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范例6篇

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范文1

矛盾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和“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是首先被提到的两项任务。就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结束之后,包括北京、河北在内的省市主要领导就纷纷在各省市的“两会”上立下降低能耗的军令状。

然而就在这些消息爆出之后,作为能耗大户的钢铁产业迅速在市场上出现了反应,上下游煤焦钢期货市场纷纷下跌。钢材原材料铁矿石期货更是大幅度下跌,创下上市新低。

然而控制能耗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的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不是单纯压缩消费总量。要知道,能源消耗总量的压缩,很可能意味着经济下行的持续,这样的行为显然不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能够实现的,更不是少数人可以付得起责任的。

在大多数清洁能源尚不能实现较高程度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能耗大户对于价格持续走低的煤炭的选择会成为一种市场化的必然。政府无法依靠一纸行政命令来简单改变这样一种情况,因为这不仅不符合经济规律,政府更是无法承担这背后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因此,在竭力控制煤炭和能耗的时候,完全可以用“开源”的思路,去发掘其他能源的可能性。

风险

重点建设9个大型煤电基地、12条“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目标很明显是为了解决西部地区长期积压的电问题。除了投资发电站的机遇之外,对于电力系统的装备企业也意味着将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开拓。但是输电线路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的时间也会相对拉长。此外12条输电通道是否涉及有争议的特高压,尚不得而知。在目前特高压的微妙局面之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企业盲目押宝某一方面,可能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和机遇同在。

僵局

2013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继续维持着较为低迷的状态。能源局此番提出的“积极水电、有序风电、加快太阳能”并无太大新意。

光伏和风电企业在2014年需要面对的困境与2013年差别不大,仍然需要解决商业化以来的盈利问题。与其他能源产业相比,光伏风电更加依赖国内和国际上的资本市场给予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并非是无条件的。全球整体性的经济低迷改变了各个国家政府的补贴政策。如何不依靠补贴获得经济效益,是众多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核电因为国内建设步伐放缓,大公司才到海外寻找机会。规划去年刚发,不可能朝令夕改,短期内加快建设速度。

水电企业也许才要真正迎来“”式发展之后的最大困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大江大河的水电资源已经基本都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剩下的深山资源,规模小、投资大,经济效益大多较差。“弃水”问题的长期存在也没有在2013年内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对于水电企业更加不利的消息是,随着水电建设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水电项目的审批开始变得更加困难。

压力

在国内常规油气的上游勘探常年没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提高油气安全保障这个命题给国内油气开发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非常规天然气和海洋油气会是明年油气企业的突破重点。此外,在国内煤制气项目陆续投产的情况下,煤制油气项目的市场空间开始逐渐扩大。前期已经圈到大量煤炭资源的企业将会在这个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大踏步前进也会有利于几大国有石油公司之外的企业进入这个长期封闭的市场。油气产业上游垄断的打破,也将会是2014年的看点之一。

竞争

装备制造业的本土化是一个老套的概念,在经过了国内工厂代工,重资引进成套技术之后。独立的核心技术研究成为了最近几年时间中国装备制造业本土化的主旋律。但是有限的几个转向课题研究并不能解决技术和人才储备严重缺乏的根本性问题。西方国家的企业在经历了整装机械和系统市场的大规模竞争之后,已经开始转移向装备服务市场发展。外资企业积累下来的人才、技术和经验也是国内企业所不能媲美的。因此,全面开放市场竞争,大胆引入国外企业,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新能源产业范文2

