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构建探索

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构建探索

摘要:由于文化多元和经济全球化,以基础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多元需求,因此构建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课程的三维功能、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出发,阐述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并指出多元化课程设置应遵守丰富性、灵活性、系统性等原则。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现代主义;需求分析;多元化课程构建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以基础英语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定位的学术探讨日益热烈。总体来说,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工具论,指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英语获取专业知识、表达专业思想,以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的能力,课程重心是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蔡基刚,2014;杨惠中,2012等)。二是通识论,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为目的,包括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镇权,2008;陈坚林,2011;王守仁,2011等)。三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大学英语改革目标应该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服务,课程既要有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学术素养,又要有能够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通识英语(束定芳,2012;文秋芳,2014;孙倚娜,2016等)。专家学者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和定位,分歧主要原因是大家只看到了大学英语课程功能的某个侧面,没有看到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应该发挥课程应有的传递知识、培养人价值观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三维功能。但这些争议本身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一、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课程功能理论

课程功能是指课程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关于课程功能,有知识本位说,如自由教育的代表人物纽曼认为课程的功能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职业或专业,而是为了最高级的文化,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本主义说,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课程功能不仅仅是对科学的探求,更是对人的知、情、意、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社会功能说,就是将课程与社会诸现象对应分为课程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如威斯康辛大学明确提出大学课程设置要以社会服务为目标(高有华,2011)。社会在认识大学课程功能时,由于受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的利益主体强调了课程功能的不同侧面和维度。而实际上课程的功能应该是多元的,它既承担着传递知识的功能,也担负着培养人的情感和价值观的作用,同时也要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它既是语言技能课,承担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人文通识课,培养人的理智、道德、情感等;另外,它还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为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所以它还要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因此我们说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多元化是实现课程三维功能的要求。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理论

20世纪后半叶,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开始流行。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它消解中心主义,粉碎人们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信仰,尊重每一种不同的地域和群体文化;反对整体性、统一性,倡导自由解放,关心人类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反对封闭性和直线性,强调以过程的观点重新认识复杂的价值,强调事物“不确定性”和“撒播状态”的流动、转变特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就是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反对课程目标的中心主义、精确性、封闭性和统一化,提倡课程去中心化、不确定性、丰富性、开放性,倡导多元目标的综合。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认为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都是开放性的形成过程,它不断地进行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自组织”或自建构的调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终极真理(多尔,1993)。在课程建构上,后现代主义主张的去中心化、开放性、动态性的课程观是大学英语课程多元化构建的理论依据。

(三)需求分析理论

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需求分析”的内涵进行了探讨。Hutchinson&Water(1987)认为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学习者为了在目标情景中能够顺利运用所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而需要做的一切。目标需求被细化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学习需求则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束定芳(2004)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要。个人需求是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从需求分析理论内涵看,不管是学生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还是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都不是单层次、直线性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这种对外语学习和应用的多层次需求是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二、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构建的现实基础

(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需要

我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地的教育水平差距很大,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生英语水平千差万别。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无论是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是在辩证和创新思维方面都比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要好很多。从每年四六级过关情况看,有的同学第一或第二个学期就过了四、六级,而有的同学则要在第四个学期或五六个学期才过关。除了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差异大外,每个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听说水平还好,但阅读、写作能力不高;有些阅读、写作能力不错,但基本是听不懂,说不出。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和学生在英语各技能方面擅长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也只有在学生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效果,也才有学习的动力。而多元化、多层次立体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满足学生各种需求的理想的课程体系。

(二)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近几年专家学者就社会对英语需求情况做了不少调查,就英语使用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英语提出要求的占48%,不提出要求的占52%(戴立黎,2007)。被调查者回答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偶尔或经常涉及英语使用的占76.2%,不涉及英语使用的占23.8%(胡文学,2010)。具体到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戴立黎和胡文学的调查结果如下(%):专家学者的调查结果说明社会对英语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一方面,就用人单位来说,有些单位对员工英语能力有要求,有些则没有;就从业者来说,有些从业者在工作中用到英语,有些则根本用不到。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对从业者听说能力要求比较高,比如旅游、涉外管理等行业。有些则对读写译能力要求高,比如一些技术性强的企业或科研机构。社会对英语能力的多元需求,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必须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三)国际化发展需要

