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毕业实践报告范例

会计毕业实践报告

会计毕业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案例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改进路径

会计专业硕士(以下简称MPAcc)自2009年开始招收以来,由于培养理念、学生指导方式以及培养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受到了社会广泛青睐,学生招生规模也因此急剧扩大。但由此也带来学生指导上的困难,特别是学生毕业学位论文的创作方面。根据MPAcc最新培养方案,学位论文一般为研究报告、案例论文与案例分析报告。因此,分析案例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路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研究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

(一)培养方案中规定MPAcc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与案例学习、研究与开发活动。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的案例开发工作情况或科研成果评定成绩,学生取得相应学分,提高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并且毕业论文类型一般要求应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组织(管理)诊断等。鼓励学位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案例开发内容相关。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传达案例研究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MPAcc毕业学位论文要求也有相关规定。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遵循“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指导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案例开发、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会计实务,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使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会计硕士人才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格局。

(三)专业学位论文,需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当体现学生已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综合运用会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会计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二、会计专业硕士案例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案例剖析不深,理论与实务。“两张皮”理论与实务导致案例“两张皮”脱节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案例论文研究中,无法根据所学理论的指引去关注要研究的问题、搜集相关证据。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单一,导致案例偏离理论或者找不到理论的踪影,将会计理论基础当作案例中的摆设。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专业硕士的学制较短导致缺乏理论修养,案例数据搜集大多来源于网络二手市场,数据不可靠。MPAcc更侧重案例法教学模式,对于案例的运用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输入为主,没有激发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能力,案例分析不深入,有时只是针对具体的案例,没有引导学生去发掘掌握分析方法。博士研究生学制4-5年的训练尚且不能具备完全独立的科研能力,目前我国的专业硕士一般学制2.5或者2年,时间上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理论修养。学习时间有限、课程的设计又存在重复现象,类似课程的开设加大了学习负担,没有提高学习效率。专业硕士学生存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授课模式不同,培养出的学生却没有明显的区分,导致总体对专业硕士的理论知识的掌握降低了要求,没有扎实、系统的理论体系,案例研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偏向学术型,但又因为时间限制,没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习的系统和深入。

(二)自我调查案例与数据保密的权衡。自我调查案例研究能够获取一手数据,但是由于学生的综合实践分析能力薄弱,大多数MPAcc专业学生是应届毕业生,社会工作实践经历匮乏,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主观能动性以及科研积极性有待提高,对于公司的运行方式与管理体制并不了解,分析的案例与实际脱轨。学校对于自我调查案奖励程度不足,仍然以国内外过去的经典案例为教学主要内容。在进行案例论文研究时,还存在另一种情形,大多数案例发生后的过程解决方案是商业秘密,存在行业间的竞争关系,并不希望公开披露供外界分析研究。自我调查案例代表性不足,数据商业机密又会阻碍案例的研究,二者如何在案例研究中进行取舍是问题所在。

(三)负面研究与自我保护。案例分析大类分为经营成功的经验分享以及经营失败的教训启示,供以后借鉴学习。在进行负面研究时往往会出现枪打出头鸟,少数服从多数等现象,但是真理往往掌握在那些少数人手中。在进行案例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从表象中看到了本质,由于处理的方法不恰当,反而遭受到外界的攻击,这样的事例时有发生。比如中国广州鸿茅药酒事件,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帖子传达了谭秦东对鸿茅药酒的作用的个人观点,这是对企业经营产品质量的负面信息传达,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例如向相关部门举报自己检查发现的问题。最终以损害商品声誉罪,该事件导致跨省抓捕的广州医生谭秦东遭遇了97天的牢狱之灾,对其个人影响深远。2019年12月26日中国中药协会致歉公告,由于鸿茅药酒事件,撤销对鸿茅药酒的表彰。反映了当时质疑的言论并非造谣,由于处理方式不当,导致当事人以及案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进行案例研究过程中,矛盾冲突无处不在。

(四)研究主题与研究对象不吻合,新颖、典型性不足。专业硕士案例论文重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运用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结果。由于实习实践的时间较短,甚至有一些学生没有实习经验,选择的主题与后期进行论文撰写过程中搜集到的具体企业不符,或者是关联性不强,无法直接获取数据,只是截取一些二手数据,研究主题与研究案例脱离,论文就不够深入,论文质量不高,并不能够提供合理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符合MPAcc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案例教学比重仍然较低,优质案例缺乏。对综合性多案例研究较多,单案例研究较少。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因为成本问题,选择采用自行开发的质量不高的案例,没有加大案例开发的资金、时间投入。案例分类不明确,对问题分析没有针对性。盲目追随热点话题,案例论文的选题缺乏个性,重复度较高,案例选择单一导致羊群效应撞车现象,热点案例过分扎堆。近3年将目光过多投向混改并购方向。另外一种情况是话题陈旧,反复写经典案例,缺乏创新性,经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过多关注前人研究过的概念,反映出对新知识新理念的认知匮乏。例如盈余管理话题,2019年硕士论文将近600篇包含该关键词。

三、MPAcc案例论文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两个方向寻求解决方案,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在知识传授方面,加强院校师资力量,通过对老师的在职培训与离职深造,扩大青年教师与国外知名商学院交流机会,注入更多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的教学技能。严格要求学生的课程考核内容和毕业设计,重点考察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相关协会激发学生参加相关证书考试和知识竞赛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程设置,扩展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习方面,有力解决学生实习公司分散问题,对实践活动的应付心理,统一化管理学生的实习基地,真正将校企合作模式用到实处,与对口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高质量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将毕业论文与实习经历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从而能够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更好的发现自己的就业方向、适应社会的需求。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到案例分析中,从案例论文中让学生更专业。课堂上与课外引进与时俱进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去思考,要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才达到设置相关毕业要求。

