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技术范例

建筑专业技术

建筑专业技术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有效的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建筑业也随着发展起来,在这些年中,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这也推动了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让学生成为社会中真正有用的人才,需要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内容以及目的,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引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解决高职院校办学的难点。

一、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高职院校看到当前建筑行业人才的稀缺,它们顺应市场纷纷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统计的数据,每年从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达到大约20万人次。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发展条件和行业保障。根据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安排分析可知,实践教学占据课程的较大部分,与以往相比,实践教学内容有着明显的提高,但是实践教学却没有发挥出该有的效用,这是因为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系统化的规划,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出现偏差,这样就导致学生所学的实践课程内容与建筑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匹配不上,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走进社会,在岗位上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学校对于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实践教学体系管理不科学,这导致学生虽然进行大量的实践课程学习,但是实践能力仍然不强,这造成行业需求和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存在矛盾。高职院校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培养,课程安排上,实践课的数量确实满足标准的课时比重,但是实践教学的目标比较模糊,定位偏差,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在实践课程中。对学生的顶岗实践、专项培训等实践内容所需要让学生学到的内容和职业能力需求不一致。在实践课中,实践老师、实践器材和实践基地等保障考虑不周,进而导致实践教学考不到预期的效果,极大影响实践课程质量。

二、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需要准确定位,这是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而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则是需要高职院校对于建筑工程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有着充分的了解,并根据此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第一步:需要对建筑工程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研究,从以往学校毕业就业率较高的岗位着手,分析其实际工作内容。第二步:培养规格和目标准确定位。在分析岗位的工作内容过程中,需要对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度进行区分,进而对应所需就业者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进而分析出此专业毕业生在刚毕业和毕业几年之后所能承担的工作内容,这样才能确定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培养的技术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每个专业的人才的职业成长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虽然是实践为主的专业,但是也毫不例外,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刚刚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参与现场施工和管理,主要的就业岗位为技术员。所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并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理论,具备与岗位匹配的职业能力,成为可以从事一线建筑工程施工的专业人才。进而规划出学生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升目标中包括的能力水平,从而确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测量放线、检测材料性能、识读图纸,可以参与部分项目的施工与验收等,在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经验积累之后,需要做到编写施工方案、编写投标文件、从事工程预算等。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与高校教育的特色有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而高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技术知识中,又分为显性和默会两个方面。建筑工程的专业性强、投资大,需要多人协同工作,并且具有一次性的特性,这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无法在学校里面完成全流程的实训。而且建筑产品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需要大量的材料、劳动力、施工设备共同作用进而物化的过程,在物化的过程中,所需的工作经验、施工方法都是属于默会知识,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并不能达到该有的效果,这需要学生参与建筑产品物化才能学到,为了让学生可以达到岗位的需求,院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构建“认岗、跟岗、顶岗”三段式模式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第一段“认岗”。学生在学校已经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学校的教学中已经学会制图与识读、工程材料的知识,在进入一线施工现场后,根据施工现场的材料和工作氛围与所学知识进行匹配,建立工作感性认识。第二段“跟岗”。学生已经完成主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并且已经完成学校安排的各种实践课程,完成学校对学生安排的综合实训,这时学生就进入到建筑行业的一线施工,进到不同岗位,参与岗位的工作,亲自进行工程施工和现场管理,完成理论到实践融合的过程。第三阶段“顶岗”。学生在学校完成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岗位职业的考证之后,进入到建筑行业的一线施工场地,并亲自担任岗位工作的任务,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考验,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以“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为基础,通过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的就业职能为发展主线,按照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分析出岗位职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制定相关的课程内容,并研究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规律,进而让学生可以有效的提升职业能力水平,并以此作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

(三)实践教学组织安排

在完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之后,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有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这时根据“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三年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而让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在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学年,可以让学生进入建筑施工现场认识企业,建立一个关于该专业的大概印象。在第二学年可以培养学生的“跟岗”实践,运用学校内的各种实践设备让学生知道,第一学年所学的知识能够用来做什么。第三学年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让学生亲自承担岗位的施工,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更好,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的构建,可以保证在开展实践课程过程中达到该有的效果,根据构建的学生培养规格和目标,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和校外的实践。建筑施工现场十分复杂,所涉及到的人员和场地较为广泛,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所以为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需要对现场的实训资源进行一定的规划,然后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施工现场,不能盲目的安排大批量的学生,因为安排的学生过多,所用资源超过实训资源,这样学生不仅没能获得能力的提升,然而增加学校管理的难度和学生的安全风险。校内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具体规划需要院校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执行的过程中,教学主管部门安排学校的有关规定,安排老师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根据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所学的实践内容,可以聘请外面专业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亲自进行示范。在实训完成之后,需要学校对此次的实训进行一次评价,在评价之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评价,让学校知晓真实的实训成果。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十分的复杂,施工现场较为特殊,学生需要分散到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训,保证实训的有效性,针对学生的岗位进行实践,这是教学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需要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安排,仔细规划,提前就要做好实习项目和基地的选择,并与实习基地的负责人沟通,安排数量充足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并安排部分老师进行随访,对于实训的成果评价以现场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评价为主,随访老师的评价为辅的模式进行评价。

