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思考(6篇)

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思考(6篇)

第一篇: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探讨

摘要: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恪守诚信,体现诚信美德,可以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因此,诚信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建议从创设诚信教育“微平台”,创新诚信教育“微方法”,提高教育者的“微能力”,吸引学生开展“微互动”和打造诚信健康“微环境”五个方面着手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

“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改革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网络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失信失德事件不断出现,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也日趋严重,失信手段不断变化升级翻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诚信教育模式改革的探讨意义重大。

一、“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微时代”就是以微博、微信等为媒介,以手机、电脑等便携式设备为载体,以短小精悍为文化传播特征的信息传播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3G和4G为代表的网络终端设备得以实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技术与电子纸技术相融合,为人们的网络生活带来了便捷。由于电子纸的重量较轻,具备很好的可折叠性能,这样一来方便了人们的随身携带。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智能化,信息接收端所接受的信息种类也逐渐多样化,信息传播由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大范围的传播功能。在“微时代”,手机和平板电脑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随着这些便携式设备体积相对较小,信息展示区域的面积也比较小,但能够帮助人们随时随地的接受信息,可以在无聊的时间查看移动终端,这一优势弥补了其所有的缺陷成为人们掌中至宝,受到人们的青睐。微博和微信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效率不断提升,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从信息传播的内容上来看,呈现多样化的信息,有着较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其主要特征是传播的内容短小精悍,传播设备多样化,微博、微信都对发送的信息字数有一定的要求,微博的信息字数一般不能超过140个字,只要具备网络,在手机或者是电脑上都可以信息,这使得信息更新较快。人们从接受微博信息到浏览信息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这决定着信息在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就必须对其发送的信息进行科学化处理。

二、“微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诚信是大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

诚信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个人来说,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大学生的诚信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但是,近年来受到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伪造简历、拖欠助学贷款等等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所受教育程度较高,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其道德品质不仅要符合社会规范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行为活动中恪守诚信,体现诚信美德,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大学生走向社会时,诚信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应聘者的基本准则,也是基本素质。拥有诚信,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工作中以及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本身是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要求。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一是要创设诚信校风、学风,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二是要将大学生的学习诚信、交往诚信、就业诚信、经济行为诚信、校园行为诚信,以及大学生诚信修养的方法与途径等作为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三是建立规范、科学、操作化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来强化诚信道德教育,并建立诚信考核体系和诚信档案等。以上这些都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诚信教育,导致失信问题尤为突出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直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的全面指的是“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发展的影响,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中,重点还是侧重让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而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自然也被忽略,导致学生的诚信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在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体系。

(二)诚信教育传统封闭,跟不上网络的时代步伐

当前大学诚信教育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如,开班会、举行宣传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方式传统封闭,难以提升教育效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改革触动了各方的利益,出现了利益失衡现象,从而引发了社会矛盾,导致社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凸显。社会上的信用缺失不断蔓延,给处于思想尚未定型阶段的大学生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此外,由于诚信制度缺失和诚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失信者在一些场合下获得丰厚的利益,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互联网的进步给诚信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形成严重的阻碍,因为网络世界的虚拟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度弱化,也使得现实社会维系真实人际关系的诚信效力降低。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并不适应网络时代新诚信环境的要求,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规范,从而加快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失信程度。

(三)诚信教育内容空洞,统一教学忽视个体差异

高校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诚信教育还是占据较多的内容和课时,通过诚信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空洞,涉及的范围较大,脱离大学生实际。授课主要采用统一说教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对诚信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尤其是缺少现实中发生的大学生失信的鲜活案例,这就导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诚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改革探讨

(一)创设诚信教育“微平台”

当代是信息化主导的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工具,微博、微信更是大学生常用的沟通工具,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化方式,在开展诚信教育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创设诚信教育平台,利用微平台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网络上主动接受学校实施的诚信教育课程。为了提高诚信教育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学校还可以借助于传统教育的平台来加强教育规范。另外,在开展诚信教育时,教师不能只是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进行相关理论的教育,而是要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满足学生接受教育的要求。同时,诚信教育不能够只是局限于课堂上,应该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意识。

(二)创新诚信教育“微方法”

对于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育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在开展诚信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微平台”,创新“微方法”,提升诚信教育的有效性。诚信教育“微方法”的创新和完善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通过微博和微信平台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关系,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诚信学习;二是搭建多样化的“微平台”,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信息,让学生根据需要对诚信教育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三是加强对“微平台”的监管,因为学生会利用“微平台”一些信息,教师要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力度,通过分析和观察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诚信价值观的树立情况,进而判断学生的诚信,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减少失信行为在学生中的蔓延。

(三)提高教育者的“微能力”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高等教育者工作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学生,将自己融入大学生中,亲身感受他们的生活乐趣和困惑,才能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指明方向,创新符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最佳方法。其次,面对这种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积极参与网络技术培训课程,并且定期开展新媒体教育交流活动,以此来提升使用网络、微信和微博的水平,为诚信教育打好基础。学校还应该提供特定的研讨环境,聘请专门的网络媒体技术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微时代”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方法。学校还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创作新媒体作品,利用新媒体作品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

(四)吸引学生开展“微互动”