(二)加深自我调查。加强自我调查案例研究占比,需要改革培养模式,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无缝衔接,本科后期加入社会实践环节,在进入职场或者专硕的学习都有利处。MPAcc加强实践创新锻炼,实习的过程中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整个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做财务,整个财务管理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理论框架,能够通过实习得到解决。想要突破数据保密的弊端,转向自行开发案例需要具备相应的研发团队,自我开发的案例具备相应的时代背景,具有时代性,很多经典案例可能已经过时,不再适合当下的教学。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需要给予教师一定比例的兼职时间,培养懂案例教学又懂案例开发的人才,支持和鼓励师生自我调查案例的开发与研究分析,加大奖励力度。如果教师与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在运用自我调查案例教学时,能够对案例分析得更清晰全面,有助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为毕业案例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培养案例研究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进行案例研究之前,需要分析研究提出的问题,会对研究的企业造成的影响,不能盲目进行发表所谓的正当言论,要依靠法律保护自己,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的解决方案,让自己的导师或者更专业的人员进行评价。正如提到的鸿茅药酒事件,医生在发现鸿茅药酒存在问题时,借助专业监督检验机构,出具有说服力的报告,最终的影响力和后果也会截然不同,处理问题需要冷静思考,做到保护自己的同时,又能把问题解决掉。

会计毕业实践报告范文2

关键词:会计人本教育;会计就业;效应分析;就业质量;职业层面

人本教育理念是在总结传统应试教育中的弊端之后,总结而成的现代教育基本规律,其中以人为本、确立主体、平等竞争、健全人格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级学校,期待为国家培养出堪当大任的复合型人才。当代高校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如何走好“毕业”到“就业”的人生之路,通过对会计人本教育与就业效应进行分析,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此种教育模式的科学性。

一、传统会计教育理念下会计从业者存在的认知误区

在传统会计教育理念下,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下列认知误区:第一,在入学之前,很多学生及家长对会计的理解极为狭隘,甚至认为会计等同于银行工作,因此存在盲目报考现象。第二,在入学后,普遍对自己抱有较高的期待,渴望在毕业后迅速找到好工作。然而会计及相关专业每年招收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数量众多,行业自身的流动性较低,市场供求关系处于严重的“不对称”状态,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即失业”。第三,总体来看,资深会计师数量稀少,因此在很多会计从业者的眼中,自身的工作资历是与用人单位“谈条件”的强力筹码,往往提出超过正常范畴的物质需求。当过高的要求无法被满足时,部分资深人士迅速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较大的损失。第四,会计强调实际工作能力,但近年来流行的“考证热”使得广大从业者将重心全部放在考试上,导致了很多从业者理论分析水平高、实际工作能力差的现象。

二、会计人本教育与会计就业效应分析

《英才薪资调查报告》对某地近15年来不同学历会计从业者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在2004年前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本科生年薪为3万元,硕士研究生为3.8万元;工作1年后,本科生年薪为3.5万元,硕士生为4.5万元;工作2—4年后,平均涨幅与第一年差距较小;工作5年后,本科生年薪为5.5万,硕士生为7.5万;工作6—9年后,本科生年薪为6.3万,硕士生为8.8万;工作10—15年后,本科生年薪为6.8万元,硕士生年薪接近10万元。工作超过16年之后,受年龄、岗位等客观因素影响,两种学历的会计从业者年薪均有所滑落,其中本科生的年薪为6万元,硕士生年薪为8.2万元。从上述数据可知,两种学历从业者的平均薪资差额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在十数年的时间内一直呈现正向关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即会计专业学生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其起薪、薪资增长幅度均超过低学历者[1]。根据上述的数据分析,一些人可能产生诸如“研究生薪资超过本科生是必然的”之类的想法,而忽略了隐藏在背后有关人本教育的重要作用。根据我国高校招生考试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中毕业生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年龄为18岁,经过4年本科教育后,周岁在22岁左右;而硕士研究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3年的学习时间,在25周岁左右踏入社会。在“多出”的三年时间内,硕士研究生接受了更加全面、系统地人本教育。比如在攻读学位期间,绝大部分的研习过程均有自身的积极参与,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毫无“用武之地”的英语、高数等学科虽然对实际工作的帮助不大,但却在另一个层面引导研究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年来,会计就业环境变化频率较快,相关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很多从事多年会计工作的人员面对新的挑战时,往往无所适从。而具备高学历、经受过完整人本教育的会计师,基于其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加之较强的学习能力,在适应的过程中能够呈现出积极的面貌。

三、通过会计人本教育提升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思路,并不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最终形成终身受用的能力。此种能力包括:第一,在工作实践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日常接触大额钱款的机会较多,因此,除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之外,还应该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面对诱惑能够岿然不动。此外,对于新制度、新理论,时刻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身体力行实践终身学习。第二,除了在校园之内学习的基础财会知识外,为了满足工作需求,还应该对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市场管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等内容有着深刻了解。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外国企业打交道的次数越来越多,除了外语之外,高水平的会计师还应该对合作方所在国的法律、文化、风俗、业务开展方式等有所了解。第三,充分掌握、熟练应用业务流程固然重要,但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则会为企业发展造成伤害。基于此,会计从业者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独有的创新能力。比如科学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互联网信息存储技术,从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搜寻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经过仔细分析之后,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为企业管理者开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2]。

