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践运用

“问题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践运用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成功引入“问题群”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启迪,自然启动学科思维,形成崭新教学成长动力。整合“问题群”设计资源、推出“问题群”讨论活动、延伸“问题群”训练设计,教师要做好优化处理,确立“问题群”教学模式操作框架,让“问题群”发挥重要助学作用,将学科教学推向高潮。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群;教学实践

“问题群”教学模式由国外教育家提出,是一种以问题为教学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引入“问题群”教学模式,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整合“问题群”设计资源、组织“问题群”讨论活动、延伸“问题群”训练设计,为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核心环节创造良好条件。“问题群”教学模式能否获得预想的效果,关键要看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对学生关注点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做出针对性设计,让“问题群”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

一、整合“问题群”设计资源,启动生本学习思维

“问题群”设计需要更多资源信息支持,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问题设计素材,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在深度学习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

1.搜集问题素材。历史学科“问题群”设计时,教师要对“问题群”设计内容做深度发掘,以提升问题设计适合性。学生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要做好教学调查,对学生学习思维基础和学习兴趣取向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科学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更多适合的问题,并组建成“问题群”,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问题探究环节。如教学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师在导学环节,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思考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这些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林则徐是如何禁烟的?鸦片战争是因为林则徐禁烟引起的吗?……学生拿到这些问题后,都能主动展开思考和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和讨论,逐渐理清学习路线,对教材内容做出梳理。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做问题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展开深入阅读和讨论,对这些问题的解读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学生对教师设计投放问题有主动思考的意识,教师以问题推开教程,对课堂教学形成重要支持,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参考了更多教辅材料,甚至是进入网络展开信息搜集和阅读。学生研究这些问题时,也需要阅读大量素材资料,这种操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冲击,学生习惯教师投放问题,并主动展开思考和讨论,自然形成学习成长点。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含金量更高的问题,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其学习效果会大大提升。如果教师能够主动发动学生参与问题设计,推出学生质疑性学习,让学生主动设计思考问题,可以为“问题群”设计提供丰富资源信息,这对顺利启动“问题群”教学模式有积极帮助。课堂教学启动后,教师借助问题创设情境,其调度作用会更为突出,如果能够与画面、视频相对接,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如教学《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影视片段,要求学生观看,并说说这是哪部电影的片段。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比较熟悉,自然能够做出准确判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做出问题设计:太平天国建立政权推出哪些治国方案?天京变乱的原因有哪些?太平天国防御战与前期斗争形式有什么不同?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失败?……教师投放问题时,都随时做出一些提示,让学生结合相关材料做深入阅读,并要求学生对接电影相关情节。学生进入到互动交流环节,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对学生多种感官带来冲击,给学生准备一些相关问题,成功调度学生学习思维。这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将学生学习思维激活了。学生对直观信息比较敏感,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推出动态情境,其调度作用更为鲜明。

二、优化“问题群”设计目标,规划生本学习路线

教师推出问题群学习活动,需要先确定学习目标,为学科教学规划清晰操作路线,问题群不仅是问题的集合,而且也是为教学规划基本方向,需要做精心设计。

1.关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确定后,教师要对教学目标做研究,以突出学习主体地位。学科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带有三维性,关注知识、方法、情感等多维因素的落实,教师要注意精选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研究环节,在不断学习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问题群和目标设计有直接关联,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研究目标内容,唯有形成观照,才能形成高度契合。在教学《戊戌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问题群设计时,对教学目标做研究,设计问题群带有鲜明的目标性特征。如:“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有哪些?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变革有怎样的产生背景?你如何看待这次维新运动的发起?学生进入问题思考环节,结合教材阅读做答案梳理,很快就形成系统性认知。从问题设计情况可以看出,每一个问题都与教学目标形成关联,问题涵盖性很高,说明教师设计问题群时有更强观照性,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和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百日维新”发生的背景、包括的内容、造成的影响等,这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教师从这些角度做问题设计和投放,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

2.理清思维方向。教师执教有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有学习目标,如何达成更多对接,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问题群设计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内化处理,找到更多生本文本思维对接点,推出更多适合的问题,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教学启动点。问题群不能是单纯的问题串,需要和学生思维形成对接,还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这样才能形成对应调动,让学生顺利进入到问题研究环节。如教学《抗击八国联军》,教师推出的问题有: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辛丑条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学生进入问题研读环节,在互动交流中逐渐达成学习共识。教师利用问题做调动,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向,在深度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共识。

三、组织“问题群”讨论活动,提升生本学习效率

学生进入到“问题群”讨论活动之中,对“问题群”做个性解读和讨论,能够促进问题的内化,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提示,让学生自然启动学科思维,形成崭新学习亮点。

