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师生关系

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师生关系

【摘要】职业院校中德育课程的师生关系存在着交往日益疏远化、教学关系扭曲化、矛盾多元化等问题。改善措施主要是:树立教师权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传播知识实现学生的“社会化”;深化教学内容;通过民主、平等交流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师生关系;重要性;存在问题;改善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为了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越来越注重提高各自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因此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较之别国则显得难度较大。因此,面对我国人口众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我国加大了对职业院校的经济投入,目的则是在于实现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和全面提高,而德育课程作为其基础课程,重要性日益凸显。国民素质的提高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促进创新型、创业型社会的建设。而在发挥德育课程将我国的劳动力由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的作用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对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掌控者。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参与,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促进教育活动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实现自身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实现二者的和谐就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点。职业教育院校因为师生自身的特殊学情又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职业院校的学生学情分析

我们都知道,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15、16~22、23岁的青少年,他们具有青少年的一般特质:首先,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够认真思考、判断和处理自己身边的问题。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开始对老师和家长的正当干涉形成反感,进而形成抵制;其次,青少年由于面对身体的急剧发育、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其情绪容易产生巨大波动;最后,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而且渐渐形成了个人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但又由于意志力不够坚定,又极易悲观和妥协。但是,由于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使得学生认为:首先,在学校主要的任务是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为未来的工作打基础,因此各种能够实际增强动手能力的课程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作为职业院校的德育课程,再加上自身考查课的性质,使得学生十分忽视对该课程的学习;其次,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来自中、高考中实力较差的学生,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功感要少于同阶段的同龄的孩子,极易产生所谓的自卑感,再加上自身自律能力较差,使得德育课程更加难以得到重视;最后,家庭和社会的观念教育使得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理论不如早点步入社会来锻炼自己。学生认为自己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不论是学习还是社会实践,最终目的都是赚钱,而德育课作为基础考查课,难以产生任何直接的利益,因此学生对此长期忽视,这是造成德育课师生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师生关系现状

第一,师生交往日益疏远化。由于职业院校的师生往往各自为政,这就使得师生之间彼此疏远,缺乏认同。具体则表现在:由于职业院校中德育课属于考查课的范畴,再加上由于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每个德育老师要同时兼顾好几个班级,而德育课的课时安排较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学生上课才来,教师下课即走,师生之间的交流仅局限于课堂,师生之间了解很少,最为尴尬的就是师生“狭路相逢”,学生不是绕道而行,就是装着没看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也对学生所谓的“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教师的“苦口婆心”往往换来的是学生常说的“我爸妈都不管我,你为啥要管我呢?”,这就使得老师慢慢的习惯“听之任之”,感到心灰意冷。第二,教学关系扭曲化。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善,一些教育名词出现了扭曲化和扩大化的倾向。最为常见的就是“体罚”一词被过分扩大,教师的一些约束性的行为往往也被冠上体罚学生的帽子,这就使得老师出现了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学生的不合理行为听之任之。此外,由于素质教育的推广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使得老师在考核中学生评价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进而影响教师的切身利益。老师面对“不得体罚学生”和“学生喜欢”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讨好学生的倾向,因此,教师的教育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受欢迎,而对内容的要求不断弱化。第三,师生矛盾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教师往往使用稳定性较强的专业术语,而学生的语言方面则呈现出新潮但稳定性差的特征,由此引发师生冲突。其次,在课程设置中,课程的内容难免与学生的兴趣发生冲突。最后则体现在价值观念上。学生往往把社会的不好方面进行过分的夸大,进而影响自己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师生关系的建设意见

面对职业院校德育课程中出现的师生关系问题,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修正,具体为:第一,应该正视师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但是所谓的教师权威也应该给予树立。我们反对所谓的“一言堂”,但是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引导者,应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应该注重“度”的把握。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主要就是传播知识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因此,教师应该从德育课程自身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使得学生喜欢并接受,但要注意“受欢迎”并不等同于“迎合”。针对德育课程考查课的性质,应着重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的切身利益入手,使学生明白:德育课虽然是考查课,但是其理论的学习对他们有着基础理论意义。第三,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应该给予德育课充足的课时安排,真理的强化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重复。因此,充足的课时安排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一种重视感,而且教师通过内容的深化,使得学生逐步走进德育,接受并喜欢德育课程。第四,师生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信任。因此,教师应该以爱为起点,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以合作互助的方式建立彼此的信任,从而推动德育课程的顺利进行。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是21世纪院校改革发展的理想目标,而德育作为其基础工程作用更加明显。我们应该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师生关系,进而推动整个职业院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20.

[2]南京师大教育系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40.

[3]许高厚.现代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

[4]邵晓枫,廖其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9)47-50.

[5]王金云.论建构主义的师生角色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186.

[6]张彦君.师生关系的心理学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2)86-88.

[7]鲍聪.生存论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2005(3)71-73.

[8]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1)27-31.

作者:吕舒 施程文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