五、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保证实训硬件和软件的质量,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中,需要保证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到质量良好的实践教学。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建设的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施工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虚拟的施工现场教学,这成为学生获取施工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校外实训基地,则是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并且在已有的基地建设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新的合作建设,并根据建筑项目的进度,灵活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二)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已经进行过教学改革,大部分的教师都具有“双证”,但是具有“双证”与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深入建筑企业的一线施工现场,亲自参与施工,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之后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校的教师顶岗实践,这样教师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而有效的提高专业水平。

六、总结

在当前的社会中,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社会因此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也需要发生改变,跟上社会的进程,不断推成出新,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科的知识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而出的,因此,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看重。这需要高职院校可以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重视实践课程中的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的学生,通过上述的方式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兴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J].实习实训,2012(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徐秀维,刘晨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5):15-15.

建筑专业技术范文2

1前言

根据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内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我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技术服务能力,力求做到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吻合。本专业不断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推行“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有两年半的时间进行各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半年的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建筑工地进行顶岗实习。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包含密切联系的两大体系,一是理论课程体系,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占教学总学时数的46.0%,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程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学时数占总学时数54.0%。此模式符合就业导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顶岗能力,适应了岗位需要。我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上将继续不断探索,争取取得更好的效果。

2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从业者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和职级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以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质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综合考虑毕业生职业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人才提升和拓展目标。提升目标是为专业人才能够从事复杂任务或者是从单一的技术工作向管理岗位晋级的综合能力储备;拓展目标是为满足专业人才择业、岗位迁移的综合能力储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成长规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初次就业岗位为技术员,主要岗位工作任务为参与现场施工与管理,所以其培养规格为初级施工员,其培养总体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基础,面积建设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基本目标、提升目标、拓展目标中所对应的能力、技术、知识、素质水平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本目标为能识读施工图,能测量放线,能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能参与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与验收,能参与编制工程施工方案等。提高目标为能组织施工,能编写施工方案,能进行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等。拓展目标为能编写投标文件,能进行工程施工现场监理,能从事工程预算编制等。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1构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突出技术知识,而技术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由于建筑工程具有一次性、技术性强、投资大、协同作业性强等特点,无法在校内实现全过程生产性实训。同时建筑产品是大量劳动和生产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备的物化过程,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施工方法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课堂教学方式难以习得,实践能力的获得必须要让学生身临其境,模仿观察。为了适应未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构建“认岗、跟岗、顶岗”“三段式”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专业人才实践需求。第一段“认岗”。学生在学习了初步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校内完成了制图与识读、工程材料等单项能力训练后,进入工程施工一线,感受工作氛围,认知建筑产品,熟悉工作环境,认知材料设备等。第二段“跟岗”。学生在学习了主要的专业课程,并在校内完成了各工种实训、施工方案编制与组织设计等综合实训后,进入企业施工一线,进入不同的岗位,跟随岗位技术人员参与工程施工,亲身体验技术应用与现场管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融合和提升。第三阶段“顶岗”。学生在校内完成拓展能力训练项目和岗位职业资格考证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承担岗位工作任务,融入企业生产,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考验和提升。

3.2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抓手,分析岗位职业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课程,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从生手、熟手、能手、专家的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3实践教学组织安排

根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目标要求,结合“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统筹规划三个学年和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年通过单项实训和企业认识实践,让学生初步理解“如何做的”;第二年通过校内实训和现场“跟岗”实践,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技术做的”;第三年通过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践,让学生承担岗位责任,实现“如何做得更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知识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技术进行综合训练,按照学生能力提升的途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设置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通过“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整体设计“认岗”“跟岗”“顶岗”实践内容。

3.4构建实践教学内容

准确定位实践教学能力目标,是实践教学内容选取的关键因素。职业能力即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即课程内容选取是以能力为核心,通过具体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来体现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是目标,任务是载体,技术是主线。实践教学内容选取应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将实践教学内容、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职业态度等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融合。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应由校企共同开发,在模仿和再造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发展和创新性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中,要体现实践项目的功能设计,单元任务的能力、技术、素质要求,进度计划、角色定位、考核评价内容、成果表现形式、实施成效评价等内容,引入行业规范、标准、职业资格,贯穿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职业素质。项目和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从“如何做”,到“做的技术”是什么,到能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能应用专业技术实现“做得更好”的目标,从而更有效地获得职业能力,获得专业技术,具备职业素质。

4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必须以实践课程有效性开展为目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由于企业建筑施工现场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各种工序交叉进行,手工操作多,现场管理难度大,不能同时接受大批量学生进入工地实践,因此,应统筹规划实训场所和资源,校内实训场所解决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和部分综合技能训练,校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现场施工技术与管理技能训练。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校内实践教学集中在前三个学期进行,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实践教学由系教学主管部门按照学院要求统一管理,专业教研室在开学初期制订实施方案,主带教师具体实施,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聘请相应的企业能工巧匠示范和指导。实训质量评价由实践教学团队按照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中的标准要求进行验收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特殊性,学生基本分散在不同的工地,实践教学任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校外实践教学由系教学主管部门统一计划,提前一个学期做好实习项目和基地的筛选和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的落实工作,专业教研室与实习单位共同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校内指导教师实行随访制,考核评价采取现场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评价为主,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为辅的方式。

