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乡村振兴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谈乡村振兴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摘要:高职院校应从坚持“面向全体”和“分类施教”相结合,厚植“三农”情怀,以“三教”改革为引领,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搭建实践平台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等方面,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学生乡村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高职学生

创新创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亟需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人才群体。调查发现,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愿望强烈,但“心动”而不敢“行动”的居多,已“行动”能成功的却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乡村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是导致其“有想法,没办法”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自觉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增强适应性,以培育有意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学生群体为重点,以着力提升其乡村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平台,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

1坚持“面向全体”和“分类施教”相结合厚植“三农”情怀

“面向全体”,即要向全体学生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宣传教育。一是我国国情使然。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基本途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完成这一伟大任务,需要一代代青年为之接续奋斗。因此,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认识国情,懂得农村,了解农民。二是高职院校的使命使然。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助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同时,乡村振兴是产业、文化、生态、人才与组织的全面振兴,涉及领域宽广、几乎覆盖所有专业。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既具有自身专业优势,同时也被赋予了为乡村振兴培养大批“有意愿、想干事、能成事”的乡村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职责。三是高职学生干事创业的时代场域使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城乡资源要素双向顺畅流动日益趋强,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这就意味着,不管将来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不能脱离城乡密切联系这个实际。唯有将城乡联系起来通盘考虑,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自觉将农情教育、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推动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程高度融合,在课程思政中深度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分类施教”,即根据高职学生乡村创新创业的意愿、目标区域的特色、目标领域的实际和学生自身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开展乡村创新创业思维、技能和管理培训,做到“因材施教”。首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于未来人生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绝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上山下乡”。对有意愿、有志向的,则要“扶上马,送一程”。其次,我国乡村地域广阔,区域差异明显。各乡村都有其品类不一的产业类型、与众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据此,各地纷纷提出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同时,就有意进行乡村创新创业的学生而言,其个人知识基础、素质能力和创新创业领域选择也各不相同。这些决定了乡村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走“精准培养、个性定制”的路子。“精准培养”即要针对有明确乡村创新创业意愿选择的学生开展专业化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乡村创业能力。“个性定制”就是根据学生创新创业目标领域特色、目标方向定位、个性特点配备指导老师,进行“师带徒”、“一对一”全程指导,将之培养成为乡村创新创业的“行家里手”。

2以“三教”改革为引领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学校内涵建设的当下之需、长远之计。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坚持和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接乡村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以推进“三教”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学生乡村创新创业能力。一要坚持“外引”“内强”并举,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乡村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当前,乡村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矛盾突出。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新形态、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其对乡村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比较滞后,大部分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需要。为此,打造一支尤其是熟悉乡村创新创业环境、了解乡村创新创业市场、具有乡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通过驻村、乡村调研、定期开展技术帮扶等方式下沉农村基层,深度参与乡村创新创业实践,不断提高个人创新创业素质,全面把握乡村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状况,明确创新创业人才标准和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靶向发力推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要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聘请一批乡村工匠、致富带头人、创业达人、农民企业家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分享创新创业经验,教授创新创业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发现机会、识别市场、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二要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体系,推进乡村创新创业课程向专业性课程转化。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甚至独立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有关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偏少且与实践脱节,缺乏岗位指向性和现实针对性。因此,要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构建知识、思维、能力、实践培养体系,按照“创新创业知识学习、思维训练—创新创业基本技能培养—创新创业实训实践”的育人逻辑有序有效推进。大一期间,加强乡村振兴相关知识学习,开设乡村振兴通识课,培育学生乡村创新创业意识。大二阶段,根据学生选择的创新创业目标领域,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乡村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创新创业思维;组织学生参加乡村创新创业模拟大赛、技能大赛等,增强大学生乡村创新创业体验。大三时期,鼓励学生自主申报或参与各类乡村创新创业项目,促进其在实战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提高乡村创新创业技能。三要积极推行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教师“用理论讲理论”的“独角戏”,多一些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的师生“大合唱”,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打破城乡之间时空界限,将乡村生产生活现场实景通过网络引入课堂,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讲授和项目训练相结合、知识运用和灵活应变相结合,不断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或自主设计、自我管理。四要构建综合全面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在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指标的基础上,将乡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要综合笔试、社会实践、项目化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尤其要注重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的考察。

3搭建实践平台在实训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本领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得来,但能力只能来自训练。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从乡村资源调查、创新创业项目确定、创新创业过程指导对学生开展全程服务,强化能力训练。一要加强学生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顶层设计,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形式,组织学生下乡返乡开展参观、调研、考察等,切实感受乡村巨变,提振其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和服务乡村的责任感,善于在乡村治理、特色产业发展、文化创新、乡村休闲旅游、新型服务业及其融合发展方面发现机会,找寻适合自己兴趣的创新创业机会。二要积极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要强化开放办学策略,不断探索创新校地合作模式,积极主动与乡村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强化企业参与力度,融合各类社会资源,多渠道建设学生乡村创新创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和实训孵化基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载体,根据学生共同兴趣志向,鼓励不同专业学生各展所长,进行团队式、合作式、联合式的项目训练实践,并配备导师,创立“平台+导师+团队”服务模式,开展点对点咨询指导,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自信心和实战能力。

作者:朱西括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