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理论范例

会计基础理论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1

1.课前准备阶段

⑴教师

教师需要做的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案例的选择,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前要明确想要重点讲解的知识,也就是明确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第二、典型性原则。一般同一个会计问题在实际案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案例的要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第三、实用性原则。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较为基础的、贴近学生实际接触范围的案例。除了要做好案例的选择之外,教师应该事先对所选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应对课堂上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⑵学生

认真阅读教师课前给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思考,同时还可以再课前就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不明白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加以解决。

2.课堂教学阶段

⑴教师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详细的进行案例的介绍。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并记录学生找出的问题、解决思路以及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期间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单独的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并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要注意相似联想法与对比联想法的结合应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⑵学生

针对案例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要积极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对于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积极寻求老师的指导。认真听取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总结归纳。

3.课后思考阶段

⑴教师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客观的分析案例教学的教学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下一节课的案例进行合理的调整。

⑵学生

回顾课前准备阶段的问题与课堂讨论的结果,记录自己在本次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观点和思想。

二、如何完善基础会计案例教学

1.设立相关部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工作由基础会计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可以看出案例的选择是一项专业性极强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单单依靠任课教师很难保证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通过帮助企业开展会计工作,在

2.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传统理论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不并能完全否定理论教学。而是要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代替教师发挥课堂知识学习的主导作用。

三、结语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2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

1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1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目标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做决策。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人员赋有更高的技能,能够将网络和会计目标相结合。打破传统的会计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按照财务会计的要求,按照企业的财务状况一系列的流程,对许多会计信息进行重新编程分类,以适应现代企业瞬息万变的管理要求。

1.2和基本会计的关系

在传统会计概念下,企业是主要以劳动力材料等实际存在的经营进行一系列财务活动。在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时代里,已经将实体交易提升为实体与无形资产的特别市场交易,不像以往单纯地投入资产或实物形成的体系进行的约定。

1.3对利润概念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冲击下,利润不在仅靠劳动和服务所创造,而是由智力资本和劳动资本共同构成的,相对于以往的利润,实体经营创造的利润比重正在逐渐减少,智力资本创造的利润逐渐增大,人们的智力和能力完全可以在企业运用现代科技和技能,能够省时省力,创造出利润。

1.4对资产的影响

工业经济上的利润要求企业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不仅获取利润换取货币,而且要求获取最大利润。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所创造间接的利益远大于实体交易。举个例子,像微软、华为、戴尔等现代科技企业,主要以智力研发的科技为主营业务,以设备,房屋为副业。因此可以分为智力和非智力利润。

1.5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它反映的是将实体经营结果,将许多虚拟的无形资产忽略,对于公司反映的财务报告信息不全面,缺乏预测性和价值性,不容易对管理层做决策起正面作用。为了减少这种风险,要求知识经济下的网络与财务报告相融合,提高及时性。

2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2.1对会计主体的影响

传统上的会计主体是指在经营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如果是营利性经济组织,就是一个企业;如果是非营利性的单位,就是一个事业单位等,现在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这种会计主体的定义变得模糊,知识产生的长远利益,也属于盈利的范畴。无实体经济逐渐演变成网络经济,几百万甚至上亿的经济业务通过互联网可以一瞬间成交,也可以解约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知识资本的增强,将会出现新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主体。知识和信息的持有状况将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主体,加速转换会计主体成为重中之重。

2.2对持续经营的影响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投资者需要通过其现在的财务状况与过去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来预测其未来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据以做出投资决策。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会计,都是以实体经营并持续的企业,但是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互联网组成临时性的网络企业,这种企业并没有店面和设备等,这使得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表示临时性企业按照其经营策略并没有固定期限,也没有多大的限制。

2.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就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它和会计的基本职能息息相关。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现在的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已经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显得愈发重要了,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他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就是最及时最有效,只有这样最新最有效的会计信息才能够更好地为他们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知识在创新阶段,投入的人力大,效益少,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少。如若分期,前后期会出现较大差异。虚拟公司的出现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使得人们对会计分期的必要性和期间划分方法提出了质疑。网络虚拟临时性的特点比较强,比如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可能是一两年,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天,所以没有严格的意义会计分期。

2.4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传统的货币计量方法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者了,首先传统货币提供的会计信息有滞后性,从而无法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到信息,无法及时做出有效决策。单一的货币计量在知识经济冲击下,变成多元化。随着国际化交易的增多,外币业务和物价变动更是影响着货币的单一性和稳定性。现在的货币计量就同时采用货币和电子货币,以完善货币的不足,同时电子货币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3对会计原则的影响