(二)在工作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除了专业技术能力之外,其他所有能力的统称,包含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1.沟通能力,是一项最基本却最重要的能力。比如会计从业者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财务信息之后,整理成完整的报告。在向领导及其他同事介绍时,首先,应该说明重点信息;其次,分析信息背后的原理;最后,详细阐述针对性计划。保证此过程清晰、无误,即可让全体同事产生刮目相看的感觉,从而认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如果阐述过程“磕磕绊绊”,他人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很可能对具体内容嗤之以鼻。此外,针对各类事件保持有效沟通,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特别是会计从业者往往给人“高冷”的感觉,通过沟通,能够极大地改善此种认知。2.应用能力,分为实际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首先,实际操作能力即为日常工作中的执行能力,如财务信息整理、根据既定安排,保证工作的正常进展等。当代会计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信息电算化、网络传输等能力,因此务必注重对相关技能的培养。其次,判断能力需要从业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及时发现财务信息中的异常之处。最后,应变能力。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会计从业者必然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在保证不违背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处理好各类问题。3.管理能力及决策能力。并非狭义认知中身处管理岗位后,开展的管理工作及决策过程,而是在日常处理会计信息时,通过自己专业的判断、分析,通过巧妙的方式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三)在会计人本教育理念下进行教育改革。为了培养出的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高校必须结合会计人本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改革。首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向会计专业的学生介绍会计的定义及会计普遍从事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对未来的工作、生活进行规划。在此情况下,逐渐引导学生加深对会计专业的理解至关重要。其次,人本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育过程应该围绕学生及从业者的切实需求,除了不可或缺的理论知识外,对于一些过时、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应该予以摒弃,引入学生们感兴趣以及市场切实需要的课程,如《市场营销》《交际能力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等。再次,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育”是广义的,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均可以作为教育场所。只有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加深对会计工作的理解程度。最后,很多高校在毕业季临近时,将实习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纳入毕业考核,由于仅仅从形式上考虑问题,导致实习报告的水平较低,甚至存在大量的虚假报告。面对此种情况,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组织会计专业学生真正投入实习,使其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四)从职业层面全方位培养会计人才。人本教育理念第三条规律———平等竞争,第四条规律———健全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此理念下,高校应该从职业角度出发,全方位培养会计人才。第一,平等孕育着尊重,竞争孕育着成功。只有在平等竞争的氛围中才容易生长出创新思维。学生创造性是在平等的氛围中形成的,学生的创造性又是在竞争中开发的,创造性的考试是平等竞争一个手段。此理论不仅适用于高校教学,同样适用于职场工作。只有时刻保持赤子之心、维护平等竞争的土壤,充分践行人本教育的科学思想,会计从业者的思想才不至堕落。第二,人格是素质的核心,会计工作责任重大,如果交给人格存在缺陷的人,很可能对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伤害。健全学生人格的过程本质上是开展深度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大是大非、法律底线、道德准则,无论面对任何情况,均能够坚定信念,唯有如此,方可胜任会计工作。第三,学校教育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工作时间,因此最终结果究竟如何,必须经受时间的考验[3]。综上,教育的根本目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踏入社会的专业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职场工作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法律、道德的情况下,处理好每一件事情。若要切实达成上述两项目的,必须充分结合人本教育理念,从思想高度进一步深化学生认识并向其灌输终身学习意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耶红,马光华.会计专业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31):196-197.

[2]仇迪.以就业导向为根本,进行针对性会计模拟实训[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240-241.

会计毕业实践报告范文3

关键词:新会计从业者问题;教考现状;会计教育

会计专业是一个十分注重实际经验和专业技巧的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性的专业。纯理论型学者由于缺少会计实践经验,对会计实务操作缺乏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就容易产生只重视会计理论研究而忽视解决会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现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结合本人20多年的基层会计工作经验,从事过事业单位、商品流通企业、建筑业等多个行业的会计工作,指导过一大批高校财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不强,短期内无法胜任工作,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会计工作无法胜任的现象,毕业生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其就业。我认为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应提倡和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社会上兼职,学校也可以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社会会计工作者参与教学,指导学生的实践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出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学生。经过分析,发现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学定位不清,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导致学的用不着,用的没学到

高校会计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行业会计课程开设过多,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另一方面表现为特种会计学相关学科内容太少,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和基本功不扎实。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基本的会计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很差,综合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普遍偏差。大多数学校由于受实习条件、实习环境及实习经费的影响,很少有在学习期间组织实习。学生毕业上岗后大多数人不会编制现金流量表,现代企业又很重视现金流,致使相当大的会计人员无法胜任专业工作。学生毕业前夕的实习,由于其岗位的特殊性,几乎不能顶岗实习,单位又不想暴露自己的经济秘密,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本学不到东西。有限的会计实践条件,直接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对会计二级以下科目的核算不够重视

无论会计教学还是考试,学校都比较轻视会计科目的二级、三级明细核算,导致很多会计新手总账和明细账对不上,造成应收应付混乱,成本费用归集不全,甚至成本费用明细账和利润表列报的数据不匹配,表间数据不对应。并且一级科目(总账)只有一本,明细账再小的公司都需要4本,业务量大的可以达到十几本,这方面会计工作新手都比较差。