能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能源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方式的选择又是能源战略的核心。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但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比2001增长54%,工业国家的能源消耗量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将比目前增长一倍,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量的70%。面对全球经济和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发展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为了应对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简称UNFCCC)的补充条款,该议定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12年之前,工业化国家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在内的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相对于1990年要降低5.2%,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险。这一文件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齐聚哥本哈根,商讨未来数年内的全球气候政策。减排指标是此次哥本哈根会议最关键的内容,各国落实减排目标的时间表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技术转移等具体问题也都列在议事日程中。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特别是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国际油价不断创出新高、燃煤火电对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选择。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新能源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优势,新能源产业是关系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也是一个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成长性高、关联度强的新兴产业。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并将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一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创造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能源寄予厚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和巴西等各大经济体均将该产业放在了本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位置,希望通过推动其发展来拉动经济复苏。在此背景下,第四次新能源革命的进程将可能进一步加速,而新能源产业有望成为引领全球经济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引擎。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都会催生新的产业变革。在当前的全球能源变革中,新能源被认为是能够同时解决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战略性支点,因而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二、美国、欧盟和日本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1.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成第一块实用硅太阳能电池,60年代太阳能电池进入空间应用,70年代进入地面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两次“石油危机”,美国制定了有关法规和政策,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1978年联邦能源委员会提出了《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1979年的《能源税法》为开发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五年的加速折旧方案。1990年的《大气污染洁净法修正案》则从环保角度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设立若干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规定。1998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综合电力竞争条例要求制定一个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RenewablePortfolioStan-dard),以实现2010年美国7.5%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份额目标,即在国家或地区政府确定合格的可再生能源与技术范围的基础上,用法律和法规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目标期限内限定了强制性市场份额,即要求电力经销商出售的总电力中必须有规定比例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源于与众不同的发展历程、鹤立鸡群的国际地位、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都以超前的眼光看待未来的战略产业布局,在依靠航天、新材料、生物科技、纳米技术尤其是IT产业称雄世界多年以后,从小布什政府开始,美国就未雨绸缪,把对未来战略产业的设想纳入自己的宏观规划,并把目光锁定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兴战略产业上。2005年8月8日,布什总统签署的新能源法案提出,给予能源生产商上百亿美元的优惠税收补贴,其中72%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美国计划在未来20年内以新能源代替中东石油进口量的75%。到2040年,美国每天用氢能源取代1100万桶石油。2007年12月国会又通过《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规定到2025年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00亿美元,其中900亿美元投入到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领域,600亿美元用于碳捕捉和封存技术,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和其他先进技术的机动车,再划拨200亿美元用于基础性的科学研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必须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重振实体经济,必然扶持那些生产技术制高点由美国掌握的产业,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的不二选择。奥巴马上任伊始,即大力推行能源新政。不仅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而且从技术和资金层面对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减排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奥巴马一改前任政府不负责任的做法,重塑美国政府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逐步推行新能源外交,拓展新能源国际市场,期望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带动美国经济复苏,进而在21世纪继续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2009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1200亿美元的科研(含基建)计划中,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为可再生能源融资提供了便利和支持。2009年3月,美国能源部推出一项总额为32亿美元的节能减排资助计划———“节能和环保专项拨款计划”,由联邦政府出钱资助各州、市、县、托管地、原住民居住地区等实施节能和环保计划。2009年6月,美众议院通过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A)则进一步详细地阐述了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发展清洁能源经济,提高能源效率。该法案对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电标准、碳捕捉和封存、清洁交通、州级能源与环境部署(SEED)基金、清洁能源发展管理部门、智能电网和输电、建筑节能、照明和家用电器节能、工业节能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是减少全球变暖污染。该法案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减排辅助项目、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成本控制措施、排放配额分配、炼油厂和商业燃煤发电厂、碳市场监管、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HFC和黑碳等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2009年7月,美国财政部和能源部宣布,将拨款30亿美元用于全美范围内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支持估计5000个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形式可再生能源生产工厂。2009年9月,宣布成立城市固态照明路灯组织,协调解决众多城市在LED路灯照明标准上存在分歧的问题。2009年9月中旬,美众议院通过10亿美元的风能法案,能源部对美国三所高校进行财政投资,加大对风能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美国准备在三年内让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倍增,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开发,并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到2015年新增1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到2012年做到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占美国发电总量的10%,到2025年占到25%,实现过去30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可见,新能源是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新能源革命的开始,新能源革命的成功实施,将促使美国以高消耗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节约、环保、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美国几十年来所追求的能源独立。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法案。《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规定,在新能源研究项目最初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政府一般给予100%的资金补助;在基础研发和工业性试验阶段,资金补助的比例维持在50%~80%的水平;即使在生产工艺研究和产品定型阶段,为有效降低研发投资风险,补助比例一般也不低于50%。2009年9月,《美国创新战略》将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列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内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美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竞争力。此外,奥巴马政府还希望凭借美国在国际舞台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力推新能源产业,逐步改变美国及全球的能源消费结构框架,引领世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成为制定新的国际规则的领导者。因此,美国对新能源产业的高度重视,必将加速该产业在美国及全球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美国采取多种手段推动新能源产业。美国除了通过立法制定能源政策引导能源的使用外,美国政府还在预算资金上向新能源采取倾斜措施。2010年5月7日,政府推出的能源部2010财政年度预算案当中,有264亿美元用于能源部的能效与再生能源局。这项预算旨在大规模扩大使用再生能源,同时改进能源传输基础设施。预算案还用于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以及其他科研项目。美国还对生物能源进行补贴。在美国,生物能源补贴在这些领域是合法的,包括促进能源独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利用生物能源工厂、支持农业收入、改善乡村发展。消费者补贴也是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会得到减税优惠。依据不同的新能源车型,得到的税收优惠差别从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住房所有人如果使用节能的绝缘材料、门窗,以及取暖和制冷设备等,可以获得最多500美元的税收优惠。安装太阳能电力系统的房主可以获得30%的税收优惠,安装风力系统的房主可以获得多达4000美元的税收优惠。利用地热泵的房主也可获得最多2000美元的税收优惠。美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重振美国经济,并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美国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甚至将研发新能源称为美国新时代的“阿波罗计划”。如果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计划”能够逐一实现,对世界能源格局和发展趋势将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将拥有先进的新能源技术优势,成为清洁能源、新能源研发大国,主导并引领—场“能源革命”。

