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认识、队伍建设、制度机制、服务范围及硬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转变思想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化建设,推进政策机制与措施创新,加强配套硬件建设并探索与职业教育接轨的途径,能促进继续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困境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成立全国第一所继续教育学院至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历经了30多载,完成了国家发展过程中赋予高校继续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对广大国民进行了学历补偿教育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国家生产建设和国民个人生存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经过30多年的实践、总结、反思,我国继续教育执行机构(包括公办和社会私立机构)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包括相应制度机制在内的软硬件服务保障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更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指导和市场引导的影响权重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市场引导的影响权重不断增加。由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于2015年10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有条件、有意愿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有序推进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高等教育格局面临重大调整。2017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加强继续教育平台建设和统筹扩大继续教育服务的部署。[1]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继续教育顺应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进行相应调整势在必行,既有机遇又充满挑战。本文着眼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尝试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推进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助力相关领域思考和探讨的进一步深入,为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困境

严格意义上来说,本文所谈及的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的困境,导致不同省市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差异的主要外部原因有三:一是地方院校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因素;二是地方性政策制度机制存在差异;三是院校所在地经济发展存在差异。除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认识方面的困惑

对继续教育认识方面的困惑,主要表现在对功能定位和价值认同两个方面。其一,功能定位方面。由于继续教育产生的历史原因,继续教育基本被认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补偿教育。然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显然,党和国家对发展继续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期望。但是,对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其职能的认识,不论是社会视角还是内部自视的视角,都不同程度存在偏差甚至误区。态度一般认为继续教育形式重于实质,内部态度则认为创收盈利高于服务。认识层面的偏误带来如下结果:学习主体心态往往是被动的,特别是政府指导性(包括指令性)继续教育任务,产生排斥或者“软抵抗”现象,[2]难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继续教育从业者背负创收盈利重负,在教育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受到限制,教育质量不同程度上大打折扣。两种效果的叠加,最终导致继续教育效率低下,这无疑背离了继续教育的初衷,也是继续教育见效慢、发展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社会私立机构,公办机构包括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机构的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其二,价值认同方面。从功能角度看,继续教育就是满足社会部分人群通过非常规教育对自身某方面知识、技能或其他综合素质再提升的一类教育,广义上理解就是终身教育,其目的是提升教育对象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乃至生活品质。因此,继续教育涵盖人类生存发展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兼具基础性、专业性、前沿性,涉及专业领域范围广。但是,社会包括继续教育所在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缺乏专业认同感,认为继续教育就是泛专业化。泛专业化指专业教育的通识性,即弱专业化甚至专业边界具有模糊性,倾向于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综合性。[3]泛专业化偏见导致了外界对继续教育缺乏专业认同感。由于缺乏专业认同感,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在传统高等教育认识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社会乃至高等院校往往认为继续教育从业者不过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无需专业素养,特别是高等院校倾向于把继续教育边缘化,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于创收盈利以支持高校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对继续教育专业化漠视的态度,甚至从外部传导到从业队伍内部,使继续教育从业者对自身价值定位感到茫然和不自信。

(二)人才问题

所谓人才问题,指继续教育需要具备何种素质的从业者。从事继续教育的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另一类主要从事专业领域研究,担任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任务。这两类人才中,前者为机构中相对稳定的组成,后者往往是根据需要组建的专兼职人才库,决定了其能够服务的继续教育领域范畴和层次。由于区域教育和行业资源、文化根基的差异,不同地域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继续教育的师资人才库,在数量、专业覆盖面、质量层次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在面临市场自由选择,特别是被要求开设“菜单式”课程培训时,继续教育在“精”“专”“新”方面的师资库人才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另外,由于前述认识层面的问题,继续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被过度低估,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在继续教育从业人员配备以及人员素质能力要求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实际上,继续教育工作本身充满挑战性,除了传统的系统性、科学性要求,前沿性是其显著特点。这要求继续教育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服务意识与能力,以应对包括市场调研、项目公关、资源整合、成本核算、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师资选派、过程管理以及培训质量控制等环节的工作要求。如果涵盖学历教育工作内容,工作人员还应跟踪掌握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关于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根据市场需求系统做好市场调研、专业申报与取舍、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质量控制等。因此,继续教育领域对未来人才的要求,要具有高等专业教育的基础,还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拓展知识面,跟踪社会发展各类信息,敏锐发现社会需求,善于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继续教育效率。当下的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从业人员,不论从“质”还是“量”上,均难以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制度机制问题