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运用诚信教育“微平台”经常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搜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的喜闻乐见的微博,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选择一些有关诚信教育的案例,借助微信、微博图文并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与生机。除了课堂教学对新媒体的应用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通过新媒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行师生互动,一来可以方便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来可以搜集很多学生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五)打造诚信健康“微环境”

“微时代”将人们带入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微博和微信的应用门槛较低,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大学生又是使用微博、微信的庞大群体,人云亦云,不会对一些信息进行查实,只是一味的转载,这样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途径。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进入到网络中,通过微博、微信一些虚假信息进行炒作,通过这种方式谋取一定的利益,从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形成了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微博、微信传播的信息进行监督。首先,应该坚定微博实名制的推行政策,一人一证只能注册一个微博,这样可以有效遏制造谣信息甚至一些虚假信息,并且能够约束网民,构建良好的微环境。其次,应该加强对网络公司或机构的监督力度,信息需要加强核实,避免造成严重的威胁社会及他人安全的事件出现,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微环境”。“微时代”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较多要求,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微时代”的特征,更新诚信教育观念,利用“微媒体”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进而提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作者:谢海燕 单位: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荣军.德育生活化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江苏高教,2015(3):127-129.

[2]马建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多维度考察[J].教育探索,2013(2):104-105.

[3]易红梅,陈玉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2):108-109.

[4]邓红彬,姚红.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33-134.

[5]黄俊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29-131.

[6]陈锡敏.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三个维度[J].高校理论战线,2011(2):48-50.

[7]马学思.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8]刘兴华,周顺,许颖,等.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4(21):263-264,265.

第二篇:大学生资助诚信教育浅析

摘要: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尤其是在高校资助体系中出现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如贫困生资格获取弄虚作假、国家助学贷款逾期不还,奖助学金滥用等。本文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就如何完善的解决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资助体系;诚信缺失;助学贷款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数量明显上升。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我国逐步完善了大学生资助制度。目前,已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的一系列资助政策,投入的资助经费也在不断地增加,当代高校资助工作也渐渐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享受国家资助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诚信缺失的行为,给自身、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深入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重点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坚决革除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诚信失守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工作,从而顺利的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1大学生资助诚信缺失的表现

1.1贫困生资格获取弄虚作假

贫困生资格的取得是各项资助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资助资金能否真正的用到需要帮助的大学生身上去,切实解决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造成贫困生资格认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贫困生资格审查部门审查不严格,生源地民政部门没有对学生的实际真实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或者有的家长通过关系来对《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进行肆意伪造,致使调查表不能反映学生家庭真实经济情况;二是学生本人不诚信,在入校之后的程序中,学生本人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时胡编乱造,谎称自己是低保或者单亲家庭,夸大其词来骗取贫困生资格;三是班级贫困生认定小组对其在校情况进行核实时,存在因为私人关系或怕影响团结而帮助申请者隐瞒其真实在校表现等,这些都造成了获取贫困生资格的大学生实际并不贫困。

1.2奖助学金使用不当

奖助学金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和奖励品学优良的学生。但是,有的学生通过弄虚作假骗取奖助学金之后,不是将其用在学习和基本的生活上,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为了追求攀比,购买高档手机、昂贵手表、高配电脑、进口化妆品等,也有的进入大学之后,完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养成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抽烟、酗酒、泡网吧等。这一行为严重背离了国家助学政策的初衷,损害了大学生的诚信形象,给学校和社会上都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

1.3国家助学贷款逾期不还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支持。然而,大学生毕业之后拖欠助学贷款情况也时常发生。毕业生工作不稳定、工资低等都导致无力还款;甚至,有的毕业生恶意欠款,毕业之后更换联系方式,更换工作单位等以致失去联系,有的家庭地址偏远走访成本过高也导致无法联系到毕业生本人催缴贷款。种种的原因致使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这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这一行为不仅影响自身信用、学校声誉,更会影响学校今后困难学生的贷款申请工作。

2大学生资助诚信缺失的原因

2.1社会影响因素

当前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社会过多的用经济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这就造成部分人唯利是图,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择手段的现象。大学生也被这种“唯金钱论”的价值观深刻影响,诚实守信的朴素道德观被忽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加注重“目的性”。政治领域的虚假政绩工程、徇私枉法等现象长期存在,文化领域的学术腐败、虚假新闻等也是屡见不鲜,这些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冲击,使其对诚信缺失行为不以为然。

2.2学校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较为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往往只看重成绩、分数,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其次,诚信教育的方式单一化,多以说教为主,缺乏实践性、生动性、创新力和吸引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最后,高校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匮乏,诚实守信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奸诈失信者的行为得不到有力的惩戒,从而纵容了各种失信行为的发生。

2.3家庭因素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家长言行不一,致使孩子也养成了不良的坏习惯。在资助工作中,此类家长更是为了些许利益,虚报家庭收入、填写错误家庭信息,并通过关系开具假的家庭贫困证明,来骗取贫困生资格。另外,大部分学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迫切,往往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从而就忽视了其道德品质的发展。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学生成为了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欺上瞒下有着小聪明的“政治家”。

