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年总结范例

会计学年总结

会计学年总结范文1

学分制对该院会计学专业学风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该院学分制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度及选课制度,选修课使得一些行政班级弱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一起上同一门课程。老师的管理难度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律性差,学习的主动性变弱。经过对该院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分制改革下,学风建设面临着困难。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调查问卷,可以反映该院学生认为学分制对学生约束差,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常常出现无故旷课的现象。

2会计学专业学分制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分制度还不健全

该院学生对学分制并不太了解,对学分制的内涵没有认识充分,许多学生不知道完全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区别,学分制有什么特点,每学期通知选课只是忙于修满学分为目的,只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选课就行,总是没有计划和安排随意选课,不顾及学习效果,不考虑自身的专业修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盲目选课,甚至让同学代替选课,必然对课程和老师都存在意见,从而对所选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有,由于各学院专业的要求,对于一些课程限定专业,就会出现一些学生认为选课的空间不大,备选的课程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学分制的实行确实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对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学生完全打乱教学班,学生的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就不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疏于管理,指导力度变弱,各种教学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在同学中间传递,直接导致了教学组织松散,学生之间感情淡漠,同时也影响学风建设。

2.2缺乏有效的常规管理

该院常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学生的评价指标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品德、体质等等进行评价。但因为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和经验,学生同时受多方面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学分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约束力减弱,学习的过程主要靠学生自主的学习。没有常规的约束机制,使得不少高校“恋爱风”“、作弊风”“、上网风”盛行。有些学生课余时勤工俭学,甚至有些学生中途退学在社会上创业,不能正常毕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在大多被“推向社会”或趋于“放任自流”,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高校的正面教育和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有时对高校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加强会计学专业学分制下学风建设的对策

3.1坚持应用型会计人才办学定位,促进学风建设

学分制的改革,首先必须完善管理制度,结合该院的实际确定了“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打造学院办学特色”,培养“适应强、上手快、后劲足、有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坚持专业能力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坚持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顶岗实践相统一,坚持教学与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相统一,全面落实“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该院学分制的要求,认真制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每个学生了解人才培养目标,熟知学分下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好,学好习,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优良的学风

为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学分制,该院加大对学分制学习的力度,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呼伦贝尔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

3.2.1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宿舍文化节等各类课外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举办迎新晚会、院系风采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得到锻炼、成长。

3.2.2强化学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院质量工程实施方案,加强日常管理,坚持“严细实恒”的工作原则,规范学生行为。经常召开“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诚信教育”专题会议。每学年还隆重召开表彰大会,颁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进步奖”、“外语学习成绩突出奖”、“体育突出贡献奖”、“文艺最佳表现奖”等奖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培养优良的学风。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优良的学风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该院十分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新老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传、帮、带”等措施,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加上学生自身需要的多样性,所以,所学课程的多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学分制下实行选课制,高校根据需要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学分的要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自主选课留出充足的空间,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和自由选课。通常情况下,如果师资基础不牢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难以发挥到最佳状态,势必会对学院的学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任课教师的导学作用,引导优良学风的形成。

3.4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巩固优良的学风

为了解决学生盲目选课,对平时学习放任自流,应付考试的情况,学院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教学管理和监控。教学管理队伍健全,责任明确,组织督导运行有效。该院建立了由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及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等部分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确保实际教学工作状态与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坚持每学年日常对所有教师进行督导听课外,还结合阶段性目标,针对薄弱环节,开展重点督导。通过强化教学督导,有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4总结

会计学年总结范文2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一)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 但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 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实验与实习、 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 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 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p#分页标题#e#

    (三)校外会计实习效果不佳 现在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因此各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其次,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忙,其办公场地空间有限,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这样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困难较大,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学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但学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最后,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并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由于担心出现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收效不大。

    (四)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007年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 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远远不够,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 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 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理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校外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基于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训、实作为主线, 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性实训模块 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实训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训。在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训课。在实训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综合实训模块这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 此时, 学生已将升入大四, 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 针对具体业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三)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内的基础性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四)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 无论是专题写作(包括学年论文)还是毕业前的综合论文的设计与形成,均是以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及实作三大模块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思路与方法的指导,领会前期三大模块环节形成的数据的经济含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悟性、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上述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系统性、仿真性、趣味性,还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如:出纳岗、资金岗、存货岗、成本岗、往来结算岗、总账岗、稽核岗等,此外还应设置开户银行结算处、纳税申报处等。在每个岗位上要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趣味性。 #p#分页标题#e#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建立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会计学年总结范文3

