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教育部提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型大学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培养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地方应用型大学应结合自身的特色,满足时展的需求,针对现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出适应出本学校发展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研究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也为社会从根本上源源不断输送创新创业群体,为那些打算创业,并且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创造一个锻炼的平台,同时全面锻炼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那些不想从事创业的人丰富、拓展了思维,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岗位中发光发热,是一种实用意义极强的教育。

(一)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强大的推动力,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催化剂,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在发展新兴企业的同时又为当地人提供了更多的岗位,有助于留住人才,造福当地,同时更新原有技术,生产更好的产品,为当地民众带来更大的生活便利。

(二)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创新创业教育能为地方建设培养人才,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大量毕业生涌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部分一线城市内的高校毕业生已基本满足当地需求,大量毕业生又对本地人口的就业产生冲击,许多毕业生难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地方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因此探索出一条培养地方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途径,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更多年轻的血液汇入到地方经济发展的洪流中。

(三)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能力,锻炼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创业的过程中提高其抗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进入社会,面对工作环境时不至于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同时,为今后的生活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凭借创新创业精神,可以使学生深入艰苦边远地区、投身冷门行业,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避免随波逐流,这种开拓精神有助于毕业生在新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使其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会积极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一)教育体系构建不完善

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为教学的重点,在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上的重视不足。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上,多数高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也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导致创新创业的教育力度不够,多数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也没有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与实践脱节,只注重书本上的内容,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多数教师基本是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没有创新创业经验,创新意识不足,一个不具备创新思维的教师很难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传递下去,而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企业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行的一大障碍。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大多数学生在经过高中的高强度学习后,刚步入大学,处于一种极度放松的状态,难以用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大学课程的学习中,在实践锻炼等方面也难以投入大量的精力。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编成为了普遍的选择,也是个人和家长眼中的好而稳定的工作,大学生对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未能成功,多数也会选择就业。因为在惯性思维中,创业不如就业,创新不如随大流,创新容易被当做“出头鸟”,传统思维认为创业是就业不成的无奈之举。创新创业的道路是艰辛且漫长的,于是多数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顾虑,也很难得到家人的支持,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三)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企业相助

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并提供了相应资金,但也无法满足高校创新创业的需求,因此需要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寻求帮助。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作为地方性大学,不同于北上广深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创新创业实践的渠道较多,地方大学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弱,同时大学生也不具备优秀企业家的职业资质和能力,难以找到愿意与其合作和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企业,即便个别企业愿意出资相助,相比庞大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队伍,受益大学生也十分有限,这种现实的反差难以激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的解决办法

(一)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创新教育

调整培养计划,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选择部分高年级、有想法、具有代表性的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在以往的培养方案学习之下,根据自身体会,总结以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学生接收者的身份提出感受,制定出更加多元化的培养方案,有利于修订出更符合学生学习进步的方案,二者并行,集思广益地将创新思维融入最新的教育大纲中。优化课程结构,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与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相关的必修课程,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推进使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通过在书中例举创新创业案例,拓展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增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建立虚拟平台和实践场所,让学生在付诸实际之前进行充分的锻炼,以减少错误,积累经验。在本专业课程创新的基础上,同时开设一些非专业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择,全方位、多方向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条创业就业渠道。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只有具有创新教育思维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鼓励教师将创新创业的思维融入到自己的项目课题中,将研究成果尽快地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成果转化,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结合,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现实中积累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地提出想法,集思广益,达成学生和教师互利互赢的局面。

(二)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紧紧围绕地方性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整合地方资源,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扩建创业园,利用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中心这一平台,支持校内社团多组织此类活动。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引领学生创新创业,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其作为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的考量标准。支持年轻教师深入企业中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将其作为职称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激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例如“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的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的一堂最好的创业实践课。

(三)增加投入,鼓励创新创业

学校制定鼓励政策,将创新创业项目转化为学分,代替选修课学分,或将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列入综合素质测评,在奖学金、优秀学生等奖励上优先考虑。同时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鼓励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撰写创业计划书,模拟开展各个环节,提前预估风险,对模拟效果好的项目加以支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下,投入实践,创建实体店。通过学校建立的创业园和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来指导学生创业,学校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平台,在学生中帮助宣传,在学校内部运营行业为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同时,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探索符合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的项目,鼓励学生与当地企业交流,从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入手,请相关企业技术执行专家为学生进行指导,传授经验,并吸引社会资源为学生中较好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并在项目中进行评比,奖励效果好的项目,同时奖励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以及其他成员。总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和就业难度逐年上升的压力之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地方性大学加快转型和谋求新发展的途径。然而创新创业环节仍存在意识薄弱、成功率低、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亟待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去适应本地经济和社会情况,同时,这也是需要长期投身于实践中去研究探索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许晓平,张泽一.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初探———以应用型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4,(6):84-86.

[2]屈建达.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科技创业,2017,(6):53-55.

[3]张俐丽,白雪,何胜阳.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20-21.

作者:颜培玉 刘丽杰 李珊珊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