三、会计教育重视会计电算化,轻视手工账

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电算化的普及已经不需要其掌握手工的会计处理知识与技能,因此对手工会计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而现实中好多中小企业没有实行电算化,并且公司经营者好多比较喜欢直接面对纸质资料,拒绝会计电算化,公司账务采用手工账好处也比较多,比如,经济业务发生采用手工整理记录一次,对业务增加熟悉度,通过原始数据采集、原始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清洗,凭证收集整理、审核后制单,再汇总,最后编制财务报表,能够增加会计人员对财务知识精髓的理解,这是会计电算化不能替代的。虽然会计工作进入大数据时代,但也只有基础工作准确完成后的财务信息才是准确的。因此,建议高等教育会计模拟实习应采用相应的方式将手工与电算化的方式进行结合,以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化会计人才。

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意识淡薄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工作的产品,其质量高低直接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企业普遍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首先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破格重用)的会计人员,其次才是有德无才(培养使用),这种现象尤其在会计行业中得到体现。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解读和技术技能的培训,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度却不够,没有使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使得学生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道德在实务操作中的重要地位。部分会计人员不懂职业风险,导致在面临自身利益和职业操守时,往往会无视道德的要求。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现实活动中会碰到什么问题?学生如何解决?结合现实中的造假事件,讨论分析财务人员出现的问题所在。

五、初级会计教育未开展《公司法》教育

首先,《公司法》对建账建制、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报送、股东权益及分配以及外部审计在内的内容作了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财务工作者只有熟悉«公司法»后才能正确地选择与公司经营性质相符的会计制度;其次,《公司法》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者的投资融资决策,还关系到企业债权人、投资者、企业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分配,从法律角度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企业需要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不仅能胜任本职工作,还要协助管理者管理企业。工作中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建账建制与公司的经济性质不符,在公司运营中的公司组建、变更、年检和股东权益及分配很不熟悉,这也是毕业生从业难得原因之一。

六、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自我定位不清

一方面,会计人员自我定位较低。现代财务工作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监督为一体的财务工作,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财务人员客观的记录,用会计语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描述,根据财务数据的整理,分析,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不够全面和深入,只是简单地完成记录工作,普遍没有认识到还要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改进措施,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有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会计岗位不能胜任,既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又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会计岗位只能表现核算职能时,会计部门在企业基础性地位也就显得不重要了。

七、缺乏审计知识

审计主要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会计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需要以会计资料为前提和基础,具备良好的审计知识能对自己财务工作的自我检验,有效的促进财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特别能规范财务基础工作。比如说财务工作中一笔收入的发生,想要证实该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工作往往要查询该收入签订的合同,确定收入的准确性,在查看合同订立、履行过程管理是否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漏洞,确定收入的真实性,这样不断履行了财务核算工作职能,也履行了监督职能,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有效。所以,高校财务会计专业应重视审计类的教育,是规范财务基础工作和财务报告质量。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我国每年高校财务会计类毕业生人数庞大,对我国就业市场无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市场对会计人员高素质需求的难题,除政府部门、高等学校教育部门关注、高度重视之外,社会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根据市场的要求,提出教育和考试的建议,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员,也是解决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胡丹,张琴.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型[J].新会计,2018(9).

[2]班翠红,刘大华.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35).

会计毕业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7年12月19日,为全面贯彻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方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使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同时还提出,为了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创新创业的“双创型”人才[1]。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优化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新时代和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应运而生,与传统行业重新整合产生各种新型业态形式。而会计传统的核算和监督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行业的岗位多样化需求,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带来了新挑战。

二、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复合型财务人员需求量高于核算型财务人员

各类高等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往往更多的注重学生会计核算技能的掌握,设置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在满足毕业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在战略方向上管理思维的培养[2]。中国工程院院士、互联网专家邬贺铨与2013年8月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出“大智移云”的概念,“大智移云”指的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概念的综合性概括。这些新兴领域也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各行各业,会计专业领域也不例外。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要求专业知识水平过硬之外,还需要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管理能力、职业道德等多方面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富有领导力、学习力、善沟通且积极主动的复合型人才更受雇主青睐,这也为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高等学校提供了一个信息。目前的会计人才培养不能固步自封,应结合时展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输入高质量人才。

(二)会计领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以黑龙江省为例,根据《2018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相关内容,截至2018年末,黑龙江省现有81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39所,高职高专院校42所。本科毕业生学科门类分布前三位的为工学管理学和文学,其中,工学46420人,管理学毕业生为22012人,占比17.80%,而且财会类毕业生占半数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学科大类分布前三位的为财经商贸大类、土木建筑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其中财经商贸大类毕业生为16534人,占比21.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黑龙江省2018年毕业生中财会类毕业生人数众多,这仅仅是以黑龙江省为例,如果以全国财会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人数只会更多。而目前就业市场的财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并不匹配,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况且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经过层层筛选,择优录取,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政府和高等学校应转换思维,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当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应深化校企合作的进度,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根本入手结合实际提高财会类毕业生的就业率[3]。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会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途径

(一)结合专业特色设置创新创业课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各省教育厅颁布相应政策促进创新创业的培养力度。黑龙江省教育厅相继制定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该政策明确提出,各高校应落实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各个环节[4]。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创业基础课和指导课程,双创课程总数达1976门次,可见,创新创业已经在高等学校中得到了重视。但在开设双创相关课程时,应考虑到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通用的创业基础课,还需根据专业特色设置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会计专业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时,应时刻关注财会领域前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例如,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是会计专业领域中的热门话题,所以高校可以结合新兴技术开设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拓宽学生眼界。