5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5.1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实训硬件以及实践项目任务设计和组织等软件,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同类院系的校内实训课程主要解决操作实践能力训练和专业试验能力训练,虚拟施工技术、远程施工现场视频将成为学生获得施工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坚持“校企合作”,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合作企业,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咨询服务、合作申报研究课题等途径,与企业建立“互助、互利、互信”的关系,同时,根据企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充分利用暑期长假,鼓励学生走进工地,主动参与工程实践。积极探索实践课程学分制。充分利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家庭工程背景,引导学生利用暑期长假,结合企业施工项目,灵活选择实践课程,按照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完成学习内容,系教学主管部门组成质量检查和评价组织机构,对实践课程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减少校外实训基地的压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

5.2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双师”比例有了明显提高,但拥有“双证”与过硬的专业技术是两个概念,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地深入到企业施工一线,通过参与工程实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等途径才能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因此“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立足点仍然是“校企合作”。建立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搭建教师接触工程、结交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台,建立“双师”教师职业能力论证制度,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提升。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弱项。一方面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很难有时间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规律的不适应,造成其特长发挥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主要承担现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如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吸引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校内课堂教学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研究热点。

6结语

建筑专业技术范文3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0引言

目前,国内疫情已从爆发期过渡到与长期共存的后疫情时代。面临学生大范围返校学习,高职院校一次性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的教学状态已不现实,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中如何保障前疫情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的进度、教学质量等问题,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立足线上线下教学的过渡和衔接过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抓住后疫情时代变革契机,辅以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保障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质量与进度,同时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展开思考。

1教学实施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理实一体核心课,本文选取本课程中的混凝土工程施工子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混凝土工程施工”总任务进行。本着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并以国家现行的建设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为依据,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对整个课程进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施工流程、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岗位分析,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子项目包含的七个任务,即:任务一,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任务二,混凝土骨料筛分实验;任务三,混凝土和易性检测;任务四,编制混凝土的运输方案;任务五,编制混凝土的浇筑方案;任务六,编制混凝土的振捣与养护方案;任务七,混凝土强度检测评定。因知识点细而密,实训操作复杂,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及强度检测;再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制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评定。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通过借助于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充分分析学情与教情,以学生为中心,将所有教学内容项目化、任务化,融入实际工程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动手实训,与实际工程操作“零距离”,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职业的发展。因任务的实践性强,难度高,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课前学情调查中发现,学生基础差,很难掌握繁杂的计算,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往往是在唱“独角戏”,花费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很差。但学生喜欢动手,学习新技术能力强,喜欢基于实践的团队学习方式,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沟通汇报等能力。同时,学生对云班课基本功能模块功效的认可度较高且总体实施效果较为明显[1],故采用以下策略解决重难点问题:1)将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操,结合施工实际工作,进行项目化改造。如将重点知识混凝土工程施工改造为“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将难点知识配合比设计改造为“填写配备比设计报告”和“混凝土和易性检测”,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把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2)采用信息化手段。由于混凝土浇筑现场对学生而言有距离感,他们“看不到、不好看”,特别是隐蔽工程,故通过虚拟仿真、安全计算软件、自制教学视频、小动画、施工闯关小游戏、直播、录播、轻直播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辅以解决。3)理实相结合。通过后端的实训实验,验证前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通过混凝土强度检测实验以验证前端混凝土浇筑养护操作过程是否合理。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又以实际验证理论。同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任务要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1.1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举措。调整授课顺序、定制个性化、差异性的教学方案。针对个别学生网络不稳定或无法长时间实施线上教学的情况,教师将大量的动画视频等资料编辑为文档,推送给学生,并且全天候在线交流、答疑解惑。同时采用更加多样的授课手段:依托云班课建立课程的专属群组,实时无障碍沟通交流,利用腾讯课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平台组合方式,以直播+微课,即时测试、在线小组活动、在线作业等方式综合运用[2],引入学生与喜爱的“主播”连线、闯关学习、流水互评、另类签到式、学习预警等增加课堂活跃度。

