集团,是中国比较晚进入汽车整车制造领域的自主品牌。但是却是相对比较早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之一。

2011年初,众泰新能源出租车在杭州正式运营,开启了商用领域的新进程。三年来,众泰新能源车在杭州共投入市场运营408辆,实际营运总里程为462万公里。其中,出租车运营车辆单车行驶最高里程已超过5万公里;租赁车辆单车行驶最高里程已超过3万公里。在此期间,总用电量为86.8万度,节约用油46.2万升,按平均每百公里油耗10升计算,众泰新能源汽车实现减排1248吨(按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相关公式计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影响。众泰新能源汽车在杭州示范运营的的两款车型众泰5008EV和众泰M300EV,共涉及公用出租、私用租赁、商用物流、私人购买等领域,开展了多种模式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工作。

比亚迪:昔日领跑新能源

主要阵地:

发展模式:以纯电动出租车、公共交通试运营为主

明星车型:F3DM双模混合动力汽车、e6纯电动汽车

创立于1995年的比亚迪,以生产电池发家,1996年起,比亚迪开始电动车电池研发,将从事电池行业积累的大量技术专利、电池制造经验和科研技术带进了汽车领域。2002年底,比亚迪正式组建电动车项目部,开始研发纯电动轿车项目。其中,比亚迪F3DM双模混合动力汽车、E6纯电动汽车也是最早面向私人市场开放的新能源汽车车型。

2010年,比亚迪率先和深圳市合作,向出租车市场投放了e6纯电动汽车作为出租车试运营,开启了纯电动汽车服务于公共交通领域的先河。自从2010年5月17日首批50辆e6出租车开始在深圳运营,到2012年6月底,比亚迪共在深圳市投放了800辆纯电动出租车,累计运营里程超过了1000万公里。

在“深圳模式”颇受好评之际,比亚迪也并不甘心只在深圳发展,在深圳建立了新能源生产基地后,也先后在西安、长沙、天津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以便在全国推广、销售新能源汽车。

江淮汽车:私人购车之最

主要阵地:

发展模式:以“定向购买”和“整车租赁”为模式

明星车型:同悦电动汽车

江淮这些年来也一直致力于自主品牌纯电动车型的研发和推广。自2010年10月开始,江淮乘用车已陆续向合肥市场投放1585辆江淮同悦纯电动私人轿车,成为全国最大批量电动车私人购车示范运营投放项目。合肥作为全国13个新能源车研发试点城市及全国5个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之一,近两年来大力度推进纯电动汽车运营,在所有试点城市中居于领先位置,走在中国新能源车发展的前列。而2012年,经过行业专家过程评估、测试人员充分的使用总结,江淮汽车全面提升了技术,通过专业改善使电动车结构更合理、性能更优良。作为史上最大批量的纯电动车投放私人轿车市场的行为,江淮汽车一举走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前列。

据江淮汽车相关负责人流露,对于将来两年,江淮汽车在新能源范畴的成长将实行“三步并作两步走”的科研和财产化成长策略,大大加快了商品化的产出速度。所谓“三步并作两步走”,第一步先出产物,批量进入市场,用来查验产物技巧和制作技巧,摸索新能源汽车运营的贸易模式。第二步,集中资本,在电控、电机焦点技巧上取得冲破。第三步,在焦点零部件、整车匹配技巧方面上取得重大进展。此中第二步与第三步将同步进行。业内汽车专家也表示,江淮汽车已经做好了新能源构造,完整有实力在“十二五”末进入自立品牌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一旦电池技巧、电池本钱与能量密度在行业里有重大冲破,江淮汽车在新能源汽车范畴将会有突飞大进的成长。

以电动出租车为主

从上诉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阵地不难看出,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的现在,各大企业只能以一个城市或者几个城市作为主要阵地,进行试运营,大多以企业的总部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主要在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进行推广运营,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生产基地、用户忠诚度和政府的鼎力支持,这些企业当然会选择在企业工厂所在地进行推广运营。