传统的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不那么准确,因为都是由会计人员主观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完整。但是会计人员的个人主观原因,或者个人情绪等等都会影响判断,然而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帮助人们精准地分析数据,也有些计算机精英设计一些程序,完成客观反映财务状况。任何情况下谨慎性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传统经济下,会计人员容易受管理层影响,产生高估资产或者其他不客观的报告。

4对实务的影响

4.1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下,电算化发展越来越规范细致成熟。因为电算化必须满足会计人员的工作需求,作为一个系统的企业财务软件,要经过多次调试,多次实验。电算化也会被逐渐开发更简洁方便操作的系统。同时社会上的企业也对电算化人才高度重视,未来电算化人才需要掌握更高端的专业知识。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保护企业信息还有其他的文件信息也成为会计人员的研究问题,需要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开发更多的保护软件。

4.2对会计工作重点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是包括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等一系列工作,在过去,大家大多数采用手工方式,有些误差不可避免。现在会计人员都重视电算化,熟练操作一系列财务软件,开始从机器得出的数据中,对公司的经济业务做出预测,更好地为管理层和债务人服务。

4.3会计核算的重心发生转移

工业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会计核算往往渗透到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会计核算通常是有形资产和服务上的运营。然而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还有会计信息系统的飞速普及的情况下,会计核算的对象不仅仅实体资产、设备等等,更是包括无形资产、商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像现在的很多公司以交易证券还有以互联网技术领域为主导的公司,都是没有实体的,完全靠知识在维持公司的运营。据我所知,一家连锁集团顺应知识经济的趋势,以经济发展常态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方式,以信息化产业链融合建筑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战略,形成多要素,两领域高效益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像这种公司完全依赖无形资产,而且发展越来越好。相信会计核算的重心将慢慢向无形资产上转移。

4.4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会计人员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越发感受到压力。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求更高。为减少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首先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要过硬,因为计算机技术普遍使用,基础的一些会计工作已经可以由科技代替。会计人员要从事高端的脑力劳动,突破专业问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管理上的工作,及时掌握信息,从而真正分析数据,从数据中预测企业的趋势。面对现在信息国际化,跨国企业的兴起,会计人员也应具备外语能力,以适应现在时代潮流,不至于被淘汰。

4.5对会计信息实效性和多样性的影响

伴随计算机技术在现在社会的普遍广泛的使用,打个比方,稍微正式的公司,都会采用用友财务系统,更加系统地进行一系列公司的流程。在很多大学课程中,都把ERP设为必修课程,一再地训练,更加体现了社会对知识经济的重视。以往无法及时并很麻烦提供的一些手工内容信息可以被会计数据设定出一些相适应的会计程序和编程,只要前期输入,各个会计人员在各自权限就可以及时在电脑上查看。会计工作者可以利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相结合的方式编制出适应在新经济环境下使用的会计报表,在现在经济模式变化迅速的情况下得以生存。会计信息复杂多变,假如还用传统的记账方法,无法跟上高速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发展下,会计人员有足够的智慧就能很好地从多样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效的信息。

5预测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成熟,会计人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除了强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外语等等。会计理论中,虚拟的知识的比例会越来越大。而对于会计实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将信息加工储存检索,在知识经济影响下,伴随着计算机的蓬勃发展,会促进会计实务的发展,会渐渐取代时常有错误繁琐的手工操作。现在大家身处于经济时代这个大环境中,传统的会计工作无法满足现在的发展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变革是把双面剑,对现代会计学来说是一个突破和创新的好时机。因此会计人员一定要从学会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在的经济环境,要学会及时调整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变革传统财务会计体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做出一系列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调整,指导会计实践能够有效进行,勇于突破传统会计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帮助促进我国经济的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青,邓家姝.新经济与会计转型[J].商业研究,2004(22):90-92.

[2]贾俊富.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的挑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19(3):5-7.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3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建设,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建设为基础的高端会计人才。通过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目标的设立,使得各高校会计人员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我国的会计专业在技术和管理制度方面不断实现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使会计专业应用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因此对高校《会计基础》教学进行改革思考,是高校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会计基础》教学在财会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性

高校《会计基础》教学不只是单纯的会计基础学科,而是整个会计系统教学的基础教育,主要包含会计基础学、信息管理系统、会计管理学、统计学、相关信息软件等与会计专业有关的基础类辅助学科。《会计基础》是众多会计类学科中的基础入门课,该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对于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的系统性学习起着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作用,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高校《会计基础》内容主要包含会计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等,主要是为了后期学习奠定基础。《会计基础》针对于会计类初学者进行开设,对于学习者会计思维体系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通过《会计基础》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不是将《会计基础》教育作为单一课程进行开设的,而是与其他与会计专业有关的基础性学科形成系统的教学同时进行开展的,以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为目标。