1.2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探索。1.2.1共性实施流程。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实际工程的工作任务,通过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后互评和考核评价的教学过程的探索[3],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把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本子项目上述的7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实施流程分为任务领取、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三个环节,每个任务的成果可评测,过程可监控,学习效果可检测。1)任务领取。首先在云班课上学习引导单,在引导单上注明本学习单元所不发的所有期刊、微课、规范等资源,并在任务单中注明资源的数量、应用方法和后期的考核方式,明确本学习单元需完成的任务。以学习任务引导单引导学生逐步查看资源,自学完成任务、测验、笔记,最后通过云班课汇总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测试的分析结果,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复核,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2)任务实施。课中的知识梳理阶段,教师点评串讲课前任务,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导图,将课前独立自学的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逻辑关系,以便于记忆和应用。在任务导学阶段,引入新知,明确完成课堂任务对应的技能点,以及技能点对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结合云班课统计的课前任务结果,再次确认教学难点,教师讲授,强化知识点。在任务导思阶段,通过导学阶段重难点的讲授,学生模拟完成施工各过程的任务案例。教师结合案例,详解案例中数据等的来源与应用,师生在“边演边练”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使学生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在理实结合阶段,疫情期间增加了采用“随堂小实验”、实训操作录屏展示等手段,解决无法在现场授课和无法带学生现场实地踏勘等问题。基于产教融合的大教学背景,实训课程以与实际工程施工“零距离”为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精益精神、团队合作等基本素质,基本操作技能、质量检测与评定等职业素养。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首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梳理实习操作流程,接着通过小组或学生互评查漏补缺完善实训操作。根据梳理完成的操作流程,学生动手实操,教师基于辅助与示范。最后根据实训试验结果,评价理论课中的相关设计与计算结果。在任务分析展示阶段,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互评找茬,发现问题,总结原因,最终找到解决之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施工方案撰写能力、应用能力、个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本子项目教与学的全过程信息采集,了解教学实施过程的优劣,包括教师活动信息采集,如教学周报,采集教师资源构成和开展活动构成及数量等;还有学生活动信息采集,主要是资源学习时长、经验值获得渠道、经验值较低学生学情分析。3)任务评价。考核评价是全过程的,多维度的差异化考核评价,摒弃以往的期末成绩一锤定音的模式,而提供多种平行的学生成绩获取途径,简称“四个主体、三个大类”:评价主体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云班课综评、教师评价四个主体。评价内容与方法分为课堂参与度评价、综合技能训练(案例分析或编写施工方案)完成质量、实训操作成果评价三大类,同时注重素质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可以有效改善过去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错误观念(见表1)。1.2.2实施亮点及特色。1)设置与课堂任务相关的切入点。如在课程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的任务中,邀请学生分组分享课前观看的视频“学习强国[工匠精神]—混凝土配比”,如在编制混凝土的浇筑方案的任务中引入“长沙混凝土质量问题事件”新闻等内容,由思政点或社会热点作为课程内容的切入点来导入新知。2)以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不直观的问题。本文上述任务四、五、六涉及到混凝土施工流程中的运输、浇筑、振捣、养护工序,通过施工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混凝土施工现场解决“看不到、不好看”的问题。任务二、三、七是混凝土制备、使用和检测的三大环节,从制备开始就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使用VR质量展示系统让学生看到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带来的影响,让审慎精神、职业操守在学生心中发芽。3)以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如在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的任务中涉及大量的运算,这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计算后再通过配合比计算软件验证结果,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编制施工方案的任务涉及安全计算及大量文字编辑工作,使用建筑安全计算软件将方案计算和编辑通过数据输入完成,化繁为简。Xmind思维导图、excel表格等软件工具的使用,可以将繁琐的手工计算简化,帮助学生克服对于计算难点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效率。4)模拟实际工作模式和流程,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如上述任务四、五、六需完成的施工方案的编制任务,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不同的立场和身份,展开不同的思维逻辑,启迪学生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复盘所学知识。这样,线上教学引入实操录屏和随手小实验弥补了没有实训的不足;线下实训阶段,引入理论学习微课,起到了激活旧知的作用。

2教学效果

基于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实施。对学生而言,通过对比本子项目改革前后的数据,测试及格分以上比例、参与互动比例、经验值优秀比例均有所增加。通过课后自评、问卷调查等形式,得知学生对书本知识与混凝土浇筑案例相结合、文字与实训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接受度更高。对教师而言,为了达到更高的教学标准,理论教师不断补充实际案例,通过到校企合作的施工单位现场一线进行学习交流,同时通过企业进行软件培训;实训教师需提高自身技术操作手段,学习前沿技术,解决教师知识单一陈旧的问题。通过课程改革,思政教育也进到课堂,教学的思政效果更加明显。在进行现场实操时,统计的废料率明显降低,学生更加关注绿色环保,精益求精,严谨审慎,符合教师强调的工匠精神。在看到混凝土因施工产生的各种质量问题甚至强度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代价的一些新闻时,学生对质量为本、安全第一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具备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反思与改进

3.1教学特色。1)教学任务设置的过程做到与实际工作一致,讲授及开展任务流程与工艺顺序一致,案例设置与实际工作难点一致,有的放矢,同时通过产教融合丰富教学案例,让教学案例多样化。2)参与式教学模式、任务式教学模式的推进,配合VR技术、配合比计算等工具软件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的资源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新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与社会接轨,融入课堂。3)云班课营造信息课堂的教学情境,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反馈途径,但督促评价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4)绿色建筑、施工新技术等内容引入教学,拓宽学生眼界。

3.2教学改进。教师应在如何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以及如何自制信息化资源的路上加强学习,通过促进校企合作,教师定期顶岗,熟悉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对本专业的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可以邀请行企业专家参与编制活页式教材、云教材等教学资源。