而在运营模式上,除了少数以公务用车为发展模式的企业,大部分自主品牌企业都是走定向采购和电动出租车运营的路线,看来这是一条更加易于将新能源汽车推广至私人市场购买的捷径,也是让广大消费者迅速认可、接受新能源汽车最直接的方法。

新能源范文3

据官方的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报告还指出,空气污染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几乎同步,并且严重依赖煤炭作为廉价可靠的燃料来源,煤炭所产生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总需求70%,约80%的发电依靠煤炭,而煤炭恰恰是对空气污染最严重的能源。

国际能源机构(IEA)称,中国已赶超美国成为第一号能源消费国。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25%的农村地区受到酸雨影响,2/3的大城市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最低空气污染标准。世界银行估算,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

发展以风电、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能源产业对环境构成的强大威胁。中国近年来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各种清洁技术,也制定了各种鼓励发展的政策。2005年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法》,要求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消耗对原生能源消耗的比例从10%提高到16%;2020年相比2005年要削减40%-45%单位GDP的碳能源强度。2009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对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清洁能源给予了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中国在这几年形成了对清洁能源发展比较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中国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中国认识到,要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发展清洁能源,改变能源结构。一方面得益于较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从世界各国吸收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随着节能等理念的推广以及政策的引导,新能源在中国本土的需求将会逐渐扩大,庞大的市场潜力和政策对清洁技术的支持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据韩文科观察,中国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这些领域,这些年也在大力鼓励民营投资,而且民营投资力量很强大,民营企业也很多。

合作与竞争

电力耗用一次能源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0%以上,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排放的40%以上,意味着电力已经成为能源变革中最有潜力的领域。

中国国电集团是一家综合性电力集团,主要是从事电力生产,在全国拥有数百家发电企业,还控股经营了几家上市公司。国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米树华表示:“新能源应该引领未来能源的变革。因为我们也感受到了,新能源是解决金融危机以及气候危机的一个战略性支点。我们集团最近这几年围绕新能源产业加大了开发力度,特别是风机制造技术,还有火力发电场、等离子点火技术以及太阳能制造技术,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法国阿海珐是一家能源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地热发电和海上发电。“新能源运动的方兴未艾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阿海珐可再生能源事务部全球首席执行官斯里瓦斯塔瓦(Anil Srivastava)说道,“过去几年,我们先是看到从欧洲向外的技术转让,中国的国电公司也充分地受益于这样的技术转让,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现在中国在这方面的替代技术已经和欧洲的技术不相上下。”

他补充道:“风电是很好的例子,还有太阳能光伏发电,也是中国跳跃式发展的领域,带来了很多机会。中国不应该是这种技术的终点,我们也可以和中国建立技术合作的伙伴关系。”

有了相对优惠的政策,企业也发展很好,各方都没有感受到威胁,但是评论人士还是认为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着竞争,而且也嗅到了一些紧张的气氛。

国际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说道:“竞争确实存在,这是好事。除了美国、中国、欧洲之外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阿拉伯世界、印度,除了中美欧三强之外,其他参与方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不是说这样一个规模就已经定下来了。大家可以携手画一个更大的饼,每个人可以分到更大的,这样更好。”

全球500强企业都在中国有投资,可能很少有企业会说自己是外企,因为已和当地企业融合在一起。“当然保护主义确实存在,这也是我们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和最大障碍。” 吴昌华说道。

技术与人才

在美国、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这场赛跑,出台政策都比较快,但如果比技术,中国确实处于不利的位置。虽然中国生产了很多风电以及太阳能设备,但是核心技术都不在中国手里。在技术上中国对于欧盟和美国有较强的依赖性。

“核心技术往往都是价格比较昂贵,非常复杂的技术。与其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还不如一起各施所长,共同实现今后10年清洁能源的目标。”吴昌华表示。

现有的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75%都是西方的。吴昌华觉得,中国在技术上的增速还是令人可喜的。当然,除了资金的投入外,中国还必须打造健康的生态体系来鼓励价值链,鼓励人才进行更好的研发。“中国外汇储备非常大,为了能够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在研发方面花力气。我非常看好中国前景,但是目前技术研发的基数比较低。”吴昌华说道。