3大学生资助诚信教育的方法

诚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同样也是需要具备的基本个人素质。就个人来说诚信是一种人格力量,诚信素质高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就学校而言,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是推动高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精神品质。就社会而言,诚信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品质保证。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高校,发展的过程都离不开诚信。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更需要时刻诚信待人,加强诚信理念,才能够提升我国民众的整体诚信素质水平。诚信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水平都比较高,但是在保障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保障自身的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如何提升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水平,不仅要从制度上予以完善,还应该做好诚信的宣传和实践教育,更重要的是从大学生自身做起。

3.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奖惩状况、经济状况,以及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诚信行为和不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建档,尤其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借还款记录等都应详细记录,并存入网络。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对诚信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如优、良、中、差的划分,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诚信评价体系。定性和定量的对诚信进行评价,运用自评和他评的双重机制,综合传统和现代的有效方法,将学生诚信纳入诚信档案和系统之中。建立诚信约束和激励的机制。充分发挥诚信评价体系的约束力,对诚信等级高的优先考虑贫困生资格的申请、奖助学金的评定、入党、就业推荐等等,对于缺乏诚信的,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

3.2做好诚信宣传和实践教育

社会的诚信状况对大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入发掘诚信榜样,做好诚信行为宣传,传播正能量,使诚信内化为我们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的行为准则。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更要落到实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样,也增加对典型诚信行为的宣传和奖励制度。高校自身应充分发挥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如海报、广播、网络及各种社交平台,用诚实守信的正确舆论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先进榜样激励学生,严惩弄虚作假的反面教材警示学生,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和谐校园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让诚实守信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另外,将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对社会的接触和体验感受诚信道德的重要性,提升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并养成优秀的诚信道德品质。

3.3提升大学生自身诚信素质

青春时期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这样的黄金时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关键。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着学生。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要敢于揭露诚信缺失的行为,在学生面前树立诚信做人做事的典范,以实际行为感召和引导学生养成讲诚信的习惯;另外,强化诚信教育职能,将诚信教育这一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课题纳入到教学中去,教育学生树立诚信观念,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物质文明行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随着全球化、多元化的影响,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栋梁,健康的心理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必须从自身出发,提高诚信意识,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将自己的行为与诚信榜样相对照,发现不足并努力矫正,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固化诚信意识,构建诚信人格。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不良思潮的抵制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高校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发展稳定、高校的发展壮大、学生本身的人格塑造。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作为高校的教育者,需要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思考更好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举措,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作者:张阳 张智勤 李朝阳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5(22).

[2]赵杰.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和对策探析[J].教育观察,2016(15).

[3]张峰圣.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诚信问题预测与防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4]刘悦.高校资助体系下学生诚信感恩教育浅析[J].创新教育,2016.

[5]宛庭利.论成新培育与资助育人[J].科教导刊,2016(3).

[6]任红.浅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诚信教育缺失现象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

[7]魏晓欣.大学生资助感恩教育[J].教育发展纵横,2016(4).

[8]邹静兰.高校的资助与育人[J].现代管理,2016(6).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学诚信教育

【摘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素质教育,除创业技能的教授,在日常教学中更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才能够培养有社会担当的创业人,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创业教育;诚信品质教育;职业精神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科技的集中发源地和就业核心地带,国家越来越重视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所以,近年来,为了保障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许多优惠政策,内容涉及资金支持、税收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大学生作为一直强有力的创新队伍,在创业热情高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毁约、浮夸、不守信等不诚信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生命力和成功率,最终会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中加强创业诚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创业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不诚信现象

大学生作为刚刚走出象牙塔的社会人,其自身经验、个人资源、社会经验都很困乏,社会化程度还不高,但却要在社会洪流中靠自身实力占有创业的一在席之地,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首先,大学生创业首先面临的是资金不够充足,很难获取可观的创业资金途径和数目。其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再次,有些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较为抽象并且可操作性不强,这对于开展创业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面对困难,有些创业者就萌发绕道走、蒙混过关等念头,出现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其一,隐瞒实情。因为上述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性,通常心存侥幸的企图通过隐瞒一些对自身不利的实际情况而获得相关部门或合作伙伴的信任。其二,弄虚作假。在创业准备阶段或者申报中,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得到一些利益,比如虚报项目资金等获得外界的支持。其三,违反政策法规。一小部分大学生假借创业之名,或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或不当利用国家政策或违反法规政策为自己谋取不当得利。[1]大学生是创业队伍中的有生力量,本就更受社会关注,个别创业者的不诚信行为大大影响了一群体的名誉,阻碍了创业成功。

(二)诚信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应有内容

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精神教育、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实践指导。在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创业意识、选择创业目标、掌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在创业精神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要将德育教育引入创业教学中。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做好创业事务的灵魂和支柱。但在当前的创业教育中,一方面创业教学,多注重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创业中必备的诚信教育相对不足,常常忽视甚至被抛弃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只注重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就大学生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和开展活动,很少会结合大学生创业等实务开展专题教育,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相分离。目前的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既没有在创业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能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的缺位。

(三)诚信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创业教育并非要求大学生都去创业,而是希望通过教学培养一批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才观作为引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素质教育,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以主流社会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开发创业基本素质、提升创业综合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青年才能担负起国家建设的重要使命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自觉摒弃创业活动中的不诚信、不道德行为。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动力,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道德教育都属于主体性的教育、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它们在教育目标、功能和作用上都是高度一致的,都是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主要教育任务。[3]

