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欣赏论文范例

建筑欣赏论文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1

(一)高职语文教学目标与专业目标相对接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形成教师围绕目标教,学生围绕目标学的良好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满怀激情地奔向教学目标。在这里,我们除了要准确定位一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外,还要明确其专业化目标。所谓专业化目标,是指根据文本蕴含的专业因素结合专业特点而确立的目标。专业不同,专业化目标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我们在学习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第一卷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建筑类的专业特点,把专业化目标确定为:结合文中的建筑描写,分析建筑描写对烘托环境、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学习《诗经•定之方中》时,我们可以将专业化目标定为:本诗体现了哪些建筑设计理念?整体结构不以时间为序,而用插叙手法,原因何在?又如岑参的《登慈恩寺》是怎样将建筑、自然与佛教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塔的高大之美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现的?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在教学内容上凸显专业特色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学习兴趣,就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动力,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主要是围绕专业方向来组织的,专业是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为此,我院选用了由熊子龙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教材《大学人文基础教程》,这本教材由中国传统文化、人与世界、人文与建筑三个模块组成,并附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大学生阅读参考书目两部分内容。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编排和选用上突出了鲜明的建筑行业特色,是为建筑类专业的高职学生精心打制的精神拼盘,非常适合我院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使用。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适度处理,将第一、第二模块的内容略讲,其中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重点讲授第三个模块,即人文与建筑与我院学生的专业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比如,讲授建筑民俗、民居特点、宗教与建筑、诗词与建筑、小说与建筑、散文与建筑、楹联与建筑等章节时,选取了《诗经•定之方中》、《登慈恩寺》、《沧浪亭记》、《黄冈竹楼记》、《平郊建筑杂录》、《乔家大院》、《滕王阁诗》、《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巴黎圣母院》、《罗马》、《再别康桥》、《都江堰》等诗文,鉴赏、临摹雕塑作品和书画作品,播放《莫高窟》、《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这些内容既满足了学生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需要,又迎 合了学生的专业“胃口”。事实证明,这样的内容选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很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播放纪录片《圆明园》、《莫高窟》时,许多学生都流泪了,看后,学生都踊跃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大都情真意切、言之凿凿。这一课不仅是一次建筑艺术、文学艺术的欣赏课,更是一次人文情怀的培养课,很好地实现了大学语文的多重功能,是一次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的有效典范。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不受学生欢迎,不符合学生需要。结合本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院校的实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择其一二加以具体说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语言、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与建筑类专业有关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例如,在学习“文学与建筑”一讲时,教师先设计情景问题,要求学生在在观看视频资料时思考几个问题:一是文学与建筑的关系如何?二是文学与建筑的融合是怎样体现的?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各地的民居图片、《中华民俗大观》和《中国古建筑》纪录片选段,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和各地民居的风采。看后,根据之前设计的问题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推荐小组代表发言,课后,要求学生以教材中出现的诗、文为蓝本,谈谈自己对“建筑和文学二者是如何互融的”这一命题的所思所想,将其写成字数600-1000字不等的短篇论文。这一节课运用情景式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在讲授《宗教与建筑》一讲时,教师在授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先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以及宗教对我国文学、建筑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宗教与文学、与建筑的关系,老师将学生带到基督教堂、清真寺和佛教寺院进行参观,参观过程中,请相关人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宗教、对宗教建筑有了更为直观和具体的认识。参观完毕,教师现场布置了下节课的辩论题目:宗教风水是迷信吗?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两个正方组、两个反方组开展辩论。这样,学生自觉地去查找资料、撰写辩论稿、模拟辩论,通过这一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是一次参观法、实践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大集合”。实践证明,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灵活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个别学校采取写论文的形式。显然,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也体现不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高职学生能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顺利就业,需要通过考核来进行评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本课题组认为,应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写短篇议论文的形式、口头演讲的形式、小组作业形式等。当然,不管采用哪种考核方式,都要将课堂参与其中,即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将出勤率、课堂发言、讨论等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以平时成绩占30%或40%,期末考核成绩占70%或60%一并计算,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一考核方式,摒弃了原有“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注重过程性考核的原则,同时体现了语文课程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教学目标。具体考核方式介绍如下:比如小组作业的方式,一般3-5人一组,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考核任务。每组成员分配好各自任务,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合并汇总,交付最终作业。小组作业是对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考核,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核。口头演讲的方式,考察学生的表达和互动能力。针对大学语文与专业相关的论题,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观点,可借助PPT或投影仪向大家陈述。陈述后,有回答问题环节,学生解答大家的提问。这一形式,充分检验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写短篇议论文,要求学生针对所学专业的某一话题或某一问题写一篇小型议论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学生通过写短篇议论文表述自己的观点,既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检验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结语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2

室内设计专业与建筑装修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装修市场需要一高多能的人才,高职室内设计教育应以此为人才培养目标。一高是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在掌握计算机、建筑装潢、工艺美学等多方面技能的基础上尤为精通某一项技能;多能是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需要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针对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为:在培养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把学生、教师、实训、学院、教学质量五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市场需要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适应社会需要,顺利上岗。在教学设施方面,数量上应该满足学生需要,质量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室内设计专业的最新技术。在师资队伍方面,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最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机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供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场所供学生实践操作。另外,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实践的原则,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培养一高多能的专业性人才。由此可知,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设置、改变教学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增添教学设施。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1.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进一步确定教学模式,进而确定教学内容。高职室内设计教育培养的是一高多能的专业性人才,这一目标指引着后续的教学活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能力、想象力和艺术素养,以适应该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置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时,应多介绍美学、建筑学、力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注重突出重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达到一高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室内设计专业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室内设计专业注入新的活力,并使之不断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充分调动眼、耳、手、脑等器官,加快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观念。

4.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快速手绘、3DMAX软件的操作实施现场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建筑装潢和室内设计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学习、工作起指导和铺垫的作用。

5.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制作形式多样的网络课件上传至学院网站,供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使用。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学生提供实践设计的机会。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并对学生的实践设计给予指导和纠正;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设计场地,让学生深入实践,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开展沙龙、设计展等课外实践活动,使课程教学得到延伸和扩展。

6.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做出相应评价,还能够为学习方式的优化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必须对其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应分为三部分,即理论考核、项目设计及设计论文。其一,理论考核。由于学生的实践设计必须依靠设计理论来实现,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室内设计基础理论,这部分的考核比例为40%;其二,项目设计。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设计理论后,必须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设计中,并做出完整的项目设计方案,这部分的考核比例为40%;其三,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依据学习情况,撰写一篇有关室内设计的论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这部分的考核比例为20%。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3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强调对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也是近年来各高校顺应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除了在知识内核上作出相应调整外,外在硬件的个性化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顺应高校园林的时展趋势,结合当下高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环境作出高校园林设计的个性化分析。