二、高校《会计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使得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对于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目标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变革,高校在《会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现状和我国国情进行相应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活动。深入分析高校《会计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对于相应改革策略的研究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对高校《会计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如下具体分析。

(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高校《会计基础》教学活动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实施教学改革活动过程中,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更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教学改革效果甚微。比如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方针;教学模式和方法仍采用灌输式较多,没有结合现在信息科技进行创新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降低学习效果。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未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创新。《会计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特点,其课程内容主要以会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为主,对于刚刚进入高校的初学者而言,对于课程内容中的抽象概念、相关职能、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要素等知识存在较大难度的理解和运用。而目前很多高校对于该类知识的教授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不仅是教学活动形式枯燥,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无法使学生对所授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三)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未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目前高校在实施《会计基础》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刀切式教学方式,使得在学习能力和基础上存在较大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应的教学知识获取效果不一,不断加大两极分化。教学过程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基础较差,自身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在长期的这种教学方式下会与基础较好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

(四)对于教学效果缺乏相应的过程管理和结果验证。目前很多高校在《会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效果缺乏相应的过程管理和结果验证,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师讲过之后就不再进行相应检验,直接进入下一阶段,学生对于存在的疑问无法得到及时解答。

三、高校《会计基础》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通过上述内容对于高校《会计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到《会计基础》教学质量关乎着整个会计教学系统的整体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现结合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会计行业发展现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

(一)结合社会发现现状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高校在进行《会计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深入结合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否则只会脱离实际需求,将人才培养变成闭门造车,无法真正实现高校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会计基础》教学实施改革需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切实从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课程和内容,使其与学生自身发展与个性化特点相结合。加强教师师风师德建设,使教师具备更高的业务素养,为其实施更好的教学任务打下基础。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高校还应充分重视信息科技技术不断提高的现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充分应用其先进技术。高校在《会计基础》教学方面的改革,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进行高端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深刻理解国家教育改革制度内容,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体现。

(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高校进行《会计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对《会计基础》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充分认识。《会计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其中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与社会、行业、会计人才需求相结合,主要包括会计职业认知、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以及记账方法。实践操作技能主要包括会计工作流程的各个项目和模拟实训课程。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主要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会计基础》科学中抽象理论知识的生动形象的展示,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通过图像、视频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展现,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与现代企业会计专业管理平台相一致或类似的会计管理平台,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将所学与将来所用进行结合,以切实提高自身实践运用能力等。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激发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创新意识及能力。

(三)实施分层教学管理,注重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会计基础》教学过程中仍使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效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进行该方面问题的改革策略研究可以从现代的互联网信息科技入手。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相应的学科学习微信平台、软件平台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在相应平台上进行设定。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内容模块、难易程度、创新提升等进行相应的设置,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学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布置和设置,也要因材施教,更具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分层级地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较差的同学以基础学习内容为主,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同学以创新提升为主。在对于学生的管理方面也要因人而异分层进行,对于基础较差同学为了使其尽快追上基础较好同学的学习进度,可以适当增加课程安排或者增加其学习任务,以达到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效果的目的。

(四)运用创新管理方法加强教学效果管控。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对于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管控起到重要的管理作用,创新管理方法的实施策略主要表现在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管理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管理两方面。教师教学效果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其自身发展和绩效考核相挂钩。比如通过学期中、学期末等各班级考试成绩排名等方式对名列前茅班级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同时对于连续末位班级教师进行一定形式的考核,同时将教师自身评优等活动与日常教学效果相结合。该管理方法的应用需要制定科学的完善的管理标准和实施办法。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管理,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以是否实现目标为标准,在《会计基础》学科的学分上进行体现。以上管理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的行为,并起到一定的督促和激励作用,提高高校《会计基础》教学效果。

四、结语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体系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其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会计界的不断发展,对会计基础理论、职能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的将传统的会计理论、职能、管理模式完全打破。本文从会计体系的角度出发,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同时,针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议,希望对我国会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理论基础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中重要的两个分支,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基础理论也逐渐的走向成熟,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服务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对会计管理体系没有高度的重视。因此,随着我国对会计体系的基础理论的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也显出它们的重要性。如何有效的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是每个企业关注的话题。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联之处

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

伴随着我国的悠久的发展历程,会计的历史发展也是非常深远。要想追溯会计的起源,可以说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会计这个职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有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尽管财务会计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财务会计相对于管理会计出现的较早,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凭借着会计体系中的基本理论产生的,同时,也是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2.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存在相同的目的。