4结语

建筑专业技术范文4

1.施工员岗位主要工作:现场施工管理及资源管理;现场的技术、质量、安全交底;现场技术指导、施工过程控制;现场的施工准备,测量标志保护,进场材料检查;填写施工原始记录、隐蔽工程验收检查记录及施工日志。2.技术员岗位主要工作:参加施工调查、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督促班组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主持竣工技术文件的编制。3.测量员岗位主要工作: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施工测量方案;测设建筑物的控制桩、水准点;实地校核红线桩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测定;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检查;测量数据记录与整理。4.资料员岗位主要工作:工程项目资料收集与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与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程计划、统计的管理;竣工资料报送;工程档案移交。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素质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建筑业的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等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

2.人才培养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2)知识文化素质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和文学。学习数学、英语、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为从事本专业必须的计算机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一般房屋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土建工程预算编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的编制知识、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工程绘图的基本知识。(3)专业技能素质具有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能力、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能力、编制工程技术档案能力、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控制能力。(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全的心志,良好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度的行为反应,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和快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为了迎合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教学、企业实践教学三者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同时,考虑东北地区冬季不宜施工的特点,采用“1.5+3个0.5”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第1~3学期(1.5),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在学校进行德育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基本应用技能的训练。第4学期(0.5),职业专项能力培养阶段:上半学期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实训,下半学期和暑假到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的生产实习。第5学期(0.5),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1-6周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生产实习,其余时间返回学校,总结实习中的问题,补强学生欠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第6学期(0.5),职业个性能力培养阶段:1-6周进行按工作岗位的毕业设计,分为施工方案、测量方案、工程内业;其余时间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个性能力,并实现预就业。

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广泛深入的一线施工企业调研,明确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归纳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以真实建筑工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参照建筑工程技术员、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及建造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五、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措施

为了深入全面的进行专业教育改革,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搭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强化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机制

(1)建立组织机构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建立由专业建设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负责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落实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2)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建立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商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大计,对学生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校企合作交流进行指导、咨询、协调和帮助。(2)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制度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例会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落实具体合作事项。2)校企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在产学研过程中工作量的计算和有关利益分配的办法,保证产学研工作顺利开展。3)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生产、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训设备管理条例,制定实训设备操作规程,建立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安全公约,确保学生实习实训顺利完成。4)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解决兼职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保证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均满足要求。

2.强化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建筑专业技术范文5

目前,我国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到施工工地开展实习工作;(2)学生自己去应聘或者联系而到相应的施工工地进行实习工作;(3)某些学习成绩优异,早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则由该就业单位安排分配实习工作。高校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比较呆板,只是通过一些生硬的程序和格式进行管理,如让学生交实习任务书、实习周报、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经过对学生上交的这些报告和总结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报告和总结的内容大多大同小异,毫无新意可言。而高校对于学生在施工工地上的管理很明显不到位,只是通过学生上交的实训周报、月报、实训报告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了解,高校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实训状况进行相应的指导,这就制约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发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

1.实施“多段式”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不可复制、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具有阶段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且还需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稳定,这样就导致了学校和施工单位二者在目的上很难达到一致。因此,学校的教学模式必须更加有弹性,我国高校在保证学校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2.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具有露天作业多、工地流动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差等工作特点。通过对毕业生的应聘情况调查可以发现,企业在聘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时候,更加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然后再看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就说明了现今社会中,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高校可以通过校内理论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安全至上、质量优先”的工作态度。

(2)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地请教,让学生形成善于沟通的工作协调能力。

建筑专业技术范文6

关键词:技能考核;建筑工程;教学研究

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了给我国建筑行业输送高技术含量的建筑人才,我们教师要将教学理念与建筑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设计、操作、创新能力上进行适度调整,从而达到理论能力和实践水平两方面共同发展,并将工匠精神蕴含在教学里面,确保培养的建筑技术人才能够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考核的重要性

2014年我国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把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型人才。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背景下,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成为了建筑专业教学的前进目标。使用专业技能考核的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课程设置。专业技能考核起到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际应用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及时发现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引发,全面提高技能水平。专业技能的考核是将实践放在第一位,结合建筑行业反馈的信息缺少实践能力,所以专业技能考核也成为提高专业技能的内在需求。以专业技能考核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合一,对于专业知识的不同理解及应用也透过考核显现出来。专业技能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技术,为进入岗位做准备,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和多样化的人才,促进个人潜能的发展,传承技术,为跨入行业、适应岗位、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二、专业技能考核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策略

(一)借鉴先进建筑教育理念,发展建筑行业理论教学

建筑业在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和要求不断上升的影响下,必然要产生新的建筑观念。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建筑学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理念。通过研究学习发达国家建筑专业的教学经验,在综合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因素对建筑业的需求,将传统的建筑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向发达国家的建筑教育靠拢。这样才能使我国建筑业走在时展的前沿,不断地探索发现适合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建筑业与国际建筑业不断展开多层次交流的情况下,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也从西方成功教学案例中得到启发。汲取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融入我国的建筑教育中,使我国的建筑专业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专业技能实践也有影响。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采取外国建筑专业的教学方式,选用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以理论讲解与扩展讨论并行的方式进行展开,授课与讲座融合为一体,能引申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并进行深度的研究学习,形成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渗透、发展的全面教学方式。在实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蕴含了许多更深层次的教学探究,我们不能片面地把操作能力视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缺失全面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最终要通过专业技能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全面地认识和思考对于专业课教学体系的建立。