[关键词]

高校;园林设计;环境;个性化

1高校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的个性化

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人才的培养是核心。高校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园林设计也就成为高校建设的支架。园林设计的最基础材料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自然的、朴实的、简单的存在的[1],在高校园林设计中要想利用好这些自然淳朴的材料就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特别是针对高校中的自然环境,这里的环境欣赏者本身就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准和对美的绝对渴望。所以,对自然环境的设计就不同于其他园林设计,这里要体现写意般的美感,用较高的审美标准及严苛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自然景观的美感。千篇一律的简单规整显然是满足不了以上较高的要求,所以本文提出以功能性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形式的改变。比如对区域的划分,着重强调实用性为准。自然交通道路更是有很大的个性化文章可作,这是一个校园的灵魂所在,是校园园林建设“不起眼”的关键。所谓这“不起眼”是因为它不以自我存在为主导,它不是一道主要的风景线,但却联系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每处风景,可以是林荫路,可以是鹅卵石道,无论怎样的存在都是设计和建设中的关键一笔,而结合校园交通建设更需要个性化的体现。所以这些自然景观的建设设计如进行个性化的释放,那么基础的色彩就不同于其他了,也为整体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高校园林设计与人文环境的个性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环境服务于人,风景服务于人,园林也服务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美的形式呈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2]。大量的实验和报告指出环境与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特定的高校人文环境下,园林的设计要结合不同的高校文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每个高校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校园校规,这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标识,也为我们园林设计提供了明确的风向标[3]。落实到具体,其中主要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他们是这个环境下的主要人文因素。这个时期的青年人的文化基础较高,情感较开放,对外界环境的关注度也较高。因此,营造出个性的环境园林空间更适于这样的群体因素。相对于这个大的群体因素,还有教职工及外来人员的这样的小众群体因素存在。与学生因素相比,这个群体的构成就更为复杂了,教职工普遍对文化诉求的需求会更加高于学生。因此,细节的考究对于该人群受众比较有针对性。而外来人员是开放的,不可预估的,从功能上整体考虑,服务性是他们的主要诉求[4]。综合考虑各个群体,更能体现全方位的个性化设计。

3高校园林设计与地域环境的个性化

地域是不同的区域划分,不仅仅是行政的划分,还是地理的划分,气候的划分,文化的划分,更是综合因素的划分。地域的差异性在高校的园林设计方面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拿差异较大的南北之分来说,南方文化起源早,历史长河绵延,滋养孕育出许多小巧灵活,布局巧妙的精致建筑,四处洋溢着灵动的美感,她们娟秀,细腻静默的沉浸在历史的轴卷中。北方的建筑风格则刚好相反,粗狂豪放,鲜明的四季让浓墨重彩在这里显得格外相得益彰,比如长春,就选择了更加热烈的表达,让富丽堂皇裹住了花草的凋零。所以,像苏州园林式的建筑风格就不适合于哈尔滨这个浪漫的东方小巴黎之上。这种地域的个性化在高校园林设计的个性化当中也是不可小觑的[5]。

4结论

高校园林设计只有打破禁锢,以人为本,从需求中寻发展,从现状上看本质,综合打造环境、人文、地域个性化特色设计,未来的人才才有良好的发展硬件条件,校园的园林设计也才能更加满足时展的需要。

作者:陈啸楠 单位: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夏惠.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7.

[3]韩春妮.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与景观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硕士论文,2009.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居住建筑; 传统风水理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传统

风水理论文化起源于中国,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传统风水理论文化就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也被称为“地理堪舆学”。在中国古代,虽然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但在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等系统理论方面还缺乏研究和总结。在古人推崇的风水学说中,对建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建筑与规划领域的理论体系。然而,“风水”二字一直被大众视为迷信的代名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被学术界视为糟粕[1]。张金秋院士曾说过,建筑应该遵循“虚实、时空融合、情景交融”的三维融合。它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从建筑文化、生态规划、绿色环境等方面编写了《风水理论研究》一书,该书收录了23 篇关于传统风水文化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传统风水理论的客观科学部分[2]。21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术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形势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手段,去除封建迷信的不良方面,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开始得到国内外生态学研究者的肯定。传统风水理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强调整体性、自发性和协调性。它包含了重要的审美元素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传统风水理论与文化研究将人、建筑、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对以后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目前,传统风水理论和文化在城市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并认为传统风水理论是古代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传统风水理论引入现代住宅小区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价值。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规划,是指依据自然生态的实际情况,建立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科学分析了传统风水理论的正确含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查验使用,与现代要求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赋予其现代含义,使之更好在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规划中运用传统风水理论文化,使其发挥应有的科学的效果,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2 居住建筑设计中传统风水理论的应用

与城市功能性修建相比,居住区建筑设计的位置相对自由,其修建规划的适应性相对较强。反之,这也是一个特殊的约束,由于需依据前期规划设计方案,创造性地规划设计与使用其土地利用等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传统风水理论为基础,侧重特殊地域条件下的基础环境为住宅修建规划提供参考。在发展中的后工业地球村的前史回顾上,前史与其经历和奇妙功能如出一辙。传统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设计联系紧密,并且是一种互补存在关系与建筑规划本身的相似性解读。面对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约束,居住区建筑规划设计需秉承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客观地结合传统风水理论寻找天然的“宝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 1 建筑外形设计的应用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建筑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藏风聚气”观点是传统风水理论中最基本的体现。在这个观点下,遮蔽优于直,搬迁优于敞开,方规优于尖细,大进小出优于相悖。与上述情形相反就会发生一些环境“恶”,例如镰刀刹、马路冲、山墙冲、尖角刹等等。五行( 金、土、火、水、木) 彼此相克相生的文化,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一定的参照,如建筑的形状、方向和颜色分别与五个元素相对应,应对不一样的修建环境和修建功能,参考相对适合的五个要素的特性,运用五要素定律来解析修建与环境之间的彼此协调,避免相互制约[3]。例如,对于波浪形、曲折的修建物,传统风水文化中都归纳于五行中水,这样的建筑通常为体育馆设计居多,如北京的水立方体育馆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传统风水理论对应五行中火的建筑特点以造型尖角设计为主要特征。例如中央电视台大楼就是一个典型五行元素属火的建筑造型,与东方明珠塔一样,都是同一种造型设计风格。垂直巨大的方形建筑设计,传统风水理论中将其归于木,在当今建筑设计中大部分建筑造型选择方形设计方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宇宙哲学观,对建筑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2. 2 建筑选址规划中的应用