会计体系是一个企业中的重要财务管理系统,掌握着企业的命脉。管理会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会计信息并有效的进行了保证,同时也是专门为会计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设立的。管理会计的产生有效的缓解了企业中的内部管理,对企业提高效益提供看重要的保障,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财务会计则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有的经济的往来进行准确的记录,从而为管理者提供的全面、准确的信息,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能够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并且有效的利用管理监督机制。从这样的情况看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为企业的效益在最大程度进行了保障。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相同的目的。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信息渠道相同。

在企业的管理中,会计体系是管理经营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企业中所有经济往来产生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个记录,使信息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换句话说,会计体系也是一个信息处理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相同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具有多样化,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基本信息的搜集是相同的,都是凭借着会计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依据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的经济往来中进行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记录,也可以这样说,财务会计在某种意义上和管理会计师完全一致的。例如: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经济往来中的成本、利润等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记录当时,从实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的策略

1.提高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认识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依然是保持传统会计的经营模式,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个改革。在传统的会计体系模式中,对企业所产生的经济往来仅仅只能是确认、记录、做财务报表等,往往忽略了会计体系中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导致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没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另外,传统的会计体系仅仅是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进行有效的核算、记录等,这样就导致会计体系在企业的管理中严重缺乏规划和决策等管理功能。因此,企业应该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加强引起高度的重视,应当定期将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且企业应当高薪引进会计人才,将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整体提高。提高会计人才招聘门槛,设置专门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部门,并且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度。

2.建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对会计的管理制度有一套固定的规章制度,使会计工作人员在规章制度的模式下能够顺利的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但是这仅限于记录、确认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使会计制度没有紧跟着时展的脚步,停滞不前。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当对公司内部的会计体系的规章制度进行加强,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规划、决策等功能进行确认,并设立专门的会计人才进行负责,保证会计人员能够有效对企业中的经济信息进行管理,通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规划、决策等工的运用,保证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信息的准确性,也可以有效的促进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念。

在企业会计体系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对财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逐渐的细化,使财务的相关制度和信息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有效的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渗透。企业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中,可以促进企业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往来,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这样使企业大量的减少人力和物力,也丰富了企业经营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中,会计体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管理支柱。财务会计伴随着财务会计的不断的发展,两者在发展中有着紧密联系。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也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将二者进行分离。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渗透,二者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

作者:梅文馨 赵荣荣 肖蕊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英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与模型构建[J].中国商贸,2013,05.

[2]赵?.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J].科学之友,2010,02.

[3]何承丽.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J].科技经济市场,2015,07.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5

关键词:会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

为了不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成为大趋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会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会计专业中,会计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教学手段单一

会计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采用“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听,对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不高,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仅限于用PPT展示教学内容。而生源结构中有普高生、自主招生学生,学生基础差异较大,虽然教师在主观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辅以一定的讨论与互动,增加了实操环节,但仍难以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薄弱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对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二)课程教学资源不够丰富

会计基础课程中有很多专业术语,本身有点枯燥,初次接触会计的新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教学资源以PPT、教案、作业、实训资料为主,信息化技术运用很少,缺少微课、仿真实训操作视频、案例库、试题库等数字化、网络化的课程学习资源,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随地、无限次地学习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

进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会计基础课程主要采用“平时成绩+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总评成绩”的形式考核,通常3∶7或4∶6居多,即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低,期末闭卷考试分数所占比重较大。平时成绩一般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期末闭卷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判断题、会计分录题为主,实操比较少,有些学生考前对抽象课程内容和专业术语死记硬背也可能通过,教师无法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互联网技术、资源与传统会计教学相结合,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会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是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资源有机结合的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从教学活动来看,它是网络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面授的结合;从教学资源来看,它是传统课程资源与微课、慕课等在线课程资源的结合;从教学评价来看,它包括线上线下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一)混合式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制作知识点和任务点分解表,将重点和难点作为微课资源,确定制作个数和每个微课的时间。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多次讨论修改,将教学内容设计为认识会计和会计职业、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以及会计工作实务四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分任务,共设计20个任务,每个任务再细分,共设计57个知识点和技能点,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个别内容较多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学生后期进入课程学习时,先对课程内容整体框架有一个了解,然后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灵活开展自主学习,满足碎片化、个性化学习需要。

(二)混合式教学资源开发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和技能点需要,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开发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微课视频、实训操作视频、Word文档、PPT课件、会计违法案例、会计法律法规、随堂测试题、章节测试题、期末测试题、实训操作优秀作品等。其中,微课视频由超星公司根据教师撰写的脚本进行拍摄制作,实训操作视频由教师通过录屏软件录制完成。对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第一章内容,还配套开发了考证相关的学习资源,如考试大纲、历年试题、重要考点讲解等,供学生学习参考,为将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三)混合式教学平台搭建

