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论述(6篇)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述(6篇)

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的一种大智慧!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直接体现。笔者在工作中体会到,现在的学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他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他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他们有关爱之恩。

一、小学生缺少感恩教育的原因

1、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最无私和博大的,他们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孩子过的好,父母甘愿付出一切。从而养成了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使孩子对父母的爱已经麻木了,也使他们漠视亲情、缺少爱心、缺乏责任感等。在高度重视精神文明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知恩图报,从小培养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2、学校教育方面

近几年来,在高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却仍旧以学生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生、学校的优劣,所以,教学远远重于育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教育本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却很难实质性地进入教育教学范围,这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使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另外,德育教师不但数量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德育成了喊喊口号。

3、社会方面的不良影响

在西方国家,无论贫富贵贱的孩子,在年满18岁后,都是以向父母伸手要钱为耻,而中国的学校和社会却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独立机会,使得学生向父母伸手当作“理所应当”,感恩无从谈起。另外,由于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自私与自利的贪婪,使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状态,从而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吞食着人们的良知,给小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样的环境肯定是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二、加强感恩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成绩评价体系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品德和推行德育的业绩纳入考核体系,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评价,在德育工作中,确立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

2、改善育人环境,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

教育环境包含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三个层面,而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了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它对小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而缺少对教育对象起码的理解、平等、宽容是德育的一个盲点,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平等、宽容,确立师生的平等关系,而不是命令和服从,才能让小学生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才有教育环境作为基础。

3、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习一些诗文名篇,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历史由来、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给徐特立老师的一封信》、元帅的《我的母亲》……这些篇章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范文,结合古今感恩教育的例文,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形式多变、内容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

在学校教育学生不乱仍纸张、果皮……,了解值周生的辛勤劳动;刻苦学习,认真完成作业,积极进取,戒骄戒躁,报答师恩;不乱花钱,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报答父母之恩……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能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以各种感恩故事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拨动学生的心弦,逐步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并成功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

4、在社会上开展感恩教育,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

(1)重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方位的工作体系。

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念和文化差异都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因而,感恩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情。事实上,仅靠学校来教育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全社会应该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教育工作,积极形成合力,努力形成一个校内外协调一致,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工作网络模式,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环境。

(2)注重建立学生自律和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

广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有时被管理的对象。学校对学生加强管理既是教育规律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帮助学生形成自律和他律、激励与约束长效心理机制的过程中,着眼点要与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发挥广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他们的自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促进他们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形成推广合力。

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等部门应牵头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感恩教育的引导。各职能部门要联合行动,把感恩教育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感恩教育的范围,使感恩教育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各单位及社会团体、厂矿、企业更要加大感恩教育的引导,形成“感恩”的社会氛围,在文明中创建和谐。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感恩收获恩泽,让我们心存感恩,一起感恩,感恩的人才会欣赏到人生路上最美丽的风景。

第二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培养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的、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活动,使感恩意识和行为成为受教育者个人的稳定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

一、感恩教育,需要让学生明事理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年纪小,凡事替孩子包办,无条件的给予,从而养成了小孩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知一味地索取。父母不重视小孩独立能力的培养,更疏忽小孩回报意识、感恩意识的培养,导致他们习以为常地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现在谈到父母的爱,都认为是无私的、伟大的、不图回报的,颂赞父母的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事实上,父母的爱的确无私、伟大,值得讴歌,但我们是不是有意或无意中淡化了回报意味。甚至有些家长说,我们两个有社保,将来不要小孩负担,不要小孩回报什么,虽然说的可能是事实,但却淡化了子女的回报意识教育,没有使其养成感恩意识。有许多子女对父母、长辈的辛劳和付出麻木不仁,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置若罔闻,导致我们的教育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因此,学校要把感恩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切实制定可行计划,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事理,从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实施感恩。还可以利用晨间谈话以及国旗下的讲话时间,给学生讲感恩故事;班会课时间召开《感恩在我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主题班会;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创办“感恩小报”;开展“感恩”主题模拟法庭活动……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感恩意识深入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二、感恩教育,需要营造感恩氛围

1. 通过翻阅书籍或网络搜索,寻找与“感恩”相关的句子,然后在晨会课或者班会课上朗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找寻“感恩”句子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朗读时,带着感情,让每一段感恩的语句,听起来就好像一颗颗种子已播撒进了他们心灵中那片神奇的土地,遇到雨露,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 收集“感恩”故事。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在班级中宣扬“感恩”,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知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陌生人的关爱,由心底发出感慨,由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舍弃以自我为中心,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艰辛,体味人生的冷暖,感受浓浓的亲情。