(二)增设学校与企业会计双创实训中心

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双向需求,最终实现双方互惠共利。在此过程中,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可建立会计双创实训中心,二者共享资源,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建立校内会计双创实训中心,企业由于场地资源有限,可以利用学校的设备设施以及场地建立校内会计双创实训中心,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学生在校内会计双创实训中心可以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进行实践实训活动;第二种形式,建立校外会计双创实训中心,利用企业的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财会工作相结合,避免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也可以满足学校的科研需求。两种形式可以根据学校与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无论选择哪种形式,双方均可以实现共赢。高校利用会计双创实训中心开设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可以在实训中心实习,真正地融入企业工作当中,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增加实践能力和社会工作经验,使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观察思考,从哪些方面入手,能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同时,企业利用高等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优势,择优培养实习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三)优化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制度和鼓励措施

高等学校应从多方面入手,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鼓励措施。在黑龙江省某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自主创业毕业生认为对于创业有促进作用的活动中,占比最大的是假期实习或者课外兼职,可见,学生假期实习或者课外兼职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高等学校应抓住关键点去设计会计专业实践活动。首先,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在校外进行实习,实习成果可以转化为实践学分,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其次,对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兼职的学生,高校可以提供一定的鼓励政策,企业也可以为兼职学生提供平台,进一步地深化了产教融合;最后,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取得显著成果的,高校应采取奖励措施,鼓励该类学生举办讲座,培养其他同学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传授经验,创新创业成果也可以转化实践学分,做到教学促创、实践促创。

(四)以赛促创、以赛促教

高等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是提高学生双创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学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校会计专业可以参照目前已经成熟的各类大赛的形式,结合会计学科特色,与企业合作举办财会类的创新创业大赛,将专业知识贯穿比赛始终,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会计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5]。高校应注重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组织教师参加会计学科专业知识培训,深入企业工作,与时俱进,了解会计领域的前沿热点,更新知识体系。或者聘请企业人员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带领学生参加财会类双创大赛,做到以赛促创、以赛促教。

(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可见我国高度重视“双创”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也不断出台创新创业政策,从简政放权、财税扶持、税收优惠等多方面鼓励创新创业,如加速折旧、个人所得税减免、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相关优惠,尤其是对于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增大,力求进一步促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应进一步研究探讨这些优惠政策,加强学校专业建设,尤其是对于会计学专业,其专业性较强,更应该结合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进行培训和教育,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步伐,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建设,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带领学生学习国家政府有关在企业设立、资金扶持、税收等政策,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国家对于“双创”的重视。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创业指导,提高风险意识,减少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风险,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结论

总理在出席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时曾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掘人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主体市场的积极作用,调动社会创造力。“双创”就是一个有力的支撑,“双创”支撑着就业,就业是最大民生。“双创”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年轻群体扩大了就业空间,有利于促进就业形势,让每个家庭有安身立命之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针对会计专业的双创工作可能会经历重重困难。在谈到人才培养时曾提到“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不能一次成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但应该积极面对,切忌心浮气躁。高等学校应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发挥高校会计专业与企业的双方优势,探索符合会计学科特色的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的培养路径,结合会计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双向协同发展,为财会类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钟之静.基于产教融合视阈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4):20-25.

[2]黄国瑞.基于财务机器人背景的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8):180-181.

[3]邹唯.会计就业前景初探[J].科技经济导刊,2019(07):165.

[4]赖玉莲,刘健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230.

会计毕业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善对策

0引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是报告对就业重要性的再次肯定。跨入21世纪,党中央坚持就业优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1]。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要群体,其就业是整个社会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2]。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河北省第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实行军民融合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发展,以“邢台模式”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然而在当前就业市场上,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更是承担着就业压力。当前的毕业生以“95”后作为主力军。五年的时间里,大学生毕业人数屡创新高,从2015年毕业749万,2016年将近765万,2017年达到795万,2018年突破820万,2019年逼近834万,这一连串的数字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3]。提前掌握了解“95”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及早指导与规划,能够灵活多变,有效地适应多变的市场新变化。本研究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2020届毕业生就业调查为例,来探究“95”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旨在探讨相应改善对策,提升高职教育就业难,就业率低等现象。

1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2020届生源分布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自2014年初建系,开设有会计、财务管理、投资与理财三个专业。五年来,拥有在校生1540余人。2020年将有近550余名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学生生源分布多以邢台、邯郸、石家庄为主(图1),河北省内生源约544名,占比率96.5%,河北省外将近20名。

2会计系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会计系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共8个项目,大致分为就业形势、就业意向、就业因素三大类,对2020届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560份,有效问卷550份,问卷有效率达98.2%。

2.1就业形势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广大毕业生察觉到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担忧,出现自身定位不清晰,就业率低等现象。仅9.8%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胸有成竹;41.2%的学生相信能在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助之下找到工作;49%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非常担忧,无所适从(图2)。统计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未来前景担忧,感到择业有些盲目,另外也同时反映出多数学生内心不自信,没有充分做好就业的准备。对于就业单位的实习,83.0%的学生并未联系到就业实习单位,10.3%的学生正在联系单位,而仅有6.7%的学生已经找到实习单位,表明有4/5的学生并未找到工作,

2.2就业意向的调查

就毕业后的去向调查显示,想继续从事跟本专业有关工作的占比22.6%,转行就业的占比32.6%,选择创业的占比4.8%,而已投入专接本考试的占比40%。可见大多数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充实自己,认为提升学历重要(图4)。此外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政策下,当前会计系学生很少选择自主创业,认为失败风险指数高。就企业意向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乐意到中小微型企业就业,但会同时考虑到企业的区位及待遇,仅有7.3%的同学不考虑中小微企业。说明当下学生对企业定位要求并不高,重在考虑自身在企业中的待遇、企业区位及自我发展的机遇等。