超星公司推出的“一平三端”在线教学平台集资源、课程、学习、评测、交互为一体,完全能够满足会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一平”就是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三端”包括手机端、教室端、管理端。学生在手机上下载超星学习通,就可以方便地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操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利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创建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确定课程平台上的资源架构,如填制记账凭证任务单就需要上传微课视频、课件、教案、随堂测验、实训操作视频,一个模块结束还需要有章节测试、案例库、法规库、考证模块等。当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课程平台后,教师就可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超星学习通电脑管理端进行班级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教学预警等,统计学习次数、学习活动,根据需要开展直播课、见面课。

三、会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

利用会计基础校级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通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混合式教学。

(一)课前指导预习

课前,教师根据授课计划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并推送给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学生通过观看课程平台的微课视频、实训视频、PPT、教学文档等初步了解下次课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完成课程平台上的课前测试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微课视频中插入过关测试的题目并设置防拖拽功能,预防学生在课前不认真观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超星学习通讨论区,其他学生可以回答讨论区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在线互动交流。教师查看学生在课程平台的视频学习进度、时长、自测分数、讨论区情况等,分析学习数据,据此设计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对一些比较难的和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的针对性。涉及会计工作实务操作部分的内容,比如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前除了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的微课视频学习、测试,还要收集生活中所取得的各种票据,并上传到教学平台的分组任务中,让学生提前对课堂上要讲授的原始凭证的种类和填制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真实的会计凭证等实物材料,以备课堂上进行实物展示。

(二)课中互动教学

线下课堂教学是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需要面对面高效互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普通、手势、二维码多种形式的签到功能,在上课一分钟内完成全部签到。对于缺席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在超星学习通上备注缺勤、事假、病假、迟到、早退等,并保存学生的全部考勤记录,方便期末出勤分数统计。教师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的投屏功能,在线下课堂展示课程平台上学生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学生直接在超星学习通上进行加分。课堂讲授主要针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利用超星学习通活动库中的选人、主题讨论、抢答、投票等功能,对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及时在超星学习通中予以加分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通过投屏,适时呈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使互动更加立体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进行学习,随时课堂测试,系统实时记录,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玩游戏、偷懒走神的机会。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课程网络平台中都会留下痕迹,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对于会计工作实务部分的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训任务,在实训平台上完成实训操作,由系统自动记录实训成绩,作为学生实训成绩的评定依据。教师利用极域课堂管理系统展示学生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利用超星学习通随机选人功能,让学生相互找错,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互动的机会。教师通过平台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将典型实训问题进行提示讲解,或录制视频放在课程平台上供学生课后学习。学生也可以反复观看课程教学平台上的实训操作视频,在完成会计基础实训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三)课后个性辅导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改革

1引言

《初级会计实务》属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根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口会计岗位要求。是为培养学生将来在财务工作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会计职业岗位所涉及学习领域中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该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基础上,对学习会计专业后续《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拓展。

2A学院初级会计实务课程现状及问题

2.1传统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初级会计实务》作为A学院大一下期的专业课,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以及财务报告。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识记企业日常会计实务中涉及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等政策法规进行企业日常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能力,并能基本运用准则的规定对单位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核算。然而,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讲解第一章“资产”为主要教学任务,以更好地应对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旧以会计分录为主要目标,仅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进行为期两周左右的集中实训。在实训的时间和内容安排上都显得极为“仓促”。这样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电算化及职业人才培养目标。

2.2“填鸭式”教学,学生参与度低下

会计课程多样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初级会计实务》枯燥乏味。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会计工作的职业认知感和认同感。A学院目前已经推出《基础会计》高校网络课程,学生线上线下同步学习,学以致用,教学效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样的,《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也可以采用网络课程、微课等多渠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作为普通专科院校,A学院尚未将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纳入教学考核体系当中,大多数同学学习该门课程仍旧以应付期末考试为主,真正愿意主动参与学习的少之又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对未来职业规划迷茫,严重违背了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初衷。

2.3实践教学平台匮乏,课程效果差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的集中实训,严重缺乏校外力量的支持,仅仅以教师模拟指导“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账簿—财务报表”等会计理论循环过程,与现代企业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背道而驰,极大地违背了复合型人才职业培养模式。只有通过实践与实训,学生才能真正地吸收理论知识,学做结合才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制于当前的硬件办学条件,A学院同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学院缺乏专业性的“嵌入式”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总而言之,就是尚未形成真正企业环境下的实训条件,相应的实训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未来,应该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3稳步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成果