古建筑民居选址规划中传统风水文化的应用普遍且典型。传统风水文化中将东南西北四方位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图腾表示。如古建筑布局中,古代建筑设计师通常面向南方开大门,建筑坐北朝南,前方“明堂开阔”以五行中属火的朱雀图腾为元素,其体现了传统风水理论中“纳阳”的观点。建筑后方即为北方,以“玄武”为代表,种植一些高大的树木,除了有遮挡风沙的作用,也有避免出现不美观的自然景观的作用。古建筑东西方位环境设计中,左方以青龙图腾为代表,一般会设计一些流水,右方为白虎方一般都会种植一些植物来隔绝西面阳光的暴晒,与传统风水文化中左边青龙方有流水为最佳的说法保持一致[4]。与现代人们观念中北半球人类日常生活采光的需求,迎合太阳运动的客观自然规律,给人类带来所需的光照与生活晾晒等需求不谋而合[5]。天津大学刘庭风教授在新建筑刊物发表的《水龙经自然水格的科学分析》一文中指出: 水流方向与龙穴的立向一致的水局称为顺水,亦名去水[6],反映了河流对建筑选址的重要性与参考价值。从建筑科学、能耗角度出发,设计最大程度地将来自东面的阳光保留了下来,不仅避免了西面的暴晒,也不会影响阳光的聚集,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表明,自然光线对人体生物钟调节、新陈代谢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2. 3 建筑色彩搭配中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在建筑设计的颜色搭配中被广泛运用。它非常讲究布局、色调、装饰、植物和物件摆放等。以上海祥欣猪文化俱乐部为例子,它的建筑外立面以及室内设计风格都为典型的设计风格。俱乐部外环境中一个突出的标志是以石头为材料制成的,石材的质朴显示了俱乐部的传统文化主题,同时在石纹上应用红、黄、绿三色的组合,红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吉祥色的特点,黄色为传统文化中皇家专用的特点,体现了权威的含义,绿色是活力的象征,体现了自然和谐共生的特性,体现了传统风水文化中的三种颜色的运用。步入空间看到红色会使人感到热情、温暖兴奋,让人心情舒畅,绿色充满活力、醒目亮丽。在建筑设计方面,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崇尚轻盈质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我国传统文化中白色是不吉利颜色的象征,道观建筑室内设计中运用不同种类的色彩,来填补白色在使用中的单一,同时在整体空间中合理的运用红色、穿插调节整体的颜色和气氛,整体凸显宗教文化和传统神韵[7]。

2. 4 建筑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古建筑离不开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浦东康桥“浦东老宅汉清雅集”作为典型的古建筑群落,对原有的三进两院整体布局的建筑进行了精心规划,建筑现变身为艺术家进行沟通的文化会议中心。在建筑规划中对传统风水理论自然而充分地借鉴,用斜入口的方式来规避传统风水理论中“开门柱”“冲梁”等忌讳,再配上圆形门户造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在入口处,将原建筑粗大健壮以及卧勇的感觉进行弱化。在功能上,将原有檐口浅窄不利于防风挡雨的缺陷进行重新规划。中庭天井设置休闲区,增加小景设计处理水箱的格格不入感,同时融入了传统风水理论中“聚财”的文化设计。室内规划保留了传统的梁柱,木门窗设计上进行了创新,选用青石砖和粉红色的墙壁,体现了老房子中一种怀旧与年代感。同时文化展区整面墙上的展示柜,具有很强的开放感和现代感,在布局规划中对灯光的处理十分巧妙,渲染了空间主体与历史文脉,局部天花板设计运用隐藏光源,不仅不刺激眼睛,还能满足接待、沟通和欣赏书画的功能需求。

3 居住建筑规划中传统风水文化合理性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从科学规划、有序开展等长期战略目标的角度出发,在短期机制驱动下,城市居住区规划显得十分重要。传统风水理论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显得更具争议,部分群体一味的盲目崇拜传统风水文化,显得更加形式化、单一化、庸俗化,严重地忽略了科学性的指导,因而脱离客观的研究态度,导致居住建筑规划设计中整体“个性”和部分“关心”的丧失,屏蔽了“当地气氛”和“语境”的客观因素的作用。古建筑文化传统中风水理论运用十分广泛,历史上为本土的建筑环境提供了无数成功借鉴方案。吉林建筑大学韦宝畏教授在《中国文化遗产》期刊发表了《风水学视阈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以龙井市长财村为例》一文,文章指出“顺入”之意,有利于“吉气”的纳入[8],体现了传统风水文化在朝鲜传统村落的民俗民风运用。传统风水理论中具有借鉴性意义和指导价值的方面,被地产开发商、规划师和城市建造机构等进行运用,同时也有部分观点被忽视。传统风水文化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博大精深,与中医、易经等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一些封建迷信、负面事件的影响不仅构成了人们的偏见,也掩盖了其部分内涵价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在《世界建筑》发表了《我思 我想 我活》一文,文中指出: 面对碎片化的世界,遗产既是生命漂流的坐标,也是文化存在的证明[9]。间接的反映出传统风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传统风水理论的历史价值。传统风水理论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构建了许多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体系,特别是历史与地域、文脉、民俗等因素相结合的背景,使传统风水理论成为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风水理论的研究不仅需要客观理性的研究方向,同时应具备建筑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研究者还需熟读古代经典著作,才能合理的构成正确的研究体系,不断开展实践论证,克服困难、纠正之前的误解与误读,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使现代住宅规划有了更多的借鉴,建造一个兼具时代特征和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类居住环境是一项历史性的急迫任务[10]。

4 结语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功能性居住,而是希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室内设计的焦点开始转变为“追求情感”。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关键词:

传统文化;室内设计;情感表达

21世纪,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展现个人品味与格调的室内设计,也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如绿色设计、文化回归设计、人性化设计等。其实,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独特的特点,且都有继承性。比如,历史上的印度文化、俄国文化、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等都曾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最终还是保持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根据资料记载,我国室内设计在发展初期也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室内设计流行模仿国外的设计风格。但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国人又开始关注本土文化,注重在室内设计中加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基于这些研究背景,下面主要探讨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问题。

一、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概况

近20年来,我国的室内设计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在设计风格上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加入WTO后,我国的室内设计状况令人担忧,设计过度注重造型。值得庆幸的是,在业界设计组织与设计人员的努力下,文化最终回归到设计当中,成为了室内设计的灵魂。