3. 布置写一封感恩的信。由于学生在写感恩信时,首先触动的是自己的心灵,因此字里行间必定蓄满了久藏于心底的那份真挚之情和对父母的无比感激。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情真意切,让人读来,泪光莹莹,难以忘怀。

4. 为父母减负,在家中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在特定的节日里(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除夕日),送上自己真挚的话语:“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为我做的一切,请接受我最诚挚的礼物(用积攒的零花钱,给爸爸妈妈买一个小礼物……)。”

5. 经常问候,让工作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中,便能从自己孩子口中,听到最舒心的话语,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同时,忘却一天的疲累和烦恼。

三、感恩教育,需要建立评价激励

学校要建立评价机制,以此调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的热情,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意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养成,营造校园浓浓的大德育教育氛围。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班级情况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感恩”教育评价标准,每学期进行两次评价,学期结束对积极参与“感恩”活动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

四、感恩教育,需要教师以身作则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儿童时期,您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他(她)就会长成什么样的“苗”。因此,趁孩子尚未成型之前要为他们的将来塑造一个良性的“自我”。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要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从书本中获得,必须从师长处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到以学生为本,既教育引导学生,又帮助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教师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第三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摘要】目前,多数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通过系列活动教给学生一些感恩的方法:留心观察、主动交流、体验持家、点滴回报。

【关键词】感恩教育;观察;交流;体验

笔者从教二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从感恩教育着手,让孩子感悟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该感谢父母;老师带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应该感谢老师;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土、壮丽的河山,让我们感到温暖,我们应该感谢祖国;朋友让我们体会到友情的温暖,我们应该感谢朋友……很多时候,我们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衣食无忧,自己的要求大多会被满足,但他们却感觉不到幸福。重索取轻付出,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很少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许多孩子变得冷漠、自私,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回馈,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父母认为“分数高于一切”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父母希望孩子上一所好大学,毕业后有一份舒适的工作,他们从孩子上小学便开始抓成绩,重分数,只要孩子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绩,父母便认为孩子是最让他们省心的。因此,为了孩子能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于是重点高中校园旁,多少陪读父母的身影让人慨叹“可怜天下父母心”。另外,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所有家长都在关注孩子,孩子是家庭的焦点。孩子的事就是整个家庭的事,对于孩子的要求会无条件满足,大人时时想着如何取悦孩子。时间一长,孩子便会萌生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我“指挥”父母,他们不仅甘心情愿,而且乐此不疲。孩子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都被家长忽略了。所以,孩子虽被百般宠爱,却无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行为都无可厚非,承受不了一点儿委屈,经历不起一点儿挫折。

二 “金钱至上”侵蚀了孩子的思想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悄悄潜入了校园这片净土,同学之间比谁过生日送的礼物贵重,谁身上穿的名牌多,谁家父母开着豪车。提起谁家家境富裕,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羡慕、向往之情。许多孩子认为父母生他养他,就应让他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不理会自己提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超出了父母的承受能力。他们认为父母不是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是不想满足。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孩子不懂回馈父母,反而埋怨自己的父母。另外,受功利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变得自私自利,有好东西不愿与人分享。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在想,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应该有丰富的情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能够与同伴和睦相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们工作的对象会变成冷冰冰的“机器”,亲情不能流失,亲情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我认为学校应把感恩教育作为校本课程,通过一系列活动教会学生一些感恩的方法。

三 教会学生感恩的方法

第一,留心身边的爱。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开始观察:早上谁第一个起床,晚上谁睡觉最晚;上学前妈妈会叮嘱你什么,放学后谁准时在路口等着你;下雨了,谁给你送雨伞;生病了,谁最着急……翻看家里的相册,你发现了什么?时光流逝,你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今天,父母操心、受累,却从未提起。当你留心身边这些被自己漠视的爱,心中有何感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你会发现自己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

第二,主动与父母交流。父母与子女在认识问题上常有分歧,主要是沟通较少。教师可以借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布置此类亲情作业,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亲手做一张贺卡,为父母做一点家务。平时主动了解父母的爱好,了解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的付出等,真正体会“骨肉之情,痛痒相关”。

第三,切身体验持家不易。利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与父母换角色,安排一天的开销,自己安排家务,让学生真正明白正是无数个平凡的“今天”组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从而体会父母持家不易,自己长大成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含辛茹苦,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四,点点滴滴来回报。《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被千古传诵,父母的爱,子女永远报答不了,父母也永远不求回报,但做子女的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力所能及地去回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星期天帮妈妈洗洗碗,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记住父母的生日,生日当天给父母一个小惊喜;适当的时候到父母工作的地方看一看,顺便带上一份小礼物等。另外,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努力取得好成绩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让亲情教育落到实处,取得最佳效果。教师还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完成亲情作业的情况,并表扬做得好的孩子,让他们起到榜样带头作用。

感恩教育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又怎能漠视人世间这种最美好的情感?