(一)山西工商学院和法学相关的课程开设情况

1公共课

公共课也称为公共基础课或必修课,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高等学校的公共课,主要有政治理论课、德育课、外语课、体育课、生产劳动和军事训练等。我校在这些课程中和经济法有关联关系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社会法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般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三个学分,以考查课形式考查。而社会法制一般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两个学分,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2专业课

专业课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课程。我校开设的专业课中和法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有经济法基础(经济、管理类专业)、税法(会计类专业)、广告法(广告类专业)、建筑工程法规(建工类专业)、旅游法规(旅游类专业),专业必修课有广播电视法规(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类专业)。这些课程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时间、课时要求与考查形式不尽相同。

3实践课

实践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一般法学专业的实践课为到法院实习,或组织模拟法庭等。由于我校暂时未开设法学专业,其他专业和法学相关性不是很强,所以暂时没有法学类的实践课。

(二)山西工商学院经济法课程开设情况

1商学院

我校商学院开设经济法课程的共有三个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及人力资源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开设经济法,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市场营销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济法,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试课形式考查。人力资源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济法,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也以考试课形式考查。

2会计学院

我校会计学院会计专业的三个方向:会计实务方向、会计应用理论方向、注册会计方向均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经济法这门课程,也均为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3金融学院

我校金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是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经济法这门课程,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4建筑工程学院

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是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经济法,二课时,共计32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5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我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没有开设经济法,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层次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试课形式考查。

6通才教学部

通才教育也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知识广博、目光远大、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我院牛三平院长在研究美国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走访了许多企业,了解其用人要求,掌握了市场迫切需要高级管理人才的信息并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于1996年在我院开办了首届通才班,实施通才教育。我院通才教育是在四年一贯制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配合准军事化的学生管理,完成专业教育,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意义的知识结构,并得以内化,造就良好的人文、科学和道德素养,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终身受益。我校通才教育部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前有工商管理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济法,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试课形式考查;财务管理专业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二、山西工商学院经济法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我校担任经济法专职教师将近三年,为各专业本专科承担了六学期经济法教学任务,在教学经验中总结经济法课程开设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学生法学基础薄弱

我校学生法学基础较差,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我校属于二本C类学校,所招学生学习基础和其他本科院校相比略有差距,尤其是初、高中应掌握的政治等学科里涉及法学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差强人意。第二,按照我国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非法学专业不再开设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而将法学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统一开设。这样一来学生在开设经济法课程之前接触法学的机会又大大减少,再加之我校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往往由思政方向老师统一教授,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法学基础知识学不透,甚至一带而过。这就导致在以后开设经济法课程时,学生该掌握的法学知识没有掌握,难以和经济法课程形成有效的衔接。

(二)课程安排不甚合理

经济法按照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属于专业基础课一类。专业基础课,顾名思义,为专业课的开设奠定基础之课,但是我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时间和课时以及考查课程的方式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商学院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甚至是第六学期才开设经济法这门课程,此时已经到了学生系统学习专业课的时候,不再开设经济法为时已晚。大部分学院经济法课程为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而经济法涵盖内容又较多,课时量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需求。大部分学院经济法课程为考查课,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多法学课程本就不是十分重视,再加上为考查课,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不重视课程的心理。从这三方面而言,经济法课程的开设难以实现其教学目的。

(三)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针对二本C类学校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经济法教材甚至为非法学专业教师编写,针对不同专业,经济法教材内容也没有大的区别。比如,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偏重于公司法,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合同法,金融专业应侧重于金融法、银行法等方向,而目前经济法教材还没有如此细的分类,而要求经济法教材也难以涵盖所有法学知识,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材质量欠佳,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和各专业的需求贴合度不高。

(四)实践教学较难开展

我校是一所新型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我校目前并没有法学院,开设经济法课程的均为非法学的专业,由于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类的实践教学比较困难。目前针对经济法的实践教学只能停留在案例讨论的初级阶段,但由于合班授课人数往往在100人左右,案例讨论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三、山西工商学院经济法课程改革建议

