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下茶艺课课堂教学创新

信息化教学下茶艺课课堂教学创新

摘要:本文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的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广西高职院校,从信息化时代传统茶艺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高职院校茶艺课教学的现状,通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茶艺课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新模式,达到课堂教学从“单声道”向互动式“双声道”转变的目的,确保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助推“三课堂”协同育人实效。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茶艺课;教学创新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也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总书记曾殷殷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2020年5月21日,总书记在第一个“国际茶日”上提到“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从“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经典论述,到“万里茶道”“茶酒论”“茶之友谊”“茶之道”“茶之缘”等“茶叙外交”,均体现着总书记对“中国茶”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交流的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绝佳阐释。

1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的必要性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中消费型的“休闲旅游”和“健康产业”已高速发展。茶饮行业成为改良人际关系、提升交际氛围的一种现代消费服务业,不仅能满足现代消费的需求,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理念,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品质,因此,茶行业作为一个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除了对喝茶的需求量增加外,对喝茶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由“喝茶”到“品茶”,“茶艺”的应时发展,使其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作为一种职业技能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除茶馆外,各种商务交际场所也对茶艺技能有很大的需求,茶艺技能人才市场需求高,就业前景广阔。1999年国家劳动部正式将“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800种职业之一,2002年11月8日《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正式颁布。茶艺师是一个文明、高雅的职业,是国家职业技能工种之一,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列入国家商务部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之一。学习茶艺,有益于人修养的提升;掌握茶艺,对于职业院校旅游大类专业学生,从就业、择业,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酒店服务、文化艺术和学前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中开设茶艺技能课,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职业技能。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办发〔2019〕117号)指出:挖掘、整理广西茶文化,讲好广西茶故事,打造广西茶元素文化标志,培育茶文化精品,创作广西茶历史文化歌曲、电视剧、短视频等,发展茶文化经济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民族文化自信来源于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而茶文化是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高校责无旁贷地应该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如何在中华传统茶文化教育资源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助推“文化自信”国家战略,是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探讨的方向。

2信息化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总书记2021年4月19日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2012年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南京举办,此后,各地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各职业院校对大赛的准备更加充分,参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了更大提升,参赛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艺术性和新颖性更加突出,展现了职业院校教师的娴熟技能、良好风貌和综合素质。近年来,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将茶艺课程纳入高校专业教学以来,专家学者围绕茶艺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尤其是针对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逐年增加。高职院校积极打造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茶叶+”思维积极推进相关专业改革,打造对接茶产业链的专业链,开展“全民饮茶,茶香进校园”,“千人茶话会”等活动,这些实践研究有声有色,令人耳目一新,也富有成效。这些教学实践的成果为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奠定了一定基础,有利于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高职院校茶艺课课堂教学现状

3.1传统茶艺课教材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茶艺课课程建设应该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注重创新性、技术化、跨学科性及应用性,强调学生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但是目前较多高职院校的茶艺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理论基础和思辨能力而忽视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教材和教学内容等没有与职业技能岗位需求挂钩,市场上的教材千篇一律,没有一定的特色,存在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

3.2信息技术时代媒体资源与茶艺课堂教学融合度不高

信息化时代媒体资源具有即时、超容、超时空的特性,能够打通传统课堂资源的壁垒,但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传统茶艺课教学中的融合度不高,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化,同时,教学师资不具备茶艺技能的居多,由部分行政人员兼任的教师常见,年轻教师教学任务重,对茶艺课教学创新不够,经验不足,指导茶艺实训或实践缺乏经验,没有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较少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助力课堂教学的开展。

3.3茶艺课课堂管理方式仍旧落后

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授课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课堂教学已逐渐从传授式-多媒体-“互联网+”-“智能+”教学的改革转变,在人才培养、金课建设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提出更新的要求,但传统茶艺课堂强调的是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管理方式没有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没有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授课,不能较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落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处于00后,学生接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能力较强,获取信息较快,但容易出现课堂上开小差、玩手机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甚至出现对不感兴趣的课堂缺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管理方式的落后造成的。

3.4对中华传统茶文化认知不到位

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虽然学习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较多学生对茶艺课课程不了解、不重视,缺乏对民族茶文化知识的认知和传承的精神。校内配套进行茶文化展示的平台较少,学生参与校外茶文化研学实践机会不多,学生在自主学习下实践能力较弱,需教师进一步指导。