二、在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途径

在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就是指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贯穿诚信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按照诚信的道德标准和要求,遵纪守法,严格遵守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去开展创业活动,从而成功创业。[4]在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学中,应当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创业诚信教育。

(一)重视诚信品质教育

创业诚信品质和诚信行为,是内塑与外塑、内化与外化的结果。[5]诚信品质教育理应是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课堂教学是进行诚信品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诚信品质教育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做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因为市场经济首先就是法治经济。要创业成功,就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

2、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创业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就,而且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民族的富强。只有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会努力实现个人梦想,从而实现“中国梦”。

3、创业教育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高尚人格。创业离不开合作,要想赢得他人的支持与信任,就必须诚以待人。在教学中,通过德育教育强化认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诚信道德观的建设。要紧跟社会主流价值观,摒弃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的倾向,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学生要树立在诚信品质支撑下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在创业指导的课程安排上,专门安排课时对创业中的诚信行为进行讲解,通过对创业中诚实守信品质的内涵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诚信品德;通过对创业成功案例的介绍,让同学们感受到创业诚信的必要性;通过与因不诚信而创业失败的对比,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二)开展职业精神文化建设

创业者的成功必然有必备的成功者素质,是创业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一般来讲,企业家精神包含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刻苦精神、奋斗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创业指导课上应当培养大学生勤劳勇敢、积极进取、敢于创新、不畏艰辛的职业精神。首先,教师从自身做起,在教学工作中重视质量评估,爱岗敬业,爱护学生,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诚实可信的良好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其次,在教授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就业生涯规划指导中,重视对职业精神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摒弃走捷径、钻洞子、弄虚作假、不守信的“小聪明”和“小手段”。还可以利用校内外的资源,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企业老总,或者名师大家,就创业中的道德品质重要性开展专题讲座或是座谈会,指导学生的创业规划,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精神。再次,在校园各种创业比赛中加入对创业者职业精神和诚信品质的考核,作为评分的其中一项,提前培养学生创业中的诚信意识。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诚信育人的环境

首先,建设积极诚信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尤其是重视软文化的建设。例如,悬挂诚信教育的标语,尤其在比赛场地和考场,利用诚信标语警示和教育学生;在宣传栏和橱窗布置诚信专题教育的展览,供同学们欣赏、学习。其次,规范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管理制度。一方面,建立可行的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勤工俭学情况、助学金贷款的还贷情况、学费缴纳情况记入诚信档案,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确立诚信目标。另一方面,完善大学生诚信测评考核制度和惩戒制度。依据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情况和履行承诺情况,对品德优良的学生要有激励机制,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学生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引导学生学善惩恶,去伪存真。再次,将实践活动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在课堂进行理论教育之外,利用开展党团活动、寝室建设、社会公益活动等契机,将诚信品德教育融入其中,并且可以将实践活动延伸到社区活动、党团建设中去,开展主题专项活动。

综上所述,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大学生作为最有活力,最积极的一支队伍,因其特殊性,容易在创业中出现不诚信行为。诚信教育之于大学生创业是支柱、是保证。因此,在创业教学中多渠道开展创业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健康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博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陆志荣,邓云晓.寓诚信教育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中[J].教育探索,2001(11):115~117.

[2]任拓.论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D].湖北:中南大学,2012:9~10.

[3]刘国栋.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3:13~14.

[4]陆志荣,邓云晓.寓诚信教育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中[J].教育探索,20011(11):115~117.

[5]邓洪玲.大学生创业诚信品质教育的障碍及排除政策[J].职业时空,2012(7):80~8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德医双馨"医学生德育工作室(Szzgjh1-2-2018-3)。

第四篇:网络文明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探索

[摘要]

网络文明建设的人本内涵与和谐理念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在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须遵循方向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与个体性、规范性与能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从更新理念与注重实践两方面探索建设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网络文明建设;主体性;诚信教育;原则构建;路径探索

[项目来源]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诚信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研究”(项目编号:2012JBFDY065)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前所未有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我们的价值观念,也引发了对传统文明的巨大冲击。在网络社会自由、开放、虚拟、隐匿的特性中,原有的社会文明体系遇到挑战,但新的成熟的社会制度和道德体系还未形成,导致了社会伦理环境的失衡与恶化,人们在价值观的再构建中陷入彷徨,从而触发了日趋严重的网络失范行为,网络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的重要主体,也是网络生活的主要力量,在这一群体中加强教育引导,是建设网络文明过程中亟待研究的课题。诚信是维护网络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在网络社会文明建设和个人发展中处于根本和基础的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社会交往需要信用保障机制的支撑,更需要全社会的诚信价值观共识基础。在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提升道路上,诚信之德的培养和诚信伦理的弘扬无疑是我们诉求的重点,作为网络文明建设的内源性力量,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主体性诚信教育。因此,明确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其构建原则和路径选择,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文明建设对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文明建设的人本内涵要求加强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