(一)加强基础法学学习力度,为经济法开设奠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只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一门涉及到法学的公共基础课,额外增加法学基础课课时量不是很现实,但是建议我校在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时候选择有法学专业,特别是有经济法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的部分,为经济法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统一经济法课程的安排,为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

目前,我校本科层次的专业经济法课时基本为周三课时,针对经济法内容较多的实际情况,周三课时(总课时48)难以满足经济法课程教学需求,建议学校本科层次的经济法课程增至周四课时(总课时64),且将考查形式统一为考试形式。并且建议全校统一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时间,专科层次的经济法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本科层次经济法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这段时期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对于专业基础课而言也能较好实现其开设目的,为专业课的开设做好铺垫,并且有利于协调教师课时量的问题,不会出现一学期课多一学期没课带的情况。

(三)严格把好专业教材质量关,为课程的学习保驾护航

目前,针对二本C类院校的专业教材质量差强人意,教学在选择教材方面比较头疼。经济法教材的选择问题更加突出,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体系严谨内容充实,但选择法学专业类经济法教材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难度偏大,而一些非法学类专业的经济法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体系不严谨,有的内容混乱,有的法条滞后,并且不同专业重点不突出,这就需要在选取教材的时候严把质量关,或者鼓励本校教师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自己编写教材。

(四)适度开展相关实践教学,为知识的巩固助力

会计学年总结范文4

[ 关键词 ]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路径;会计学专业;立德树人

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具体措施,会计学专业的各门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充分理解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才能将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会计学专业课程相结合,优化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课程体系,这对于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研究课程思政并没有统一的定义,高德毅和宗爱东(2017)[1]认为“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增一门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高校除了思政课老师以外,其他的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树立和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同心协力、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邱伟光(2017)[2]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德行,并通过四年的大学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与实习训练等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完善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陆道坤(2018)[3]认为“课程思政”需要发挥隐形思政的目的,与发挥显性功用的“思政课程”统一起来构建学生全过程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宫维明(2018)[4]认为传统的“思政课程”作为主渠道,专业课和其他通识课中也要融入思政的精神和内容,构造全新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构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目标。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就是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的内容和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会计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构建“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新时代大学生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从而完成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育人的使命担当 [5]。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会计学专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会计学专业与新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财务共享、智能机器人、云会计等新兴事务,使得传统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挑战。会计的信息化、数智化发展使得传统的只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教书和育人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基于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教学改革的双重压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会计学专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挖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的联动效应。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争将“育人”融入到“教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起到“全程育人”的作用。例如专业负责人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可以通过财务造假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审计在会计工作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新的技术在审计工作中是如何被利用来甄别财务造假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让刚入学的新生通过案例分析,在刚接触会计学专业时就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认识到遵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一生的重要性。会计学专业不仅要通过专业介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专业课教师还需要在第一节专业课上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树立一面正确的人生旗帜,避免学生走错路,走弯路。这样所有专业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专业教师都要挑起“思政担”,探索全员参与、全过程、全课程的大思政课程改革教学体系[6]。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目前会计学专业培养的学生都是“00 后”的青年学生,他们生活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科技资讯发达、言论发表自由的新时代。这些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创新不够。传统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中,没有讲授相关的课程思政的内容,导致学生缺乏思想政治课程的系统学习。积极开展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十分必要了,将思政课内容贯穿于专业课的全课程中,构建会计学专业单独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通识课程思政体系“三位一体”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育人体系。

(三)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专业教学的内在要求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改革,传统的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专业技能培养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为了应对新技术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冲击,我院会计学专业增设了智能会计学方向。同时,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特别是从事财务会计等相关职业,经常与资金打交道,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因此,新时代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到更高的地位[8]。需要深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将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无缝衔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就能了解实际工作中哪些会计职业道德必须遵守,哪些红线不能触碰,哪些违规犯法的事情决不能做。同时还要告知学生如果遇到类似事件应该怎么做,如何保护自己,保障合法权益。做到建设全课程、全过程的思政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研究

