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课堂多媒体教学模式探讨

职业院校课堂多媒体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课堂是教学工作的前沿和主阵地,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最终效果。课程改革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而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课堂及教学质量上。因此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的模式、过程和结果上去分析寻找课程改革的起因、关键点,从而找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模式;思路

1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职业院校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多数学生高考成绩较低,这部分学生因初中基础知识太差,不爱学习或不会学习。因此,课程改革应着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推进改革,构建有效的课堂作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加以全力推进,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永恒的追求和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素养的关键。

2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

2.1实现资源全方位共享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教学中的时空限制,使教学资源得到全方位的共享,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知识体系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依此规划自己所需学习的知识及进度,自主选取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我评估学习的效果。

2.2促进师生、生生交流协作

课堂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而且有许多的内容要进行传授和讲解,因此对教学内容中的有些难点、疑点无法进行深入学习探讨,生生、师生之间也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而多媒体教学恰恰能够消除课堂教学的缺陷,学生会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协作交流工具进行具有主动意识的探索性学习。

2.3培养协作学习的能力

协作学习是将老师、学生置于同一个问题下,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比如兴趣小组、各种研讨团体、团体辩论会及网络小组等,在协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探究学习中获取的各种信息知识与他人进行资源的共享,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2.4便于开展自主学习及学习后的评价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旁启发、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运用探究的方法和多种媒体技术,自主学习,达到自主消除疑问,将新知识更好的理解及应用的目的。

3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3.1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学活动能否能达到期望的效果,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直接的关系。教学改革正在步步深入,课堂实践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新发展迫切要求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只有教学理念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理论才会逐步改变,以此衍生的教学行为也会发生本质的改变。

3.2深入研究教案及授课内容,因材施教

所有探究活动的开展都是依托教材、学生自身能力特点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来进行,探究活动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的有计划进行。探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主要的关键点,切记不可多而杂,偏离基本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提供给学生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

3.3拓宽学生学习探究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权参与探究的整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完成探究活动,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经常对学生的探究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2]。

3.4建立探究活动的评价体系

探究活动的有效与否,关键是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不能简单的以考试成绩为准,要更加富有激励性,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要能充分衡量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探究水平以及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表现[3]。

4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4.1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学生一定要有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不能存在惰性心理,认为有了教师的教授就完全放弃自身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意境和学习的空间,有效的利用身边的资源,敢于质疑、积极思索、分析、探究及处理问题[4]。

4.2学生的主体意识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会自我学习、学会应用各种资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知识,自己才会更加的记忆犹新,才能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就感。

5结束语

在探究式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面对诸多的疑难问题,毕竟各个人的思维模式及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要想更好的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与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培训力度一定要加大,这种培训不仅仅包括媒体的应用技术,更要涵盖对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引导。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3):6-12.

[2]戴文萍.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3):82-84.

[3]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张振远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