网络文明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文本、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归根结底是由网络主体在网络环境中开展道德行为而创造出的价值,其最终决定因素是作为网络主体的人,因此网络文明建设必然包涵着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需要重视人的价值选择和主观能动性建设,弘扬人的主体力量。在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尊重大学生的自我选择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将社会的道德要求不断内化,提高网络道德素质。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基础,也是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的重点,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追求文明理念真正内化的诚信教育更是我们工作追求的目标。主体性是指“人在主客体关系中的特性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2]。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就是尊重大学生群体的独立个性和主体人格,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诚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激发大学生诚信主体意识,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诚信道德的选择和评价能力,从而逐渐达到对诚信品质的自我体认和自觉坚守。只有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诚信的学习实践中是主体,他们才会把诚信转化为内心的信仰,进而支配自己的行为,促进自我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全面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是网络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所必然要求的内容。

(二)网络文明建设的和谐价值理念要求加强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

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和谐社会保持一致的价值取向,以和谐思想引导多元价值观念的选择融合,达到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网络生态的和谐。在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中,和谐价值理念的落实依赖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指导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诚信教育毫无疑问也需要遵循和谐的价值理念,在学生充分认同并自觉践行的基础上发挥对主体性诚信发展的指导作用,引导大学生用和谐的思想处理关系和对待问题,为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加大诚信教育力度,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仍受到很多质疑,在网络化背景下突出表现为认知与行为的矛盾。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诚信观念及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却屡屡发生网络欺凌、网络谣言、网上论文剽窃等现象,“伪诚信”“文本诚信”等主体性缺失现象为数不少,这反映了学生对知与行和谐发展理念的认知淡漠。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遵守和谐价值理念,自主协调内心认识,以和谐精神主动确立诚信意识、发展诚信能力、实现诚信价值,从而达到知行合一,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网络文明建设和谐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网络文明建设中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原则构建

(一)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主体性诚信教育要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服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蜕变调整中,整个社会缺乏普遍意义的具有现代性价值的“诚信共识”,损害着社会的健康发展。诚信教育的本质是唤起主体的诚信自觉,引导人们的政治共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从根本上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重要内容,因而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同时,诚信教育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面对主体性发展既不断提升又不断消解并存的悖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必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方式,提升主体意识自觉,优化主体外部环境,更加有效地提高诚信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网络文明建设服务。

(二)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主体性诚信教育是与客体性诚信教育相对而言的。客体性诚信教育遵循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追求外在的社会价值,强调大学生诚信教育要服从社会需要、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实现,个人价值与其合理需要却常常被忽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很容易被抑制积极性,甚至激发起逆反情绪,认为接受诚信教育仅仅是为了社会利益服务,与自身关系不大,这种“目的错位”会导致大学生很难真正接受诚信教育,无法发挥其主体作用。在网络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中,教育者必须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结合起来,立足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既与时代精神以及社会诚信伦理的特征保持一致,又充分考虑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与心理需求,关注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需要,在个人发展意义上实现诚信知行的形成。

(三)规范性与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诚信教育将大学生完全置于被管理者的客体地位,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安排和全面制度体系约束来支配学生的诚信行为。诚然,诚信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规范将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规范性原则对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3]。缺少个体在一定信念和能力参与下对外部规范真正内化的能动过程,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自主自律。另一方面,在信息多元、传播媒介多样的网络时代,教育者作为信息垄断者存在的现实基础不断弱化,很难再如过去一般对学生的诚信行为做出全面规制。因而只有当大学生成为被尊重理解的主体、自身独立思维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得到重视时,他们才能积极能动的学习与体验,才能激发个体对诚信内在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使外部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的诚信价值观,只有这样的行为主体,才会不仅接受现有的规范体系,还能在学习实践中发展自己良好的诚信能力,并能在没有规范遵循的新形势下能动的创造诚信规范,从而实现诚信教育造就诚信主体的终极目标。“有指导的个性的自我发展,是任何优秀的教育机构最重要的活动。”[4]网络文明建设中的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需要做到规范性与能动性的结合。

(四)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理论灌输是主体性诚信教育的重要方法。人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离不开教育和学习。在价值多元化、道德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社会中,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时常面临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困境,其关于诚信的认知与实践需要理论的引导帮助。在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善之际,加强对他们正面的灌输和引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是提升大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并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他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理论灌输必须与诚信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和灌输枉顾学生的主体需求,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其诚信道德必须由他律才能走向自律的必然历程。在网络文明建设中开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需要我们一方面做好理论教育,另一方面重视诚信教育的实践转化和提升,积极探索学生喜爱的实践教育方式,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内化诚信认知、养成诚信情感、发展诚信能力,实现诚信价值。

三、网络文明建设中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路径探索

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以大学生为本,尊重和重视他们的价值选择和主观能动性建设,弘扬人的主体力量。在网络文明建设中探索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开展路径,要始终把握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四个结合”原则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主体意识,给予大学生情感体验和行为选择的尊重,提升大学生自我修养和责任担当的自觉,进而在诚信教育中实现主体价值。