(二)加强实训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制

在专业教育与现实工作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个长久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之后,进入工作岗位,还要重新在工作单位进行再次教育,这说明教育教学与实际生产脱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理论讲授如果与工程实践脱轨的话,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时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其要求在不断提升,注重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践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核心,着重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决定了是否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实践教学成为了建筑人才输出的重要环节。建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听教师讲解,只在教材上看图片,就是纸上谈兵,不能进入施工现场实地观察、体验,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内容。因此,教师每个学期都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到施工现场、标志性建筑等地方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与实践学习的融合。通过对建筑的直接体验和认识,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同时加深了对建筑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应对建筑技术中的突发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是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实验基地及实训设施不足都会限制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所以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应作为建筑工程技术教学的第一教育内容。一些实验实践基地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从学校到工地,课堂与钢筋水泥的有效转变,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直观地展现出来。教师要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促使专业知识得到不断扩展。教师还应设计出多样化的引导性教学,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侧重在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掌握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丰富经验的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教学中实践活动非常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技术过硬人才的必然选择。在生产环境中亲自体验完整的工作流程,直至到产品产出的过程。以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基础,展开实践教学的空间建设对建筑专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索。

(三)以创新节能和工匠精神,培养新型建筑专业人才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一些自然资源和能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生存环境被破坏。但是,大自然才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我们也应该关注环境保护、节省能源的发展方向,基于建筑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不断开采的原因,在培养建筑业应用型人才时,应注重创新节能方面的培养,从建筑教育开始倡导绿色环保和节约能源的观念。能源的流失是环境遭到破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建筑工程中采用环保节能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需工程。节能技术的应用在能源消耗可以做到减少消耗,使能源的使用价值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多方发展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在建筑技术中因失误导致的浪费。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与精神结合出的匠人精神。建筑行业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从建筑行业的诚信以及工匠对建筑的专注度上,就可以将建筑行业的工匠精神体现出来。在全社会加强文化建设、传承行业精神的春风下,现代建筑业要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德国的工匠精神是慢工出细活,匠人用时间细心打磨出来的艺术;日本的工匠精神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工匠以对工作的热爱,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艺术;中国的工匠精神是拜师学艺,师徒之间通过传授技艺将工匠精神传承与发扬。鲁班是建筑业工匠精神的精髓,能被称作工匠之人,一定是把对技术的传承、钻研,对工作的专注、坚定视作追求。如果建筑人才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那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对于工作充满激情、精心雕刻,才可以被称作“工匠”。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就是要对工作严谨、认真,确保质量,让每一个工程都能成为精心雕刻的艺术品。在教学上教师要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认知传达给学生,在课程中融入建筑业工匠精神的内容,使其在被工匠精神所熏陶的环境下不断钻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不只是闭门造车,师父传授于徒弟的手艺本领,而是集合了人文、经济、思想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建筑教育的大多研究都是着重于建筑学知识的理论构建方面,却忽视学生在建筑专业的精神领域,对于从事建筑业的热爱程度进行研究。建筑教育的重心不只是所看到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要培养出一个个具有匠人精神的建筑人而努力。希望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补充建筑业匠人精神的不足,为中国建筑业培养一批有质量意识、人文意识的卓越建筑者。

三、结语

建筑专业技术范文7

关键词:中职建筑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的建筑工程施工装配式模式到来,BIM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BIM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行业应用有助于推动建筑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帮助建筑施工方案更加优化,项目管理更加优化,最终提高工程质量,节约工程成本。BIM技术开始于20世纪末的美国,近年来BIM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美国大部分的建筑项目都应用了BIM技术。中国在相关项目上也应用了BIM技术,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等。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围绕着BIM技术应用也出台相关的政策,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十三五”装配式建造行动方案》《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国务院《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该项技术的应用是中国建筑工程行业的一次变革,对于建筑结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都提出一定的要求,建筑业现代化发展对BIM技术型人才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建筑专业的BIM技术人才,推动国家建筑行业高质量的进步。

1中职建筑专业融入BIM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已经开设了BIM技术的课程,因此,作为重点培养试点院校,福建理工学校做好“1+X”证书制度背景下,BIM技术与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学组织方式的相互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BIM技术人才培养是新时期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要求。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BIM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工程项目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其次,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时期的职业院校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最后,中职建筑专业实施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推动BIM技术的专业融合和专业发展,满足建筑工程企业行业需求,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拓宽了渠道[1]。

2BIM融入中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工程领域逐渐朝着信息化的趋势发展,建筑工程行业的工程技术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广泛运用,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建筑工程行业中出现了多种新兴岗位。通过对福建省职业院校的调查发现,尽管其已经逐步开展BIM技术人才的培养,但因为无法及时按照建筑工程行业对于BIM技术人才的需求及时地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做出调整,导致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缺少BIM技术的融合

