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提升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提升探讨

摘要: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严重地影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高校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有重要的导向、规范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和引领作用,对于高校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即教师的职业道德[1]。道德分意识、行为、结果三个层面。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行为的示范性、结果的深远性构成了师德三个主要方面。所有教师都应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能去触碰它的底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示范和榜样作用,对学生的言行产生久远的影响,教师优良的道德行为结果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2]。俗话说,行有行规,各行各业都有业内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即职业道德。师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相较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教师不仅教书还承担着育人的特殊使命。因此,师德不仅是教师在“教书”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而且在非“教书”的日常生活中也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起到身正为范的引领作用。“教师从三个方面扮演着道德代言人和道德教育者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诚实、公平竞争、替他人着想、宽容和共享等品质。[3]”这是美国学者芬斯特马赫曾对教师的师德的描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以身作则,不仅在教学中,也在生活中,如果把教学和生活完全割裂开来,教学中和生活中的教师完全是两面的,甚至表里不一的,这样的教师既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也不会从他那里学到真东西。高校教师是在高等教育战线工作的教师,由于面对受教育群体是完成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学生,是公民,是法律层面的成年人。相较于中小学等其他教师群体,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职业群体,高校教师的师德是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在高校教师的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的师德风范还是好的,但部分教师存在下几个方面的师德问题[4]:

一、政治信念不坚定

爱国是师德的首先项内容。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阶段,也是社会巨变的时代,现实中很多现象和理想、理论中脱节,有很多令学生感到困惑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在茫然和无措中希望有人给与帮助和思想上的引领。此时如果教师能以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客观而不偏激的理性给学生分析现象的本质、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将会给学生很好的影响。但部分教师由于个人原因而消极动摇、政治信念不够坚定,或者有些教师政策解读水平低,理解偏差,不仅未能给学生释疑解惑,反而以自身狭隘的理解和偏颇的言论误导学生。还有个别教师把社会上或网络中流传的坊间传闻、甚至是不正确的言论当作前卫观点传递给学生,或者把西方一些未经甄别的、貌似先进的,实际是落后的、甚至错误的思想介绍给学生。

二、缺乏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但是有些高校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不喜欢、甚至看不上教师职业,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每次上课都是应付、混日子;把个人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热衷于搞副业,不关心教学。对教师必须所传的道、授的业、解的惑,缺乏足够的储备,缺乏上进心,不积极学习。传道、授业、解惑等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一样的,虽然教师有一定的积累,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权威、专业优势相比过去,没有那么明显,甚至于在新技能的获取上还不如学生。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技能远远不够用了,教师必须在专业领域内持续不间断学习,紧跟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才能在学生面前有底气,不心虚,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三、不能为人师表

何为师范?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一直以来都是对老师的要求。对学生、对青年的教育应进行引导和教育,但不能仅靠语言上的说教来能实现,而是需要教师的身体力行来熏陶。需要通过教师的“范”,在日常活动中通过以身作则,用自身良好的素质来影响和感化学生,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引领学生,达到塑造学生良好内在素质的目的。但有些教师做不到,个别教师自身不尊重自己的职业,在日常行为上缺乏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上课迟到、接电话、讲粗话,考试时对作弊学生的行为放之任之,不公平。当然,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人,但在学生中的影响很不好,甚至是恶劣的。

四、育人观念不足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和德育教育相伴而行。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要爱学生,令学生感受到被爱,学生才能爱老师、信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爱是一剂暖药,给与学生的爱越多,教育的效果越好,成效也越明显。学生都是有感情的,虽然进入大学了,也成人了,法律上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但之前大都从未离开过家。远离家乡和家人,在体验了高校的新鲜感后,学生会渐渐感到寂寞、困惑、迷茫,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重视、渴望和老师沟通交流、渴望被引领。然而与高中不同,高校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较少。高校扩招后,各地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普遍在郊区、大学城建有新校区,而教师大多居住在老校区,每日赶班车去新校区上课,下课后即刻匆忙赶班车返城。在新校区,学生既感受不到学校厚重历史的氛围,也感受不到中学老师那样的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问题常常无处诉求,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与教师联系,教师的育人职责没有很好地完成。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事关个人形象,同时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有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社会对高校的评价,还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呢?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意义,是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在社会主义价值认识方面取得的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既来源于社会主义本身的价值内涵,也来源于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升教师道德素养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6]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师伦理规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11年底颁布,该规范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道德原则、职业行为等做了统一标准。对高校教师言行的引导和规范的加强,有利于高校教师提升道德素养,端正工作态度、把完善自我与教书育人有机统一起来,对教师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坚持以本为本,建立系统的、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教师道德伦理规范。规范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定的各项条款和要求等更具价值观、世界观的引领性,更易落地实施。高校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下,对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的相关培训。引经据典、从实际出发,深刻阐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意义、基本要素和实践途径,帮助教师深度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教育培训,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认同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道德伦理规范和准则的认同感。通过培训和要求,引导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行为规范外化于日常实践的行动中,提升道德修养,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习惯。引导教师慎思笃行,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日常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师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在日常和学生的教学相处中,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规范行为,促进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的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田建光.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3(6):166-16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6.

[3]顾航宇.教师师德行为与学生内在素质塑造[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110-112.

[4]蒋桂芳.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3):97-98.

[5]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7(2):14-19.

作者:扈本荃 张宇洁 徐玥 高苏亚 张韫 单位:西安医学院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