3.1学做结合,优化课程人才培养方案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任务措施时,提出: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这就要求学院要基于岗位工作过程来安排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具备胜任工作的职业能力。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其教学目标是综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使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修订的会计职业标准(《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制定全新的课程标准。

3.2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程要基于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以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针对性的选取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不断与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交流,明确会计实务工作岗位设置及能力要求。设计与会计实务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模块、任务”化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采用与课程内容相适应、与职业教育特点相吻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实现能力培养目标,体现课程的实用性。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3推进校企合作,搭建校内实训平台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校内搭建实训平台,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最后,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4结语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要完整而全面地介绍会计实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所培养的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专业技能和沟通、协调技巧、职业谨慎、资产管理等社会能力,以及总结的对经济业务进行归类核算的学习能力是后续学习领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从事会计职业的必备能力。高职院校务必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马永敏,张小玲.论高职院校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

[2]周亮.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改革与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15).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会计;建筑施工企业

一、背景

介绍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环保意识的逐步加强,国家提出了针对节能减排与高效利用资源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深入发展,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和解决污染问题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企业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着眼未来,谋求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理念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需求,因此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发展策略必须梳理环境保护的理念,完成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升级与变革。这样的宏观背景奠定了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基础。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确认与计量,以及会计信息披露四个方面(王亮,2013)。企业,尤其是与环保密切相关的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将环境会计体系与低碳经济理论融合,从而实现稳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二、环境会计的内涵

(一)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是传统会计的一个分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环境会计在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多种不同的计量单位来计量、记录环境相关的成本费用,从而反映特定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对自然及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一门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新兴学科。

(二)环境会计的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环保事业逐渐被重视,环境会计在这个进程中起着愈发重要的支持作用。追溯世界环境会计发展史,环境会计的发展历程大概能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萌芽阶段环境会计的研究诞生于从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保法规的建立与完善,环境保护逐步被西方国家政府纳入社会管理系统,会计科学也随之分支出环境会计这一新领域(李永臣,2009)。1986年,基于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对话功能的“共和观”现世,成为如今环境会计的雏形。2.飞速发展阶段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世界各国的大型企业开始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关心的环境财务信息进行主动披露,并对一部分环境要素展开了独立的会计核算,形成了环境会计基础概念及模式的雏形,环境会计的宏观及微观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审计也逐步建立。3.环境会计研究突飞阶段世界范围来看,21世纪开始,由于环保需求的持续增加,环境会计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首先是在认同度上,环境会计的相关思想和理论得到了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和企业的认可,环境会计的处理方法得以普及与实践。一些国家对企业财务信息涉及环境方面的披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制度及法律上推动了环境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应用。从我国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对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在20世纪90年代,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开始在中国慢慢兴起并在21世纪得到快速发展。但截至目前,由于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及国民认识程度的局限,我国的环境会计发展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尤其是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还主要以理论为主,实务方面仍有很大欠缺。

(三)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自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诞生以来,对于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不同学者之间存在着不一样的看法。例如:沈洪涛(2010)提出,环境会计是以会计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罗素清与方天堃(2006)则认为,环境会计基础理论同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一样由几种不同的理论要素构成,主要包含的理论要素为:环境会计概念、环境会计本质、环境会计目标、环境会计假设、环境会计职能及环境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但不论是哪一种描述的理论基础,环境会计核算各会计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郭玉博蒋伟岸王鑫量,例如,对待来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环境会计才能够计量非交换或非劳动物品的价值理论来进行核算,这也是环境会计比较重要的核算内容之一。

(四)环境会计的基本框架。环境会计作为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相关理论框架仍处于完善阶段,尽管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已经在设计并构建环境会计准框架,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及法规存在差异,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环境会计标准,因此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会计框架。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存在一个关于采用环境会计体系动机的公认一致性,即特定的组织为提高企业的环境与财务业绩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环境会计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外部环境会计、环境会计管理(EMA)以及其他环境会计。其中外部环境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为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一般运用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则是协助企业管理者核定真实的环境成本,并依此进行与环境相关的各类投资决策、成本计量决策,以及其他经营决策,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其他环境会计则主要用于对环境税收进行计量,或者指其他具有强制性的环境会计。

三、低碳经济形式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应对全球变暖,其包含了能源高效利用、新的清洁能源开发以及对绿色GDP的追求,核心则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及管理制度创新,是以环保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变革,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低碳经济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低碳经济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与环保息息相关的各大产业,其中建筑施工行业作为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因其高碳排放量和资源高耗性被推向改革的风口浪尖,生产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低碳经济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首先意味着要必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加速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生产力,其次意味着在企业管理层面,建筑施工行业要更改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控制不到位的工作模式,以创新驱动技术及管理,充分发掘低碳减排的巨大潜力。

