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探讨

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探讨

摘要:以强化当前高校学生诚信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为导向,通过探索并创新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高学生抵御思想腐败的能力,净化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培养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

当前,在整个社会产生信用危机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容乐观。诚信缺失在高校学生中屡见不鲜,不利于自身成长成才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损害其他学生的权益,从整体上败坏和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和信誉。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教资助厅函〔2013〕1号),强调对高校学生开展资助诚信教育的主题活动。201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把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重要依据。大力加强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为和谐社会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成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现状

1.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缺失的形态表现

对高校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关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品格的完善,由于高校是培养道德诚信的主体之一,落实好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为社会所做的重要贡献。当前高校研究生诚信缺失从意识形态来说,主要体现为诚信意识缺失和诚信行为失范两方面。从具体诚信表现来说,主要表现在学术诚信、学业诚信、生活诚信、思想诚信和就业诚信五方面。研究生学术诚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失范,主要表现在学术论文抄袭、编造篡改剽窃研究数据、一稿多投、学术成果挂名及漠视周围学术诚信缺失现象等。学业诚信主要针对研究生学业环节中出现的诚信失范现象,重点表现为考试作弊、实验数据造假,尤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攻读研究生过程中对课程考核重视不够所造成的诚信失范现象等。生活诚信多表现在少数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真实情况的隐瞒,或是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时对自己真实工作情况的隐瞒,或是部分学生恶意拖欠学费、住宿费、助学贷款等现象。思想诚信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违背诚信行为的意识缺失。就业诚信主要发生在研究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履历造假情况,特别是对计算机、英语及学习成绩等成果的再包装等现象。而研究生诚信缺失较之本科生而言,无论在意识形态上的缺失还是行为失范上都比本科生明显。在行为表现上,研究生诚信问题与本科生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对大连海洋大学部分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调查显示,54%的研究生认为,学术诚信是最集中的诚信问题,学业诚信次之;56%的本科生认为,诚信问题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学业诚信,学术诚信次之。

2.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困境与缺失

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社会家庭等外界环境的渗透影响;二是高校诚信教育的偏颇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三是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匮乏。从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原因出发,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诚信教育,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开展应时而生,各大院校加大对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和宣传,签订诚信承诺书、开展诚信论文等宣传活动。尽管如此,高校诚信教育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李洪华认为,高校诚信教育现实困境首先表现在对诚信和诚信教育的认识不足;其次,诚信教育方法与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不适应影响了教育本身;再次,学校诚信舆论导向不清,诚信文化建设不足;最后,诚信制度建设滞后,诚信教育管理乏力,诚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的伦理需求与内涵特征

1.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的伦理需求

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对于社会群体而言,诚信意味着倡导真实无妄,因此具有不自欺,也不欺人的双重含义。无论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诚者,天之道也”,还是西方诚信思想表达的“契约观念”,诚信作为一种思想道德和行为意识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立身处世,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则是对诚信精神的进一步倡导与实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加速,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衍生,诚信缺失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八荣八耻”中将“以诚实守信为荣”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对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发展中较高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的群体,尤其是研究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又是未来社会的新型公民,承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和基本要求。研究生的诚信品德高低既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具有较大影响力,又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及前景具有一定相关性。高校研究生的诚信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2.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内涵特征

研究生诚信教育就是高校为培养高层次人才诚信品格而实施的一种道德教育,是高等院校依据社会诚信教育的特征以及对学生诚信品格的根本要求,按照教学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生施加诚信影响,实现培养研究生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树立研究生诚信道德观念的教育目标。外在的道德规范需要内化为自身的诚信品质,研究生诚信教育就是将内在诚信品质最终转化为外在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人格教育,也是一种公民资质教育。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渗透融合性,研究生的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职业道德的高度融合,诚信教育具有高度的融合性,需要渗透到各项工作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不能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二是具有认同矛盾性,相比本科生而言,研究生作为教育主体,更具自我意识和自我驱动力,对于诚信的认知相对明晰,在知识教育过程中容易接受和认同教育的目的。然而他们愿意且接受诚信教育,但并不减少其诚信失范行为的发生,在教育实践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三是具有典型集中性,研究生诚信的缺失主要发生在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现象,失范行为的发生较为集中且典型。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维度

鉴于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的现状及行为成因,亟须构建适用于研究生诚信特征的诚信教育体系,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管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学生各培养环节的育人效果,对维护校园稳定、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体系应包含四大构建维度,即诚信氛围的营造、诚信意识的重塑、诚信行为的约束、诚信评价的反作用(见下图)。

1.诚信氛围的营造

校园软环境对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以学风、校风为主导的校园软环境对于诚信氛围的营造有较大的作用。学风是大学气质和大学灵魂的内在表现和良好的内生凝聚力,而校风是大学学术精神的精髓所在,完善高校优良学风、校风的长效机制,强化诚信责任,弘扬诚信传统,用校园软环境激励学生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诚信氛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接班人。

2.诚信意识的重塑

研究生诚信意识的重塑不仅是将意识层面的内化,更是自觉将诚信的言行举止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增强诚信教育地位,提升诚信教育和宣传力度,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教育作用外,可通过诚信知识问答、文明讲座、先进人物评选等系列诚信教育活动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把以学术诚信为核心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内容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把研究生诚信教育的目标集中在个体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养上,成为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公民。

3.诚信行为的约束

良好的诚信行为离不开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的有机结合。诚信教育是诚信管理的目标,诚信管理又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起保障作用。建立诚信教育管理中心等机构,建立完善的诚信管理机制,拓展诚信教育内容,对于规范诚信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诚信评价的反作用

作为高校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诚信评价能够及时对诚信行为及诚信教育的发生进行反馈和再作用。一方面可以反馈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检验诚信教育的效果,促进诚信自律,完善教育各环节;另一方面为建立诚信奖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对接社会诚信系统,为诚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在诚信评价体系中,以在校研究生为主体评价对象,教师、教育管理者、辅导员等为评价主体,建立科学的诚信测评体系、诚信档案、诚信奖惩机制及相关监督机制。

四、地方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路径

1.他律与自律行为的高度统一

诚信自律主要是通过人格塑造时形成的道德自我约束,同时进行不断自我完善和修复。自律是把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付诸到日常具体行为的一种手段。诚信行为的产生在受诚信意识的潜在作用外,也会对诚信意识加以吸收和分化。单纯依靠诚信自律是无法完成诚信教育的。而依靠制度建立起来的诚信约束是规范诚信原则、诚信形式、诚信内容的主要途径。当前存在的社会诚信失缺现象归根结底是制度失衡,与诚信监督约束机制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由于研究生诚信教育具有认同矛盾性,诚信教育需要通过自律的内化和他律的约束共同完成道德行为。社会诚信人格的形成需要道德和法律机制做依托,更需要监督机制的引导、约束、激励和惩罚,在他律和自律的高度融合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诚信人格。

2.规范教育与能力教育的有机结合

规范教育是个体行为能力的修正,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规范教育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和整体素质支柱,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能力教育是个体智力技术的载体和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研究生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职业道德的高度融合,具有复杂的渗透融合性,它既需要规范教育也需要能力教育,实现诚信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诚信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辛全洲.大学生诚信危机与高校诚信教育[J].攀登,2010

[2]陈丰.高等学校学生诚信教育及诚信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肖艳红.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4]李红华,张祖斌.高校诚信教育:现实困境与务实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3

[5]唐霄,唐子芹,赵慧,吕伟斌.对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浅析[J].学术论坛,2014

作者:于旭蓉 高雪梅 孙谦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