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教育培训需求与对策

生态移民教育培训需求与对策

[摘要]

生态移民教育问题是影响到移民后续生计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汉中市生态移民为调查对象,选择6个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问卷调研和访谈,初步了解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培训现状,提出后续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教育培训;生态移民;对策;汉中市

生态移民(Eco-migration),亦称环境移民(environmentalmigration),系指为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或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近年来,随着生态移民搬迁政策的深入实施,搬迁后续问题凸显,生态移民教育问题逐渐为学者们所关注。然而,与以宁夏干旱区、三江源生态区、渝东南及西南石漠化地区等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态移民教育研究热点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界对我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最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区——秦巴山区关注较少。基于以上背景,选择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陕南秦巴山区生态移民大市——汉中市为研究范围,通过对6个开展移民安置工作较早、较为成熟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深入了解当前汉中生态移民教育需求现状,探索生态移民教育发展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借鉴。

1调查区基本概况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腹地,下辖1区10县159个镇,人口380万。除汉台区外,汉中10县全部被确定为陕西省部级集中连片特困县及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村1188个,贫困人口5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2%。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散居在偏远深山,由于地质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2011年实施移民搬迁政策以来,汉中市各县区人社局、劳服局联合移民办共培训移民搬迁劳动力4386名,实现搬迁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6945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人数2858人,创经济收入11689万元。然而依然存在搬迁移民综合素质偏低、知识和技能缺乏,搬迁后生计来源和生计能力受到制约等问题。在全面脱贫、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通过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使搬迁移民在“搬得出”的基础上,“稳得住、发展好、能致富”,成为摆在各级职能部门面前的难题。因此,理清生态移民教育需求现状,探索生态移民教育供需问题产生的障碍性因素,尽快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显得尤为迫切。

2汉中生态移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调查和了解汉中生态移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于2015年4月~10月、2016年1月对汉台区河东店镇、勉县武侯镇武侯村、西乡县杨河镇高土坝村、略阳县徐家坪镇、宁强县汉源镇二道河、留坝县留侯镇6个县6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调查主要利用周末、节假日及笔者到各县(镇、村)开展扶贫就业培训的机会多次进行。共计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47份,其中有效问卷321份,问卷回收率为96.3%,有效率为89.1%。问卷就被调查者的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现主要从事工作)、家庭特征(家庭人口数、家庭年收入、主要收入来源)、培训认知(培训次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费用、培训地点、培训原因、培训效果)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设计。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资料。

2.1被调查者的个体特征

总体调查样本数据显示:①女性被调查者居多,占样本总数的60.44%。②从年龄结构看,18~60岁劳动力人数为274人,占调查人数的83.8%,其中18~40岁103人,占调查人数的32.1%,41~60岁的171人,占调查人数的53.3%。总体来看,劳动力占比较大,其中中老年劳动者比例过半。一方面能够看出劳动力老龄化趋势逐步严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近70%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接受调查者以中老年移民为主。③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80人,占比56.07%,初中文化程度64人,占调查样本的2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7人,占比24%。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偏低。④主要从事工作方面,从事农业种养业的移民占调查样本数量的49.22%,服务相关行业占样本数量的19.94%,从事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占调查样本总量的30.84%。可见被调查移民所从事工作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对第一产业依赖较大。

2.2被调查者的家庭特征

2.2.1家庭人口规模。17.45%的家庭人口数为3人及以下。4~5人的家庭规模数占调查样本的59.81%,有22.74%的被调查者生活在三代同堂的6人及以上家庭里。从样本分析不难看出,“4~5人”的家庭结构多为祖孙三代及未成年的孩子,祖辈年龄不大有一定劳动能力,而孙辈未成年,生存压力并不大,有充足的时间和愿望参与培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

2.2.2家庭人均收入。25.23%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以下,5000以上的人均收入水平占调查样本的33.02%,41.74%的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收入在3000~5000之间。按照陕西省2014年执行的2950元贫困标准,有近25.23%家庭还未脱贫。

