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校一站式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地方医学院校一站式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摘要】新时期,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历史不长,医学生创新创业亦存在先天的弱势与短板,受到种种问题制约。文章恰以此为背景探讨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普及重视足,有效实践少,有效成果严重不足”的社会性学术问题,结合医学生特点与多年就创业教育经验,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探究,尝试构建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一站式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生;一站式教育体系;实施途径;教育效果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举措的关键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并含区域与专业双重特色的地方医学院校同样重任在肩:全力培育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升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培育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已成为其新时期重要发展目标。

1地方医学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尽完善,诸多问题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面临被边缘化、无用化、表面化的尴尬境地以及亟待革新转型的痛苦体验[1]。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以来,如此转型就显得更为迫切。如此形势下,地方医学院校把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主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发展改革。但作为一项庞大而繁复的系统教育工程,其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依然比比皆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协调、取舍?重视度满满与学生参与度欠缺的矛盾如何解决?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彰显医学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如何破除固有观念,获取学生自身及家庭深度认同?如何争取到专业协会或相关卫生医疗机构的积极支持?这些问题均值得更深层次地分析与探究。

2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困境

2.1侧重“单向输血”,缺乏主体参与

师资力量欠缺,医学院校的就创业课程大多由学生工作部门教师及辅导员进行教学,他们自身往往没有任何创业实践经验,内容也多是对各类政策的枯燥宣讲,缺乏专业针对性,难以引起医学生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虽重视十足,但医学生们却在长期“不理解”、“未深入”的状态下形成一种被动接受的心理定势,创新创业教育最终成为一种单向的教育呐喊与活动,缺乏学生主体参与,缺少理解与认同[2]。

2.2侧重理论宣教,缺乏实践磨砺

因未来职业与人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学生的课业、学业要求严格,占据大量时间的同时还需积极参加各类见习实习培训等。“加之近几年医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愈来愈多的医学本科生倾向考研,选择‘慢就业’,创新创业课程被淡化处理”[3],虽开设了课程,但学分及课时较少,传授内容也是多年沿用少有增改创新,结课要求往往是交一篇文章或撰写一份简历即可,整个过程均无涉及创新创业实操训练,从理论到技能培训都缺少针对性及实用性。这也造成医学生对于创新创业不“心动”难“行动”,少有学生投身相关实践、实战。

2.3侧重行业渲染,缺乏认同支持

医学生创新创业缺少家庭认同,在他们眼中,医学生本职在于学好一门技术,毕业后才能顺利进入医疗卫生机构稳定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课外扩展,与专业学习关联不大,过于专注影响学习,是“不务正业”。此外,社会上相关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虽然也在推行与医学院校的深度合作、校企联合,但实际上,专供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平台依旧缺失,大多是与学校实验室的合作,涉及学生的大多是企业实习生招募,并未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体现平台优势整合,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缺少必备的社会平台与系统支持。

2.4侧重单纯创业,缺乏专业融合

医学生基本为理科背景,受思维模式影响,创业意识较弱,即便参加相关活动或竞赛也多是纸上谈兵或沙盘演练,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缺乏有力抓手。而游离于专业外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往往无法深入,他们参与的创新创业相关课题、竞赛等多和专业牵连甚少,相关知识储备量不足且得不到专业指导后,要么中途放弃,要么草草了事,在持续不自信甚至逃避的心理作用下,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后劲不足。

2.5侧重问题补救,缺乏长效机制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绝非获得荣誉而是要打开医学生思维发展局限,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4]。但就目前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大多仍是以解决临时的较急迫的问题为主,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是保障了基本发展需求,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认可度、理解度、投入度以及大环境的支持度、合力度、服务度等长远性问题的关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慢、水平低的状态[5]。长远来看,其新时期竞争力及发展力均得不到可靠保障,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是遥不可及。

3地方医学院校一站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1观念革新一站式

要想更好地推进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一步便是革新观念[6-7]。此革新链条包含社会舆论、校园文化、家庭氛围、朋辈影响等,我们要争取一个全员支持的全新环境,摒除负面舆论导向及固化思维影响。医学领域日新月异,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激发与培养不仅是自身成长的需要,也关乎患者的身心健康,更是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我们应结合时代需求,营造众创时代良好氛围[8],及时向学生群体及家庭、社会通过各种形式传达新时期医学发展方向及社会需求转变,鼓励医学生主动探索医学专业创新创业可能性、融合专业性、最终体现成果性与发展性。

