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工作

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民族意识相对较强、宗教情结相对较重、法纪观念相对淡薄、自我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需要加强适应学习环境,提高人际关系问题处理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加强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教育,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渠道,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日常教育活动加强管理,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在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技巧上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善。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少数民族预科生觉悟也已得到很大提升,呈现出积极、健康、良好的态势,他们关心祖国经济,关注时事政治,爱国意识强,对祖国发展充满信心。经济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大背景有利于我们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也开始变得多样化,特别是近年来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和便利性。在这些多元化思想和新媒体舆论的传播下,一些西方敌对文化对中国的主流思想产生了消极作用,让一些民族分裂分子有机可乘,挑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发展我国主题正能量思想以及各民族统一主流意识形态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及经济发展。

(二)对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家乡位于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使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及号召,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国家和民族产生信心和自豪感。毕业后,他们可以带回自己家乡,进行普及宣传,这对促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具有深刻意义。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在国家多渠道支持、经济投入和文化援助下,新疆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然而,由于社会、历史和自然等因素的制约,新疆与中国其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维护各民族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使命。但近年来,西方一些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的日益扩散,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奉献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因此,内地高校需要重视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有文化有远见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也是各民族迫切需求的,这对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新疆各类高校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高校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部分特殊群体,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心理承受能力差。尤其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大学学习,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过程中将遇到各种复杂、多样的问题。同时,教育改革等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安和压力。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其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促进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民族意识相对较强,安全感低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受地域、文化、风俗及心理因素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的改变,让他们产生了独孤感,甚至是戒备心理。他们更愿意与自己民族的学生接触,一起吃饭、聚餐等,又因为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的影响,他们之间的联系有了便捷的条件。

(二)当前环境下宗教情节依然很重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相对较强,学生自幼受到家庭及周边群体的示范效应影响,受浓厚宗教观念的影响,体现出一定的惯性宗教行为。依照我国法律,教育应当与宗教分离,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宗教来破坏学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

(三)适应环境的能力需要强化

少数民族学生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很难完全接受城市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当前城市发展迅速,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生活特点,一部分学生在从单一的生活环境中跳跃到多层次的生活环境时,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自卑感和挫败感。

(四)人际沟通能力较弱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和生活信仰。学生在文化习惯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有着巨大差异,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生活环节不仅是校园和谐稳定的基础,更是面对全新生活的挑战。

(五)法制观念比较单薄

由于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的欠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缺乏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而且因为语言的原因对学校的相关政策和学校纪律不了解、不熟悉,对完成学业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的认识模糊不清。

(六)自我发展观念淡薄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相比于进入大学的本科学生,社会观、人生观相对还不是很成熟,对学习汉语,巩固知识,融入社会了解不多,对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的动力不足,自我要求不高,得过且过。

(七)控制能力不足,难以做到自我管理

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是他们所向往的。当代优秀大学生应当保持刻苦、求知、严于律己的精神面貌。但目前,学生们从高中紧张的学习中脱离出来,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传统的高中教育模式与现行的大学教育模式存在着明显的断裂,预科教育处于这两个教育阶段中间,导致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容易产生心理困惑。部分学生在心理层面上不够成熟,加之缺乏有效的外部引导,在走入大学后容易迷失自我,无法做到自律及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对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缺乏重视,无视班级学校纪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生活萎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八)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预科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还处于身心正在发展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也是预科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成长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心理较敏感。尤其是由于高考失败、基础差等原因被迫进入预科班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差距感相对较大,容易自卑和懒惰,不愿意过多与他人沟通,具体表现为民族认同感导致个体自卑,学习上的缺陷和差距导致了学生的自我放纵,积极性较差,对未来学习生活缺乏信心,因进入大学预科阶段而开始厌学。民族预科生和普通本科生在同一个校园里,很难避免心理失衡,感到失落,不愿意在校园内与本科生交流,不愿意在集体场合承认自己是预科生,久而久之会导致民族预科生的自我封闭和自卑,而一些大专生对预科生的偏见也加剧了预科生的不平衡感。

(九)政治理论素质有待加强

在报告中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大学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坚强阵地。但目前一些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日常受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学习,对基本的政治常识不清楚,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够关注。学生的忽视和教师的不重视,让一些少数民族预科生认为学习政治理论不重要,逐渐放弃了这门课程。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就业压力,学生无法完成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只重视眼前的经济问题,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这在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尤为明显。他们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认为政治理论无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个别学生对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件态度暧昧,民族意识狭隘,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存在误区。这也是他们政治理论素质不够完善的重要表现。此外,大多数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的形式内容固定化、忽视互动等现象也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效大打折扣。一些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难以领悟科学信仰对人生道路的启迪作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作用,在思想上不能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难以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科学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念的树立相结合

根据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模式下,服务应贯穿于整个过程。教育是一种服务,管理也是一种服务,且服务的比重在增加。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一种“共识”教育,如共同为人类健康而奋斗,通过丰富校园学习和文化活动形式,有效整合教育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融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从而建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寓于管理”的教育体系与运行机制。

(二)“特殊照顾”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一线教师来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照顾”也是高校管理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借此机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听课不认真,对考试漠不关心,甚至对校规视而不见,把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政策视为“特殊照顾”,认为自己有“特殊”待遇。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特殊照顾”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区分奖惩,一方面要保障大学教育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对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性产生影响。

(三)加强教育管理与尊重民族习性相结合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首先,我们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为他们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巩固基础学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三是在教育和服务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民族习惯,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真正关切,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振兴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

(四)筑牢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思想基础

稳定的国家局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分裂的战略层出不穷。在众多因素中,学生受网络、新媒体、电影等媒介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宗教类信息的传播与扩散,警惕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意识渗透,防止其被“分化”。少数民族预科院校是少数民族学生聚集的地方,而且学生的思想正处在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

(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

高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阵地,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通过入学前的心理辅导、党团教育以及班级课堂活动等多方式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主要依靠辅导员老师引导以及学生干部的宣传,无法做到一对一系统理论地指导。因此,学校应根据各民族学生的个体差异,编制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为少数民族预科生提供丰富有效的教材,并由高校在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渠道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六)加强对预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培育,能够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之发现自身更多的美好品质。学校可加强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入学的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设置心理健康中心、心理辅导机构,为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对他们的情绪问题、情感问题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心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清除心理障碍,使其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高校可通过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抗挫抗压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并鼓励他们与同学积极交流,特别是要跟同学和辅导员老师以及家人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克服自卑、自闭、孤僻倾向,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要引导鼓励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让他们体会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事物,感受教师、同学对自己的关怀,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打破以往聚集的小圈子。学校可以组织篮球比赛、运动会、辩论赛等活动,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怀,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高校要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形成各民族之间的一致感,还可以通过各种志愿者活动和献爱心活动,让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立志成为一名为祖国和民族做出贡献的高素质大学生。

四、结语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积极探寻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优化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把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齐心协力、扎实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明景磊,谢军.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智库时代,2018(24).

[2]马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3]张文.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国家认同感培养探索笔谈——国家认同与构建多民族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学报,2013(03).

[4]杨海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

[5]温志波,段荣.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

[6]双海军,向建.我国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

[7]王丹凤,孙红梅.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的必要性[J].吉林农业,2019(22).

作者:刘志超 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民族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