第四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策略

把感恩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和载体,扎实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心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通过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操持家庭的劳苦,逐步形成“感恩”的思想。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学生那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实现:

一、重视家庭感恩教育

家长应以正确的标准评价孩子。成绩好坏不是判断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孩子不应只追求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孩子以感恩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孩子不应一味溺爱、有求必应,这样只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会顾及他人;只重视知识水平的提高,缺失道德修养。要注意培养孩子孝顺父母的好习惯。比如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帮他们拿鞋子,倒杯热气腾腾的茶;在他们累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大人在烧菜时,及时地送上碗碟等。

二、注重感恩实践培养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弘扬感恩美德,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制定了开展孝敬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宣传发动,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感恩实践活动,开展感恩图片展、办手抄报、举行少先队活动、编印下发校本教材等多方式多渠道宣传感恩美德,共同营造感恩教育活动氛围。在具体实施阶段,通过印发感恩实践活动记录表,同时要做好学生假期的感恩教育组织指导工作,教育指导学生摆正思想积极参与;引导家长严肃认真对待本次活动,督促和鼓励孩子感恩美德,不断进步,争取先进,对孩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总结表彰阶段,通过评选感恩之星,评选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感恩班集体,开展感恩征文评选活动,注重在活动中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运用典型,推进感恩教育深入扎实地开展。

三、活动引领,奠定基础

为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学校品位,引导师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全体学生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体会读书的乐趣,领悟读书的真谛,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确立了“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念,以读书育人格”的读书总目标,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读书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使读书活动成为促进感恩教育的基础工程。与养成教育结合,在诵读《弟子规》时,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与开展德育活动结合,通过开展讲《弟子规》故事比赛,交流诵读体会,办班级手抄报,讲自己的变化,讲身边的好人好事等,达到《弟子规》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即“孝”就是感恩。

1. 召开“感恩父母”主题中队会,还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感恩书法展、手抄报展、心得体会、好词佳句展,演讲比赛,故事比赛等活动,丰富了读书活动。

2. 开展感恩主题读书活动。开展了诵读《弟子规》、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与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诚信教育、廉洁教育、感恩教育融为一体,开展了“践行《弟子规》,拥有感恩心”展演活动。在展演活动中,学生们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通过集体吟诵、舞蹈、情景剧、快板等,使全体师生感受到了诵读经典的无穷魅力,为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召开感恩成果汇报会。为总结“感恩教育活动”经验,召开了“感恩伴成长”阶段性成果展示汇报会,同学们在汇报会上总结了在“感恩活动”中的做法,表达在感恩活动中的收获与快乐。

四、家校共建,沟通合作

当代社会,一个人是否能与人和谐相处,关系到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指数。家长是家庭氛围的主导力量,父母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为孩子学习、理解和处理情绪提供良好榜样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把每年的五月确立为感恩活动月,为展示同学们在感恩活动中的收获,学校定期开展感恩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参与亲子互动,参与孩子们的感恩活动,使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进步,增进了家校联系和互信。

五、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现在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加之家长为其代劳一切生活琐事,使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缺乏真实的了解和本质的认识;对父母付出的辛劳没有感恩意识,不知道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深陷困境的人需要帮助,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和学校有责任通过组织一些“走进慰问敬老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给孤老病残送爱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在家帮父母做家务,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伟大;增强学生的感恩社会、感恩家乡、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意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体会成长的感觉。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对人生、生活的态度,是一种人生信念,应该大力继承和发扬。以实际行动将感恩进行下去,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传递感恩正能量,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第五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让我们在教给孩子所有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

在西方,有一个节日是感恩节,是人们为感谢上帝而产生的。感恩节起源于美国,是美国法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而且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极为密切相关。