2.欧盟。1997年欧盟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欧盟总能源消耗的12%,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个欧盟的能源构成中要达到50%的宏伟目标。2001年欧盟部长理事会提出了关于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共同指令,要求欧盟国家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其全部能源消耗中占12%,在其电量消耗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22.1%的总量控制目标。欧盟于2003年提出了从常规化石燃料向完全融为一体的、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氢能源和氢经济过渡的大胆计划。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认为,改变能源供应可能是继实施欧元之后通向欧洲一体化的下一个重大步骤。欧盟提出,在今后20年内投资6000亿欧元,建立起“泛欧能源网”,通过欧洲国家的能源综合利用、调配确保能源供应和安全。欧盟计划到2010年22%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从2003年开始,欧盟就开始大力推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进程,作为其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占主导地位的博弈手段。为此,欧盟各国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相关产业化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发展战略成为欧盟全球气候控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3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表了《欧洲安全、竞争、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亦称《绿皮书》。2006年3月23日—24日,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春季高峰会上重点讨论了该项战略。虽然各国在开放本国能源市场的速度和建立欧洲统一能源监督机制方面仍存在分歧,但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就加强能源合作与协调,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进一步改善能源内外市场,加强能源研发,发展可持续能源,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等重大政策方面达成了共识,一致同意建立欧洲共同能源政策。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以及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80%。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法国环境部于2008年11月17日公布了一项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当于每年为法国节省2000万吨石油。欧洲议会于2008年12月17日批准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以保证欧盟到2020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体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20%。与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几乎同步,2009年1月26日,由德国、西班牙和丹麦发起的国际新能源组织(IRENA)在德国波恩成立。该机构正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新代言人”,其宗旨是在全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大使用新能源。该组织将致力于推动全球性的能源结构转型,扩大新能源的使用量,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建立自己的新能源工业。2009年3月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10月7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一份题为“为低碳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投资”的政策文件。欧盟委员会2010年4月28日在布鲁塞尔提出了一项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汽车(以电动车为主)和节能汽车的战略,旨在推动欧盟清洁节能交通系统的建立,减少汽车排放污染,提高欧盟汽车业在绿色节能领域的技术水平。欧盟委员会2010年11月10日了未来十年欧盟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有竞争力、可持续和确保安全的发展战略》。根据新的战略,欧盟未来10年将从五大重点领域着手确保欧盟能源供应:第一,建设“节能欧洲”,以交通和建筑两大领域为重点推动节能革新,促进能源行业的竞争,提高能源效率。通过节能行动,实现欧盟国家平均家庭每年节约1000欧元的能源费用。第二,推进欧盟能源市场一体化进程,制定统一的能源政策,在未来五年内完成泛欧能源供应网络的基础设施改造,主要是成员国内部以及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天然气管道建设、供电网络建设、新能源网络建设,把欧洲所有地区纳入统一的能源供应网。第三,制定和完善“消费者友好型”能源政策,为全体欧洲人提供安全、可靠、负担得起的能源。第四,确保欧盟国家在能源技术与创新中的全球领先地位。第五,强化欧盟能源市场的外部空间,把能源安全与外交相结合,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与主要能源伙伴开展合作,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低碳能源技术的应用。