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中国政府决心很大,政策推进的速度也很快。但是,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投融资的体制和能力都落后于美国和欧洲。

韩文科认为,中国企业也一直在努力,包括大型国有企业,但要赶上美国和欧洲,恐怕要花20到30年时间。“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比如教育系统造就不出这么多清洁能源的技术人才。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培养人才是缓慢的,中国出台了人才培养的政府计划,目前还是很缺乏技术人员。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核心技术都在外国手里。但是中国希望这些都进来,最先进的核电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都可以拿到中国来,中国人并不怕,而且付了比较高的价格来购买。这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他说道。

清洁能源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重要问题。里瓦斯塔瓦谈道:“中国必须在知识产权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韩文科指出:“中国对清洁能源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在意的。在中美能源交流对话中,美国人也经常提到这个,但是做了一番讨论后,他们就感觉到这个问题可能不存在了。因为中国一直在保护知识产权。中国这么大,各种法律法规的落实确实有一个过程。就像节能环保一样,如果中国企业都按完全按照法律去做,那么中国的环境就很好了。”

“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知识产权,基本上各大公司,我认为他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是在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他说道。

碳市场运作

推进清洁能源计划在很大程度需要碳金融的支持。碳排放交易是很有用刺激融资的工具,金融机构能够参与到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当中。欧洲以前比较领先,现在美国也在迎头赶上。是否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全球统一的碳市场的出现?

“碳交易市场目前最主要的一些政策还悬而未决,这就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益可国际环境金融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凯利(Paul Kelly)认为,“碳排放市场的交易机制正在逐渐形成,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某种程度上还有中国,已经在碳交易方面有了一些想法,出了一些政策。碳金融市场确实开始崭露头角,但是还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逐渐成熟。” 该公司正在从事碳排放交易。

他憧憬道:“如果某天早上醒来,发现已经有了明确的政策框架,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市场,那么我想一定会感觉超棒。但是毫无疑问,我们还是需要等待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个市场,目前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在企业的投资决定中是不是考虑了全球碳排放价格和中国当地的碳排放价格?有没有考虑当地法律法规的影响?

“关于碳排放价格问题,我们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严格遵循政府制定的政策,也就是严格认真地考虑碳排放问题。”米树华表示,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做了减排的承诺,国电集团围绕政府提出的减排目标,确定以新能源引领企业发展的战略。“我们的重点是突出火力发电厂的清洁燃煤的技术,建设节能环保的绿色电站。再一个就是着力加大水力发电,还有就是紧紧围绕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以及核电的开发利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我们的绿色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清洁能源比重要达到40%。”米树华说道。

中国目前没有规定企业一定要有减排额度才可以进行买卖,但财政政策对金融企业要贷款和项目审查都有一些规定,如果不符合绿色发展的国家政策,贷款就要受到限制。相反,如果发展清洁能源和清洁排放技术等,更容易得到贷款。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碳金融,但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有所体现。

美国、欧洲都在呼吁碳金融交易,中国也在跟进研究碳金融市场,很多机构都在研究。韩文科说道:“中国建立了一些交易所,目的就是要进行碳交易。中国也会很快在这些方面跟进,这个市场肯定会有,而且一旦发展起来肯定在世界上是很大的市场。”

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去年联合撰写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力量—需求方寻找价格更低的供应方;东道国的优惠政策,以及中国政府的支持政策。

该报告还指出,作为全球市场的后起之秀,中国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中国投资者面临的挑战来自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法律、商业和文化。在国际上,中国缺少经验,缺乏对国际低碳市场运作方式的了解。在国内,很难从中国的银行获得贷款用于海外投资,尤其对中小型企业而言。中介服务存在明显的能力缺口,包括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

海上风电起飞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近期表示,风电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火电、水电的第三大电力,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电力能取代风电的地位。

中国海上风电虽然遇到各种瓶颈,但对于海上风电技术的探索已很火热。沉寂了两年多的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今年将会迎来新的转机。