3.2体系构建一站式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9],各医学院校均已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如:创业理论基础、大学生涯规划、就创业指导等。但课程之间体系未成,虽为必修却仅占几个学分,吸引力及影响力明显不足,加之定位模糊、考核简单,其对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用基本未能发挥[10]。对此,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补齐教育短板,完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教育体系人性化分层,除了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可适度扩展公选课领域,对感兴趣的同学开展更深层次教育;加强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尤其是专业化的衔接,探索产教协同、科教协同等育人模式;加强教材编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创新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外聘知名专家学者、创业成功人士等兼职授课,建设专兼结合、动态开放、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11]。

3.3资源整合一站式

要切实改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合力不足的窘境,需建立校内协同、校内与校外协同的育人机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校内,应强化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分工,强化相关部门角色、定位、作用,确保合作有力、运行有效,而非“目标一致”却“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校外,要善搭桥梁,吸引各类医药卫生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其他医学类兄弟院校、校外科研研发机构、成果转化与孵化园区等共谋发展提升、共建研发平台,充分提升特色化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还可扩展校外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开发创新创业研究平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资源,为医学生申报创新课题或创业项目提供各种政策、场地、资源、技术、资金、平台支持;此外,还应最大限度的赢得地方政府支持,包括政策、资金、指导服务等,细化政策宣传,为医学生提供创业创新服务与技能培训,引导医学生立足本专业与区域特色,为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

3.4特色品牌一站式

“新医改背景下,社会公众对健康的概念已不局限于生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扩展到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各方面”[12]。如何针对社会需求、围绕专业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最终凝练品牌效应推动学校发展需要思考突破。我们应在各层次各专业教育中科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将其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根据专业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与针对性,具备专业特色、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并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我们的建设重点。要保持普适性和特色针对性相统一,要注重多层次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入门到深入,要循序渐进唤醒医学生创业热情与创新精神。只有迎合了学生们的切实需求,专业特色才能立得住脚,才可能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最终实现最终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与社会的进步。

3.5成果转化一站式

创新创业教育要想真正走的长远,并真正对社会有益,要有好的孵化平台并最终实现成果转化。因此,医学院校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相关部门,提供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同时可兼备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政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等相关职责。校园内应建设必要的创业园区或创客空间,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需场地,也可以吸引相关机构或企业入驻,每年对相关项目进行遴选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及相关咨询服务,为成果转化提供一步到位的支持。后续还应扩展宣传,通过成果展示、项目推广等加强对创新创业示范项目和典型人物、相关成果的宣传,使之影响扩大,效应延续。

3.6服务平台一站式

创新创业实践中,学生从探索到成果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问题与挫折,学校应积极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的服务支持体系,才会真正促使创新创业教育有质量、有保障、有成果。从政策宣讲、流程申报、注册公司开展创业,从计划书撰写、创业思考、项目展示、成果孵化,从注册业务、账目服务、产品营销、专利申报等,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咨询。创业前,加强教育培训,创业中,细化思路想法,创业后,开展风险规避与业务开展等咨询,从人员到服务,结合创新创业竞赛、专业科学研究等进行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

3.7机制创立一站式

成果既出,要想将好的势头延续下去,便需要建立激励机制以提供长效保障支持。应坚持“普受益、推特色、可持续”的指导思想,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激励制度与保障机制来深入推进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深化学分制改革、设立创业学分、完善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档案;加大经费投入,面向社会、机构等多渠道筹措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开展创新教育交流会、报告会等活动,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创新创业启动金、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广渠道多形式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资金鼓励与支持。对实现成果转化或拥有相关成果的医学生,应进行公开宣传表彰,并在评奖评优、升学推免中根据实绩进行优先或破格推荐。此外,也应对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进行考量,要针对实际需求,设置科学的绩效指标,除了制度提出更应注意激励的落实与公正公开。

作者:张敏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