3.日本。日本的能源资源极为贫乏,大部分能源依靠进口。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08年其能源自给率仅为17.7%,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日本同时又是世界经济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如何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是日本政府面对的重要挑战。为此,日本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能源相关政策法规,一方面积极促进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节能技术及应用,努力做到“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既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外依存度。1974年日本提出“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此后又分别于1978年和1989年提出了“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1980年,日本推出了《可替换能源法》,设立了“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NewEnergyDevelopmentOrganization,简称NE-DO),开始大规模推进石油替代能源的综合技术开发,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水力、废弃物发电、海洋热能、生物发电、绿色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1992年,日本修正了1980年制定的《可替换能源法》,为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内的替代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1993年,日本政府将“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阳光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合并成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新阳光计划”的主要研究课题大致可分七大领域,即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应用技术、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系统化技术、基础性节能技术、高效与革新性能源技术、环境技术等。其中,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风能、温差发电、生物能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其中最受重视的是太阳能。1993年日本制定《节能支持法》,以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日本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从1998年起都要完成每年提高1%能源利用率的政策性指标。同时,政府对企业安装节能设备、采取节能措施、改进能源管理技术等,提供一定的支持性补贴和减税优惠。同时,1993年起,日本开始实施“世界能源网络”计划,深入研究氢及其基础设施技术,希望到2020年逐步推广氢能。1994年地球永续发展高峰会在里约召开后,日本内阁会议通过“新能源基本指南”,日本第一次正式宣布发展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并正式宣布了日本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基础,即在国家层面上,要求政府全力推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在地区层面上,要求当地县市政府全力配合宣传,使私人企业、一般大众了解此项基本政策。为了摆脱对进口和传统能源的长期依赖,日本近年的能源政策把重点放在节约传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方面,以期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1997年4月18日,日本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LawonPromotingUseofNewEnergy)(它也被称作《新能源法》),设立专门机构提供低息贷款及保证;同时,对进行新能源引进的事业者进行支援,对环境协调性能源供给设施建设事业补助,进行新能源发电实地试验补助,对清洁能源汽车的补给进行补助等。该法定义的新能源包括供给方新能源: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风力发电、废弃物发电与热利用、生物质能发电与热利用、温度差能;需求方新能源:清洁能源车、天然气热电联产、燃料电池。此外,一般也将地热、雪冰热、输出功率在10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列为新能源。《新能源法》规定,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法》规定,投入能源事业的任何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全力促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推广工作。在行政上,政府通过必要措施以加速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在法规上,为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专门设立了提供低息贷款及保证,以及提供各类信息和专业技术。该法的目的是为确保安定稳妥地供给适应内外社会环境的能源,在促进公民努力利用新能源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以顺利推进新能源的利用。该法于1999、2001、2002年进行了三次修订。1997年12月,日本内阁决议正式通过“环境保护与新商业活动发展”计划,作为政府到2010年实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将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工业列为15项新兴工业之一,并且在构建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商业化过程中,建立问题反馈追踪系统。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发展:一是刺激市场需求,促进降低成本;二是积极研发新技术,减少成本;三是降低手续费用和放宽限制;四是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和制度,五是培养大众的认知程度。日本根据2001年6月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新能源部的报告,在2002年1月新能源法政令中把生物质增加到新能源的范围中,2002年3月发表的“地球温室效应对策推进大纲”中将生物能源作为一种导入目标的新能源。2002年12月7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的六个相关省府———农林水产省、内阁府、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联合提出的“日本生物质能综合战略”,构筑了日本综合利用生物质能作为能源或产品,实现可持续的资源循环利用型社会的蓝图。2003年,为了支持节能、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日本政府在经济产业省下,组建了作为独立法人的日本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NEDO既负责组织、管理研究开发项目,也负责提供研究经费。NEDO的使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日本的产业竞争力;二是解决能源、环境上的技术问题。2003年4月,“关于电力公司利用新能源的特别处置法”,规定了新能源电力的义务购买量:2003年电力公司购入新能源的义务为73.2亿千瓦,到2010年将扩大到122亿千瓦,把新能源电力在电力销售中所占的比重从2002年的0.2%提高到2010年的1.35%。2004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目标是在2030年以前,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支柱产业之一,从而进一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度,提高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新能源产业领先世界。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强了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在节能方面的工作。如果说在此之前,日本节能减排的目的主要在节能上,即减少对油气能源的消耗上。那么在此之后,节能工作的重点就开始向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上。2006年5月31日,日本经济产业省编制了以保障能源安全为核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六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日本制定了四大能源计划,其中之一就是节能领先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能耗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系统的改善,至少提高30%。针对低碳社会建设,日本政府也提出了非常详细的目标,即将温室气体减排中期目标定为2020年较2005年减少15%,长期目标定为2050年比现阶段减少60%~80%;2020年要使70%以上的新建住宅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目前水平的10倍,到2030年要提高到目前水平的40倍。为提振本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太阳能产业),2008年11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联合其他三省《推广太阳能发电行动方案》,提出了多项促进太阳能利用的优惠政策,将太阳能发电作为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政府在2009年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中重点强调了发展节能、新能源、绿色经济的主旨,其宗旨是细化2006年提出的“新国家能源战略”,如提高太阳能普及率措施、发展环保车措施、发展生物技术和产业措施等。日本在2009年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八个能源战略重点:(1)节能领先计划;(2)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3)新能源创新计划;(4)核能立国计划;(5)综合资源确保战略;(6)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7)强化能源紧急应对;(8)制定能源技术战略。为了促进电动车等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确保日本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日本政府将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0年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部)公开了名为“新一代(次世代)机动车战略2010”的日本国内机动车产业指导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轿车(HYBRID)将在整体乘用车的销售比例中应占到50%。战略的内容中显示,根据推测,在未来数年中,全球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为了确保日本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日本政府决定将采取“官民一体”协作机制,日本政府将在未来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和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同时汽车企业对该目标的达成将帮助政府完成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5%的目标。日本政府在2010年6月18日发表了《能源基本计划》。该计划预测,到2020年日本所使用的新能源相当于2455万千升原油,到2030年达到3213万千升原油,这个计划如果用太阳能电池来实现的话,到2020年,日本太阳能电池的普及程度要达到2005年的20倍。”