上海、江苏、山东、河北、浙江、广东海上风电规划已经完成。辽宁大连、福建、广西、海南等省的海上风电规划正在完善和制定,初步确定了4300万千瓦的海上风能资源开发潜力,目前已有38个项目,1650万千瓦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到2020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风电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电源。

除了技术和施工瓶颈,海上风电要想发展还有两个关键性要素:一是海上风电开发管理体系的成熟;另一个则是电价政策的引导。如此巨额投资以及高风险,技术、管理、电价体系尚需提升和完善。

为了促进海上风电的发展,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最近表示,长期会考虑推出海上风电标杆电价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开发商只要具备条件可以向国家能源局提出申请,能源局原则上会把前期工作先安排下去。

主要沿海省份都有海上风电项目,或者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如果均能在“十二五”期间开工,500万千瓦的目标并不难实现。而这一目标只是释放中国发展海上风电的信号,更重要的是,通过500万千瓦项目的实践,海上风电开发管理体系得以逐步建立,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对于2015年海上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的目标,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易跃春认为,不必为目标能否完成担忧。“除了特许权项目外,还有其他项目和示范项目蓄势待发,只要政策逐步明朗,前期工作逐步到位,就具备了加快推进的潜力。”他表示。

页岩气革命

今年1月初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大力开发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水电,协调发展风电,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其中提到的清洁油气——页岩气日益受到关注。

在如今气候变化问题日渐增多的环境下,美国的页岩气变革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全球性能源运动,欧洲、亚洲、非洲和南美很多国家开始对自己的页岩气资源进行评估。北美一直在天然气开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该地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市场,而且也正在实施行业变革和引领全球新趋势。

油气行业领域的全球策略师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e)最近指出:“亚洲油气行业正在挺进新的领域,主要生产大国和企业正瞄准新的策略,从巴基斯坦到新西兰的这片广袤区域上也再次发现了新的机遇。”

今年2月21日,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前者将获取后者两处位于澳大利亚的勘探资产部分权益,双方还将共同进行中国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开发研究。咨询机构安迅思息旺(ICIS C1)认为,这象征着中国企业进一步涉足海外的页岩气勘探开发。

据安迅思息旺观察,中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除了加强与有页岩气开采经验的国外能源企业合作学习先进的开采技术外,还需要依靠放开的竞争环境。而无论是何国企、私企还是外企,在产业发展没有成熟之前,都面临着页岩气的开采技术、资金投入、环境污染、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难题。

安迅思息旺近期的《中国页岩气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地区)。现有区块属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油田,四大企业获有优先开采的主动权。

国有油气公司垄断页岩气探矿权可能会不利于页岩气领域的发展。上述报告指出,参与页岩气探矿权招标是其他企业获得上游资源的唯一方式,而页岩气的探矿权招标将会逐渐向外资和民营企业放开。

“独立石油公司已经开辟出新的天地,国家石油公司也制定出全球策略,另外授权机构和政府部门也在寻求笼络勘探资金。”策略师克拉克如此描述亚洲油气行业在页岩气领域的举动。

前景是美好的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对页岩气的开发利用应保持理性,切勿一哄而起,以避免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加工与制造国家,近一年来,光伏产业的情况确实有点不妙。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日前宣布进入破产重整。在欧美国家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政策的的打压下,由于海外市场萎缩,光伏行业整体发展陷入困局。

今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记者承认,近期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的产业确实出现了产能过剩。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全球太阳能光伏总产能大于实际需求量1.5至2倍。2011年统计的中国光伏企业数为262家,2012年已经跌落到112家。但当年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达是2009年的7倍。

新能源范文4

一、 背景:当下能源形势

1、汽车旧能源导致的问题

旧能源以煤炭、石油为主,汽车上使用的是汽油或柴油,旧能源结构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等等。

城市大气污染已日趋严重,不仅发展中国家,在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超越国界的大气污染。

就我国而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汽车占有量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首屈一指,而我国又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巨大的能源消耗无疑对我国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一种新型无污染的新能源汽车成为迫切需要。