(一)更新理念,引导大学生获得全面深入的理性认识与情感认同

对诚信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网络行为的诚信判断和评价,是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追求的理性认知内容,也是他们践行诚信价值观的基础。对社会道德和网络行为的“善恶”情绪感受,则是大学生进行诚信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他们内化诚信价值观的关键。在主体性诚信教育中探讨对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引导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整合课程资源,创新诚信教育课堂的理念方法。个体道德认知与经验的积累以及情感倾向的积淀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专门设立课程,才能保证对零散经验的系统整合,才能不断强化体验,促进诚信品质的养成。因而直接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第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网络诚信教育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增补大学生网络诚信修养、网络使用相关法律规范、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的本质与吸收网络信息等内容,并引入大学生网络诚信失范的典型案例,引导大学生提升理性认知与自我修养。第二,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诚信德育资源,例如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的课堂上引导学生汲取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营养,在与网络有关的课程中渗透大学生网络道德原则意识,通过专业课程教学的讲授融入诚信理念方法的培育。第三,开设关于培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建立以课堂教育为核心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面对网络世界复杂信息的理性选择加工能力,以及践行自省和慎独的自律能力,充分实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体地位,加强大学生诚信自律的理性认识。二是建立制度规则,研究科学有效的他律措施。良好的制度是提升学生诚信自律自觉的基础。制度的建立让诚信道德规范的底线更加清晰,通过外在力量的约束帮助学生强化诚信意识,收敛失信心理,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切身体验中将诚信规则内化为自律意识。第一,建立诚信监督评价制度。在高校推行诚信档案制度、大学生网络诚信行为的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对诚信行为加以奖励,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提高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力度,促使学生强化诚信意识。第二,完善相关的校园网络诚信规章制度,以诚信守则、网络文明公约等形式明确大学生诚信规范和行为标准,并设置一些具有象征性的诚信仪式,如荣誉规则、宣誓仪式等,升华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三是创设情境,倾注网络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实施主体性诚信教育,必须强调对人本身内在价值的重视,倾注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才能以人性推动大学生的诚信自觉。这就需要教育者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在挖掘情境内涵、体验情境感受中真正接受诚信理论、实现与教育者的平等互动和接受心理关怀,从而形成对网络社会及其道德场景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已有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提升诚信修养。第一,实现诚信理论话语的微观转换。诚信、道德都是抽象概念,“我们要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并积极推动它的有效实施,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伦理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对接和转化问题,实现抽象与具体、理想与生活概念体系的有效衔接、缝合,这其实就是话语体系的转换。”[5]如结合网络热议事件、结合学生身边案例创设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讨论,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真正认知诚信理论,进而内化为学生自愿的价值追求。第二,开创师生平等互动交流模式。按照规范性与能动性原则的要求,网络社会的主体性诚信教育应当摒弃传统的等级式师生关系,开创师生平等互动交流模式。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交流情境,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评价运行和学习心得讨论等方式,围绕诚信开展师生真实知识情感互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的困惑和压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与身心健康,做好网络心理障碍的疏导,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需要,让大学生通过切身情景体验感悟诚信所带来的心理愉悦。

(二)注重实践,引导大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诚信价值观

主体性诚信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育者重视诚信教育的实践转化和提升,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发展诚信能力、实现诚信价值,促进大学生诚信的知行统一。一是创新主题教育,开展诚信价值传播实践。在主体性诚信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以大学生开放程度高、思想变化快、创新意识强的特点为基础,着眼于他们对丰富道德生活的需要,创新设计各类诚信主题教育,使得他们能够将抽象的认知在丰富的实践环境中逐渐丰满,进而内化。第一,组建相关社团,开展诚信教育。学生社团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可围绕社团的不同属性组织不同角度的诚信主题活动,如诚信守则宣讲、网络诚信主题辩论赛演讲赛、财经类专业诚信调研等,在社团活动中受到诚信感染、提升道德能力。第二,在日常教育中渗透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民间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以及入学、毕业等时间节点组织诚信主题活动,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志愿者服务等日常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塑造。第三,组织诚信榜样教育。密切关注社会舆论中的诚信榜样,适时组织学习宣传活动;开展师生中诚信自强优秀典型的人物评选活动,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快乐体验、自我完善中传播诚信价值观,进而实践诚信原则、提升诚信品质。二是营造全方位文化氛围,开展诚信环境培育实践。“人的价值观来源于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是由文化环境教化、建构、发展起来的。”[6]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作用,我们必须调动各方资源,营造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文化氛围。第一,培育诚信社会环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诚信主体性发展、诚信至上的浓厚氛围,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创新,构建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各类媒体对诚信典型的大力宣传和不诚信现象的舆论谴责,营造诚信的社会大环境。第二,培育诚信校园环境。大力开展诚信校园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的设计与布置,精心规划教育引导与实践锻炼形式,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各环节加强诚信示范、渗透诚信氛围,使大学生在良好文化环境中得到熏陶与浸染。第三,培育诚信家庭环境。家长应重视诚信教育对子女成长的作用,完善对子女网络诚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并率先垂范,树立良好家风。通过社会、学校、家庭诚信合力教育系统,在网络文明建设中有效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三是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开展诚信教育新载体拓展和管理实践。网络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们只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网络的变革特点,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提高网络文明建设中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第一,做好校园网建设。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精心设计校园网的德育栏目,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诚信教育相关内容的建设,同时建设好校内的网上监控系统,有效屏蔽不良信息,将校园网建设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第二,建设和推广诚信教育特色网站及个人主页。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建设自己的特色个人网络空间,发挥名师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鼓励大学生参与打造诚信教育品牌网站,充分发挥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性,提升教育效果。第三,拓展新媒体环境下灵活多样的教育新载体。开发手机媒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有效地引入诚信教育领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第四,开展网上舆情分析,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疏与堵相结合,抓住热点问题、抓住重点对象,通过及时教育引导有效疏通网络舆论,通过技术管理做好信息进入控制和在线行为控制,“疏之有度、堵之及时”,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提高独立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进而支配自己的诚信行为,在网络文明建设中达到主体性诚信教育的根本目标。

作者:胡子鸣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克明.网络文明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

[2]韩庆祥,张健.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8):9.