三、中国新能源产业将乘势前行

新能源产业范文3

李毅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

中国消费了全球能源的21.3%,创造了世界GDP的11.6%,这两个数字很扭曲。近十年来中国的总能耗要增长0.8个百分点,即使今后几年放缓GDP增速,到2020年全国总能耗也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节能减排的目标难以完成。在节能减排方面,应实施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加快推进能源价税改革。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税费改革已酝酿多年,因牵涉面大,举步维艰,资源税、资源占用费、环境税等改革是“双刃剑”,要权衡利弊分步出台,征收资源税应用于资源的勘探开发,返回资源产地,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但由此带来制造业成本上升,消费品价格推动等不利因素,要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逐步消化、多方承担。

加强合作消除“亚洲溢价”

田中伸男(国际能源署前任署长)

液化天然气(LNG)的亚洲溢价(Asian Premium)情况非常明显。进口到亚洲的天然气比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高出3-5倍。当然运输、汽化等都会造成成本上升,即使考虑到这些成本,我们的溢价也是大大超过欧洲的。日、中、韩和印度等亚洲能源进口大国,应通力合作,通过签署目的地条款(采购的LNG只能运抵特定目的地)进行合同限制,建立中转市场,共同对LNG定价进行影响。页岩气和天然气目前这种井喷式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对美国而言,把天然气的价格和石油价格挂钩是非常错误的,要考虑到亚洲经济体的发展速度,石油价格越高,越会抑制天然气价格。同时亚洲国家自身也需要寻求一个更新的方案,这个新方案不能仅考虑进口国的利益,也要和出口国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新能源发展要有序有度

张廷克(华能集团副总经理)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电力空前发展,今年的电力装机规模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发展也带来了排放和雾霾。中国的能源和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需要通过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互补,东、西部互补,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输电、配电、售电,在现有体制下,发展分布式能源就是要从这个蛋糕里切一块出来,国家电网可能有矛盾心理,这需要靠体制改革来解决。新能源的发展要协调,要有序有度。要和电网输送、调节能力相适应,和政府的补贴能力和用户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过度发展,国家补贴不起,消费者承受不了,经济竞争力也会受影响。

绿色经济发展对化工业带来挑战

钱明诚(德国朗盛化学中华区CEO)

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化工制造行业的挑战很高,口头上说可持续发展容易,实际操作很难。现在的社会发展谈的是百年大计,不再是过去的“多快好省”,我们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这就需要化工行业在实际操作中要有计划,要多花钱。欧盟在2012年11月开始实施新的轮胎标签法,这对工业界是一个挑战,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中国有六七百家轮胎生产商,这些轮胎厂商是朗盛下游企业,朗盛帮助这些厂商,一起在轮胎技术上做开发,在原材料上做合作,使企业自身、合作伙伴和整个社会都收益。

中国应推动柴油轿车发展

徐大全(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汽油是我们原油的很大的一个消耗户,用电能够解决原油的危机。但是从市场的排放角度来说,因为90%来自于火力发电,用电动车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2020年中国到底能有多少纯电动车,我们的预测可能会在5%左右,甚至以下。我们中国的商用车,商用车道路上跑的卡车和欧洲美国跑的卡车相比,我们的油耗要比他们高至少20%左右,这中间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的空间需要我们一起来推动。此外,轿车中间柴油化的比例相对低,大家都知道柴油机的油耗比汽油机要低25%,欧洲大概50%以上的轿车都已经是柴油机了,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中国从政府层面是否应该推动柴油轿车的发展。电动车是我们大家努力的一个方向,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现有的内燃机车的减排的任务。

