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有效地落实了课改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也能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深入探究、主动思考交流中形成积极的生物学习态度。本文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对探究性教学的应用进行论述,以确保广大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能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究中形成基本的生物学科素养。但是,从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是以简单说教的方法来开授新课,使得很多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生物课,导致很多教学活动的组织都难以实施,严重影响了生物课程价值的实现。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在改变现状的基础上,将探究性教学方法有效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之中,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本文以探究性教学法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节课的应用为例进行论述,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形成基本的生物素养。

一、导入探究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是不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的,甚至很多时候课堂是没有这一部分的。所以,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也为了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我们可以借助探究式导入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时,我选择了探究式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的几个问题,为本次实验的顺利开展做好开端工作。具体的探究问题如下:(1)思考: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思考:实验步骤该如何设计?(3)思考:实验药品中为什么选择20%的肝脏研磨液?……在实验之前,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的问题,并通过先明确问题的答案来确保本次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这样的问题导入直奔主题,不仅有助于实验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高效生物课堂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难点探究

对于实验教学来说,传统的难点突破方式就是教师对难点进行反复强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这种突破的方法太浪费时间,而且学生还容易遗忘。所以,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过程中,我选择了自主实验探究问题的方式。在明确了上述的几个问题之后,我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并鼓励各小组自主借助“量筒、试管、滴管、试管架、大烧杯、三脚架”等这节课需要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设置试管1,这一试管的作用是什么?(2)按照教材实验来说,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3)3号和4号试管未经加热,也产生了大量的实验气泡,这说明什么?……鼓励学生一边探究,一边进行实验思考,以此来帮助学生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明确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度是不同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中清楚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可见,在学生实验探究以及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完成本次实验的教学目的,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酶的本质和作用,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生物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在重难点突破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作用,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主体作用,要确保学生在养成探究学习习惯的同时,基本的实验素养也得到提升。

三、习题探究

习题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所以,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一实验的教学时,我们除了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掌握知识,还要借助相关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而达到知识灵活应用的目的。因此,为了夯实基础,在本次实验结束之后,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练习题进行了探究交流,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滴入过氧化氢酶的试管内()A.产生的气泡多,卫生香燃烧得不猛烈B.产生的气泡少,卫生香燃烧得不猛烈C.产生的气泡多,卫生香燃烧得猛烈D.产生的气泡少,卫生香燃烧得猛烈……要求学生尝试着用自己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解答,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也能让学生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夯实基础,巩固所学知识,进而真正构建出高效率的生物课堂。总之,生物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构建探究式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有助于学生基本生物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知识探究与思考交流中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学周刊,2016(25).

[2]陆晓梅.合作探究学习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

作者:范朝宽 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