通过调研发现,福建省开展BIM技术试点职业院校虽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制定了BIM技术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但由于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并且BIM技术衍生出的建筑工程行业岗位也在不停变化,但未能结合实际行业需求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造成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轨,导致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学习到的内容无法满足实践岗位的要求。

2.2BIM资源有限,和实际联系不紧密

在当前的各个职业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BIM技术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建筑工程行业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情况下,各大职业院校也纷纷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但在当前阶段相关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BIM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相关的资源有限,大部分职业院校所应用到的BIM资源只是引入表层的理论,浮于形式,无法将真正的实践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因为本身资源有限,再加上学校没有相关的自主开发研究加,导致BIM技术和学生们的实际联系不密切。例如,未能将BIM技术贯穿到一系列相关专业课程中,学校在进行BIM技术人才培养时,只是仅仅将BIM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或在某一门课程中加入BIM技术的教学,而没有建立一套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数字化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未将BIM技术贯穿到建筑专业的所有课程教学中。学校虽然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技术和实践联系,然而BIM技术人才最基本的就是掌握BIM基础技能,通过BIM建模软件的应用,将建筑工程概预算和建造中产生的各种模型和信息制作成用于工程概预算施工和后续应用到的图样。这一能力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然而学生在相关的学校提供企业实践平台中只能获得单一方向的发展。

3中职建筑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原则

3.1基于BIM技术与岗位融合的原则

现如今,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都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BIM技术,如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设计环节、现场施工环节、工程项目预算环节等,因此,也催生出了许多基于BIM技术的新兴工作岗位。因此,中职建筑专业在进行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时,首先应遵循BIM技术与岗位融合的原则,充分分析建筑工程商业中基于BIM技术的岗位需求,从而制订更细分化、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3.2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全过程原则

BIM的真正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高效、精准、便捷等方面,更体现在其可以完美地融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施工的各个阶段中,而职业院校在进行建筑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时,应利用BIM技术,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阶段的全过程中[2]模拟建筑工程项目多方参与。

4优化中职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福建理工学校在做好首批职业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建筑信息模型(BIM)试点工作下,结合本专业发展特点,以BIM技术为突破口,通过打破传统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建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明确最终教学目标即为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人才。首先,应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到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以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由于BIM技术涵盖复杂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的理论知识,因此,职业院校应结合当今建筑工程领域对BIM技术人才的切实需求,为学生讲解BIM技术理论知识中的重点、精点。其次,明确“实践能力”才是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终极目标,职业院校在制定BIM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仅仅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实践操作考核等方式来检验学生的BIM技术实践运用能力,以此让学生成为“掌握BIM技术,会用BIM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最后,在制定BIM技术人才培养时,还应对学生展开职业规划教育,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规划、职业兴趣调查,同时结合调查内容,了解学生预期的工作岗位,从而细分化BIM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以此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2构建以BIM技术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福建理工学校依据BIM(初级)证书标准将BIM技术融入建筑专业课程体系中,深入开展融合BIM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将相关专业课程贯穿、合理运用BIM信息技术,更新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完善建筑制图人才培养路线:工程制图———CAD制图(二维)———BIM建模(三维)。构建以BIM技术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是“会用BIM”,而是学会“利用BIM”。将BIM技术贯穿在一系列相关专业课程中,不是在一门课中讲授或应用BIM,而是建立一套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数字化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将原有课程与BIM技术相融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BIM技术贯穿相关专业课程,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如《工程制图》《建筑构造》《建筑CAD》及《室内设计》等。同时,应重视建立BIM教学资源库平台,有利于学生直观系统地接受知识,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建筑工程领域的工作岗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职业院校必须结合建筑市场最新的岗位要求,及时地对BIM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做出调整,从而满足实践岗位的需求。第一,职业院校应在每学年开始前,对建筑工程行业及建筑工程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充分市场调研,从而分析未来建筑企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最后制定本学年的基于BIM技术的课程体系。第二,创新课程内容,增加实际案例的引入。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及时结合新技术、新应用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换代,并熟练地使用BIM技术,将优秀的建筑工程案例制作成BIM模型教学资源,动态化地为学生讲解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运用。

4.3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活动形式

首先,职业院校在开展BIM技术人才培养之前,应主动加强与建筑工程企业的接触与交流,按照建筑工程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BIM技术人才培养策略。其次,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应主动为学生提供BIM技术实践锻炼平台,并在初期指派企业内部优秀的BIM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与岗中指导,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从而便于职业院校在未来的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把握正确方向。福建理工学校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的“专业课程+项目活动+知识探索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例如,职业院校以BIM技术为主线的课程设计,通过融入BIM项目活动解决教学与现实脱节、知识碎片化的弊端,以项目的形式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主线上的联系。随后开展建筑专业知识探索与应用,面向有科创兴趣爱好的部分学生,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空间,挖掘专业知识的深度,培养其各知识领域的整合能力。