2、危机:汽车旧能源供应日趋不足

旧能源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濒临灭绝”。众所周知,石油经过开采和提炼才得到汽车用的汽油和柴油。石油是1000万至6亿年前的有机物变来的。然而,石油的储量毕竟有限,开采技术也有待提高,但人们对于它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因此石油资源越来越少,这也是近年来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由于人类无计划、不合理的大规模开采,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消耗量大增,2004年消耗量为146.10吨标准煤。据美国能源信息暑的国际能源展望,世界能源市场消耗量在2005到2030年间预计增加50.7%,世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石油是目前汽车的主要能源,而汽车工业作为各国的支柱产业被大力发展,显然汽车工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能源短缺问题的严重性。

二、新方向:新能源汽车的无限潜力

1、什么是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超过400万辆液化石油气汽车,1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

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五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

2、预计未来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纯电动车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终极趋势,但是目前来看,短期投资回报不明显,面对能源和环保压力,很多国家都把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以丰田、本田、通用为代表的多种混合动力汽车的成功量产,标志着新兴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导的格局。可以预见,随着油耗标准越来越严,油价越来越高,今后的大多数车型都将走上混合动力这条路,这是传统汽车发展的自然选择。

三、新能源汽车优势及技术

1、 电动汽车的优势

(1)电动汽车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利用电能。电能除了可以通过火力发电、核能发电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转换获得,如水能(水力发电)、风能(风力发电)、化学能(电池)及光能(光电池及太阳电池等)等,可以减少石油资源的使用量。

(2)电动汽车的有害排放物很少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大大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在全球范围内,由电动汽车产生的有害排放物比燃油车的少得多。另外,为了减少全球污染物的排放,电动汽车的使用为通过集中处理进一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排放物,通过集中处理的方法,这些污染物很容易被收集起来,但这种集中处理的方法不适用于燃油车。

(3)此外,电动汽车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基本不会产生噪声污染。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复杂的机械传动装置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噪声污染,而电动汽车用电机驱动,电机工作时噪声很小,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甚至可以使电动汽车运行时“无声无息”,从而大大改善对环境的噪声污染。

2、 电动汽车的技术

电动汽车技术包括较广,主要有车身设计技术、电机驱动技术、能源系统及能源管理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源系统,简而言之就是动力电池,下面就此进行说明。

长期以来,电池的寿命和成本问题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瓶颈。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进,电池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动力电池已经从传统的铅酸电池发展到镍氢动力电池、钴酸锂、聚合物、三原材料、磷酸铁锂等先进的绿色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在比能量、比功率、安全性、可靠性、循环寿命、成本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3、 混合动力汽车

(一)混合动力汽车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动力源(其中至少有一种能提供电能)联合驱动的车辆,车辆的行驶动力依据车辆行驶状态由单个动力源或多个动力源共同提供。混合动力汽车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的原因:

(1)混合动力汽车只需采用能够满足汽车巡航需要的较小发动机,由电能提供汽车加速、爬坡时所需的附加动力,因此提高了发动机的负荷率。

(2)可以控制发动机在高效率、低污染的区域内运行,发动机的功率不能满足车辆驱动需求时,由电池来补充;发动机的功率过剩时,剩余功率给电池充电。

(3)因为有了电机、电源系统,可以方便的回收汽车制动、下坡时的能量。

(4)在车辆频繁起停的繁华市区,可以关闭发动机,由电池单独驱动,从而消除发动机的怠速能耗,并实现零排放。

四、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旧能源优劣与走向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状况。当然,去旧革新是历史的必然,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日渐成熟与完善,新能源汽车无疑将登上历史的舞台,焕发迷人的魅力,集环保、节能、高效于一体,成为未来的“陆上之舟”。本文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希望能引起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共鸣,集思广益,让新能源汽车能更好地发展,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石川宪二(日),康龙云,余开江.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未来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5.

[2]王志福,张承宁. 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7.