一般来说,制度机制具有保障和约束两个方面的作用,其制订往往滞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继续教育运作具有部分市场化的特性,曾经大幅松绑机制体制,导致各类继续教育机构过分逐利而忽视质量控制和服务社会功能。随着国家规范管理,继续教育重回正轨,有些制度机制甚至矫枉过正。在约束和保障两个方面,约束成分加大,继续教育市场活力受到较大压制。纠错矫正是必须的,经过规范的制度机制尚能维持继续教育的基本运行,也符合其滞后性的特性。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与相应制度机制的匹配问题矛盾越来越突出,不适合的制度机制变成了社会需求与社会继续教育服务之间的一堵墙,阻碍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相比于国内知名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地位和资源的劣势加剧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两极分化。如果说制度是不能逾越的红线,那么在制度红线下对重点与责、权、利相关的机制调整就势在必行,这应该是当前缓解继续教育供求矛盾、活化继续教育市场的一把钥匙。

(四)服务领域界限问题

由于所处地域的差异等客观因素,不同地方本科院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存在差异,其继续教育机构功能和服务对象也存在差异。如,师范类院校和工科院校服务重点差异明显,前者主要服务于教育系统,后者更倾向于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接。在新时期转型中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能否将部分职业教育纳入服务范畴?据统计,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3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4],而毕业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占相当大比重。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亟待大力推进,这与联系地方本科院校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平台长期被忽视有关。这个平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所需人才资源,蕴藏着巨大潜力市场。正在向应用方向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要打破传统领域界限,把握机遇,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提升自身资源利用率,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五)硬件建设问题

不同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和高校建设投入的方向不同,加上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其继续教育配套硬件建设存在差异。继续教育办学硬件条件主要包括教学场地与配套设施设备,食宿、交通等后勤服务条件,以及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由于投入不足,继续教育专用教学场地缺少,设施设备简陋,食宿条件以及其他后勤服务不能满足办学需要。硬件投入不足,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开展只能安排在校外,通过租用宾馆等校外场所的食宿和场地办学,提高了办学成本。学校原有的公共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导致教学质量和经济效益均打了折扣。另外,网络教育平台的缺失尤其应该受到重视。特别是一些中长期的培训项目需要将线下和线上二者有机结合,以保证培训质量。但是,由于缺乏网络教育平台,加上课程资源的针对性、时效性问题,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二、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出现困境和问题,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要客观冷静地分析,理性科学地应对。

(一)更新观念,再定位

要正确认识继续教育,首先应在重视功能定位、深化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审视继续教育。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不论功能还是内涵都在发生变化,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继续教育的支撑,人们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提升需求需要继续教育的支撑,人们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愿景需要继续教育的支撑,人们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提高生活品质需要继续教育的支撑,人们生活的多样化也需要继续教育的支撑。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是更加公平、优质、可选择的教育,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倾向于更加便捷、优质、可选择、多样化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心理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尊严等具有主观色彩的需求。[5]继续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模式或过程,更不是简单的挣钱机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明确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作用。继续教育要在国家体制框架内及相关政策指导下,服从国家战略大局,在这个基础上坚持内涵品质建设优先原则,从根本上增强公益性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教育的工作重点不能只是聚焦考虑创收方面,还应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公益属性。至于其是否具有盈利能力决定于其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吸引力、竞争力以及独特性。因此,要转变固有观念,应从继续教育内部开始,从业者自身要加强学习,梳理并深化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完成从职业化到专业化的思维转变,对自身价值做好定位,形成内驱力,有效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跟所有行业一样,继续教育领域中人才始终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强继续教育专业化建设过程中,从事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和从事专业领域研究、担任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任务的这两类人才不可或缺。其一,加强专业管理队伍建设。从业专业管理人才素质不仅决定了继续教育办学水平,更是解决继续教育发展和创新瓶颈问题的关键要素。从业专业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体现在从继续教育战略定位、市场研判、资源整合、方案制定与实施以及质量控制等各个继续教育重要环节。地方本科院校在重新定位继续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继续教育专业化建设,尤其要重视从业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分配资源,采用外引内培的方法,充实人才队伍,提升队伍素质。同时,要完善管理制度机制,为人才队伍稳定和发展壮大提供切实保障。其二,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学校专业人才资源优势,统筹与协调,配合学校继续教育机构制订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优先考虑地方行业优势人才资源,进而联合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人才资源,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继续教育品牌,并重点围绕优势品牌建设优质专兼职人才库。应该注意的是,坚实的从业专业管理队伍是继续教育的根本基础,决定了教学师资队伍的人才甄别与取舍,是继续教育办学质量的控制因子。只有夯实了专业管理队伍建设,才能谋得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继续教育涉及面广,而社会需求更看重专业性、前沿性和实效性,这就对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本校实际,加强继续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师范类本科院校可以开展市场调研,探讨建立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专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立足院校优势资源和区域行业人才优势,重点围绕院校继续教育品牌项目研发与建设,梳理整合纵向层级资源和国内外横向资源,加强专兼职专家人才师资库和优质课程资源库建设,并实施动态管理,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三)创新制度机制