四、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相对于其他行业,建筑施工企业的显著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组织结构灵活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层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但是项目管理层是随着项目变动的。也就意味着经常性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变动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难度比较大,新技术的更新与推广存在一定的难度。2.施工活动分散。几乎所有的建筑施工活动都在室外进行且遍布范围很广,因此直接受各种自然界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区域建筑施工企业也为不同的行业服务,所涉及的行业要求、政策要求与法律法规都相对复杂,很难全部统一,存在着分散的特性,控制与管理难度是比较大的。3.施工现场复杂。建筑施工企业的各种施工活动与生活区都很难明显隔离开,所有的供水、供电、道路都是临时设施,且经常多单位共用,施工现场的管理相对费时费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除了在施工过程中的高碳排放量和资源的高消耗,还产生了其他各类污染问题,例如施工过程中破坏原始地面生态,建筑垃圾破坏土壤、占用土地并造成土壤污染,施工中噪音污染、废气粉尘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等等。总之,建筑施工行业属于重污染行业之一,对于环境的影响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危害,是环保事业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低碳经济下必须改革的重点行业,所以环境会计在建筑施工行业应发挥重要支持作用。

五、环境会计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

(一)建筑施工企业应用环境会计的基本方法。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缺少科学合理的定量方法和切合实际的指标体系。所以,在实际操作上,各个不同的建筑施工企业采用着不同的应用方法,但其基本的环境会计要素总的来说是一致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资产主要指企业在环境活动所涉及的各类资产,包含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递延资产等。2.环境负债主要指企业因其过去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及影响而产生的偿付现时义务。3.环境成本主要指企业未减少或被要求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企业为执行环境目标所付出的其他成本。4.环境收益主要指企业因其环保措施较好而得到的各种可直接货币计量的经济利益。

(二)低碳经济下应用环境会计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意义。在现阶段以及未来数年,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需要。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合理应用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朝低碳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综合评估其环境活动带来的影响,分析其环境绩效,以此科学构建相应的环境会计体系,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相关财务管理露,只有这样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在低碳经济下实现企业管理的转型升级,使企业走向健康的长期发展之路。环境会计体系的运用与发展对建筑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发展意义。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合理充分应用环境会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支持企业在新经济形态的正常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公司的经营效率,合理降低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成本投入,最终达到增加经济利润的最终目的。因此,建筑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要充分适应环保政策,了解环境经济的相关知识,加速新经济环境下的环境会计改革势在必行。

(三)建筑施工企业中推广环境会计。遇到的问题和对策1.信息披露不到位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国家宏观管理需要的角度来看,环境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体系就需要了解全社会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且相关的信息需要是及时的、真实的、可靠的,同时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环保经济政策。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分析来了解自身的运营的环保情况和环境成本的投入情况,并依次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企业有必要将环境会计的信息进行公开披露,为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合理决策奠定可靠的基础。目前,我国仍缺少健全的环境会计制度规范与对应的法律体系,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监督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各企业的披露范围与程度均没有统一的规范,从而造成了建筑施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公信力缺失。很多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聘请第三方机构对环境会计信息实施审计并出具相关的鉴定报告,以提高其环境会计信息的社会认可度。目前来看,推进构建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更加严格规范的审计是保证环境会计有效推进与实施的重要手段。2.管理理念不深入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低碳环保的观念以及对环境会计重要性的理解是环境会计实施过程中常见的阻碍。要想推进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务必要转变经营思想,坚定树立低碳环保的观念,意识到构建环境会计体系的必要性并运用到日常决策中去,把环保因素作为获取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信誉和提高生产利润的重要手段。3.相关人才匮乏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环境会计这一专业领域一直存在着人才匮乏的现象,环境会计学科的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很难寻找到此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环境成本核算方面,涉及的知识相对复杂,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环境会计涉及建筑、环境、社会、经济等多项学科交叉,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对环境会计人才队伍有较高的要求,但此类符合人才非常少见,大部分企业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忽略了很多隐性的环境成本,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并不到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正在培养或者用专业的环境会计人才,并将环境会计理念在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宣贯,以应对低碳经济下对环境会计的需求。

六、结语

综上,低碳经济是当今全球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我国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从制度上来看,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依旧存在很多不足,很多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要做到真正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切实做到环境会计的规范化信息披露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需要将完善管理会计制度作为一项长期的目标逐步实现。我国需要尽快建立适合自身国情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形成标准化的环境会计体系,同时增加国民对环境会计认识程度,逐步推进环境会计的发展与实施,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与环保密切相关,需要持续推广环保经营的理念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环境会计方法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存在缺少客观性与可比性的问题,特别是在环境成本核算方面,亟需在绿色发展的新经济理念下加速构建完善的环境成本计量、控制与评价体系,规范行业控制评价的标准,使建筑施工企业能够规范化核算环境成本,这将对建筑行业整体的成本控制与经营管理制度的完善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需在日常会计实务实践中大力推行并落实环境会计的应用,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具体展现,并及时、主动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辜转.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4):184-185.

