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感恩教育论文

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感恩教育论文

一、新形势下民办高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缩小了感恩教育的空间

一方面,海量数据的产生、传播和存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开拓了民办高职生的视野,也使民办高职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有利于激活民办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网络教育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不可控性,使网络上大量不健康的负面信息堆积和传播,民办高职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造成信息混杂和观念混乱,使其价值理念多元化,价值标准相对化,从而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不良思想,对思想道德建设十分不利。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民办高职生中90%以上浏览过“网络黄潮”、“色情文化”等不文明的网络信息;54%曾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的现象。许多民办高职生通过网络学会的不是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而是如何追名逐利、满足私欲。有些人长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与同学、老师、亲人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人际交往不断减少,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45.9%的民办高职生放假在家都把时间花在上网、QQ、微信、游戏上面,缺少与父母、亲朋好友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亲情丢失和感情淡漠,客观上也促使了部分学生的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行为,从而在无形之中压缩了感恩教育的空间。

(二)以“隔代教育”为典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弱化了感恩教育的实效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弱化了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实效性。调查中了解到,有95%的受访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80.6%的家庭是三代同堂,60.7%的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多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把孙子(女)当成家庭生命的延伸,寄予“传宗接代”的厚望,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在访谈中,很多家长谈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做不了主,一切由爷爷奶奶说了算。甚至当孩子做错事情,父母进行批评教育时,也会因爷爷奶奶的无原则袒护而不了了之。常此以往,形成家庭德育教育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在城市家庭中,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认为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缺乏感恩类的情感体验,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 特别缺乏人际感恩和逆境感恩。另一方面,在农村家庭中,多数大学生从小成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亲情淡漠,对父母的正面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根本不对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情。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也使他们成了不会感动、不愿感谢的“冷漠一代”。此外,家庭中缺乏“和谐教育”也是造成高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如父母与祖辈之间关系不融洽;父母之间感情淡漠、经常吵架;父母离异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生,使他们难以与人相处、沟通、协调,不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

(三)民办高职院校“重专业、轻素质”教育理念的偏差,影响了感恩品质的培养

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人类生活中的肆意渗透,一方面淡化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民办高职院校功利主义教育实践的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感恩教育的呼声。民办高职院校虽然也和多数公办院校一样,倡导“厚德精技”、“德育先行”,但其“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模式和性质决定了多数民办高校在落实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衡量学校办学资质的硬性指标上,关心最多的是招生和就业出路问题,道德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同时,受“重专业、轻素质”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机制不健全甚至缺乏,致使德育工作随意性较大,感恩教育内容偏离社会生活,缺乏具体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采取灌输式、说教式的显性德育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对感恩教育的考核评价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考核体系,致使感恩教育成果表面化,以及感恩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相脱节,知行不一,弱化了感恩教育的实效。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如何融入感恩教育

(一)合理设置感恩教育内容,使感恩教育课程化

感恩教育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以知荣明耻、人际感恩为切入点,把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一重要的德育教育平台,在学科教学中将感恩教育课程化,合理设置感恩教育的专题内容,并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知恩图报”及“施恩不图报”的感恩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感恩情感,学会正确的报恩方法,并最终成为一名“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的这一养成性特点决定了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扬弃。感恩课不能上一个专题或搞一次活动了事,应将其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分学期贯穿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从大一到大三的“全程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大学一年级,树立感恩认知。如可以通过思政课上讲述身边的感恩故事、算一笔大学账、写一封家书等形式来开展感恩认知教育,让民办高职生做到知恩识恩。大学二年级,培养感恩情感。如通过开展“感动校园十佳孝星”“大学生孝文化节”、争当“好公民、好儿女、好学生”等感恩实践活动,营造感恩氛围,培养感恩情感。大学三年级,塑造感恩人格。如通过开展毕业生系列离校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感恩情怀。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通过一贯的、专门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感恩教育,逐步培养高职生的感恩情感,完善高职生的感恩人格,以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实现让学生“思想上有感悟、心灵上有触动、行动中有体现”的感恩教育目标。

(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拓宽感恩教育的途径

民办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多以思政课课堂上正面灌输的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相对缺乏。这种以感恩理论的宣传和强制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极易让民办高职生形成思想上的排斥和抵制,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教育方式上要突破原有的以课堂讲授和灌输为主的显性教育模式,采取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化”教育。通过“心灵教育”和“感性教育”来调动民办高职生感恩行动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感恩行动真正成为自觉自愿而非外部强压下的行为,促进感恩教育由“教化”向“内化”的转变。

1.以融入为基础,创设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良好的感恩环境对大学生感恩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利用好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优势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民办高职生的心灵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染,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民办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据现实可提供的条件(如师资力量、社会支持、经费保障等),积极创新感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改革感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融入为基础,把课堂上的显性教育和课堂外的隐性教育相结合,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教学体系,让感恩文化在校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落地生根。如可以联合校团委、学生处等力量积极开展“孝文化节”活动,通过课堂上对儒家感恩思想和中华传统孝文化的扬弃,对社会上不良现象和网络中的负面信息进行正确的批判和引导,对身边感恩感人事件的及时颂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课堂外组织学生观看以感恩为主题的电影,让学生发表感恩宣言、撰写感恩家书,举行感恩征文比赛,制作感恩卡,开展“感恩主题班会”,举办感恩小品、感恩话剧、感恩故事演讲比赛,制作班级感恩墙、校园感恩文化宣传栏;校园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家庭敬老日”、“社区感恩践行”等一系列活动,让感恩文化融入整个校园、整个社区甚至整个社会,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知它、时时领悟它,引发大学生的认同共鸣,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搭建家校共同教育的桥梁

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家、校教育的严重脱节是造成民办高职生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打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盲区,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的桥梁,使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感恩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价值观类教育课程,也应抛弃“以教师为本位,学围绕教转;以教案为本位,上课为全封闭的课堂教学过程;以书本为本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创新感恩形式,强化感恩行为,集学校、家庭、社会力量于一体,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拓宽感恩教育的途径,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能够报恩于行。如在开展“亲情账•两地书•话人生”主题教育活动、“感动校园十佳孝星”“大学生孝文化节”、争当“好公民、好儿女、好学生”等感恩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积极创设条件让家长参与其中,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感恩互动,在培养学生感恩情感的同时,也教导家长运用正确的内容和方法来教育子女。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挥合力,形成相互补充、配合的系统网络,才能真正把民办高职生的感恩教育落到实处。3.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教育,实现德育的润物无声社会实践是对民办高职生进行人际感恩教育和挫折感恩教育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升华提供新的平台。各民办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拓宽感恩教育的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感恩教育还原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如思政课教师可以给家长布置“家庭作业”并量化考核指标,要求家长让大学生分担家务,或者利用节假日时间带大学生到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参加劳动实践,加强对大学生的人际感恩和挫折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感恩善举凝聚而成的。也可以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国家、社会、他人、大自然等对自己的给予和付出,并最终能够报恩于行,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对他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识恩、报恩的能力。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感恩教育考核体系

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虽有进行显性感恩教育和适当的隐性感恩教育,但往往是“头重脚轻”,缺乏规范的考评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方法,多数思政课教师对感恩课程的评价具有主观随意性,影响了感恩教育的实效。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同其他学科一样,建立起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诚信指标和感恩评价体系,制定符合学情的科学的考评方式,定期对民办高职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开展信用评价,全面分析学生的诚信素质和水平,以保证感恩教育的最佳学习效果。

作者:张琴 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