新能源范文5

新能源要发展壮大,关键是技术突破。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国家的财政支持再多,产业也不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的技术研发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当然这跟我们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比较弱有关系。世界经济陷入阴霾,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能源聚焦了太多目光,也被赋予了太重的使命,这些是新能源产业能背负得了的吗?本刊记者特意走访了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俊峰。

新能源无力让经济走出低谷

《南风窗》:在金融危机下步步后退的世界经济似乎把新能源当成了救命稻草,美国新复兴计划的核心是培植新技术和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也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中国、印度等很多国家也把新能源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有这样一种说法,新能源的发展可能会引发第四次技术革命。新能源被认为是带动世界走出本次经济危机的领头产业,新能源能否担此重任?

李俊峰:与欧盟的绿色能源计划相比较,奥巴马的能源新政其实并没有新意,但是它却在我国国内形成不大不小的冲击波。有不少经济、科技和能源的“三栖”名人将其比喻为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和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了所谓引导论,鼓吹每次危机都会发生一些技术革命,都会诞生一些新的技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观点,提出了“新能源技术革命可能是引领本轮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灵丹妙药”的高论。我不知道哪次危机是靠技术走出来的,金融危机还是得由经济学家们多想想办法。人们常说“头疼医头”不对,但头疼总不能医脚吧。

发展新能源也不是美国浪潮,中国对发展新能源一直比较重视,目前中国光伏发电占世界40%,风电仅次于美国。中国是德国之后第二个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国家,很多政策都是在国际上也比较先进的。中国在新能源方面政策还是比较连续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第一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是为了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提出发展沼气和小水电,一直延续到80年代。第二阶段到90年代末期,是为了改变能源结构,解决能源多样化问题。第三阶段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从90年代末期开始,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压力越来越大。

大家把新能源看得过高,能源是经济问题中的一部分,新能源又是能源问题中的一部分,依靠一部分中的一部分去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不容乐观。发展的东西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看不清楚,变化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现在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现在新能源技术,还处在弱小的发展阶段,不可能承担大任。能源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大约为6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和的10%左右,新能源占能源的10%,也就是说,目前新能源只占到世界经济的1%。媒体喜欢用新能源革命,但是还没到那个时候。即使现在一年增长100%,新能源也还不是主流。

新能源是发展方向,是未来的希望,也许有一天它会是新的一轮经济起飞的引擎,但是现在还不是,它还很弱小,很幼稚,需要呵护和扶持,而不是拔苗助长,妨碍了它的大好前程。目前国内新能源占的比重很小,产业规模也很小,太阳能发电全国不到20万千瓦,风电1200万千瓦,电网接收能力、储能等远远不够。我们规划到2020年,才占15%,到2030年占20%,到2050年占30%。如果按这个时间表做到,已经很了不起了。

新能源发展前景不是无限的

《南风窗》:前段时间有人说中国的风电装机40%不能上网,影响了新能源的发展,而这是因为技术和政策问题,是这样吗?

李俊峰: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尽管许多能源企业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我们的企业总体看来还是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制定好了许多的行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比如说2005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的几个为新能源行业立法的国家之一。在这个立法之后,又陆续出台了10多个细则,涵盖上网电价、太阳能光伏补贴,新能源项目特许权招标等多方面。

新能源问题虽然被整个社会重视了,但是由于可再生技术本身的特征,要让社会完全接受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说太阳能,有阳光才能发电,没有阳光就不能发电;风电也是一样,高度依赖自然条件。这种情况下就要电网去适应它,接纳它。现在的电网建设不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高度重视,希望电网能够做好接纳新能源发电的一些准备。

先澄清一个问题,过去认为中国电网落后,其实我们的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次于美国,大部分设备是新增的,一半以上的电网是2005年以后建立的,还很新。而日本电网是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美国是60年代末,欧洲是70年代末,相比之下,中国是很年轻的电网,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所以,技术上不存在风力发电上不了网的问题。

并网的问题有两个原因,一是《可再生能源法》有缺陷,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像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这样的电网企业,应该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并提供上网服务。但我国的风能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偏远地区和海上,离大城市密集区和负荷中心远,风电大多不在电网覆盖地区。