[3]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黄伟合,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7.

[4]奥尔托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5]王渊.基于科技伦理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112.

[6]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06

第五篇:社会信用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考

【摘要】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的需要,更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营造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基础;大学要重视诚信教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个诚信教育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实现失信惩戒守信褒奖的制度环境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

社会信用;诚信;教育

我国已于2014年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明确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诚信理念,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就是要通过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并通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约束机制的建立,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的诚信意识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短,各项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各类市场主体不守信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一些市场主体缺乏信用理念,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同时全社会信用体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失信的市场主体缺乏应有的惩戒。其结果是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使那些不守信用的市场主体自身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也给整个国家市场体系发展完善带来了负面影响。“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要在全社会培养诚信意识,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信用意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信用建设。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大学期间的持续、有效的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这对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基础性工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方式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在诸多方面。在学业方面,主要是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考试时,挖空心思作弊,利用各种手段抄袭。可悲的是很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种随意抄袭、不诚实的危害,他们甚至认为考试作弊不是什么大事。在经济方面,国家为了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出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大学生助学贷款、助学金等,需要大学生出具一些家庭困难证明,一些家庭并不是特别困难的大学生出具虚假证据谋取助学贷款,还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拒不还款,成了没有信用的“老赖”。求职方面,一些大学生为了获取理想的职业,不惜简历造假。本来求职简历是一个大学生大学期间学习以及各方面表现的客观体现,是各类用人单位借此录用人才的客观依据。然而,一些大学生大学期间不努力锻炼自己,却在简历上大动脑筋,于是乎,简历上个个都是班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各类自己从来没有获得的荣誉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简历上,这种虚假简历大大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给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党的十八大概括提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包含诚信。古人认为诚实守信是人立身处世以及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然而见利忘义不守信用的现象屡屡出现,诚实信用的美德逐渐被人们忘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其中特别要培养诚实信用的传统美德。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是整个国民诚信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国民的诚信意识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针对我国大学生整体诚信意识不高的现状,教育部已经考虑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通过诚信档案建设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以及对守信行为的鼓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的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时,由于家长的溺爱,没有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不利于孩子以后诚信品德的形成。更有甚者,一些家长在人际交往中不讲信用随意毁约,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都对孩子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身教胜于言传,家长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的一个失信的行为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迹。因此,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失信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然而一些市场主体在追逐利益的时候却忘记了诚信这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为了利益不惜搞假冒伪劣,为了利益不惜掺杂掺假,经济交往中随意毁约。国务院曾在2011年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指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以及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可见,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任何市场主体都不会长久的存在,但是由于我国法治不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对失信行为缺乏足够的惩戒,一些不守信用的市场主体没都得到应有的惩罚,反倒还是能继续在市场上存在,这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全社会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不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一方面,老师课堂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另一方面,社会上却失信连连,毁约欺诈不断。信息时代,大学生们以迅捷的速度接收着社会上的各类信息,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们的冲击力远远超过了老师课堂上说教的力量,外部环境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诚信教育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的教育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时效性。在教学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确实可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在诚信教育的内容上,有过于政治化、空洞化、抽象化,让大学生感觉讲授内容高高在上,远离社会现实,使大学生无法找到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契合点。从教育方法来看,高校还是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灌输的方式,不能很好的结合社会现实去讲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很难让学生自觉接受,更无法使诚信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大学无论在教学还是日常学生管理中都没有形成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守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褒奖,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戒,这样的校园环境不利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形成。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因为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对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影响深刻。目前,我国整体的社会信用环境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也没有完善的守信激励以及失信惩戒的体制机制。全社会的诚信意识不高,经济交往以及其他社会领域失信现象时有发生,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是大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要从改善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着手,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全社会都要重视诚信品德的培养,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对诚实守信行为的宣传报道,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要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确保我国征信业健康发展,提高全社会对信用的认识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虚拟资本,拥有良好信用的市场主体能够赢得资金赢得市场,相反失去信用的市场主体将被市场抛弃。只有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社会信用意识的不但提高,才能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针对大学生目前的信用状况,高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渠道。要深入挖掘诚信教育的资源,要针对大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真正让诚信教育取得实效。“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诚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教学内容紧扣大学生关心的诚信热点话题,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1]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活动,让大学生意识到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美德,更是大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只有恪守信用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足。其次,高校要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中去,采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手段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这更易于学生接受,使诚信教育深入学生思想,指导学生的行为。”[2]最后,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联动,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形成失信惩戒诚信褒奖的体制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育中,高校还应该尝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实现诚信教育的制度化。诚信档案对大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奖惩情况、学费缴纳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进行记录。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实现对大学生信用状况的客观评价,并作为评优、评先、保研以及推荐就业等的依据。“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就是把诚信教育具体化化为一种制度。有了诚信档案,学生在校期间的与诚信相关的思想、言行都一一记录在案。这一制度的设计,以档案的形式加大了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促进学生重承诺、守信用,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诚信品质的塑造。”[3]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融入到了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使得诚信教育更具有规范性和时效性,有利于高校形成系统化的诚信教育管理机制。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实现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规范化的约束,由于失信会被记录并对自身未来产生不利影响,诚信档案会时刻警示大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信用状况。可见,通过诚信档案制度化的约束机制能够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以及诚信品德的形成。

作者:左信 赵云营 魏沧波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建云.浅析大学生诚信问题与诚信教育机制建设[J].高教学刊,2015(7):84.

