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讨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讨

新课程改革拉开了课堂改革、教学创新、模式更新的时展大幕,因而教师纷纷立足数学课堂进行教学反思、拓展探索与理念创新,力求为初中生的数学认知提供一个分任务、分难度、分进度、分阶段的主体探究阶梯。在教师的多维探究过程中,分层教学模式逐渐获得了教师群体的普遍关注与集体践行,并以自身的主体性、探究性、阶段性与实效性而逐渐成为数学课堂的实施平台。

一、课下自学是分层教学的预热阶段

在分层教学中,课下自学是活动起点,初中生能够在课下自学中借助个人智慧对数学知识进行初次认知,为后续课堂上的合作探究积累下足够多的认知收获与交流信息。初中生的课下时间较多,因而能够在积极研读、深入思考、查阅资料中展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生命发展潜能。如“立方根”的学习难度非常小,因为“立方根”问题不涉及“变号”问题,因而非常适合初中生在自主学习中将其解决。而且初中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较为复杂一些的“平方根”的运算规则,因而“立方根”学习是一个较为轻松的探究任务。因此,初中生能够在课下自学中独立自主地完成教材内容的识读、思考、归纳与实践,能够为课堂交流积累下非常充足的信息,自然也会使课堂交流以高效率、高质量而结束,节省下宝贵的教学时间。

二、合作探究是分层教学的发展阶段

在数学课堂上,准备充分的初中生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借助集体智慧对数学知识进行“二次探究”。因此,初中生会自信满满地进行课堂交流,充分展示自己在课下自学中获得的认知信息和归纳所得,因而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认知兴趣与自信心。如“有理数的乘方”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初中生需要掌握如何确定“正负号的判定”“同底数幂问题”与“幂的乘方问题”。因此,初中生可以在课下进行较为独立的自主学习,首先攻克“正负数的符号问题”,奇次方不变号,偶次方为正号,而对于后两个问题,初中生的掌握程度就不一样了,需要初中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互帮互助,通过二次探究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知效果。

三、课堂展示是分层教学的高潮阶段

合作探究是初中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群体交流的重要区域,是初中生进行高效率信息积累的核心区域。教师还要为初中生提供个人展示的机会,借此激发初中生的表现意识与竞争意识,提升初中生的积极思考意识与主动创新诉求,以此优化初中生的认知状态、探究能力与深度思维。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一共有“SSS”“SAS”“ASA”“AAS”以及“HL定理”五种判定方法。虽然五种判定方法的理解难度不大,然而如何利用五种判定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思维了,因为初中生需要选择使用哪一个判定方法最简单。也就是说,初中生如何根据习题提供的条件确定合适的判定方法,这是一个认知挑战。为了帮助初中生挑战成功,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展示机会,让率先想出好方法的初中生进行课堂展示,以此激发初中生的表现意识与竞争意识,也有效激发初中生的认知积极性与思考主动性。

四、教师总结是分层教学的收官阶段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参与科学总结,以此实现“画龙点睛”的活动效果。教师总结既是对初中生认知思维、探究成果与集体智慧的汇总,又是教师智慧与初中生认知思维的有机融合,能够整合出数学课堂上的最大探究收获。如初中生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不陌生,在小学阶段就探究过正方形与长方形。因此,教师在总结“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从正方形与长方形入手,一直总结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初中生系统展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角、边、对角线、对称性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此帮助初中生获得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全面掌握。综上所述,教师以“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为初中生的数学认知、合作探究实施分层教学,为数学课堂提供设计性、探究性、趣味性与实效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能够为初中生创设一系列难度小、跨度小、深度小的体系化认知任务,在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中真正成为课堂认知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碧禅.初中数学实现分层教学指导的有效方法[J].天津教育,2021(15):24-25.

[2]陈进来.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J].福建中学数学,2021(2):16-19.

作者:李新文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