二是当初谁也没想到风电发展会如此迅速,制定规划的时候一年风电只有50万千瓦,当时觉得5年增长10倍,到500万千瓦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没想到2007年就达到了600万千瓦,2008年则达到1200万千瓦。按照原来国家风电的建设规划,电网是到2010年能接受1000万千瓦风电。因为在现实执行中存在困难,有一些个别的地区风电上网和外送有困难,例如蒙西地区,东北电网等,由于发展快,布局集中,所以大家希望政府和相关企业更应该加强统筹布局,有计划地发展,防范一头过热、一头过冷的失衡现象。

另外,应该澄清的是,过去说的1200万千瓦的装机只有800多万千瓦并网是一个误解,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正常程序也需要约三个月的时间,调试要两个月的时间。调试完了再验机,需一个月。在验收合格前不能并网是正常的。吊装完成的容量和实际并网发电的容量有差别是正常的。

《南风窗》: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中国新能源是否就会像现在人们希望的那样迅速发展起来?

李俊峰:首先,世界能源市场有限,一旦某种装备建成之后经济寿命是20年左右,

技术寿命更长一些,例如中国的电厂大都是2000年以后建成的,新能源短期内很难对其进行替代,新能源发展的最大市场空间是新增容量。

同时,还要认识到,当前条件下新能源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市场容量是政府政策提供的,即使某一天各种新能源变得具有市场竞争力,其市场容量也是有限的,不仅新能源技术之间相互竞争,还要面对传统能源低碳化技术的强有力竞争。例如同类中的太阳能不仅要与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竞争,未来还要与带有CCS(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的燃煤和燃气发电竞争。大量发展风电、太阳能等间歇式的能源,还要有储能技术和系统的支持以及电网调度技术和系统的改革,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智能电网技术”的支持。

简言之,近期不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新能源发展市场空间取决于政府政策,而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各类新能源技术之间的相互竞争及其与CCS技术的竞争。中远期的未来(大约50―100年之内)新能源发展成本的上限是带有CCS装置的燃煤和燃气发电技术。新能源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并不是无限的。对新能源的认识要回归理性。

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

《南风窗》:除去笼罩在新能源产业上的光环和泡沫,对新能源产业来说,要想健康地发展起来,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俊峰:新能源要发展壮大,关键是技术突破。像对于国内光伏产业来说,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技术无法真正突破而导致成本过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国家的财政支持再多,产业也不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的技术研发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当然这跟我们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比较弱有关系。

随着新能源发展热潮的兴起,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各自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一批新项目迅速上马,但是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却迟迟没有出台。目前新能源产业迫切需要的两个标准,是新能源类产品本身的质量认证体系,另一个则是新能源电力入网的接入标准。

如果没有加以很好的引导,难免会造成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盲目集中于技术含量不高的个别环节,造成局部的产能过剩、全行业整体竞争力上不去的问题。因此,我们希望这些部门和企业,都应该在技术研发方面有更多的投入。现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很弱,没有国家的研发团队,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都依赖进口,连生产线都靠进口。

《南风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三资企业的兴起,中国自主研发创新技术越来越少,在很多重要领域都不掌握核心技术,如何确立中国新能源产业在世界中的位置,使新能源产业得到良性发展?

李俊峰:在长期发展的规划中,应当通过政府的扶持,建立一系列大型的国家实验室和服务社会的研发机构、技术中心、试验平台,以此突破新能源产业现有的核心技术瓶颈。研究人员不养了,全世界没有这样做的。像德国有弗朗霍夫研究院,美国能源部下面有十几个实验室等等。这些研究人员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不是为一家企业服务。

新能源范文6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一)地下能利用

沈阳市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较大,导水能力强。地下水水质属于中型水,水质相对较好。地下水温变化较小,经多年多次测试,地下水温在9-15℃,绝大多数为12-14℃,且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目前地下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市累计已有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551项、应用面积已达到4019.18万平方米。

沈阳市现有供热面积1.58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供热面积为4000多万平方米,其余为民用建筑。沈阳市每年公建和住宅的竣工量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沈阳市通过推广再生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项目,可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改善大气质量。这一项目的启动,使沈阳市同时拥有三种形式的地源热泵,即地下水源、土壤源和再生水源热泵热泵。从而在全市范围内,不同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

