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德育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德育定位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理念中起着主导地位,是全体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信仰,更是必须掌握的精神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必须坚持传承与发展,紧密结合新时代,要面向新时代,领会新精神,明确新使命,把握新要求,将社会及人民群众对德育的新需求落地生根。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特色,将国家信仰和人民大众的信仰有机地融为一体。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校;德育;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理念中起着主导地位,是全体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信仰,更是必须掌握的精神武器。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1]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之凝练,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指引,亦可作为纲领中的纲领,保障高校德育工作建构的体系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突破口和落脚点,德是人才之灵魂,育好德才可能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基石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高校德育的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活的理论,是对世界和人生提出的真知灼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迪,汲取智慧和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发展,而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立足当前,展望未来,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都在迅速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亿万群众所掌握的精神武器,是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生命永续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予了正确的回答,真正发挥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且及大地丰富了德育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更是立德树人的基石,根基不稳则楼宇倾覆,育德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2]这一命题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指出明确的办学方向,那就是我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办学的思路与方向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二是要求我们的大学要彰显中国特色,要适应中国发展要求和世界进步趋势。大学教育只有植根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与中国文明的沃土之上,才能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相契合,才可能服务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高校德育承载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新时代“德”的全部内容,从系统论视角呈现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具体德行要求。高校的德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先行者和推动者,就应在系统建构育德工作中担当起责任,成为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价值引领的重要主体。只有在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推动下,深刻认识德育工作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高校德育工作才能自觉肩负起育人以得德行的这一责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急先锋,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履的实干家。

二、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必要性

高校德育不论是其理论依据还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措施经过专家学者的总结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在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诸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然而,高校德育要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实现新时代的高标准,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的体系中,不仅可以使优秀中华文明的精髓得以传承,更可以使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非常有必要。首先,高校德育的核心就是要为大学生提供正能量的精神食粮。“德”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到国家各级官员,小到父母兄弟姊妹,都有各自必须遵循的德行。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德”的养分,在青年群体脑子里生根,培养德性,恪守德行,从而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以“德”为先。其次,高校德育中有很多具体的条文约束和限制人的行为,对青年的日常行为规范起到重要作用。具体的道德条文会提醒大学生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哪些做法是高尚的值得提倡,哪些做法是卑劣的必须摒弃。同时,道德有非常大的威慑力,被人们奉为做人的标准。在道德规范中能够品味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与乐趣,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自然,一些歪曲的、丑陋的乃至是邪恶的价值观就会被排除在大学生的思想门户之外,守住大学生思想的净土。再次,高校德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爱人”的正确的价值观。“爱国”、“爱人”思想在德育中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在德育中“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发它们努力奋斗报效国家的壮志。而德育中的和睦乡邻,友爱他人,为人善良,让大学生满怀爱心,怀仁心,立壮志,这本身就是正确的价值观。第四,高校的德育能够抵御外来糟粕思想和文化的侵蚀,为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力量源泉。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们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一些国际敌对势力,刻意制造“文化毒弹”,妄图腐蚀我们的思想,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它们披着文化交流的外衣,却行意识形态渗透之实。而大学生作为对新鲜事物最为敏感的群体,分辨能力甄别能力还远不足够,所以思想上的堡垒很容易被攻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情况更加普遍,要抵制这些毒害,光靠政府和社会的从大环境上来控制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起更加坚实牢固的思想堡垒,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满大学生的大脑,让那些腐朽的糟粕的思想文化,无容身之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定位