2.3就业因素的调查

针对就业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学生认为学历、专业、技能、经验重要的分别占23.7%,7.4%,43.3%及25.6%,可见普遍认为技能在就业中得到学生普遍重视,然而所学专业并不是就业竞争中的核心因素,学生们认可拥有一技之长至关重要。针对就业区域调查显示,6%的学生选择在家乡就业,8%选择在邢台、保定等家庭附近的市县区域就业,14%的学生则选择在二线城市就业,27%的学生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45%的学生选择在石家庄省会城市。可见有将近一半学生会结合自身需求,选择相对稳定、较繁华且幸福指数高的石家庄省会工作。就月薪期望调查显示,约2/3的学生对工资的期望在4000元/月以上(图8),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还是有点难度,当她们初入社会后会发现许多现实和自己想法背道而驰,超出自我价值的评估,就业不大乐观。薪酬合理的定位才能扩大同学们的的就业面,从而就业的机会也会更多。此次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最真实地掌握了会计系学生就业心理和现状。发现学生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担忧,普遍还未找到就业单位,想通过接本来不断充实自我,加强自身素质。偏向中小型企业,对企业的区位选择并不高,乐于幸福指数较高的城市,认为企业中看着自我的技能实践,然而对薪资待遇要求略高,自我薪资期望值较高。

3存在的就业问题及改善对策

3.1存在问题

3.1.1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结合自身需求进行生涯与职业的规划,然而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对其不重视,并未深刻体会重要性,致使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晰。此外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科学性的有利指导,并未结合当前市场规律,导致学生对自我薪资期望值较高。

3.1.2理论课程与实际脱轨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未有利将其转化为实践,与市场需求链接有待提高。此外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适应变化的市场经济,应拓展培养与市场、企业直接相关的专业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即可直接上岗实习[4]。

3.2改善对策

3.2.1提前规划职业方向,及早定位

从就业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认为就业难,其实质是学生在大学里并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付出的努力不够,等到毕业之际才意识到自己学无所成,从而对自己求职缺乏信心。因此大学生要提前规划职业方向,明确自身定位。

3.2.2努力学习知识技能,强化实践

在校期间学生应加强知识技能的提升,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拓宽其他知识领域。对周围的事物时刻保持高度的洞察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努力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多变的市场经济。

3.2.3加强技能实践练习,获取经验

就业竞争中,技能是制约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技能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目的。

3.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学育人的主体,在学生就业生涯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系统化的精湛教师队伍尤为重要。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专业教师对就业指导教师定期进行系列专业化培训,此外还可以开展教师职业生涯大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

4小结

当代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及早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自身定位。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是知识运用的开始。学无止境,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以适应多变的外在环境。因此学生需要认清自己所学,认清自己所在位置,认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选好自己就业方向,选好自己就业道路,准备好自己就业中面临困难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杨凯丽.独立学院“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2019,38(32):239-241.

[2]蔡泳帆,王秀成.大学生就业认知与期望调查报告:多方合力破解“95后”大学生就业难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21):49-54.

[3]王圣宇.报告里的就业蓝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22):10-12.

会计毕业实践报告范文6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概况及学生职业能力内涵

(一)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概况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以培养既能在大中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财务会计相关教学、科研工作,又能在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相关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业务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特征。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13所。作为广西唯一一所财经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开设了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其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融入财会人才培养之中。该专业2013年经批准招生,目前有在校生215人,已培养两届毕业生共90人。

(二)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以职业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特殊知识与能力,即任职能力;二是职业素质,包括一般的学习、文字和语言运用、沟通、分析判断、获取信息、制定计划、解决问题等能力;三是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包括组织协调、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处理、口头表达交流、心理承受、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等。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既不同于财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也不同于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而有其特殊性。首先,专业知识与能力。与财务专业、教育学专业学生相比,财会会计教育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更加丰富的财会理论知识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要想更好的教学,就需要有这较强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其次,实践操作能力。财务会计教育专业要想能够较好的教学,必须有着财会会计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有着较强的财务会计实践能力。据此,我们认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指在掌握财务会计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运用实践,善于教学等各种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能力。

二、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意义

(一)提升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或生活的人才类型,是具备扎实专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质素为目标,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为导向,立足于学科教育,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近年来国家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导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在此背景下,广西财经学院于2016年获批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立项,并以此为契机,加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合理知识结构,卓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广西在围绕中央赋予的“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三大定位”的过程中,广西必将大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定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各行各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也会不断扩大。目前广西中高等职业院校共有300多所,开设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有100余所,会计教育师资需求量庞大。在此背景下,广西财经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加强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满足财会人才与财会教育师资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提升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解决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困境的需要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的师资人才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事务人才,理论上在职业发展上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比会计专业学生更宽的路径选择。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比不上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教育工作比不上师范类毕业生的尴尬局面。根据对广西财经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该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中签订协议就业率大约是80%左右,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类工作,只有少数个别进入中高职院校担任会计教师。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反馈自己所学专业不具备就业竞争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挖掘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特色,着力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三、创新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构建“双专多能”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加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强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进而促进该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该发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构建“双专多能”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双专”即培养学生扎实会计专业能力和良好教育教学能力,会计职业能力和师范能力同时发展,能发挥“两条腿”走路的优势。“多能”即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能力培养,包括学习能力、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达到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抗压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实施“产教融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