1620年,一些朝拜者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国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簸了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马莎塞州的普里茅斯登。在第一个冬天,很多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的人们在第一个春季开始了播种,整个夏天他都祈求风调雨顺,热切地盼望著秋天丰收的到,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都将取决于即将到的收成。后,庄稼获得了意外的丰收,所以大家决定要选一个日子来感谢上帝的恩典,于是就取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直到现在。

感恩节的故事中,人们为感谢上帝而产生了感恩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感谢上帝,而是要感谢身边的人,在身边寻找自己最想感谢的人。

那什么是感恩呢?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报恩则是一种责任感。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情感。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中国历来有感恩的传统,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发现很多的孩子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脆弱,敏感,任性。觉得父母为他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忘记了感恩,忘记了“谢谢”。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学生接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学校对他们的进行感恩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一、感恩教育从孩子身边开始

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抓住学生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情感的快乐。

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务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我们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他人关心和帮助了我们,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比如别的同学在你没有橡皮去擦写错的字时而借给你橡皮;帮你拾起掉在地上的一本书;帮你拿一下书包;传递一件东西;和你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这时你一定要发自内心地说声谢谢!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二、建立以感恩为主旋律的班级文化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孩子大把大把的浪费时粮食,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付出的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的是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所以,在学校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改变他们不良的思想意识,不良的行为习惯,让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遵守,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比如,我借助班会、晨会开展了多种形式多样感恩主题活动。借助“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我让大家选择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有的学生说母亲勤劳、善良,有的学生说能干、勇敢,有的学生说体贴、无微不至等等,在这些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中,包含着孩子们对母亲的爱。其实,活动的本身已经帮助孩子重拾了就在他们身边的最朴实的情感――母子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重温这种情感,唤醒孩子们那颗感恩父母的心。在生活里面我们要时时怀着感恩的心来对待身边的人,不仅仅是要用言语,也要用行动来表示我们的感恩之心。我们还可以利用节日充分地表达我们的感恩,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等。

三、让孩子们多学国悠久的文明史

其实,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经渗透着感恩教育,“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羊跪乳,鸦反哺”、“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等,在这些传统美德中渗透着感恩情怀。语文课上就有很多很好的感恩教材,让学生多读,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也可以很好地熏陶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还应该教育他们要心怀祖国,懂得感恩社会和整个民族。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让他们知道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和不断努力,等到将来学有所成,才能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让我们在教给孩子所有技能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唱这样一首歌,让他们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第六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当今的市场经济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感恩出现了异常的淡化,特别是新一代的孩子们更加缺乏感恩的意识,凡事不知回报,不懂对祖国、父母和师长的感恩,由此令人担心担忧啊。所以,要完善感恩教育,要把感恩呼唤回来,将人间的美好真情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孩子们的心灵里,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关键词:小学教育;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它标志着我们的伟大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的民族。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感恩则出现了异常的淡化,特别是新一代的孩子们更加缺乏感恩的意识,凡事不知回报,不懂对祖国、父母和师长的感恩,由此令人担心担忧啊。我们要完善感恩教育,要把感恩呼唤回来,将人间的美好真情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孩子们的心灵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一、提高感恩教育意识

要想让学生感恩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在思想上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让孩子们有感恩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了解一些感恩的内容,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感恩,感恩的意义和重要性,应该怎么去回报他人等。教师要把那些身边的、触手可及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让他们从内心而感动。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认识才能提高,才能去实施以行动。

二、感恩父母与老师

父母是世界上值得最崇敬的人,一个人没有对父母的爱,就很难谈得上对他人、对祖国的爱。因此,我们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从爱父母做起,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爱父母的活动,比如,在三八妇女节进行“给妈妈洗脚”的感恩活动,从而感到给伟大母亲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更加使学生感受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能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行为。然后在教师节开展“感恩老师”的活动,可以为老师制作贺卡,让学生写上对老师最想说的心里话,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敬爱和衷心的祝福,寄意浓浓的师生爱。让学生懂得老师的劳动付出是以无代价的奉献精神所体现,加深师生情的深化,更加使学生懂得感恩。

三、感恩祖国和人民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生感恩的最高升华,它能真正体现着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此,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开展各种爱国的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向革命先辈们学习,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学习好文化课知识。十一国庆节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今昔变化,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感恩祖国和人民,从而激发学生更加为祖国的建设好好学习,还可以在其他的节日进行相应的感恩教育,我们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不失时机的教育。

总之,感恩教育是一个持久而又在实践活动中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行的实施方式。我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时时刻刻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理想接班人。

参考文献: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