(一)设计注重造型

重造型、轻文化。这是我国早期室内设计的特点。大多数室内设计的装饰造型没有特色,没有创新,要么墨守成规,要么抄袭著名建筑的设计风格。建筑从设计到竣工都带着冰冷的面具,远离了真情实感,空洞而又无趣。重造型、轻文化的这种理念,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和市场的考验。没有独特风格与文化底蕴的设计,空有外表的光鲜亮丽,犹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1]。诚然,文化包含了物质、精神和艺术等。建筑装饰文化也是一样,最基层的物质文化是材料的选择,装饰文化体系中的外衣是艺术的表达,建筑装饰本身的语言是用来统领建筑装饰文化的。建筑装饰的精神文化是向人们传达一种观念,即设计师对室内设计的理解,对不同生活氛围的营造。

(二)文化回归设计

我国的室内设计有着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加入WTO后,国与国之间的设计师相互交流经验,特别是一批国外著名设计师在我国室内设计圈内大显身手。与其他国家的设计状况相比,我国的室内设计师们已经产生了忧患意识,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试图寻找突破口,取长补短,提高创新能力[2]。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建筑行业发展到今天,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可以说,让文化回归设计,这是绝大多数业界人士的共识。

二、室内设计中的两种风格表现

(一)中式风格的传统表现

室内设计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值得深究的学科。下面,笔者以木质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使用为例,阐述中式风格的传统表现。

1.融入原生态元素

传统文化中象征生命力的物体很多,木质材料作为建筑的主要元素,它象征着来自大自然的生命力。审视古代室内设计,总会发现古代对木材的使用最多。这主要源于木材是大自然的产物,更源于古人的文化信仰[3]。与古代重视木材的精雕细琢不同,现代室内设计更关注木材的原生态,保持原木本身的形状。从大堂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木材元素的运用所透露出的理念,即亲近自然。

2.风格上追求古典

在通常情况下,居住者对大堂的风格要求是大气典雅,而木材元素的融入正好缓解了大气典雅之下的压抑感,使室内设计散发出浓浓的古典韵味,能够更加贴近自然。再来看家居住宅,木材在室内设计中充当了主角,原木色的家具为住宅增添了古典韵味,并带来了一股大自然的气息[4]。在室内设计的元素搭配中用木材进行适当的点缀,也是传统元素在新的中式表达中的一种尝试。

3.营造优雅的氛围

设计的整体框架是空间结构。纵观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不难发现其在布局上的特点是方圆对称;在色彩的选择上,通常会使用庄重大气的红色、金色;家居使用最多的材料是木料,而且不同的木料用于不同等级的房屋建筑中。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特别喜欢为房屋营造出优雅的氛围,喜欢将后现代手法运用于现代的中式风格设计中。比如,通常为了彰显大气,凸显意境,展现房屋的中式格调,可在墙壁上挂上笔墨字画,在屋子内摆放红木家具等[5]。

(二)中式风格的现代表现

室内设计除了规划房屋装饰与格调外,还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情感表达。比如,大堂的内部构造,或者一些标志性建筑,特别讲究风格上的典雅与大气。因此,业界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从未降低,这种要求主要是风格上的要求。与传统的室内设计相比,现代设计摒弃了许多古老的元素,如反复雕琢与配饰吊坠等。当然也不是完全拼弃,在有些场合还会偶尔出现[6]。现代设计将重点放在实用性与耐用性上,材料多使用化合材料,色彩不仅仅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相反,为增强室内的舒适感与温馨度,特别在卧室内多使用暖色调。暖色调能缓和室内的气氛,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已被现代人所接受。

三、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一)传统建筑装饰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建筑文化的传承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初期,那时人类已经对室内装饰有所认识,懂得将文化融入到环境中。进入氏族社会,在陶制品上绘制了纹饰,既有精致淡雅的青铜纹,也有粗犷大气的彩陶纹,因此便生产出了不同风格的陶器。远古时代的祖先与自然万物相生相伴,在他们的认知里,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们认为至高无上的境界是“天人合一”[7]。古代的室内设计也表现了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室内设计在外观上要具有美感;另一方面,要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理念,以反映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为了迎合古人寄情山水的雅兴,我国古代建筑在室内设计上尤其重视返璞归真、自然流露。在建筑选材上讲究以质为美,提倡实用性,不过度追求华丽。

(二)传统文化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庸”、“天人合一”、“厚德载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这种传统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体现在科学研究与家庭伦理两个方面。研究传统文化发现,人们对探索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不太重视,却对维护血缘、家族等家庭伦理关系非常看重。由于传统文化具有主导性和传承性,因而传统文化思想很容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在建筑行业中,室内设计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大使命,它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整个设计潮流都始终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凭借丰富的内涵影响着现代的室内设计。在室内设计中,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传承与创造性的转化,推动室内设计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四、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呈现内容

(一)色彩

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也是一种情感语言,合理的色彩搭配能让人心情愉悦。色彩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具有塑造、定位、传达等作用,直接影响房屋的美观和人们的情感。纵观我国古代室内色彩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时期的传统色彩文化对我国古代室内色彩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这种优秀传统色彩文化的渗透,因此我国的传统室内色彩体系大放异彩。例如,儒家色彩文化通过礼的形式来区分色彩的使用,将宫殿建筑与居民建筑中的色彩运用进行归纳划分,宫殿建筑室内色彩大多以金、红、黄、绿、蓝为主,色彩比较丰富;而居民建筑的室内色彩只能以灰色、青色等自然暗淡的色彩为主,这带有明显的阶级歧视。

(二)空间

单个室内空间具有不可分割、完整统一的特点。古代室内空间布局除了具有单个室内空间的特点外,还具有强烈的等级特征,反映了传统的人文思想,如等级分明、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左右对称等。这种思想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仍有一定影响,如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是左右对称的,中轴线正中间的是主人席,两边的是客人席,显示出中式空间的稳重大气。另外,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隔断,即隔而不断的空间布局。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

(三)图案

图案既是一件装饰品,也是一个设计符号。比如,一幅字画可以是一个装饰造型,也可以是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为了丰富室内空间,可以运用不同的图案来修饰,营造一种意境,或者传递一种文化,以此来体现设计者的情怀,也满足屋主对室内的感官享受[8]。传统图案寓意深远,一直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例如,龙、莲花、牡丹、仙鹤等,在空间布局中运用这些象征性的图案,能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文化,表达出一种浓浓的情感,也满足了人们对室内设计功能性与情感性的双重需求。