4.4提升和完善教育者综合能力

在优化中职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关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作为相关的教师要具备BIM理论知识的完备基础,然后能够熟练地运用,创造性地使用。其次,BIM技术是一门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它主要应用在实际工程过程中,所以相关的技术型人才大多集中在企业单位,高校的相关教师虽然对理论掌握非常突出,然而在联系实践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职业院校定期地将老师送到生产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能力,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方式,让优秀的技术型人员来到学校,将工作用到的技术、实践经验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对此有进一步的了解。国家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面要有直接联系,有企业或行业成立BIM技术联盟,定期地对BIM应用技术进行培训研讨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邀请省内外专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进行讲课,培训学校可以让老师们参与其中。研讨会联盟中做好BIM人才培养,通过提升师资综合力量来帮助做好院校的人才培养。2019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包括建筑信息模型在内的五种职业技能也成为首批试点领域。该相关证书制度的应用,可以让校企之间深入合作,不断培养相关的人才,加强对相关专业技术教育人员的培养。学校本身也可以给老师们的学习提供完善的平台,除了线下开展的研讨教育之外,可以利用线上平台来展开教育教学,这样就能够结合专业技术老师的实际情况,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升。

结语

建筑专业技术范文8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实践

1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工作上的创新能力,给社会提供优秀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主要的目标。对于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学校所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多种的教学方法等都需要进行探讨与改革,确立主要培养目标,适应新的专业要求。在建筑设计专业的4年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地、目的性的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做出相应不同的培养方案,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对大一学生来说,应注重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理论的学习。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和理论已基本建立,即将面临毕业、择业,所以应注重掌握实践工程设计中关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实际现场的学习。建筑设计课程作为本科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全面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和表现技能,再进一步让学生在建筑设计中能正确立意,创造性构思等。

2建筑设计与技术结合教学现状

2.1技术的缺失,一味追求效果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设计师为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在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生活中追求的是新空间形式下的建筑群,建筑专业的教学缺乏对学生技术上的培养,现在反而注重追求建筑的独特的形式,突出创新型。

2.2技术不足,设计缺失

建筑设计是技术与设计综合的工程设计,需要通过实践的学习,需要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相关技术专业与设计专业的合作,设计要不断的积累,深入进行,最终完成完美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教学一直忽视技术与不同专业合作。设计课程主要是图纸上的设计,如效果图、平面、立面等分析图的设计,但是对于落地项目并没有深入的实施。学生对于建筑设计了解的很浅显,缺乏精确的施工设计实践。

3建筑设计与技术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建筑设计专业,我们高校要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能从简单的绘图员做起,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能力直接走向满意的岗位,能够独立的处理各种专业性问题。所以,我们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从建筑设计与技术两方面进行综合的教学,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国家也需要这种精英人才,具有很高的理论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建筑职业人才需求来说,也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能够对建筑设计行业进行指导。

4建筑设计工作室教学特点

在建筑设计专业中,作为低年级的学生,主要先学习建筑设计方面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实践教学的培养。此阶段主要以实践性、目的性、开放性、多样性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打破“火柴盒”模式的教学理念,结束传统教室模式的约束,实施“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主要是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场地,学生和教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学习的热情。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创新研究能力,突出建筑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特点。同时,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工作,促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科研方面很大的提升,进行自我优化,能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不断地去探索教学方法。

4.1特色工作室分析

工作室的形成离不开相关专业的设计老师的努力,参与者要进行专业分工,每一块有一专项负责人去有效率的组织,每个成员都要与自己组的负责人汇报、交流。每个成员根据自己擅长的专业特点进行弥补。日新月异,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项目规模日益扩大,并且复杂多样,所以对于建筑设计团队来说一定要协作与集体实践为主。除了建筑设计专业也要有其他相关专业的设计,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除此之外,还要有建筑单位及施工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对一个项目来说,需要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需要不同文化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分工,人员之间要团结协作取得最后成果。在工作室中,一方面传授知识,另一方面主要是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包括设计前期的调研和资料收集、方案讨论、设计分工、最终成果的表达等。主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人才的专业化,开拓市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成员专业设计的水平与见解,从而促进工作室的发展并且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4.2工作室的设计方法模式

对于工作室的发展模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工作室的运行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从书本里的理论知识到社会上的实践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去实践考察,前期的调研,然后就是对市场缜密的详细的分析,在进行方案的设计,最终实践和理性化的灵感结合到一起,才能达到最后的效果。另一面,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学习调研,探讨每一个项目,让学生能接触到一些课堂里没有的项目设计,学到课上没有的知识,并能通过知识运用到实践上。

4.3多样的工作室及“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

学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工作室及课题项目,教师设置的课题要有研究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研究课题要有专题的特色内容,互相双方的选择的同时,学生要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师也要掌握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更好的进行指导。如果前期感觉不合适,学生还能再次选择老师的机会,转到自己感兴趣的小组,这种师生互选的方式能有更多的选择性,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融洽。

5结语

目前的学生专业课能力不足,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上脱节,通过总结建筑设计课堂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从而进一步对建筑设计与技术的整合进行分析,调查研究其它院校的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我们进行总结并梳理技术与设计的整合教学模式,学习其优点,并发展长处,加以利用。后期总结出对建筑设计工作室要进行研究与发展,设计离不开实践教学,所以还要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整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