(二)风能

通过收集整理沈阳地区7个常规气象台站49A风速资料以及沈阳北部地区10个加密测风站资料,分析沈阳地区风能时空演变规律与特点,风速与海拔高度、发电量的密切关系等。在总结十几年来康平、法库两县风力发电工作实践经验,结果表明:沈阳北部的康平、法库两县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区域内海拔130M以上的低山丘陵,经前期测风,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具有开发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在开阔的丘陵山地,高度每增高10M,风速将增加0.3M/S。因此,在设计制作风机时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海拔高度,适当加高机身并增大单机发电量,以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有限的风能资源。

2009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风能的业绩仍然持续增长,纳税额达1.4亿元人民币。沈阳工大、沈阳华创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及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沈阳瑞祥风能有限公司等1500KW/70M/77M风机先后研制和部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太阳能

作为东北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沈阳市拥有众多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沈阳市天佑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管清洗风干数控生产线、自动热管式真空管法兰口成型机床、简约型玻璃管内管清洗机等设备是太阳能光热行业的著名企业。爱发科中北真空(沈阳)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真空炉,真空感应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真空钎焊炉,真空热处理炉,高压气淬炉,真空油气淬炉,连续真空炉等系列产品为太阳能非晶硅生产提供了各种关键设备。沈阳汉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空调、净化厂房,并设有工艺技术及过程设备装备研究所,非晶硅和CIGS太阳能薄膜式光伏板生产线设备研发、装配车间,是一座研发和生产功能齐全的工厂可生产非晶硅及CIGS薄膜电池。

目前,沈阳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8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园太阳能研发中心大厦100KW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四)生物质发电

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填埋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规模为5MW,一期工程建设4×500KW沼气发电机组,投资2643万元。一期装机容量2兆瓦,年发电1300万千瓦时,目前已运行1兆瓦。按目前的装机容量,年发电可达1000多万千瓦时,能满足2.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在两年后建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600多万千瓦时,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场每日接纳处理沈河、和平、浑南、东陵部分、苏家屯和桃仙副城等6个城区生活垃圾1700吨。项目利用上述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计划动态投资近600万美元,年发电2600多万度,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

(五)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节约能源条例》、《沈阳市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列节能篇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以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了《沈阳市节约技术政策大纲》和《沈阳市推荐节能技术目录》,引导全社会开展节约降耗工作。为促进沈阳市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市风电产业发展规范风电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并组织编制了《沈阳市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为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了《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为了确保燃气汽车的改装、加气站建设的顺利实施,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燃气汽车的通告》。

二、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对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受制于市场、成本、技术和政策激励等,沈阳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

市场方面,新能源产业供给结构性有余而需求不足。长期以来,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新能源支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除了风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而缺乏竞争力。

成本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激励角度存在偏差。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能力,这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印证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目前,沈阳新能源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通过补贴、投资等激励方式,对企业进行直接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其账面收益。但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利于继续拓展市场。

技术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技术进步提出更高需求。科技投入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缓慢,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新能源产业具体到实际应用,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沈阳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新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一)发挥优势,慎选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考虑沈阳新能源资源赋存、基础、技术、人才储备等发展条件,合理选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力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期,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主要集中在大容量风能发电技术与装备、煤高效改质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先进核能技术与装备。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新能源这样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设置技术壁垒、环保标准等行业门槛,引导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因地制宜。沈阳的优势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设备的制造业。为此,沈阳要增加研发投入,搞好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在重大能源设备上有所突破。要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分工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在风能产业链中,除了风电场运营与风机制造外,风机零部件制造同样蕴含机会。太阳能的产业链更加复杂,从金属硅到原生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到电池组应用,以及第二代薄膜电池的超白玻璃制造、镀膜等,整个产业可以容纳众多企业。

在产业布局方面,鼓励、引导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到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投资发展,并筹划建立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大力引进太阳能装备和风力发电项目入驻;在土地规划方面,土地指标将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方面,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光伏光电、风电制造等重大新能源项目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进行优先补助,安排适量财政资金用于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

上一篇信息超载

下一篇贾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