能源企业要向前端管控转型

邓建玲(华电集团副总经理)

中国能源今后不能走“靠投资、靠规模”发展的路,要走质量和效益的路,能源产业必须高举能效的旗帜,能效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对能效问题关注不够,才有大量的过剩产能和污染企业,因为没有用能效杠杆和门槛叫停他们。 要系统看待能源产业发展,一条龙地看投入产出、能效和应用前景,就是看能源结构、比重、自然条件和禀赋,是不是最优组合,是不是符合经济规律。没有系统不可能有最优,没有系统的优化组合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实现能源转型升级,还要由末端控制向前端管控转型。能源企业、投资项目和存量资产需要末端刺激,但还有统筹兼顾问题,对增量资产一定要有前端管控。高效、低碳、低污染的鼓励发展,低效、高污染的要坚决用门槛卡住,这是实现能源转型升级的关键。

加快新能源发电上网

刘航(汉能全球光伏应用集团高级副总裁)

新能源的有序发展是一定的。目前,很多电上不了网,有些人将其定义为垃圾电,实际上我们可以考虑一些新技术,比如说风光电互补,或者是风电、光伏再加上水电的互补,这样的技术在美国已经比较成熟了。另外在微网这方面我们也已做了很多探讨,针对光伏、针对燃气的分布式,在不同的区域到底应该怎么向下,怎样更切合实际地应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去做匹配的衔接。

纯电动车普及尚需时日

陈平(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电动车、节能车毫无置疑对节能减排,是有非常大的贡献的。我们国家前几年重点放在了纯电动车上,但是长安一直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我们的战略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混合动力车、节能汽车它是一个市场普及的东西,纯电动车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应该说现在是一个追求普及的阶段。另外像燃料电池车、可替代燃料车,那是一个更未来的东西。

绿色经济需要整个产业链一起推动

关志华(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我们现在更希望的是,更多我们的供应链同行以及我们下游产业,都一起去推动绿色经济,因为有很多技术已经存在了,我们也愿意去分享,但使用的过程以及他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很多的配套,而且并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做到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推动。现在我们政策的导向,我们产业的导向并不是按照一个产业链来推动的,因为有很多所谓的绿色经济并不是单一的。

中国推动的碳排放交易机制相对简单,因没有考虑到一些鼓励的作用。中国现在需要先做再试、再考虑,但是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欧洲公司,我们看到欧洲已经做了十年以上这样的经验,我们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也非常积极的把这些意见交给政府,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在学习的过程。

中国新能源发展并不激进

高纪凡(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

分布式新能源并网难的问题,国家电网公司要承担一定责任,因为国网承担了电力的输送和售卖。太阳能在德国的发电中的比例已占到了约三分之一,为什么我们的电网做不到?究竟是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太快了,还是国网配套新能源的能力发展太慢?中国政府规划在2020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可再生能源来解决。

中国的新能源并不存在激进发展的问题。1997年德国实施7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2004年开始进入大规模太阳能并网发电,当时每年约50万户屋顶安装太阳能,目前已翻倍。

中国人口是德国的近20倍,目前在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工商业屋顶,按照每个屋顶一吉瓦计算,总量8吉瓦目标需要约8000个载体,预计3-5年后需要200万户屋顶,那么现在就需要电网对未来可能接入的太阳能分布式屋顶做准备。

页岩气开发需要引入更多国际企业参与竞争

涂建军(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办主任)

在油气行业,页岩气的开发在美国主要是由中小型的公司启动的,即使现在它主要的行业增量的来源,也不是由大的油气公司提供,在中国当前这个国情下,国内就是主要的三桶半油,把握持国内油气行业的情况下,如何基于我们现有的能源行业格局,做一些渐进性的,各方面都能够接受的一些改变、一些改革,让相关的国际上有优势的公司能够参与竞争,更多地在油气官网改革,在国内页岩气的研发方面做一些改进。

美国页岩气革命何以成功

陈黎明(BP中国区总裁)