(一)重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思政内容嵌入课程当中

为了应对新技术、新事物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和冲击,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在2021 年编制了《会计学专业(智能会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增加了 Python大数据分析、智能会计学、大数据审计、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理论课程,以及智能会计信息系统、智能财务决策模拟实验、智能财务共享模拟实验、管理信息系统等实践课程。积极培养具备利用大数据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字化技术和会计核算流程,熟悉软件系统的逻辑及功能,熟练操作相关专业软件,同时拥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的职业精神,坚持独立客观、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的优秀的会计学专业人才。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从选修课提升为必修课,并且调整了授课内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一入学就了解必须具备哪些会计职业道德,为今后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打下基础。同时在修订新的课程大纲时,要求将思政目标作为一项新的内容,加入到课程大纲学生培养目标的编写中。专业课老师在准备课程大纲时就要思考该门课程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思政目标,授课内容中讲解什么内容才能达到相应的思政目标,老师开始思考课程思政的建设问题。同时,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要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辱观和自豪感,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

(二)加强以专业核心课为主线的道德品质教育

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支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利用学生重视专业核心课的优势,构建内容充实、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例如在《基础会计》和《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识别造假手段,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在《中级财务会计》的授课中,运用典型案例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准则中需要如何发挥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熟悉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中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规定,让学生对会计这份职业具有敬畏之心。在《审计》课程的授课中,要加强学生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去规避职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养成遵守纪律、秉公办事、公正廉明的职业习惯。在《税法》和《纳税筹划》的授课内容中,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熟知企业纳税筹划的内容和方式,增强学生合法纳税的理念,了解偷税漏税危害,引导学生坚持“重合同、守信用”的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依托的团队合作教育

新时代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会计学专业设置了企业竞争模拟、财务共享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与软件应用、Excel 在会计中运用、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财务决策模拟实验、社会环境下企业综合运营实训等课程;课内实验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统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Python 大数据分析;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军训、劳动、体育、思政课综合实践等课程。不仅有单独的实践课程,还有课内实践课程,并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设置了思政课程综合实践。加强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勇于钻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的实践课程不仅包括校内的岗位实训,还包括为期 8 周的校外定岗实训,安排在大三进行。让学生都走进企业,在真实的会计工作岗位中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分工合作的敬业精神,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对具体工作地深入分析,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加强以学科竞赛为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培育实践能力,还要积极参与各种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在竞赛中检验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参加的竞赛主要有“挑战杯”、“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网中网杯大学生财务决策大赛”、“大学生创新会计人才技能大赛”,研究生还可以参加“MPACC 案例大赛”等。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大赛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宣传、组织、引导、协调等工作。在竞赛的准备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竞赛的进行阶段,可以培育学生积极破解难题、规避风险、锲而不舍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培育学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学生在参赛阶段还需要平衡好上课和比赛之间的关系。通过参与专业竞赛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决心和勇气。

(五)加强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制度保障

山东工商学院多年来一直比较重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组织了多场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讲座和专题培训,给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大力支持,并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制定了《山东工商学院“课程思政”实施办法》《山东工商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保障各个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学院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制定了适合本学院特色的相关制度文件,会计学院组织了“课程思政建设”教改课题的立项工作,通过教改课题立项来促进老师们进行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通过深入挖掘拓展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和育人功能,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学科专业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六)加强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师资培训

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主要在于教师。要顺利实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老师转变思想,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专家主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学校还组织征集优秀课程思政教育成果,入选案例在“新华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共享,供老师们学习交流。通过培训和交流,老师们首先认识到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专业课教师需要重构课程内容,将适合会计学专业的思政内容融入到授课内容中,而且需要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启发式、交流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同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这样才会真正关爱学生,使得课程思政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教师具有仁爱之心,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与学生产生思想碰撞、产生思想共鸣,共同推进专业育人、文化育人。

四、结语

会计学年总结范文5

【关键词】新兴技术;财务报告分析;慕课教学

一、引言

“大智移云物”技术使诸多行业都产生了巨大变革,推动了生产、运营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财会领域也不例外,财务和会计工作正逐渐向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由此对财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有调查显示,当前背景下,财会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再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职业判断分析能力。而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忽略了能力培养,难以满足技术和市场需求。在此情形下,本科会计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都亟待变革。同时,“大智移云物”技术的发展也为会计教育模式优化提供了技术和资源支持。具体到课程改革层面,以《财务报告分析》课程为例,如何借助新兴技术进行课程改革是高校教师关注的重点。例如,郭炜、王珮等都提出了“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本研究结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认为利用微课、慕课等在线课程,形成线上理论教学+线下案例分析+线下课程设计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是《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

