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学中初中地理论文

美育教学中初中地理论文

一、发掘教材美育因素,拓宽美育内容

1.展示地理的自然美。

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着千姿百态、瑰丽神奇、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包括气象、水体、地貌等,都是重要的美学内容,倘若教师予以重视,并灵活展示,带领学生感受这些自然美,则可让学生领略自然形态美,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与情感。如学习《地球运动》等内容时,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动以及四季轮回的认识,让学生们感受自然现象变化之美。再如学习《地形和河流》、《地势和地形》等知识时,让学生通过千奇百怪的地貌形态等,引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感受自然的秀丽之美、奇特之美、结构层次之美,渗透自然美教育功能。

2.揭示地理的科学美。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通过观察地理事物表象,可获得自然之美,而深入错综复杂、多姿多彩的地理表层来探索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则可感受到地理蕴涵的逻辑与秩序的科学与理性之美,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与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如为什么气候复杂多样?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为什么地貌形态万千、造型各异?等等,诱导学生探寻原因,感受自然地理的科学之美。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同学们发现科学美,追求科学美,提高学生们鉴赏美的能力。

3.发掘地理中的人文艺术美。

人文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渗透人文美的重要素材,如文化遗迹(著名古迹)、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各时期各民族的艺术作品、服饰风俗、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等,都蕴涵着一定的美学价值,教师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与补充相关史实、传说或故事等,将地理学科的知识性与人文性巧妙融合,引发学生遐想,使其形成人文美与艺术美的情感,提升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另外,将地理与社会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贯穿以人地协调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分析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因乱砍滥伐等人为原因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人教版),呈现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探寻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思考中东地区各种战争对环境、人类文明的伤害等,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的重要性。

二、探寻多变美育手段,渗透美育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材虽含有各式各样的审美素材,但这些素材是静态的,无法自动形成审美教育的功能,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整理加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展示出来,将教学过程审美化,让学生在动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感知与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审美与情感熏陶,完善学生审美结构,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不知不觉间渗透美育教育。

1.富有美感的语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形象生动的、富有美感的描述与讲授,让学生如临其境,在听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在心理上获得愉悦感受。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若要进行美育渗透,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美感与趣味,紧扣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引入古诗词、地理故事、地理谜语、顺口溜、俗语等内容,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化、趣味化、人文化,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在美与愉悦氛围中深化知识理解,调动积极情感。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时,穿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等古诗词,在美的韵味中感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如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知识时,穿插“小叶丹歃血结盟于彝海”的故事,增添文化气息与趣味,给同学们带来想象与美感。

2.充满趣味、灵活多变的直观手段。

地理现象、规律是千变万化的,单一的语言很难将其美感展示得淋漓尽致,还需要借助多样化的直观手段,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地理美的魅力,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审美兴趣,促进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如利用地理插图、多媒体视频、录像等,动态化地演示,将学生引入美的意境,感受自然美,探究科学美,丰富认知,并内化成精神财富。借助幽默风趣、富有深意的地理漫画,揭示社会生态问题,以“悲壮”之美来刺激学生,诱导他们反思,得到另一种审美教育,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发展。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时,引入“全球水危机”、“就地取材”、“洗车”等漫画与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说说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结合录像、漫画与生活经验,谈谈哪些原因导致水资源污染?等等,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学会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

三、组织多样实践活动,强化美育教育

在审美教育中,教师不但要发掘美的内容,巧用多样手段展示,让学生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鉴赏空间,鼓励与诱导同学们参与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让学生不再旁观,而是审美参与者,在动态学习与亲身体验过程中强化审美感受,发掘地理美的内涵与本质,深化知识理解,也展示学生的智慧之美与创造之美,进一步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等综合审美能力。

1.多样课堂实践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课堂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审美角度、学生角度来优化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通过地图分析、问题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增强学生美的体验,由感知美逐步上升到喜欢美、创造美。如分析“中国的工业分布”时,通过分组讨论活动巧妙渗透美育,让学生发掘地理独特美。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包含三大工业地带与四大工业基地的中国工业分布图,得到初步美感。而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各组扮演不同的“工业考察团”,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绘制了各工业地带(基地)的位置轮廓、矿产资源、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等资料的投影片展开各种“考察”与探讨活动,即通过课本阅读、地图分析与资料查阅等形式,填写正确的地名,概述该工业带(基地)的发展特点及发展策略等。小组活动完成后,选出代表展示与分析本组的“考察”成果,并在地理老师补充与引导下改正与完善,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体会工业分布中“点”(矿产区、工业中心)、“线”(交通干线)、“面”(工业区)的整体和谐之美,认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美,达成审美目标。

2.延伸课外,延续美感。

美育的渗透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借助多彩的课外活动,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拓宽学生视野,培育学生美感,使其发掘生活中的地理美,不知不觉地接受美育。如组织春游、参观名胜古迹或博物馆等,带领同学们走向自然,在老师讲解分析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然美,激起他们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审美意识与能力。或者开展乡土地理调查活动,如“对家乡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其深入了解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变革家乡的美好情感。或者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展开地理读书交流会、设计地理墙报、制作地理模型或教具等活动,运用地理知识来创造美,强化审美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美育也是重要教学目标,教师要遵循美育教学要求,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借助艺术化语言与其他手段,营造美的学习意境,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其得到美的享受,体验地理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形成愉悦的学习情绪,感受地理知识是灵动充满活力的,地理学习是有趣生动的,进一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欲望,启迪学生智力,也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审美教育活动中强化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趣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学会享受美、爱护美,也学会创造美,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极大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与效率。

作者:李海波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