2.2.3主要收入来源。其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的占68.68%,外出务工人员中主要从事建筑运输业的占43.05%;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养殖业的比例为8.27%,从事生产加工业的占4.31%;还有18.74%的被调查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个体经营。可见目前移民家庭主要收入还是以外出务工为主。

2.3被调查者的培训认知

2.3.1年接受培训次数。有65.42%的被调查者接受过1~3次的相关培训;接受过4~5次培训的人数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56%;其余33.02%的被调查者未接受过任何培训。通过对其培训意愿的调查,相对于已经参加过4~5次培训的,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者和参加过1~3次培训者更愿意参加培训,且没有参加过培训者的意愿更强烈。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对于刚刚搬迁至新环境中的移民,大多还是对培训报以很高的期望,迫切希望通过提高职业技能获取工作机会,很快融入新环境。而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多,移民出现倦怠情绪,这与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的“硬性安排培训”、“培训内容不具有针对性”等现象有一定关系。因此,日后应在技能培训市场供给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2.3.2接受培训的内容。49.22%的被调查者接受与农业种养殖有关的培训;30.84%的被调查者接受过与服务业相关的培训;19.94%的人接受过其他方面的培训。

2.3.3培训方式。6.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学”;29.91%的调查对象通过师傅传授获取技能;也有42.06%接受过政府的培训。可见,政府培训仍然为目前生态移民接受培训的主要方式。

2.3.4培训费用。移民对培训费用比较敏感,64.80%的人愿意接受免费培训;18.38%的被调查者愿意花费200元以下接受培训;其余的被调查者愿意花“200~500元”接受培训。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移民对于提高自身技能积极性并不高,基本属于消极接受,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从调查中得知,目前移民接受的培训多为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甚至有部分培训采取“参加培训给予现金补偿和奖励”的方式,相对于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移民们更在乎培训一次带来的现金奖励。

2.3.5培训地点的选择。45.79%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地点位于5km以内可以接受;有38.01%的被调查者接受5~10km范围内的培训地点;还有16.2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10km以上”可以接受。被调查的移民安置点多位于近城、近镇、近园区,随着道路交通不断完善,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培训地点对移民已不构成影响培训参与度的障碍性因素。

2.3.6培训原因的选择。15.89%的被调查者是“兴趣所在”;27.10%的被调查者是“工作和报酬需要”;而57.0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统一安排”。可以看出,超出半数的被调查者是出于被迫参与培训的,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3.7已有培训效果的评价。14.33%的人认为效果较差,56.70%的人认为效果一般;认为培训效果较好的占28.97%。而对认为培训效果“较差”的移民进一步访问中发现,主要问题在于“培训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但当问及“期待什么样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时,被调查者却又显得盲从,培训目标并不明确,对培训报以期望,又存在感知培训效果“一般”甚至“较差”的情况。总体来讲,移民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不高。

3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对策建议

3.1重视移民教育,提高移民后续发展潜力

随着移民搬迁后续问题的凸显,生态移民面临生存模式转换却又缺乏必要生存技能、后续发展盲目的严峻问题,实施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①思想上重视。汉中实施移民搬迁工作近6年来,相关部门更多地关注移民的搬迁安置,更多寄希望于移民的后续资金项目扶持,对移民教育培训这一解决移民深层次、可持续性生计问题的认识明显关注不够,对提高移民整体素质重视不足,对移民技能培训工作支持力度不大。尽管2011年以来,汉中市加大搬迁移民技能培训力度,尽力做到技能培训“六个全覆盖”,然而截止2016年1月相对于12.23万户40.8万的安置人口,累计培训人数(9.8万人次)不足24%。移民培训力度还需加大。②财政上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脱贫背景下,要将移民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建设性工作来抓。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市县培训资金投入比例,保证资金专款专用。③政府部门应尽快编制移民培训规划,进行移民培训供需摸底,做好顶层设计,使各项工作实施有章可循。