21世纪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各界人士也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活动。外语专业人才除了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科技知识和国际视野,而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国际化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这些素质要求外语课程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基本的语言技能课,还要给学生提供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素养课程和参与国际事务、国际专业技术合作交流的国际化专业知识课程。因此,构建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国际化对外语人才多元化需求的结果。

三、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构建遵循原则

(一)课程类型丰富性

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多元目标就必须有足够丰富的不同类别的课程。大学英语既要有传授语言基本知识的一些语言技能课程,又要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学生道德情操的通识课程,还要有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直接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工作、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可以分三个模块:基础英语、通识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基础英语主要是为那些语言基本功较弱的学生开设,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为通识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可以借鉴宁波诺丁汉大学针对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单项语言技能课。通识英语应是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帕卡德教授指出“通识课包括古典的、文学的、科学的一切尽可能综合的教育,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门专门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概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通识英语要体现非专业性、基础性、综合性。课程开设可以借鉴世界上做得比较好的大学,比如哈佛、香港大学。开设一些中外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社会学等课程。专门用途英语(ESP)可以分为:学术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和职业英语(EOP,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学术英语是以帮助学习者用英语从事学习、研究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为目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训练学生听英语课程和讲座、记笔记的能力,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和摘要的能力,以及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等。可以参考日本、香港高校的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用于学术交流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课程;职业英语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开设一些诸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国际关系英语、医药英语、物理英语、工程英语等。

(二)课程设置人本化

人本化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人本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它关注完整的人。课程设置人本化是指不同课程类型组织安排要必须合于人性,课程组织安排要以学生需求、兴趣爱好、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设置开放性。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在一定范围内良莠不齐,对知识的索求程度各异,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语言水平和能力,开设相应的课程,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学期,既要有满足低水平学生的课程,也要有满足程度好的学生的较高层次的课程。在三、四学期,要有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人文通识课,也要有能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2.课程设置灵活性。灵活性主要是指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学校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在不同时段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

(三)课程结构系统化

课程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它包括课程的总体结构和具体结构,即宏观课程结构和微观课程结构。宏观课程结构又叫课程表层结构(或横向结构),它涉及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微观课程结构又叫深层结构(或纵向结构)是各科内部各成分、各要素按一定比例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这里谈论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系统化主要是指课程微观结构,也就是大学英语课程三个模块和各模块内各要素的组织和配合。前面谈到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但要注意这些课程类型丰富,但不能杂而无章,多而无序,课程结构一定系统化。课程结构系统化主要是指大学英语课程三个模块各要素布局要有囊括性、序列性、连贯性和均衡性。囊括性是指大学英语课程各个模块内的各个科目是否包含了详尽规定的一定深度与难度的课题与学科内容的范围。例如通识英语这个模块,它的课程安排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是否满足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序列性是指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符合大学英语课程学科逻辑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开设的课程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古到今、由一般到特殊等顺序,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前后有机衔接的合理体系。连贯性一方面是指课程的某个要素不应与其他要素发生矛盾的冲突,学生不应当简单地重复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指该课程所拥有的种种要素,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关联,并形成阶梯状持续发展状态。例如商务英语不能与国际关系英语相脱离而发展。均衡性是指三个模块的课程和各模块内部各课程,在教学时间上要求保持适当的比例,不应该使某个领域负担过重。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基本语言知识的功能,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情感和跨文化素养,以及提升学业和职业竞争力的功能。大学英语课程多元构建能很好地发挥其作为课程的三维功能。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多元构建是符合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和需求分析理论,满足学生、社会、以及国际化需求、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多元化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多元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课程目标多元化、课程类型丰富性、课程设置人本化、课程结构系统化的原则,使大学英语课程能切实发挥课程应有的功能,培养出既有很好人文素养、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工作、学习、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在多元化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一定要考虑学校的实际状况,比如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以及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等,切勿盲目效仿;二是要考虑学校的师资情况,学校是否有足够的开设这些课程的合格的老师。因为原来单一课程模式下的老师,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教学方法都满足不了新的课程要求,所以有目的地进行师资培训将是多元化课程构建迫切要做的事情。

作者:段林远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