(四)材质

材料在建筑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是室内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室内设计艺术进行自我提升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质有着不同的质感表现,它能充分展示设计信息,客观体现设计理念。我国的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室内家具也是以原木材料为主,其他材料为辅。其原因有:一是崇尚自然;二是木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方便设计,可使家具样式多种多样;三是符合“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

五、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一)富有文化内涵的陈设艺术

1.原始风味的陈设

室内设计中的陈设布置是体现整个设计效果的重要环节。它似一本内涵丰富的书籍,让人难以读完;也是影响房屋舒适度与美观度的关键,让人无法忽视。陈列品的样式和质感不同,其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氛围也不相同。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主要来自儒家、佛家与道家,三者的共同点是崇尚自然,能够引起人们在思想上的共鸣。所以,室内设计的陈设应选用带有原始风味的饰品,如玉米棒、辣椒串、小喷泉、手工刺绣等,以打造室内的自然环境。此外,因为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极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与民俗文化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建筑风格,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设计出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

2.具有一定功能性

根据现代家居的升级需要,室内陈列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其功能性的发挥。这种功能性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与室内情景风格搭配;第二,构造多层次空间;第三,对室内色彩进行调节。我们知道,不易改变的是家居结构,而可以灵活改变的是陈设装饰风格,它基本不受空间限制。21世纪,年轻人追求个性化,“软装修”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二)符号作为装饰的情感表达

传统装饰品样式繁多,大都以吉祥图案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可谓是寓意深远。进入现代文明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装饰材料日益增多,古老纹饰与新型材质巧妙融合在一起,更显艺术魅力,使现代纹饰作品具有了独特而神秘的色彩,形成了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风格。同时,被赋予了感情的作品容易成为经久不衰的设计范例,也会因为新颖的情感表达成为经典。传统纹饰式样以花草、兽类、图腾、人物为主,取材多源自一些宗教故事、成语俗语、流行典故、传说传记等,大部分含有升官发财、合家欢乐、多子多福、婚嫁顺利等寓意,传达出了希望室内装饰为居住者带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当传统纹饰被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时,为了保证实用性,设计师会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运用高科技的加工手法,使产品更容易被市场接受,更加符合现代建筑的审美标准。比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格调,精致、大气、婉约,营造出一种人在馆内走,如在山水中的意境。

总之,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室内设计正在不断走向完善,从早期的完全注重功能性,到后期的注重人文性,人们的欣赏品味也在不断提升。室内设计从不规范到规范,再到相对规范,设计情感的表达越来越明显。只有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加入现代新技术,才能将现代气息与中式意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室内设计的更好发展。

作者:汪华胜 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静.以人为本的室内设计[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7-8.

[2]刘永来.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9-10.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5-26.

[4]杨敏.中国传统陈设艺术理念浅谈[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9).

[5]周静.现代建筑室内设计对传统的继承[J].中华建设,2012(8).

[6]刘德明.现代建筑室内设计发展趋势[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9).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学教育;四重经验;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

文学是喂养灵魂的,有无用之大用。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恰如其分的文学教育。现在校园越来越大,文学与诗意空间却越来越小。锁定大学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建构有情怀、有方略的文学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何谓文学教育?其内涵与外延很丰富,也有广义狭义之分。这里的文学教育,指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使学生掌握文学语言,提高文学感受力、鉴赏力和表达素养,丰富其心灵世界,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文学教育。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经验是搞好文学教育的关键。

一、学生经验构成文学教育的维度

人类拥有三种能力,即经验、先验、超验。众所周知,作为代代相传的经验,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最基本而得力的武器。与文学教育相关的经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这四重经验表明:文学即生活,它内在于学生的人生经验中,可以构成文学教育的维度。

(一)生活经验

文学即生活,文学教育只有落实到生活中,才能找到孕育文学素养最坚实的土壤,诗意精神与人文品格也才可能实现。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与事件引导学生感受审美至关重要,即用生活的文本,启发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诗意。比如,有以下生活情景:在某一小区附近,每天下午四点钟,总能看到一对温和的老夫妻,80岁左右。老先生坐在轮椅上,老太太推着,他们边走边谈笑,老太太不时还要将耳朵凑到老先生嘴边听他说。虽然旁观者听不到老两口说笑的内容,但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连续很多年,天天如此。后来老先生能柱拐杖走路了。夕阳下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牵手相伴,点缀了风景,诠释着爱的真谛。面对老伴生病可能有三种态度:愁眉苦脸,把病视为负担和不幸,想不开甚至嫌弃,这是俗人;麻木漠然,视为不得不伺候,习惯性地尽义务,这是普通人;坦然接受,乐观面对,将病痛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进而视为夫妻恩爱的体现和升华之事,这是诗性的人。生活中不缺乏美、善,但缺乏发现的眼睛和感受美、善的能力。这些平常的情景,充满了生活的诗意。文学教育就是要观照生活,指引学生把生活所见与诗意联结起来。

(二)文学经验

学生拥有十几年学习语文的经验积累,其中的文学作品已经使他们有了一定的文学经验。教师要从其文学经验出发,打破应试教育形成的对文学的隔膜,唤醒学生的阅读,对经典作品重新阅读和再评析,从而提升其文学经验。提升学生文学经验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使旧经验升华;二是使新经验扩充。大学低年级学生最初的阅读经验大多来自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把他们的旧经验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比如,对一首看似简单的古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大学的语文课可以结合中学时没有的意境理论、佛教文化,指导学生深入地解读王维系列诗作,让学生领会禅诗的空寂之美。又如,对于《离骚》的作者屈原,我们可以用“楚人多才,于斯为盛”等楚地文化特色,补充中学时期学生学习此诗时文史知识不足造成的偏颇,对楚辞和屈原这一难点加以突破。这样,学生的旧经验得到了增值,同时又挑战了他们的阅读经验,更新了接受知识的视野,提升了他们对经典的审美体验。只立足于学生的旧经验是不够的,还要引领学生更新、扩充他们的新经验。比如,学生多数是爱诗的,一部分学生还有写诗的爱好,但他们的诗作缺乏基本常识,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当代诗歌更是望而生畏。通过校园诗歌节学生的参赛作品,可以看出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面较窄,笔下写着似曾相识的情感,却用着别人的语言。诗歌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因此,让学生读懂一首中等难度的现代诗歌,就成为文学教育的现实需求。如海子的《黑夜的献诗》三部曲、伊路的《残墙》。透彻理解这些诗歌是对学生审美能力、文本解读能力的高度挑战。解读这些诗歌就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理论视野,在似懂非懂中留给学生一个期待。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象组织与意境生成,而且扩充了阅读经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诗歌世界。