[2]顾署生.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会计实施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05):36-39.

[3]王成利.环境会计:要素界定,成本核算与信息披露———环境会计基本理论回顾与展望[J].山东社会科学,2017(07):145-150.

[4]王道泊,马丽敏.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内环境会计研究可视化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19,735(21):23-24.

[5]王亮.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体系探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

[6]闫春喜.浅析环境会计的核算模式与核算方法[J].商场现代化,2011(06):150.

[7]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国外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0(03):86-92.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建设

“互联网+”的概念最早是在2014年4月21日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是由腾讯总裁马化腾第一次公开提出。紧接着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12月,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向世界宣告:“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在这个大环境下,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教育如何面对和适应“互联网+”,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同样要思考“互联网+”给本校本专业带来的深刻影响,积极应对。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管理面临的机遇。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中,由于互联网高效便捷,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基于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管理中实现了信息化,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从入学到毕业、甚至就业都实现了信息化。例如,苏州市职业大学的“信息门户”,就是苏州市职业大学数字化校园的集中展示平台,“信息门户”整合集成了多种互联网和校园网的信息,为师生提供了便利的网上服务。通过登录“信息门户”,在校师生之间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在校师生可以方便地一键登录教务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及电子邮箱等业务系统,完成相关的工作、学习任务,同时可以方便地进行资料的查询,每人每日的计划与日程也一目了然。可以说只需要简单的一次登录,在校师生就可以轻松完成相关工作或进行相关查询。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校是相对封闭的体系,但是现在,这个局面正在发生改变。随着慕课、微课的发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始了共享,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一门课程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在同步课堂和在线教育的冲击下,优秀师资也将开始共享。虽然目前,很多学校利用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采用了更为科学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但是伴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校际的学分共享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趋势,这就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应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适应学分共享的趋势,建立与学分共享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选课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学分设置及教学质量标准。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工作岗位,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等良好职业素养,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以及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进行账务处理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可以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是需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互联网+”时代为学校和企业相互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学校因此可以有效运用互联网对教育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增强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使后期学校的人才输出与企业的需求更加吻合,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目前,其会计专业建设就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的,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运用互联网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等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互联网+”对会计学科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组织的虚拟化,企业业务的复杂化,推动了会计基础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同时在大数据会计时代,会计数据更多来源于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促使了会计业务流程的变革和再造,会计工作重心将从会计核算转向会计分析与会计管理。这些“互联网+”带来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变化对会计专业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前在相应的会计专业发展建设中亟需解决的是对课程体系的重新设定,同时加大对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等的培养。就苏州市职业大学会计专业建设而言,“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建设不能仅局限于开设几门网络课程或是建立几个网络平台,而是应培育“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积极应对“互联网+”的影响,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建,实现“互联网+”与会计职业教育有效融合。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面临的机遇。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并进行相关分析,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准确的把握。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会计专业为例,目前,本专业有多门课程利用超星公司提供的平台,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这些开放课程除了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外,还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实时互动,帮助教师实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由于互联网可以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这就促使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倒逼效应。例如苏州市职业大学会计专业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所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构建翻转课堂,在会计专业授课教学中,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按照自己的需求开展实训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还可以通过网络营造仿真的学习环境,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仅仅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很多会计专业教师还是秉持着传统会计教育的理念,并未察觉到“互联网+”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之迅速、作用之深远。在“互联网+”时代,云报销、云存货管理、大数据会计、在线财务决策、实时报账、财务信息同步处理等都成为现实,但是在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材,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会计专业为例,目前大多数会计课程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材,无法将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全新改变注入当前的会计教育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主要停留在课堂讲授。对此,会计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同时积极开阔自己的视野,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课程信息化建设和使用水平,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

四、结语

“互联网+”大环境的到来给职业院校会计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遇,也给职业院校会计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对此,职业院校会计教育必须把握时代的契机,深刻领悟“互联网+”对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实务操作的影响,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会计专业进行重建,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推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对会计发展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5,11

[2]刘国城,董必荣.“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困境与变革[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