类似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继续教育运作带有市场属性,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兼合运行对继续教育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继续教育市场性地位不可撼动,缺乏市场性就不能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继续教育管理的相关政策以及制度机制调整和改革是继续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保障,更是继续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厘清经济规律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找准阻碍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症结,建立一整套既适应市场规律又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释放继续教育潜力,是新时代继续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依法治国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法治治理的现代化是发展继续教育事业的有效手段。英国、美国早在20世纪已经建立并完善国家继续教育立法,通过立法来干预和保证继续教育的开展。[6]我国已颁布了很多继续教育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没有一部国家层面、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法律或行政法规。[7]因此,国家层面要制定继续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与规范继续教育办学行为;教育管理部门要严格办学资质审查,定期对办学主体进行检查与评估,督促办学主体的办学质量与行为。[8]只有创新继续教育制度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地方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办学的积极性,真正适应市场需求,使继续教育供需双方在科学的制度机制下得以不断发展,使继续教育在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四)开展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围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等文件。在这个背景下,各省也相继推出包括新制度体系和财政支持的系列配套政策,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类继续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如果能够打破固有院校层级壁垒,针对地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搭建服务桥梁,立足院校优势资源主动作为,积极加入职业继续教育行列,不仅能够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多理论运用实操便利,提升师生实践创新能力,扭转科研成果不接地气的弊病,而且能够为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选择面,协同职业院校提升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甚至还可以联合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转业军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企业员工回炉提升培训,提升自身资源利用率,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向应用型、综合型转型中的地方师范本科院校有效利用既已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活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平台,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打开联系地方本科院校与职业教育的路子。

(五)加大硬件建设投入

地方本科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凭借与地方紧密联系的优势,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9]现代化、功能齐全的硬件条件是地方本科院校做大做强继续教育的基础。一要完善教学与后勤服务硬件建设。在校内建设融“食、宿、学”三者为一体的配套现代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培训中心,是理想的高效继续教育硬件条件,既方便教学,能保证教学质量,又方便管理,能减少安全事故隐患。校内培训中心除了学校良好氛围环境,还有可利用的诸如图书馆、运动场地及器械等校内资源,有助于培训质量的提升,降低校外办学的成本。二要建设网络培训平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线上与线下学习培训有机结合是相对高效的培训模式,缺少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平台不仅影响培训效果,而且会使继续教育发展空间受限。目前手机功能可以提供类似微信、QQ、钉钉等信息交互、储存平台,可以缓解部分异地信息交流、共享的需求,但缺乏系统性,也存在诸多管理不便;国内有许多比较成熟的网络教育平台可以通过缴费分享,但因非“量身定做”,使用起来难以得心应手,因此创造条件加强自身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地方本科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着眼于涵盖职后培训、学历教育、资质培训等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库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合理设置继续教育功能区块,打造高质、高效功能系统,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开发和资源库的更新维护,逐步完善线上教学和管理环节。只有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库,才有资格谈资源交流和共享,才有可能使继续教育真正走向高端。自建资源库还有助于专业师资人才库建设,推进继续教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三要扩充实训实践基地。根据市场需要、发展需要以及共建原则做好规划,发展、建设一批实训实践基地,做到与继续教育培训类别、层次全覆盖,以满足教育对象在学习、实践、研究过程中完整体验的需求,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潘英杰.国外继续教育及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6):11-12.

[2]林贤.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评论,2018(3):111-114.

[3]王乐芝,李元,韩东.论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及其革除[J].黑河学刊,2015(1):111-112.

[4]王强.毕业季到来,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N].中国教育报,2019-7-3(4).

[5]杨淑琼.新时代继续教育主要矛盾的认识及解决途径[J].科教导刊,2018(30):12-13.

[6]邓攀.中外继续教育之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10(5):92-93.

[7]谭基虎,张玉秀,张艳敏.海南省继续教育立法情况调研[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58-65.

[8]钱欣欣,罗亚,杨挺.我国继续教育运行模式的审视与重构[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1):14-17.

[9]张弘弢.地方本科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9):13-15.

作者:吴世军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