4高职院校茶艺课“一悟四维六环”的教学创新模式

4.1一悟一悟即结合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茶艺课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应该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主线,突出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教学为辅的理念,通过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课前让学生完成课堂基础理论的自学并答疑,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侧重于检验学生自学的成效,让学生形成较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从“悟—知”,提高学生学习的“知行力”的同时,让课堂更加的“有知有味”,才能达到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学生只有懂得“会学”(悟),才能实现“学会”(知),“学思见悟”方能“以知促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提升专业岗位技能,实现知行合一。

4.2四维。思维指“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的陪伴—学习结果的评价”四个维度。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环境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特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能体验不同教学情境的感受,实现教学在高度还原场景的真学真做,为学生创设不同学习情境,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体验感;教师作为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个性化、网络化、互动性、虚拟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为每位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制作直观而有趣的教学课件、教学微课等,为学生学习提供可用可选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要在互联网上与学生积极互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实现从学生认知-教师跟踪-学生分享-教师点评-教师总结-学生反思的教与学过程的创新,完成学习过程的陪伴;同时,教师可以以教学成效为导向,分别从设置教学任务、课堂、课程三个维度,针对性的进行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权重划分,可参照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细化各项评价标准,可以由学生担任小考官,对某个任务知识点完成情况互相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实现课中任务评价和课堂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企业专家点评-期末总结性评价--课后持续性课程评价等评价方式,依托第二课堂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第三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实践能力拓展等,持续进行课程教学评价闭环系统。

4.3六环。六环指重构课程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调整课堂节奏—深化课堂互动—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课程考核六个环节紧紧相扣。高职院校茶艺课教师应该通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精心挑选具有广西地方代表性的“非遗”茶文化,比如:壮乡姑辽红茶、瑶族打油茶、横县茉莉花茶、广西六堡茶、龙州壮族后山茶、开山白毛茶、凌云白毫茶等制茶技艺,钦州坭兴陶艺、钦州浦北小江瓷器、柳城龙窑陶器等茶具技艺,以及壮族采茶戏、扶绥壮族采茶剧、采茶舞等与茶文化相关的传统戏剧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构教学内容,让广西地方特色茶文化“汇入”生活、“进入”人心、“渗入”意识,同时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创新意识、安全意识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环节,形成具有广西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校编茶艺课教材,传承民族茶文化,提升高职茶艺课课程“魅力”,重构课程内容。同时将超星和优慕课等新媒体教学资源平台库、线上精品课程、线上金课建设、校外研学实景VR仿真实训室、博物馆等红色资源馆藏、AI人工知识图谱软件、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数字校园、腾讯直播等资源引入课堂。目前已有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例如《茶界中国》《茶马古道》《品茶论道》《印象大红袍》《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视频资源形象生动的再现茶人与茶事,为茶艺课教学提供可视化资源形成视觉和听觉的直观再现;近年来各级各类网页、微信公众号、抖音、学习强国“茶之道”等关于茶文化的资源层出不穷,由国家到地方文化和旅游相关主管部门竞相推出中国茶叶博物馆数字展厅、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华民族传统情歌文化展、老舍茶馆、斗茶AR等与茶文化相关的VR实景展厅活式博物馆和APP,为茶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便捷。通过拓展教学空间,增强学生学习中的体验感和认同感。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利用学生课前自学+教师课中导学+学生课后拓展三种形式延伸课堂教与学方式,改变因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指导不到位、教学重难点不理解的现状,较好地调整课堂节奏。将教与学融入到互联网思维中,通过网络平台课前任务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根据存在问题调整教学计划,课中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融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浸入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等多元互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课后持续通过教学平台检验课堂教学实效来深化课堂互动。同时通过以赛促教-以教促改,提高课堂实操占比时间,结合茶艺师职业技能岗位要求进行教学,细化学生竞赛、练习打卡、茶研学等实践教学考核标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检验教学成效,提升茶艺课学生“知行力”,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另外,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程考核,可以由学生担任教学任务环节小考官,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培养学生观察、评判、交流能力的同时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重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课后拓展成绩占比,同时纳入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的评分机制,适当加入行业岗位标准和企业专家评分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和专业志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达到信息化教学背景下茶艺课课堂创新教学的成效。总之,广西高职院校茶艺课教学应该借广西本土民族特色“非遗”茶文化发力,聚焦“一种茶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融入一种精神”,让茶艺课充满生气、地气。同时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从“愿做-会做-能做”的基本问题,助力学生茶文化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实现教师价值从“理想信念的认知--实践提高的修炼--实践反思的收获”的提升,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从而助推“三课堂”协同育人实效。

作者:梁勤 韦冬晓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