3.2加大宣传力度,使移民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移民参训积极性不高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①客观方面在于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以汉中对搬迁移民的教育培训为例,目前政策宣传主要依靠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印发的招生简章进行宣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镇村党政组织主动宣传较少,多数搬迁群众对移民教育政策不了解。各县区教育、移民、扶贫部门及镇村组织要加大对移民集中安置点和学校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对移民政策的了解。同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板报等方式宣传移民培训、创业就业的意义,提高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②主观方面,一是移民的培训目标不明确,缺乏个人规划。移民搬迁意味着传统农民向城市(镇)新移民转变,必然存在“生存模式断裂”现象,因此必须使他们意识到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必然性和长期性,重新对个人职业及家庭未来发展做好规划。二是移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求知欲望,存在“小富即安”思想,部分移民眼光短浅,认为培训耽误时间,影响其临时性收入。更有部分移民仍然存在“等、靠、要”惰性心态,对培训内容并不感兴趣,对来参加培训发放的少量补贴更感兴趣,因此培训效果并不好。

3.3加强组织监管,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

从汉中生态移民技能教育培训供给现状来看,政府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培训资金主要来源于人社局、劳服局和扶贫办,培训任务的承担者多为具有一定办学和培训资质的教育机构。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①培训主体的选择具有随机性,培训主体与政府的合作缺乏长期性与稳定性;②政府对培训机构监管不力,管理制度缺乏,管理过程松散,流于形式,培训过程无监测、培训效果无评估;③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移民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内容不精选。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把移民稳定脱贫和移民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积极纳入地区人力资源整体规划中。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办学机构的联系,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规范职业培训流程,制定人力资源培训供给方入选标准,遴选出具有一定资质和实力的培训机构,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和挂牌开展长期稳定合作。

3.4开展需求调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教育市场是由供需双方组成。目前生态移民教育收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市场供需矛盾突出,而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产品的供给方对需求不了解,因此①对移民的就业技能培训需求进行摸底,了解其需求意愿,并根据移民所需就业的工种、所需技术等进行登记,开展分级、分类指导,并建立培训生源档案,以解决移民培训满意度不高、培训内容无的放矢等问题;②全面了解教育产品供给方现状与培训优势,筛选出具有资质和实力,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机构进入,实施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教育供给内容改革,突出职业教育市场化。

3.5引入企业培训,开展政企培训机构联合

在调查中发现,汉中移民对培训效果报以了很大期望,但培训效果见效慢、收益低成为他们接受再培训最大的顾虑。通过引入企业培训,多管齐下,提高培训的效率。①企业培训具有传授技能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政府部门通过优惠政策、培训补偿等措施鼓励本地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参与移民培训工作,吸纳其为企业劳动力,从而解决农民就地就业和移民家庭后顾之忧,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用工积极性和用工队伍的稳定性。②引导移民“培训+创业+就业”,要求培训机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设短、平、快,实用性强的创业项目培训内容,提高移民创业就业能力。例如,汉台区政府组织在河东店镇、汉王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开设“中式面点”等培训课程,累计培训搬迁移民1010人,实现移民劳动力就地转移2858人,创经济收入11689万元。③加强企业与培训机构的联合,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分门别类进行订单培养,优秀培训学员优先推荐至企业就业。西乡县杨河镇依托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茶资源,培训机构开展有机茶叶种植规范技能培训、茶叶深加工技术培训和生态观光茶园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等,引导700多名移民就近务工,实现企业和移民发展双赢。

3.6改变培训方式,调动参与培训积极性

目前汉中生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方式以短期培训、课堂讲授为主。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培训方式上应灵活多样,按照“不求全面,但求有用”的原则,根据移民现有职业、兴趣爱好、安置区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等开展实地演示、实践指导、一对一交流、点对点沟通等方式,提高培训服务的针对性。尝试建立转移农民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网络教育等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率。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将受移民欢迎的实用性技术和知识、规范的操作流程编订成册,免费发放给移民,全方位调动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作者:何红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梁富庆.中国生态移民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4):11-15,97.

[2]李松柏,苏冰涛.“生态贫民”对国家生态保护政策认同度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12,3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