二、《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总体框架

《财务报告分析》是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它以企业财务报告为基础,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是一门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课程。2018年,金陵科技学院《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团队建设的慕课在优课联盟上线,相关课程的改革也逐步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构建慕课+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慕课要求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完成课程理论知识的预习,并通过作业和章节测试等方式进行理论回顾和复习。课堂教学包含两项内容,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基于课程建立的案例分析库,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案例讨论;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课程小组,选择上市公司进行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的理论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职业能力。

三、《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方式

(一)教学目标。《财务报告分析》一般开设在第三学年,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普遍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基本掌握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等理论知识。因此,该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整合能力和相关职业能力提升。

(二)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财务报告分析》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形式。通过慕课+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的教学体系实现理论学习+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慕课自主学习。一是教师依据学生先修课程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对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明确各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和理论知识点;三是指导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理论学习并通过作业和章节测试进行巩固;四是根据学生作业和章节测试完成情况利用线上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课堂巩固与案例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知识体系的巩固,针对慕课教学中的难点展开讲解,并注重理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前沿内容的拓展;二是案例教学,采用主案例和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案例是指选取某一家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系统掌握财务报告分析的逻辑和方法,同时,针对不同教学模块,选取不同行业、不同财务表现的上市公司典型案例进行补充、对比分析,丰富学生视野。当然,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对于单个案例,可以采用提问方式组织讨论,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表观点;对于综合性案例,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方式,有利于学生通过“伙伴式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3.课程设计。《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首先选取会计学专业首先进行试点,将《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为《财务报告分析课程设计》(40学时),并制定了实践指导手册,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具体而言:一是要求学生以4~6人为一个项目研究小组,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二是要求学生做好资料收集与信息整理工作,包括宏观环境、行业发展状况、资本市场信息、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等资料;三是将实践内容分为五大项目,分别为:财务报告认知、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综合分析,要求学生运用Excel表格等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处理、比率计算和结果分析;四是要求学生撰写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制作PPT,并进行小组汇报。

(三)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分为线上考核(30%)+线下考核(70%),线上考核标准为:视频学习(30%)+作业(10%)+测试(10%)+讨论(5%)+签到(5%)+期末考试(40%);线下考核标准为:出勤(10%)+课堂表现(20%)+实践报告(20%)+分析报告(20%)+小组汇报(30%)。线下考核中,课堂表现(20%)是通过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形式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实践报告(20%)是针对课程设计的过程、完成进度等进行考核,通过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信息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工具运用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分析报告(20%)则要求学生通过书面报告撰写培养全局思维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各类分析方法和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财务决策能力和专业知识整合运用能力;小组汇报(30%)采用汇报+答辩形式开展,在汇报结束后,教师和其他小组代表均可以进行提问,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全面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此外,在线下考核中,多个环节均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组长根据成员完成情况进行组内评分,该评分作为系数影响到每个同学的线下考核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效果

基于《财务报告分析》慕课,金陵科技学院教学团队进行了课程改革,构建了慕课+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中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慕课学习、与教师交流互动、积极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既有利于将理论知识充分与实践过程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又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数据分析、工具运用、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等能力提升相结合,提升职业素养。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持续优化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要求教师将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着”,一方面,教师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持续优化案例库,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另一方面,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可以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理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持续优化教学效果。

五、《财务报告分析》课程进一步改革建议

金陵科技学院《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应当进一步改进。

(一)优化课程内容。“大智移云物”背景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兴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财务报告分析框架和方法提出了挑战,然而,当前的教材普遍以制造业或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其他行业,特别是新兴经济领域。当然,由于新兴经济尚未定型,还难以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因此,可以在课程内容中补充专题课程,形成典型行业模块和新兴经济模块,在新兴经济模块中,可以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思考新兴经济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特殊性框架和方法。