基于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既能教学,又能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就有必要从培养方式上进行革新,重视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首先,加强课堂改革,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财务、会计基本知识的培养,并重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传输,从理论上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从财务会计实践角度加强训练,培养财务会计专业基本的实践技能,据此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在学生大三期间安排其到企业、会计事务所、审计部门等专业机构接受跟班实习。再次,借鉴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大四阶段安排学生以“助教助研”形式参与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形成“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企业实践技能培养——学校教学能力提高”的新型培养模式。

(三)完善“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评估制度

要想创新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首先就需要明晰当前培养的状况,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达成度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促改革,通过评估促进步。据此,我们认为可以完善“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制度,即学生自我职业能力评估、学校专业定位达成评估、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估、政府全方位评估。具体来说,可以每四年进行一次,从学生就业情况、就业专业对口情况、用人单位评价情况、社会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形成综合评价报告,根据评价报告对下一年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为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江苏高教.2010(1).

[2]魏启晋.论职业能力要素内涵及其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吴春璇.把握职业教育的脉搏建设好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商业会计.2015(15).

[4]康玲.需求导向型: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7(25).

会计毕业实践报告范文7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概况及学生职业能力内涵

(一)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概况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以培养既能在大中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财务会计相关教学、科研工作,又能在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相关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业务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特征。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13所。作为广西唯一一所财经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开设了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其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融入财会人才培养之中。该专业2013年经批准招生,目前有在校生215人,已培养两届毕业生共90人。

(二)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以职业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特殊知识与能力,即任职能力;二是职业素质,包括一般的学习、文字和语言运用、沟通、分析判断、获取信息、制定计划、解决问题等能力;三是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包括组织协调、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处理、口头表达交流、心理承受、职业道德与个人品德等。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既不同于财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也不同于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而有其特殊性。首先,专业知识与能力。与财务专业、教育学专业学生相比,财会会计教育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更加丰富的财会理论知识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要想更好的教学,就需要有这较强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其次,实践操作能力。财务会计教育专业要想能够较好的教学,必须有着财会会计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有着较强的财务会计实践能力。据此,我们认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指在掌握财务会计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运用实践,善于教学等各种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能力。

二、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意义

(一)提升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或生活的人才类型,是具备扎实专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质素为目标,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为导向,立足于学科教育,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近年来国家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导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在此背景下,广西财经学院于2016年获批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立项,并以此为契机,加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合理知识结构,卓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广西在围绕中央赋予的“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三大定位”的过程中,广西必将大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定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各行各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也会不断扩大。目前广西中高等职业院校共有300多所,开设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有100余所,会计教育师资需求量庞大。在此背景下,广西财经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加强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满足财会人才与财会教育师资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提升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解决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困境的需要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的师资人才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事务人才,理论上在职业发展上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比会计专业学生更宽的路径选择。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比不上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教育工作比不上师范类毕业生的尴尬局面。根据对广西财经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该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中签订协议就业率大约是80%左右,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类工作,只有少数个别进入中高职院校担任会计教师。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反馈自己所学专业不具备就业竞争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挖掘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特色,着力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三、创新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构建“双专多能”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加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仅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强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进而促进该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该发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构建“双专多能”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双专”即培养学生扎实会计专业能力和良好教育教学能力,会计职业能力和师范能力同时发展,能发挥“两条腿”走路的优势。“多能”即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能力培养,包括学习能力、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达到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抗压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实施“产教融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

基于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既能教学,又能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就有必要从培养方式上进行革新,重视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首先,加强课堂改革,运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财务、会计基本知识的培养,并重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传输,从理论上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从财务会计实践角度加强训练,培养财务会计专业基本的实践技能,据此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在学生大三期间安排其到企业、会计事务所、审计部门等专业机构接受跟班实习。再次,借鉴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大四阶段安排学生以“助教助研”形式参与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形成“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企业实践技能培养——学校教学能力提高”的新型培养模式。

(三)完善“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评估制度

要想创新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首先就需要明晰当前培养的状况,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达成度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促改革,通过评估促进步。据此,我们认为可以完善“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制度,即学生自我职业能力评估、学校专业定位达成评估、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估、政府全方位评估。具体来说,可以每四年进行一次,从学生就业情况、就业专业对口情况、用人单位评价情况、社会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形成综合评价报告,根据评价报告对下一年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为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江苏高教.2010(1).

[2]魏启晋.论职业能力要素内涵及其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吴春璇.把握职业教育的脉搏建设好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商业会计.2015(15).

[4]康玲.需求导向型: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7(25).

会计毕业实践报告范文8

关键词:数字经济;会计专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一、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

科技的持续发展被视为21世纪最为显著的成就之一。于2016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上,“数字经济”被首次列为中国G20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在2017年再次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工业经济之后更高级的经济阶段。近年来,数字经济在各个领域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数字经济时代已悄悄到来。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数字化程度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随之增长0.5%至0.62%。数字经济技术更是我国振兴经济的重要杠杆。据中国信通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报告显示,2005年至2019年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从2.6万亿元扩张到35.8万亿元。短短14年间,数字经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升了22%。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容忽视。过去五年,数字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0%以上,其中2019年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刚过去的一年,受到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而中国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仍然能迎难而上,取得傲人的成绩。这一切都离不开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各个新型产业及新型商业模式。数字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持久的动力,持续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新主题。未来,随着新时代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将改变我国各大传统行业的发展态势,从而影响人才资源配置模式。