(三)文化经验

在当今文化多元、自媒体高度盛行的时代,学生的“文化经验”多来自与传媒相关的大众文化经验,他们的这种经验远超于其拥有的传统文学经验。这种情况下进行经典文学教育无疑增加了难度,教师需要注意不能让文学教育变成大众文化教育,必须把学生的文化经验纳入到文学经典的视野中来。若单凭大众传媒获取经验而得不到经典的滋养,就谈不上文化价值,这种平庸之恶,正是文学教育的敌人。

(四)艺术经验

从来没有孤立的艺术,艺术总是与文学、文化结伴同行和互相促进的,历史已经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唐诗宋词的伟业与同时代的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是共生的。一个人的艺术经验也与其文学、文化经验密不可分,但又有区别。学过画画的学生,对色彩和线条就敏感;学过声乐的学生,就有旋律和节奏常识;学过舞蹈的学生,则具有欣赏歌剧、舞剧、戏剧的优势。在文学教育中引导学生对其他门类艺术的欣赏,无疑会促进和升华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领悟力。通过欣赏西方雕塑、油画和中国山水画、戏剧戏曲、中外建筑等内容,会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如《巴黎圣母院》里有一章是纯粹写建筑的,雨果就像一个建筑专家,对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做了深入、细致的描绘。虽然这些不是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描写,但这是理解小说和理解作者的重要维度。古今中外所有艺术门类都应该是欣赏的对象。艺术教育很直观,学生喜闻乐见,教学中使用一些视频和图片,再结合他们已有的艺术经验,容易激发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并产生共鸣,就会尽可能地实现语文→文学→人文的教育目标:打开语文之门,来到文学的百花园,登上人文的博雅塔,以艺术的眼光看世界。

二、基于学生经验开展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一是基础的听说读写方面;二是文学欣赏、文学创作方面;三是综合驾驭语言表达思想方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语文→文学→人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是培养学生文学艺术阅读、欣赏、批评、创作的坦途,也是提升他们人文素养的捷径。为了构建优质的课堂,教师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四个方面的经验,将此作为现实起点,运用先进的理念努力升华。

(一)精心三备:追求语言和学识的统一

优秀的语文教师是稀缺资源,他们往往需要做好三备,即备知识、备学生、备教法,舍得下功夫追求优质课堂效果。教师始终要把“每一句话皆有出处”———引经据典、“语不惊人死不休”———精彩语言与精深学识作为自己的课堂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倾入心血,把多年学习思考所得和学界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朱光潜先生说:“语言、语文都不只是工具,它们就是思想本身;有了完美的语文形式,思想绝不会零落错乱,语文精妙,思想也不会粗陋;语文学习,就是让我们的思想由浅而深,由粗而细,由模糊而明确,由混乱而秩序,由无形式到有形式,由不完美的形式到完美的形式。”语言、思想、学识是统一的,一堂好课必须通过教师的学养实力实现。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利用学生的四重经验,让学生有收获,而不能将课堂变成教师的“秀场”。

(二)细读作品:熏养文学思维,陶养文学情志,培养文学表达

教师要充分使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精讲名家名篇,展示作品的文学魅力。教师要通过运用细读、理论赏析、挖掘、涵泳,让学生感受、理解和掌握文学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养成文学思维,丰富精神世界。很多学生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中范柳原给白流苏打电话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学生限于生活经验,可能读不懂成人的恋情,对此句一带而过。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爱你”。这就是文学的表达方式。诸如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顿时开悟:原来文学表达和生活表达是有区别的。《红楼梦》是文学教育的必读书,但是学生的阅读障碍重重。比如,最简单的一个细节———贾宝玉喜欢吃“胭脂”,其实并不是表面的意思。如果教师能够在此类问题上加以点拨,则会使学生茅塞顿开、手不释卷。阅读了《红楼梦》,他们的阅读经验就会达到“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佳境:原来经典文学的语言和生活的语言如此迥异!原来中国文学的魅力如此之大!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离别之情。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说:妙就妙在这个“不及”。这个“不及”,写离别情非常真挚,也非常自然,既空灵又有味。这是诗人情志的表达。但是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学生以往的学习对此并未深究。可见,走心的阅读才是真的阅读。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桃花潭水深千尺”有什么不同?主要是风格的不同,前者是落日黄昏,大野苍茫,风雪之中,壮士长啸,非常质朴、非常豪迈。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种感情又有什么不同呢?一是伤感,有一种悲凉之情;二是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感觉;三是有很多话要说,尽量延迟分别的时间;四是“西出阳关”在盛唐人心目中是壮举,但是这个壮举并不意味着没有寂寞和艰辛。岑参“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表达峰回路转:朋友渐行渐远,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雪地上只有马蹄的印迹。这些都是文学思维。学生可能并未体味过刻骨铭心的离别,所以,对经典中的文学情志往往没有感觉或感觉肤浅,而这正是能够提升其生活经验、文学经验、文化经验、艺术经验的关键。只要教师非常专业地持续引导、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学生自然会领悟到文学之美。以上四首诗,都是表达朋友之间的离别情,表达精微、准确、动人。朱光潜说:“语文最大的德性就是精确妥帖。”我们要为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找到最适合它的表达方式。这个寻找的过程其实是非常艰辛的,需要极其敏感,甚至需要艰苦的挣扎。

三、在文学教育中拓展学生的经验

(一)加强文学经典诵读以及诗词鉴赏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篇目,促使学生亲密接触文史哲典籍,激发其阅读兴趣,营养身心。中国是口讷的民族,不善于表达,辅导诵读可以提升学生说和诵的能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天然具有诗性品格,而诗词鉴赏在语文教学中又是重点,因此,在讲授诗词时,需突破陈旧教学模式,形成专题讲座,凝练和展现中外文学史悠久和经典的魅力,还要善用新理论进行诠释。例如,通过“情思采采而无邪念———诗经中的爱情诗””“伟大的盛唐及伟大的诗的国度”“大宋的奢华———豪放与婉约”等专题的学习,课后学生意犹未尽,诗兴大发,群情激昂,踊跃参与诗歌创作。