页岩气革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预计到2016年,美国的LNG开始出口以后,将会对传统的出口国卡塔尔、俄罗斯、澳大利亚产生一定影响。页岩气革命减少了美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但中国、印度对石油依赖还会不断上升,由此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不言自明。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在于:第一,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页岩气先驱们不断的创新,使得过去的边角料成为了今天能源供应的重要矿种之一;第二,市场开放与竞争。为什么页岩气革命发生在美国?美国有1万多家油服公司,不断地竞争、创新技术降低了成本;第三,管网发达。美国目前的天然气管网从1994年就已实现开发商与运输的全面分离,第三方对管网的无歧视准入条件,为页岩气并网输送奠定基础;第四,明细的矿权和矿权交易机制。美国的天然气是私人拥有,这些资源的拥有者有开发页岩气的强动力,也为油气公司获得这些资源,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看好中国页岩气开发前景

新能源产业范文4

一、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时代要求

新能源是指相对于化石能源而言的,含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下全球应对金融危机、调整能源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共识。

1、风力资源开发利用及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约为32×108kW,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为2.53×108kW。至2009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5年实现100%增长,累计达2600x108kW,成功超越西班牙。仅位列美国和德国之后,跻身全球十大风能市场。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108t标准煤。到2020年。全国能源需求总量可能高达45×108t标准煤。根据国家能源局的判断,为了实现非化石能源供应达到15%的目标,2020年风电应达到1.5×108kW。预计到2020年,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14×108―15×108kW,风电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将由2009年的不到3%提高到10%左右。

2、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是调整能源结构的战略选择

中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对能源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中国工程院专家测算,我国目前已探明石油和原煤储量若按当前的开发水平和消费效率只能供应50年左右。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的外部环境,继续依靠传统能源已难以为继。因此,积极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已成为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玉门市风电产业发展概况

玉门市素有“世界风口”之称,根据玉门市气象局30年气象资料评估分析,玉门境内年平均风速3.5m/s,70m高度平均风速7.9m/s。平均风功率密度50kW/m2,年有效风速时数8085h,年满负荷发电2300h。据国家气象局首席专家朱瑞兆评价,玉门风能资源理论储量在3000x104kW以上。可供开发利用的在2000x104kW以上,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发展风电产业。

三、现阶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虽然在近几年内,我国风电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至今仍没有取得核心技术方面的全面突破。从全国情况看,存在风电产业成长与电网建设不协调、风电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从玉门近年来的实践看,调峰电源、输出电网、电量消纳等问题制约着风电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调峰电源建设滞后制约风电稳定送出

自火电发明以来,电网设计依据火电属性,火电以外的电力上网技术要求非常苛刻。风电是一种间歇性能源形式。受到电网消纳随机性电量能力的限制。由于技术上的障碍,全国电网可以承受的风电量为总电量的3%,一旦风电量超过5%,将会对电网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大规模的风电送出需要相应规模的调峰电源为其承担调频、调峰任务,确保风电场输出的电能品质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核心技术研发滞后制约风电场建设质量

全球风电领域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正向大规模、低风速、高效率等方向发展。对于整机的装配技术,国外已向我国进行了广泛转移,目前,我国只对少数风电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导致国产设备可靠性、效率与国外设备相比都比较低下。从2002年起。国家为鼓励国内风电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增强风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风电项目进行特许权招标时,规定设备国产化率不得低于70%。

四、对策建议

我国风电发展历经探索示范、逐步推广、扩大规模三个阶段,至今全国风电装机达2580x104kW,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风电国,风电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3%。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400万吨。但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制约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新能源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玉门新能源产业发展实践,笔者认为加快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政策支持

综观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凡发展快的国家普遍都出台了新能源产业法等政策保障措施。我国应根据《可再生能源法》,严格执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风电特许权开发、风电上网电价补贴、风电设备国产化比重等政策,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措施办法,把地方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纳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予以政策扶持。

2、加强技术研发

新能源产业范文5

多维度解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困境

尽管我国出台的多项政策大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是,试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果长期仅靠政策的补贴,那么该产业将以怎样的轨迹发展,汽车生产厂商又将面临怎样的发展黑洞,这值得深刻反思。

(一)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体系包括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池系统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发动机及变速箱控制技术等。目前,我国在车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欧美日等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很多企业热衷于上整车项目,而对于电动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开发远远不够。

(二)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备

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制约着电动汽车的推广。无论是插入式混合动力还是纯电动汽车,都需要充电网络。因此,充电站的建设是电动汽车能否被市场接受、能否产业化的关键之一。目前,除了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建立了试验性充电站之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由于充电设施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插电式电动车及纯电动车的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标准不健全

目前,我国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与法规,比如《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规则》、《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加氢口标准》、《电动汽车用锂电池》、《车用超级电容》等,但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电池的寿命如何考核评定问题。