二、数字经济下会计行业现状

会计是数字经济应用的关键性行业之一。会计专业以培养具备会计学、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科研方面工作的财务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近年数字经济下衍生的高新技术,如在线审计、电子档案、电子发票、数字签名、电子税务局、数据挖掘等智能化应用给会计行业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一方面大大提高数据处理准确率及工作效率的,使会计核算处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会计人才转型。根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信息调查中心联合学院企业管理培训部发起的“企业会计人的未来”专题调查显示,目前会计行业人员实际需求与拥有的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大量会计人员拥有的能力与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符。传统财会人员比较擅长的“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等传统职能需求越来越小,数字化社会对会计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IT技术应用”、“风险管理”、“公司战略”、“公司治理”等领域。因此,我国当前会计人才能力供给和实际的社会需求之间严重失衡。

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已形成深厚的基础,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变革,人才培养方向调整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做到将会计综合素质培养与数字化理念相融合,与时俱进地调整培养方向和模式,才能保证院校培养出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会计人才。据统计,我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基础会计核算,基本财务信息处理等传统财务会计工作的高达80%。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总体要求将不断提升。数字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基础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编制、资金管理等传统会计职能需求越来越小。仅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传统会计核算技能的会计人员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未来甚至面临淘汰。我国数字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职业院校对数字经济、数字人才等概念的理解尚不透彻,对于如何关联“数字产业”和“会计人才培养”仍处于摸索阶段。为了适应社会新形势,使毕业生都能迅速融入工作环境,在企业中体现自我价值,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势在必行。就目前实际状况来看,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理论与实际脱节。纵观全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以传统中小型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需求为导向,缺乏对当前数字经济下会计人员新型技能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理论课程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无法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和满足未来实际岗位需要的专项技能。具体表现为:①课程设置不科学。尽管少数职业院校开始对课程设置作出调整,但大部分院校课程的设置仍然坚持以传统会计基础课程为主导,而非以社会当前岗位所急需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学科与学科之间各自为政,科任老师之间缺乏教研交流,学校对学科之间的关联性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会计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运用能力弱,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在未来数字经济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②课程内容滞后,缺乏时效性。数字化社会发展迅猛,随之带来会计专业领域的变化日新月异。职业院校选用的教材更新速度慢,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老化,单纯侧重传统的会计概念、制度规则,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经济业务事件及数据的记录及核算等会计基本技能,显然无法适应数字时代中的会计转型,不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数字化会计人才。③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团队数字经济素养不足。经调查发现,目前不少职业院校教师团队仍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经验主义而忽略数字经济的崛起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教师授,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吸收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不利于培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的会计理论难以学以致用。

2.重学术,轻实践。实践性教学一直是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重学术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会计相关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应该先巩固理论知识,后加强实践能力。“重学术轻实践”的单一课程设置形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长期以往,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培养出大批实践能力弱,无法适应数字化环境的毕业生,最终都将面临转型甚至淘汰。实践性教学“形式重于实质”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另一问题。从课程改革的动向来看,近年会计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实践课时与理论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差距仍然巨大。目前实践性教学主要以校内综合实训为主要形式,模式单一。部分实训课任教老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踏上教学岗位,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流程的了解和企业当前发展态势的认识,缺乏与时俱进的数字化知识及技能,无法准确把握当前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导致实训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脱节,内容浮于形式,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数字经济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策略

1.优化课程设计。数字经济时代是快速变革的时代,为了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下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需求,职业院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①加强会计学科间的关联性,融入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同时加强会计专业学科和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一类信息技术背景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字经济下会计技能的新发展、新要求,逐步加强学生的“数字化”思维。也可尝试改革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数字化相关知识作为“通识课程”融入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形成满足当前和未来需要的跨学科综合型会计人才。②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因素,直接关系着该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面对迅速发展的数字经济,职业院校应更重视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核心从传统的会计理论向“会计信息化”过渡,深入了解数字经济对会计课程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必要时可邀请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设置,对会计课程内容进行实时修订与更新,弥补传统会计学科中存在的不足,使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时刻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缓解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满足岗位要求、用人单位招聘难之间的矛盾。③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加强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与数字经济有效结合,职业院校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同时可配合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并鼓励院校之间利用互联网教学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举办数字经济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讲座或研讨会,为院校教师加深对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及未来趋势的了解提供多样化渠道。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针对各院校目前会计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未来各高校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在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践实训教学作为培养会计技能和工作能力最基本的形式,应该贯穿教学全过程,跟理论教学进度相配合,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不应仅仅作为核心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环节。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实践课程浮于形式的问题,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建立集先进理念、实训手段、配套师资于一体的综合实训体系。学生按要求在实践中掌握会计电算化等基础技能的同时,加强大数据思维和数字技能,重点掌握本专业领域第一线岗位所需的新型工作技能。在符合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宽实训覆盖面,由单一实训向综合实训教学内容过渡。把会计综合实训与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通过ERP沙盘等情景模拟实训,让学生切身代入商业运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加强校内实训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让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到企业一线学以致用。适当引进企业的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到校开展讲座或者兼职任教,充分发挥社会专业会计人才的作用对保证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随着国家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具备数字化技能的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转型势在必行。在此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顺势而为,积极开展数字经济领域的深入探索,主动将“数字化”理念融入会计课程改革之中,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学生毕业后更适应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应对数字经济下新经济模式对会计人员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宇彤,皇甫冰瑞,王旭超.“大智移云”背景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