(二)课堂内外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教师每堂课都要做到扎实、精彩,让师生共同徜徉于经典美篇的鉴赏中,是为静读。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博物馆等感受本土文化,进而感受中华文化,悠古思今,飞扬思想,是为行读。比如,演出经典故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每个学生都有分工,使学生由聆听者、欣赏者变成主导者、编创者,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互动,增强了学生的艺术气质,实现了学生与圣贤的心灵对话。此外,邀请非遗茶道、香道、花道的传承人进课堂,品茗、闻香、插花、听琴,是为置读。学生置身其中,动手参与活动,提升了品位,感受了生活之美,甚至诗情涌动,较好地实现了对古代茶诗、花诗、香诗、月诗的顿悟。扩充这样的生活经验,能够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三)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旨在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制定书目,并组织交流释疑。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旨在将学生引入研究中,带领学生写论文、做课题。学生缺乏研究问题的机会与能力,作为教师,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发现“好苗子”,就应该让他们体验研究的过程,让有潜力的学生提前得到锻炼。另外,互联网时代,学生都是网民,借助互联网可使课堂无限延伸。教师可以创建学习交流群,推荐书单,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浸养于文学艺术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四重经验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的建构作用,需要教师勇于探索新方法,勤于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实现文学教育在学生四重经验上的亲和感和提升感,使他们进一步善感人生风景、赏析文学作品、完善文化素养、获得艺术才能。通过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四重经验,建构一种新的四维式的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世界诗意感受的眼睛和审美趋善的心灵,达到文学教育“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六说文学教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2〕路遥.文心雕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基地环境设计;基地环境设计原则

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的迫切需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位凸显。基地的环境设计直接影响着专业实训的效果与质量。职业愿景的统一、职业能力的获取、职业文化的传承是基地环境设计的要务。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环境设计分为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室内部分要体现高职专业课程对岗位环境模拟的需要,设计的重点强调局部环境及微观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性;室外部分要体现实训基地整体建筑群落规划使用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关系。设计重点强调基地环境与学校整体环境的融合与统一。

1实训基地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1.1多层次原则

就空间性而言,人对建筑环境的欣赏与使用总是按一定顺序作过程性的空间体验。创造多层次的实训基地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安排等级体系的过程。其中外部环境空间主要是指基地内各类广场、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用地。一方面根据实训内容要求确定室外空间的尺度,体现空间的连续性与层次感;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各个层级空间发挥不同的专属职能与作用,兼顾建筑类高职院校独有的外部环境空间的可变动性。大的广场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可以结合专业实训要求进行相应人数较多针对岗位需求的综合性的实操性户外施工训练;而小广场具有私密性、安全性,可以进行单班为主的课内专项岗位能力实训。园林景观、市政工程等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直接实施对室外环境空间的改变、建设、再创作,实现其专业项目模拟需要。

1.2交互性原则

实训基地与教学区域之间不应该有明显的分界。实训基地宜集中布置,但是集中不等同于封闭,实训基地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特殊教学区。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交往、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实训、工作中实现的。实训基地的外部环境与各实训空间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过渡、交互空间,从而创造出一种自由随意的校内学习交流互动气氛。因此实训基地内适当适量的交互空间的塑造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保障。

1.3时段性原则

实训基地内的人流,车流具有很强的时段性。学生使用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训与生产实践活动,无论是模拟仿真还是真实生产,企业的作息时间就是实训基地的作息时间。这就造成室外休息空间的利用率具有随作息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性。同时由于基地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会使一些户外空间产生利用率的变化,因此在进行实训基地空间营造时要充分考虑时段性的影响,避免造成空间的浪费。

1.4人性化原则

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内的实训者具有双重身份且特征明显,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在基地室外空间塑造时,要注重对实训者行为心理的分析,注意各实训空间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功能关系,以空间人性化为原则,处理室外空间的组织形式。

2实训基地室内部空间环境设计

高职建筑类实训基地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要充分结合专业岗位实训的特点与功能需求,同时融入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营造室内空间环境氛围。

2.1模拟仿真的环境设计

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的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接轨,要求实训的工作环境尽量贴近实战,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是由基地内实训内容以及工作岗的位环境来决定的,在设计时要根据基地的具体性质尽量的模拟仿真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及氛围。建筑类实训基地具有实训操作空间较大;教学空间、参观空间、实训空间三位一体的特征,这就要求空间内的秩序感方位感的氛围营造。作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其内部环境则要体现其生产的真实性,如数控机械加工车间要严格按厂房要求进行室内空间塑造,设计出良好的机械加工生产环境。再如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则要按设计院、设计所的工作环境对室内空间进行重塑,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空间的照明、温湿度、噪音干扰等物理环境以及办公家具舒适度、尺度、颜色、材质等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不同空间的组合与室内环境之间的需求,创造交互空间,最后要做好绿化及陈设设计工作,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充满想象力的思考空间。

2.2校企文化融合的环境设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方式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因此职业文化的传承成为实训基地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载体,企业价值观及学校育人观通过实训基地室内环境的塑造可以进行很好的诠释,通过文化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职业操守和企业制度。实训基地内同时具有实训流程及教学使用相关规定,以及生产车间工作岗位所拥有的警示牌与作息时间、生产要求等。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也促成了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的诞生。例如依附于设计专业的设计工作室与设计室。它的内部空间环境要满足设计工作与情境教学的双重需求,同时体现治学的严谨与设计创作的活跃性;现代学徒制要求企业要在高职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这是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同学交流沟通的空间;“引企入校”——企业建在校园实训基地内,直接从事生产与教学实训工作。这些富含学校与企业文化传承的特色空间拥有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特质。

3实训基地室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外空间的设计要从实训教学的课程需要展开,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交通组织需要、艺术及文化表现需要的前提下,需要营造出多变的、弹性的具有高职实训文化特质的基地室外空间环境。

3.1实训基地室外空间形态设计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将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双重化,教师强调“双师型”、学生强调“工读一体”,因此课外的交流,实训或工作中的户外交流需要特定的空间形态。根据界定要素以及围合形式我们可将空间分为实训基地静态空间和实训基地动态空间。1)实训基地静态空间:也称之为实训建筑外驻留空间。由于其目的是要为基地内师生提供一种安全、稳定、安静相对私密的交流空间形式,因此在环境设计时要注意空间内为主流交往提供的座椅设置。以座椅为中心处理好休憩区域的局部环境设计,一般常设置在绿化凹入处、高大植物下、道路转角处等,营造一种私密、安静、放松、便于交流的微空间。实训基地静态空间可采用绿化、座椅、水体、低矮分隔墙、景观雕塑来进行空间界定,同时要善于利用建筑本身的建筑形态进行环境的营造与设计。由于基地内各实训建筑种类不同形体差异性大,有需要大量人流课间休息的广场空间;有需要安静讨论局部小型室外空间;有实训职能转换的过度空间,因此静态的驻留空间要充分考虑景观营造、空间划分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2)实训基地动态空间:可称为线性交通空间,包括供人员集散的广场、道路空间、车辆存放空间。实训基地动态间应相对紧凑、尺度适当。首先要在人车分流的空间设计理念下合理的组织基地内道路交通的整体布局;其次充分考虑步行的距离要求,一般情况下500m左右是徒步行走的适度距离。再次设计时还要考虑道路的形状以及周边的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因素,当道路平直两侧也无绿化环境的时候,人们会感觉道路的长度会超出实际长度;反之当道路曲折回旋,道路两侧环境景观丰富时人会感觉到路的距离变短,由此可见环境景观在动态空间的塑造过程中是有直接影响的。