(一)高校德育秉持传承与发展是彰显新时代精神的主阵地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对高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如何顺应、引领、服务于新时代,是高校德育应该承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首先,要面向新时代,领会新精神。时代决定使命,使命着眼未来。教育发展新的历史坐标揭示着高校德育要为教育强国服务,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高校德育应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党和人民赋予德育的时代使命,应该说,高校德育所肩负着实实在在神圣使命、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其次,明确新使命,把握新要求,将社会及人民群众对德育的新需求落地生根。从高等德育来看必须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应把握好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关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育中,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第三,立足新角色,树立新形象。进入新的时代,承担新的使命,要有新的形象。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德育教育就是要对学生在思想品德、政治方向和文化方向上起到引领作用,高校教师应成为德行楷模,身正为范以示范引领大学生的德行修养,师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育德培智增能,德行高者为正品,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期,他们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高校教师如能将这份责任担当下来,将学生灵魂品行的塑造与教师自身的德行修养相结合,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学思践悟以身作则,才能发挥好青年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融合的引路人的作用。

(二)高校德育融合国家和人民大众的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领地的捍卫者

首先,高校的德育要充分展示人民的信仰。信仰是人的信念和信任的所在,中华民族几经磨难,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实践探索为获取真理的途径,发展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使人民的信仰有所依。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人民精神饱满,理想信念坚定。今天,在面对无血的战场,唯有信仰能够筑起我们新的,也是心是长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信仰的有形载体,只有人民大众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只有在大学生这一高精青年群体的心中根植核心价值观体系,未来他们才会满腔热忱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才能不畏艰难险阻,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其次,高校的德育要充分展示人民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才有凝聚力。共同的理想信念如同灯塔,使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构建起了共同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推动建构灯塔的动力和能量。通过高校德育教育,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由衷地生发起感恩与敬畏的情怀,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主动地锻造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如此,高校的德育教育才是成功的。培养树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职责,但培育的理念和方法应是与时俱进有所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情感培育,加强认知解读,强化行为的示范与指导,切忌空谈,要让大学生有章法可遵循,有情感可希冀,有榜样可示范,使育德的路径不再单一。

(三)高校德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指引者

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步入新时代的重要时期,面对社会的大发展,各方面均需要做好准备,不论是学业还是人格,尤其是心智方面需要磨炼和打造。在他们的内心世界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惑需要解决,高校德育在这个关键时刻就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尽应的职能,让学生形成明确的人生目标,树立与时俱进的理想信念,使自己的行为规范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时代并肩同行。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引领高校德育教育作为培育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所需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怎样的人”和“遵循怎样的价值观培育人”[1],这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对价值认同的高度凝练,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应在互动中有所遵?,并在实践中得以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诉求,指导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引领社会上各种价值理念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包括行业、职业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有如无形的力量推进改造着社会的进程。历史上有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试图凭借技术革新来促进民族的强大,但以失败告终,促使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民族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无形的价值理念才是推动变革的核心能量。价值理念是意识层面的东西,是理性的观念,是经过深入思考,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的意识。价值理念还是一种精神,不仅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对将来有所展望,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正所谓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具备的符合社会、时代要求的价值观,还是我们克服自身弱点的良药。当我们用这样的价值理念消灭了自身恶性之后,我们就会变得强大,我们的意志开始变得坚强,我们的胆识开始占据有利位置,我们的魄力会不断得到发挥,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成为有用的人。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公民“三位一体”的,体现出的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公民个体素质教育并重的理念。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活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他说人的目的是eudaimoni-a,一般翻译为“幸福”。在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性目的是幸福和完善,这个幸福和完善与快乐不一样,幸福是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和谐整合,完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一个人在道德和肉体上的潜能。幸福的空间维度来自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动物,所以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别人的关系,或者别人的看法。如果你认为做某种事是不对的,事即使得到了物质的好处,但会受到别人的谴责,损害你的名声,从而减少你的幸福感,你就不大可能去做了。所以非物质的利益对人的价值更为敏感,有什么样的正义观念决定人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既然如此,高校德育工作应站在人类文明与发展的视域下构建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将德育建构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相契合,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甚至是全体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深悟透,合力推动构筑高校德育的多维系统工程。总之,高校德育必须承担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结合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不断丰富高校德育的理论,用更高的标准,坚持传承与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德育教育中。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2].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在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

[3]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35-36.

[4]鲍硕来、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1):128-131.

[5]董园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30-31.

作者:尤文静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团校)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