(二)丰富案例教学库。案例教学是《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案例教学库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一方面要不断对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形成或更新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案例;另一方面,总结学生课程设计成果,将其纳入教学案例库,并且作为典型研究对象要求后续学生持续追踪上市公司最新进展,深入分析、研究、讨论,不断丰富教学案例库。

会计学年总结范文6

尽管美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会计造假丑闻,引发了人们对美国会计教育的深刻反思,但不可否认,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会计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在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共同推动下,针对当时的会计教育危机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育目标方面,由应试教育转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由教师讲学生记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向“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方法。在此种教学方法下,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通过模拟操作、案例研究、小组协作、文章研讨等具体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教学内容方面,注意在基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交际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8年2月对《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明确了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掌握良好的知识体系及至少要接受150学时的大学教育,同时还根据150学时的教学标准修改了示范性课程。示范性课程内容包括:

1.一般教育。

一般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洞察力、判断力和正直的品格,建议60~80学时。其内容包括:操行、交际、行为科学、初级经济学、初级会计、计算机、数学与统计学。

2.企业管理教育。

企业管理教育重在使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建议35~50学时。其内容包括:中级经济学、企业面临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企业法、市场营销、财务、组织、团体和个人行为、数量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交际能力、商业道德。

3.会计教育。

会计教育建议25~40学时。其课程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审计、信息系统、职业道德与责任、实习与合作性教育计划。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会计实践需要,上述示范性课程表并未深入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但规定了进入会计职业界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结构,明确了会计教育应涵盖的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大致内容。各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会计教育界对此给与了积极响应,各个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虽不尽相同但大都包括了示范性课程表所要求的三种知识。

二、英国会计教育的模式

作为发展会计职业起源地的英国,其现代会计理论及实务都较为发达。与此相适应,其会计教育一直是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而闻名。英国各大学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但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较科学的设置会计课程。

其课程设置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每学年都会根据市场需求及就业情况对会计课程进行总结、修改甚至替换。教师能密切关注理论前沿,当会计领域出现了新理论、新技术时能及时的添加到日常授课内容中,从而有效的避免所学理论与就业所需脱节的现象发生。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并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辅导、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采用专题的方式进行,教师讲解框架结构及重难点,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自学资料;辅导则是解答学生就学习、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研讨则是学生先通过课下准备与教师预先布置的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提炼观点,然后在课上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研究讨论,由此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拓展了思维,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考评方式多样化。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5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7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每门会计课程每学期的1~2个综合作业,其形式有论文、报告、计划等;期末考试多为闭卷考试,试题多为综合性的主观题,需要学生平时阅读大量参考书,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三、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会计教育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教育仍显滞后,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特点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与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就学历教育而言,其多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纵向多层面横向多类型。纵向来看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横向来看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教学服务型。显然,不同的层面、类型的教育其培养目标应有所差异。相比而言,对于纵向层面的会计教育目标探讨较多,但对于横向不同类型高校同一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的界定则比较模糊甚至雷同。

(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

绝大多数的会计专业学生从入学时就划分为会计专业,每一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始终都是按照同一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体系上课,在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占主导地位,选修课则多为限定选修课。由于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因而同一层次的各类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会计专业必修课程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多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学、税法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方向课”则包括财务管理、审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资产评估、国际会计等;“专业实践课”多是学生的校内模拟实训和毕业前到校外的实习单位进行会计实务操作性实习。“专业选修课”开设较多的是会计理论、房地产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外贸会计、会计英语等。对于上述课程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基本都开设,而且课程内容也相差不大。

(三)教学过程单向性,缺乏互动。

受教育目标及各类人才选拔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会计教学过程中过多依赖教师及选定的教材,导致教师倾向于将会计作为已成定论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较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所隐含的内在实质,学生则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侧重于知识记忆,倾向于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而学习。诚然,加强理论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切入点,能够为学生奠定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功底,但是教育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现有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与启示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会计教育与会计实践应紧密结合,这也是美英两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存在问题的核心原因即是理论脱离实际,同时会计教育改革也非一日之事,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在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别国的经验,更需要会计职业界、实务界与教育界的长期通力合作。