(四)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过程有脱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和合力的。我国政府“十一五”期间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是20亿,力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高起点,并且实现了一些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但是在产业化方面政府缺乏系统部署,在资金、项目和扶持政策方面都远远不够。这些也直接导致了企业参与产业化的步伐迟缓。

(五)电动汽车补贴政策暗藏风险

《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补贴资金拨付给汽车生产企业,按其扣除补贴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私人用户或租赁企业。毋庸置疑,这项补贴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刺激电动汽车的发展,但是有限的补贴终究难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进程中,电动汽车补贴政策治标不治本,而且暗藏风险。如果汽车生产厂商长期靠国家补贴发展,那么极有可能陷入技术困境,缺乏技术积累,而走上低端加工贸易的路径。因此,要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一方面需要有效发挥政府补贴政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内功是根本,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才能提高竞争力。

若干思考

新能源汽车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需要企业在研发和市场的积极运作。

(一)制定明确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能源战略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的能源战略、城市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制定清晰的汽车能源发展战略,制定一揽子计划和措施,科学有序地规划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二)加大研发投入,注重技术积累

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的突破。如果整车厂商或国内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不能自主拥有核心技术,必然要受控于国外掌握核心零部件的配套厂家。为了避免新能源汽车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发展怪圈,我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致力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积累。比如,目前我国对于动力电池的基础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因此积极推进基础性原材料的国产化,或者研发新的本土化材料,这将是解决电动企业产业化技术瓶颈的关键。

(三)政府主导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重要保障。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初期,由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基金和政策扶持,将会比出台终端用户购车补贴政策效果更好。比如,充电站网络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单靠企业无法实现的。因此需要政府主导,联合国家电网和政府事业单位通力合作,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从而共同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四)加快出台电动汽车产业标准

目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对《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规格尺寸》等7项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经进行了审查,并明确了纯电动汽车的各项具体指标。

(五)出台有效的财税政策

新能源产业范文6

新能源主导市场 大势所趋

1999-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片的产量从202Mw增加到7,910Mw,10年间产量增加了38.16倍。年增长率在30%以上,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更是达到68.73%和84.86%。在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和法规、规划的引导和相关部委出台的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意见、通知的推动下,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即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2007年中国已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片第一生产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占全球总产量的28.06%。2008年中国企业的产量和占比进一步提高,产量达到2,589.00MW,占比达到32.73%。由于发电成本较高,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但随着光伏产业上游多晶硅价格的大幅下降,我国将逐渐迎来光伏产业发展的高峰期。

东方日升主要利用公司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残次碎片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太阳能灯具,这种产品链结构使得公司太阳能灯具生产拥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2007年-2009年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3.92%和137.89%。发行人积累了国际化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经验和能力,产品达到IEC标准和EN标准,太阳能组件产品已取得德国的TUV认证、意大利的RINA认证、法国的CE认证、美国UL认证、英国McS认证和澳大利亚CEC认证,可以在欧盟、澳洲、美国、加拿大等认可上述认证的广大地区范围内销售。

强大优势架构公司可持续发展未来

工艺技术改造和装备技术改造优势

东方日升非常重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引进人才,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方式形成了专业稳定的科研队伍。其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工艺改造和完善上,实现了国内第一条全国产化太阳能电池片整体生产线的产业化生产,并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工艺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和改造,使该生产线生产的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同类进口设备水平,生产能力超过了同类进口设备。

公司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设备更新改造能力。硅片来料检测工序、清洗制绒工序扩散工序、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工序、丝网印刷工序、高温烧结工序等优势工序,确保了发行人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生产能力及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同类进口设备的水平。

过硬的产品质量 强大的团队管理

东方日升十分重视质量管理,生产和检测设备配置完善。各生产环节配备高端检测仪器,并严格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德国TUV认证体系、意大利RINA认证体系和法国CE认证体系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制造质量。公司拥有较完善的太阳能光伏行业专业管理团队,该团队对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对行业内的各种机会有敏锐的捕捉力。凭借自身丰富的能力和经验,发行人可以有效地把握行业方向,抓住市场机会,取得优良经营业绩。

优越地理区位

长三角经济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发行人极具运输成本优势、区域销售优势,各原材料生产商汇聚于此,发行人大部分的原材料采购都可以在该区域内实现,发达的交通网络及中心地理位置极大地降低了采购、销售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华东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能源需求最大的区域之一,作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企业之一,具有明显的区域销售优势。

上一篇借物喻人

下一篇于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