3.2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是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的职业文化与审美需求的再创作。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把握如下原则:1)统一规划原则:虽然实训基地环境设计独立成为一个系统,但其毕竟附属于学校整体规划范畴之中,其景观设计要与校区其它空间的景观相呼应,要进行统一的风格与形式定位,同时兼顾实训功能的特殊需要。2)专属标识原则:景观设计要依据实训建筑自身的建筑特点、实训内容、岗位特征以及人文理念等进行专属性的设计。通过调整庭院面积、绿植树种搭配、静态空间动态空间的组合实现景观设置的合而不同。注重景观点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的主要识别作用,景观点一般设置在空间内的视觉焦点处。3)开放交互原则:在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使用者的景观需求与空间环境的整体开放交互需求,尤其在静态空间中,合理的植物布局、适度的景观设置、驻留空间的景观围合等,有利于创造出户外教室的空间感觉、有辅助实训教学的作用。通过硬质的铺地的平面空间界定能够很好的解决更多人员的交互需求。4)动线指引原则:在动态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各道路、广场、停车场之间的景观设置的串联,多采用常见的道边绿化进行空间界定,如有景观节点设计应考虑其连续性、文化性,同时要与道路联系的主体建筑属性相契合,创造出更加立体、丰富,灵动的景观空间。

4结语

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而言,使用者或运动在基地的建筑外部空间,或实训生产劳作于实训车间内。实训基地的环境景观设计要服从校园整体规划的要求,要兼顾基地自身的建筑功能性需求、节能需要、艺术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义平.基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实训基地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2]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3]黄旭.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向江洪.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8

【关键词】山地景区建筑;入口设计;大堂设计;景观设计

1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山地景区建筑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人们对于山地景区建筑功能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山地景区建筑除具有建筑使用功能外,还承载展示当地的文化气息与景观特色。然而,由于受到地形这一显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山地景区建筑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设施工,都极具挑战性。

2山地景区建筑入口设计

建筑入口是从外界缓慢进入建筑内人工环境的通道,承担为人们留下建筑第一印象的重要责任,而且也是最容易被人视作建筑形象标志的部位[1]。如果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互融合,则建筑入口作为媒介,将人们从外界带入到室内是极为重要的。在许多山地景区建筑中,其入口均为大面积空地,经过空地才到达大堂。在此暗示的手法是可以参考的。一些山地景区建筑的入口设在高坡上,人们想进入建筑必须先抵达坡顶,俯瞰周边其他建筑,能形成良好心理暗示;一些建筑的入口选在河流尽头,人们需要通过小桥和石板路才能进入建筑,视线从幽径变得开朗,找到园林入口,而入口具有的隐蔽性特点会使人们产生憧憬与期待。

3山地景区建筑大堂设计

大堂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着不同的人流,包括游客、服务人员、与会人群等。依靠门厅可实现人员快速分流,根据自身需求到达相应的功能体块。另外,考虑到大堂往往要聚集大量人员,所以在设计时要使大堂具备足够的容纳能力[2]。在对山地景区建筑大堂进行分析时,应注重体现建筑特有价值,建筑承担烘托景区特色的责任,例如,采用软隔断使人们看到室外景观。一些建筑在大堂左侧设置山水庭院,建筑采用吊脚型架空式接地形态,如图1所示,不仅在室外就感到建筑别具特色,而且当人们走入这个敞开式庭院时,如同置身于室外景观环境。除了在建筑实体当中合理穿插自然景观,还能将山体的高差利用起来,比如某个山地建筑将入口设置在高处,使想要进入建筑的人们在登山的沿途领略周围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一些建筑将大堂设置在两山中间,采用地下式接地形态,如图2所示,以更好地观赏景色或突出特色。有些建筑将大堂设置在山体前段,采用倾斜型地表式接地形态(见图3),使前台的人无法看到大堂吧,眼前只有高低错落的台阶,自然地引导人们进入内部。在进入内部以后,就能看到房间及庭院,视线瞬间被打开,这一手法颇有开门见山之效。当大堂需要与其他空间进行组合时,可借助山体起伏,使用小空间和其他体块进行连接,如廊道、台阶或坡度等。现代建筑的大堂形式多种多样,城市中的大型建筑门厅大多气势恢宏,但山地景区建筑却完全相反,这是因为山地人流很小,且能源结构并不完善,中小型门厅完全可以满足基本需求,没必要如此铺张。此外,处于不同气候带的山地建筑,其大堂应充分体现气候特征。建筑大堂正不断向个性化特征发展,建筑开发商可将自身个性追求作为依据,塑造和城市建筑截然不同的大堂空间,但整体上不能脱离了舒适的本质。

4山地景区建筑景观设计

4.1景色作为主导元素

景色作为主导元素时,可采用组景方法,对景色进行组合,剔除与整体风格不相符的景色,在景色设计时,遵循“山为髓、水为魂、石为古”的原则[3]。景观实际上就是对山水进行不断组合,使水游走在山体当中,而山体又伫立在灵动的水流之上。若景色可以使人沉醉,则建筑应提供观景面,即景观和建筑之间的模糊界限。比如,通过满是植物的空间将人们视线引至光线充足的餐厅。

4.2景色作为辅助元素

景色为辅助元素时,往往要发挥点缀建筑的效果,比如在小庭院当中采用成团布置,能使人有好心情,但这并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一些建筑在柱廊两旁设置水池,供人们畅游,在走廊上行走的人既能抬头欣赏天空又能看到畅游的人们,此时人作为观看者又变成了一处风景。景观也是一种功能,在带来景观作用的同时,分割2个空间,比采用玻璃或墙体进行分割更为生态。在建筑围护系统中,景观同样可以发挥一定功能,比如在屋顶设置绿化带或休息区,彰显建筑特色、增加景观的同时,提供休憩、娱乐的功能。

5结语

在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山地景区建筑逐渐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加之现代化建筑思想的渗透,使得山地景区建筑设计正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在山地景区建筑的入口、大堂及景观设计方面提出见解和可行的做法。

【参考文献】

【1】黄晓巍.旅游景区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关键点[J].智能城市,2017(5):180.

【2】成国良,曲艳丽,徐宏力.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