[2]李新伟.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和方法[J].人民论坛,2016(03):155.

[3]廖俊清.刍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价值功能及其建设原则[J].兰台世界,2014(10):58~59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信用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问题研究》(HB16MK014)。

第六篇: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构建

摘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大学生,需坚持育人为本、主体性、相容性、实践性、全员性等教育原则,从教师诚信、第一课堂、管理制度、校风学风、网络平台入手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关键词:

诚信教育;原则;体系;构建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

学校诚信教育依据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小学诚信教育、中学诚信教育、高校诚信教育。高职院校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具备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品质,而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事关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下的片面发展的人称之为“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部门的局部个人”[1],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能得到全面的发展”[2]。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且包括人的志趣、道德、情趣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培养的学生应是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实践应用素质等共同发展的人,诚实守信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如果高职大学生不具备这种诚信品质,那可以说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无法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无法服务于社会,那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未真正的实现,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人格”是一个既崭新又古老的名词,伦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一定社会人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实际状况,以及由对这种状况的理解所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及品格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综合”[3]。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即无人格,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学生的成才,必须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因为诚实守信是道德品质中基础品质,只有诚实守信了,才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是人格健全的必要条件,诚信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无疑是健全人格的第一要素。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原则

高职院校需培养有素质、有专业、有能力,重道德、重协作、重创新的人才,在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符合社会需求,为贴合需求,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诚信教育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无论是在教育前的设计环节、教育中的实施环节,还是教育后的评价环节,都必须牢固树立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学生的诚信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将诚信教育、帮助成长和价值引领充分结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二)主体性原则

高院院校开展诚信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增强学生诚信道德品质,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如若思想政治教育者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受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只是一味地灌输,站在权威的位置上,不关注学生的感受,这样的诚信教育不可能奏效。诚信教育应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相容性原则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应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心理需求相匹配,应面向广大学生,尊重差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分别进行设计、规划和实施,即系统规划、分类设置、分层安排、整体推进,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诚信意义,完善诚信意识,自觉地按照诚信规则做事。

(四)实践性原则

道德必须在实践中习得,实践是诚信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创造学生参与实践条件,利用实践使学生零距离感受诚信与成功的关系,明确社会对大学生诚信素质的要求,从而自主、能动的提高自我诚信道德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同时,利用实践第一线接触环境诱惑和挑战,让学生在矛盾复杂的情况下做出选择,调动自身内在的诚信品质,提高自我诚信道德的选择与评价能力,在不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五)全员性原则

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庞大的系统过程,高职院校在组织和实施诚信教育中要坚持整体性、综合性、全员性、全程性思想,充分调动学校多方资源及其主动性,协调全校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实现“诚信教育、人人有责”的全员育人整体联动工作模式。同时,诚信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当采取社会渗透,家庭影响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利用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整合效应。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

(一)从教师诚信入手,加强校园诚信环境建设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诚实的对待每一件事,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往往无形的影响着学生。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随意更改上课时间,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更不能发挥诚信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师诚信的示范引领作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诚信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诚信是诚信教育的重要要素,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诚信道德建设,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搞双重道德标准,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带动广大学生树立诚信形象。

(二)从第一课堂入手,强化学生诚信意识

第一课堂,是指学校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在高职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教育培养上,第一课堂无疑应该是主要阵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知识高度概括地、理论化地、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体系必须以此为基础。“两课”教学应在系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注重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从管理制度入手,树立严明公正的学校形象

高职院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如若为学生服务且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管理工作不规范、不科学,有令不行或朝令夕改,都会使学校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从而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不仅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而且给大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轻视管理制度,不信任教育者和管理者,使诚信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四)从校风学风入手,营造诚信校园文化氛围

德性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是环境熏陶的结果,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风、“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的教风;“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学风,都对大学生具有导向、熏陶、激励、辐射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广播、报纸、校园网、黑板报等舆论宣传阵地,努力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环境,营造学诚信、讲诚信、守诚信的浓厚校园氛围。

(五)从网络平台入手,打造诚信教育阵地

网络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自律意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学生是运用网络的主要人群,互联网的正负面信息将对高职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运用网络,并将其作为学习的重要手段,合理的利用微信、QQ、手机App、论坛等阵地,在阅读、收集、整理他人信息资料的过程中进行诚信自主学习,这将大大增强高职大学生诚信自律意识,并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互相信任和互相合作的精神,给学生以新的人生启迪。

作者:吴佳云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校级课题“文化认同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SYKJ14D0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4

[3]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