(一)重塑会计教育的目标。

对于会计教育的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但是从国外的改革经验及我国其他专业教育的改革来看,如今的教育重心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校的教育不应只是传授课本知识,记忆当下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通过多个渠道加强教育部门与行业组织、实务部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技能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其次,科学统筹各院校使之科学定位,在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侧重,相互衔接。

(二)各院校基于自身培养目标调整课程内容。

从会计规范体系的更新来看,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了全面推进会计准则的实施又相继了准则应用和讲解,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中,此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又相继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等。这一系列准则的实施一方面规范了会计记录,另一方面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及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来看,企业在不远的将来将普遍实现会计信息化,如云计算、XBRL的出现导致传统的会计工作将被计算机替代。专业边界趋于模糊,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各院校在明确自身定位后应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课程内容改革。建议若仍保持原有主干课,则应注意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大大增加,因而需要进行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并注意彼此间的衔接;加大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等的教学力度。

(三)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引入双向互动式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更新知识的习惯与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逐渐具备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科技、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备课重点将是课程组织而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讲授法外还应注意结合使用提问、课堂讨论、随堂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此外宜加大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调动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及更深入的思考。

2.积极开拓学生实践渠道。

会计学年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要求会计专业学生不仅仅拥有夯实的会计理论知识,更强调会计学生拥有实际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提倡工学结合,培养了大量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专职教师的“双证化”发展,并且鼓励支持完成各种专业实训活动,形成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说,高职教学活动下的教育活动的演变为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旧要能够掌握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完成对实践性教学的优化创新。

一、当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会计专业实践内容不科学

根据上文可知,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已经初步展开了一些实践教学的设置规划。如构建了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职会计教学活动的“2+1,理论加实践”的模式,但是事实上,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所取得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符合当前市场的会计人才应用标准。如在学校的实训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侧重于验证性的会计实验活动,重视对“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培训,而对于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工作实际内容、行业法规等的理解教学有所欠缺,更对于学生的会计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实践内容教学较少,导致所培养的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远远不能够满足事实需求。另一方面还表现在高职学校对于会计专业的岗位定位不准确,如对于高职要培育怎样的会计人才,这些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是什么等问题梳理不清晰。使得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侧重点有所偏离。如某当下企业所需要的高职会计人才是具有办税能力会计人员,而会计流程运用能力、基本经济业务处理能力等也是其基本技能,而在实际的实践教学培训中,高职学校主要是模拟学生的会计综合能力的,这些实践实训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专业岗位意识欠缺,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

(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过于落后

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需要依托于教材、依托于实践方法、实践手段所展开。但是当前的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第一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教材出版具有时间性,如一个版本的会计实践教材起码需要再版五次,才会实现大范围的教材换代。而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法律的变化可谓是一年一变的。实践性教材缺少时代性,其所教授学生所展开的实践活动也无法跟随国家会计制度的变革脚步;第二会计实践性教学手段过于落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实践性。但是从当前的师资力量来看,大多数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师都是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教师本身缺少一定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都是有一定的教学年龄的,这导致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缺少会计实验理念和手段的探索应用,使得会计实践性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二、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借助网络技术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前在高职教学活动中也应该能够导入互联网技术手段,特别是对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活动而言,导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对于资本市场中的企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情况展开数据分析,将数据分析的结果反馈给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从高职会计的专业实践、素质实践、综合实践等模块中做好内容设置、模式限制。如实现素质实践模块的设计,可以将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中所需要的各个岗位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情况进行数据总结和分析,从而得出新形势下的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有身心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等,继而在之后的会计实践教学中,通过日常引导、思政教育活动、社团活动等等展开对这些基本素质的引导,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素质。

(二)导入多元师资力量优化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决定了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当前必须能够从优化师资结构的方式展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优化创新。要求能够由企业会计人员来展开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活动。这能够改变单一化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师资结构力量,也能够将一些企业生产实际出所出现的会计实验知识传授给学生,提供更具体生动的实践案例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计划设置中要求能够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会计专业要求、学生个性化特点并不是静态不变的,这些因素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动态更新,这也要求对现有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展开优化创新,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培育符合最新形势下的会计人才队伍,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市场经济建设发展中。

参考文献:

[1]焦锋.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437.

[2]杨燕.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381-382.

[3]单玲,陈雯.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J].科技经济市场,2016,04:230.

会计学年总结范文8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