1.引入质疑活动。学生进入质疑性学习环节,要归结出一些带有疑惑性的问题,需要对学习内容做深度解析,教师适时做出一些提示,指导学生做深度思考,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学生对教材的思考还比较肤浅,教师在具体指导时,要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借助更多课外素材做引导,让学生自然启动学习思想,形成崭新质疑学习活动。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主动性学习,借助问题设计展开深度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以提升其学习品质。如教学《甲午战争》,教师要求学生做深度阅读和思考,提炼出一些含金量更高的问题,准备参与集体研讨活动。学生开始深入阅读和思考,质疑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如:“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邓世昌是如何英勇就义的?”“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做梳理,归结出问题集锦,然后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做互动交流,讨论这些问题。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是最为自然的,如何做出启动和梳理,这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学识基础不是很高,设计质疑问题存在一些认知短板,教师需要作出必要引导,让学生进入到深度思考环节,并在问题设计中展开互动交流,自然达成学习共识。

2.升级讨论活动。组织“问题群”讨论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准备适合的“问题群”,还要对讨论活动形式做优化处理,以提升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课堂演绎、辩论对话、案例讨论、生活解读、思想解析等,都能够形成良性互动,教师要对“问题群”做创新处理,让问题与活动相对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自然建立互动核心,在深入交流中形成学科认知。升级讨论活动,考验教师的设计智慧,很多教师习惯从网络上搜集相关教学问题,很少自己展开深度研究,归结思考问题,在组织学生做问题研究时,学生习惯教师投放问题,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互动讨论,这也是比较传统的做法,启动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能做创新设计,让学生与学生一起筛选设计问题,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让学生设计问题让教师回答,这样都可以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如教学《中华民国的创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先做深入阅读,然后推出一些问题资源,然后做互动研究,最终确定问题集锦。在问题解读环节,教师设计了抽签形式回答问题的环节,教师和学生轮流抽出问题,并做解读。教师回答问题让学生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由教师评价,课堂互动学习气氛热烈起来。一个师生互动设计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活动,将讨论做升级处理,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

四、延伸“问题群”训练设计,促进生本学习内化

学科训练设计时引入“问题群”内容,丰富训练形式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在深入思考和互动交流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1.推出问题训练。在传统教学中,课堂训练大多带有书面属性,即便是一些问题内容,也以书面文字形式呈现处理,如果教师能够有升级设计意识,让学生利用思考、叙述、讲解、辩论、读写、视频等形式呈现训练内容,必将对学生形成心理触动,其训练效果也会更为丰富。学生对创新训练形式有更高接受度,教师要做好创意设计。学生对教师投放问题最为敏感,如果教师能够在训练设计中渗透问题内容,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做答,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新鲜的学习体验,学生反馈会更为及时。如教学《新文化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推出一些思考问题,并利用多媒体投放一些图片和关键词信息,让学生现场思考解答这些问题。在解答形式上,可以自行回答,也可以自行组建合作小团队集体回答,或者是请求其他同学的支援。如教师设计问题;新文化运动有进步意义,也存在缺陷,如何用两分法来解读这个问题?学生开始思考和交流讨论,教师用抽签形式确定学生名单,现场回答这个问题。被提问的学生便自行找到两个同学做后援,集体解读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做专业点评,对问题解读情况进行确认。教师投放一个问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人,对这个问题做集体研讨,还可以请求支援,由其他同学协助,这样训练设计带有创意性,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后,对解答问题有了更多底气。学生对训练单一形式有排斥心理,而对这样的问题解读训练形式有新鲜感,自然会积极响应,其训练价值会更高。教师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展开设计和组织,将课堂训练变成合作互动,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展开网络互动。将学科“问题群”模式推向课外,甚至是借助网络交互平台进行延伸训练,可以对学生形成深刻触动,教师要对学生网络应用基础做出正确评估,以便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应用网络早已成为生活常态,教师借助“问题群”推出网络交互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互动交流,也能够为学生搜集信息创造条件。课堂训练设计环节,教师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特别是学生对训练的态度最为关键,如对单一书面作业比较反感,教师可以做一些调整,推出一些谈话类任务,让学生借助网络展开辩论,这样可以成功调动学生训练热情。在《辛亥革命》训练设计时,教师投放了网络交流任务: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有人说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帝制,其积极作用更为显著。也有人说,辛亥革命不够彻底,革命果实被大阴谋家袁世凯窃取了,其正面效果并不大。你赞同哪种说法?在网络交互平台展开直接对话。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展开个性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交互活动顺利启动。教师进入到互动之中,组织学生做辩论探究,对学生个性观点做出积极评价。教师以网络为载体发动学生展开延伸训练,给学生提供更多交互机会,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展开互动,这是最为平常的学习形式。教师做出积极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自然进入到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训练任务。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推出“问题群”模式,其适合性更高。学生接受不存在任何障碍,其调度作用更为鲜明。在“问题群”内容整合、“问题群”活动组织、“问题群”训练设计等环节,教师要深入探究,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契机,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诉求,这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积极帮助。学生对“问题群”有特殊接受意识,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做问题设计和组织,势必形成教学突破点。

参考文献:

[1]谢淑梅.建构“问题群”教学模式,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教师,2021(19):60-61.

[2]吴建鑫.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教书育人,2021(14):65-66.

[3]项利.浅谈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问题与策略———以“对外开放”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4):26-28.

作者:刘奕丹 单位: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