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影响因素

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影响因素

【摘要】在新的教育体系的改革之下,要求学生不仅学习、理解高考的知识,还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因此,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提高,并且制定了新的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于地理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加强了高中地理问题情境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连接,在这些新的改动的计划目标之上,本文将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新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定义已经是越来越高。现在的高中教学,尤其是侧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地理学科,对于高中生的地理思维和相关应用能力的要求培养也在不断地提高,以增强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灵活变通和处理能力。因此,分析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影响因素就变得十分重要。

1.高中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知识迁移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一种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处理新问题的能力。本文所提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则是更多对于地理知识的合理利用,包括对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一些知识的自主探究,对新型问题的预判以及对于地理问题的处理能力。学会知识迁移能力,能够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或者题海战术等低效的学习模式,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有效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地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发现地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联想能力,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进一步增强高中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以及明确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使得学习与生活有序、合理地实现衔接。

2.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1学生因素

(1)学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框架,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当于他们学习的“目录”,类似于思维导图。比如,在提及地表形态的时候就分成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而内力作用还分成三种,分别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那么剩下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就是外力作用,这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着山河的形成与河流的发育。如此便是地表形态的塑造内部知识的关联知识体系。这样的总结和归纳,能够使得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链接起来,体现了知识的完整性,能够利于高中生理解和发掘地理知识的内在意义,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并且从中有所收获,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语文中有一种修饰手法,叫类比推理,也可以将其运用在地理的学习中。类比推理能力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能力,它需要在类比推理之前,对于知识有一定的辨析能力和扫除干扰、查看本质的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做到这些,则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产生错误的归纳,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地表形态的变化,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就需要结合实例,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学生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高中生在学习上通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它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固有的方法、思维去分析问题,一旦遇到相似的情况,很可能不会再深入仔细地探究而是笼统地运用老方法,一旦在初始的情况判定上出现差错或者遇到陷阱就会对后续结果产生不利影响。虽然适当地应用思维定势,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在针对新的教育大纲的要求之下,更多的则是侧重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拒绝固化思维。

(4)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知识的保障,同样也是知识迁移能力运用的基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老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那么他在做题以及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时,就会更加愿意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知识迁移能力,减少错误的出现,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增强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讲解区时和地方时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吸收老师所讲的东西相邻的时区的时间差别。东边相邻的时区总比你所在的时区早一个小时,比如,北京在东八区,现在是下午5点,东京在东九区,早一个小时,就是18点了。所以是东边的时区加。同理,西边的比你所在的时区晚一个小时,所以减一下。故而有东加西减的说法。特别注意的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算法就不能这样算了,日界线西边比东边早1天的这个问题。老师在测试的时候再出一个“东京时间为15时,北京时间为多少?”的问题,仍然有很多同学出错,就是他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没有发挥好知识迁移能力。也可以通过编顺口溜、联想、列表、画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将地球的表面积联想记忆为:从卫星图上看,地球像是披了一件有污点(5.1亿平方公里)的衣服。

2.2教师因素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水平是影响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迁移能力运用的又一大因素。如果老师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则不能对培养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专研本学科知识,不断学习各科知识,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解读视角。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要拒绝“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运用合理的技巧和方法去教授地理知识内容,还可以引入当下的时事热点。如在教授“水土流失的防治”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自己家乡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达到地理教学目标。最后,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训练高中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或者作业,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内化课堂上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本文的分析可知,现在的教育体系针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些一系列的政策和社会现象的变革体现了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给予了更高的重视。诚然,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不是孤立进行的,它需要老师、学生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氛围,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希宁.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论丛,2017(4):122-124.

[2]申雪.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8):227-228.

[3]李中宝.高中地理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应用探析[J].华夏教师,2018(10).

[4]王春婷.基于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的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5]周杰.高中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J].内蒙古教育,2017.

作者:何吉民 单位:甘肃定西岷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