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化工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建设综述
摘要:讨论了“互联网+”下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对化工专业课程实训的影响;同时对于互联网背景下,化工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向;另外对于化工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互联网三者如何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也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人才培养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也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我国未来化工行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互联网+”与“工业4.0”[1-2]已成为当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热词.目前,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主要是运用在很多传统行业,同时使传统行业向着智能化以及数据化的趋势发展,正因如此,很多行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受此影响而发生转变,同时很多行业对用人需求以及规格[3]有了新的需求,其现有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和修改时必须考虑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也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将互联网和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改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方式提高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管理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已经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4-5].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目的是培养理论和实践扎实,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突出,同时掌握化工与食品相关的包装材料性能与配料加工、成型加工方法与检验测试技术以及在食品生产、加工、应用等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检测、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作的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6].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职业教育及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建设是培养化工行业人才的基础,意义十分重大.
1高职化工专业实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们对化工专业课程实训教育的认识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发展日趋成熟,同时不断完善,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化工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当前我国的高职化工实训课程体系仍然有很大不足,比如很多地区的高职化工相关专业并没有匹配的实训场地,甚至是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再比如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7]的发展.针对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实训存在的问题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岗位要求,有必要对目前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开展相关的探讨与研究.
1.2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不匹配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文章研究将重点针对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如何有效改善当前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教学中的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开创全新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文化。研究将结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化工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培养以及实践技能操作的素养培养,旨在通过这一方法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挖掘学生的学习短板,进而通过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与保障。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堂教学;问题研究;方法应用
0引言
在当前的职业院校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表示,由于各种教学问题、学习问题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升,且在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工作开展时,具体效果显得有失偏颇。
1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上述内容,在研究是初始阶段便对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中的主要问题做出了分析与探索。(1)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对于正确的教学理论以及先进的教学观念应用能力不足,而且在开展实训课程教学的时候,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方法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这就无法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且无法实现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同步提升。(2)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在学习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知识的时候,无法对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进行有效地掌握,且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甚至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嬉笑打闹、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工单元操作实训知识的时候,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学生会感觉比较繁琐,而且比较耗费精力,因此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基本的耐心,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始终处于一种较为羸弱的水平。(3)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不作为”。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且教学内容相对单一,而且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性比较松散。另外,学生在学习中个人意见过于强烈,大有与教师“对着干”的态度,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和浑水摸鱼的行为。(4)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与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活动和交流,且缺少共情能力的发展与延续,导致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集中注意力,同时不能深入体会并感受到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改变与发展。
2教学问题有效解决路径
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探索
摘要: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职教20条”中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成为重要课题。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落实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师下厂实习为素材,以石油化工专业为例,探索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为今后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信息。
关键词:职教20条;实践锻炼;双师型;职业教育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标题为“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以下简称“职教20条”)。文件中对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1]。在此背景下,如何建设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落实教师赴企业实践学习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委派4名骨干教师于2021年4月10日至7月31日奔赴国内多家石油化工企业,开展为期112天的下厂实践锻炼。笔者作为其中1名教师经历了实践锻炼的全过程,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收获。
1实践锻炼的必要性
1.1保障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必要性是由其教育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希望受教者能通过学习掌握某项技能,知晓其中原理,胜任某一岗位,最终从事某一职业。所以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因此,国务院提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做到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尤其是石油化工专业的青年教师,属于典型的“从学校到学校”,并没有对口专业的工作经验,其理论基础足够扎实,但技能方面差强人意。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提升技能水平。由于石油化工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其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多是模拟性质的冷模实训基地,并没有真实物料,其设备也是小型化、简单化。通过实训基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远不如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有效。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能近距离学习企业技术人员作业,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能实际操作相关设备,掌握操作原理,提高操作水平,强化专业技能。笔者于2021年4月赴浙江省某石化公司乙烯事业部实践锻炼,期间深入学习乙烯装置碱洗工段DCS仿真操作。该仿真课程用于培训企业新入职技术人员,仿真软件操作界面与生产实际完全一致,相关参数根据实际生产数据设定。这样的仿真软件操作几乎与实际的中控操作一样。与高校开设的仿真课程相比较,其控制界面更复杂、控制点更多、控制要求更高、参数变化更多、影响因素更复杂。通过学习,培训者能加深对工艺的理解,熟练装置操作,提高专业技能。
1.2保障教师知识更新的必要性
传质分离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主要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可归纳为:在对本岗位流程、设备熟知于心后,能完成装置开车、停车,平稳运行调控,设备巡检、维护,事故、故障处理,基本物耗、能耗计算等。依据各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将不同岗位中相同类别的工作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形成既有普适性又有特殊性的“职业行动能力域”,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本专业岗位操作人员的主要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传质分离技术》课总体教学目标: 依据主要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提炼出《传质分离技术》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并制定《传质分离技术》课程标准。
围绕叶传质分离技术曳课程建设方案进行课程开发建设
成立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传质分离技术》课程建设开发组织,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建设方案。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化工总控工高级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深入企业,广泛调研和对典型岗位任务分析后,构建《传质分离技术》课程。
开发《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配套教材: 在有企业专家参与下开发出《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配套教材[2]。教材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遵循国家职业标准与生产岗位需求相结合原则基础上,要打破课程界限,有效整合了化工原理、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认识实习、化工制图、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等多门课程的部分资源,并将化工总控工考核内容融合于课程教学之中,依托实训装置和实训基地,使教材更加适合实现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教材具有如下特色:淤所选教学情境是经过调研论证的相关企业典型单元操作;于突出高职特色,依据生产实际的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知识来选择内容,主次分明;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与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化教学要求相适应,体现“讲、学、做”一体化,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榆工作任务典型,既承载知识又承载技能,且知识支承技能;虞知识由简到难,技能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操作进,螺旋上升。
创建与《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条件: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多媒体专业教室、仿真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模型、实物等教具。使用时不与其它班冲突。课程教学对硬件环境基本要求见表3(略)。校外实训条件:具有对应本课程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可以在校外真实生产现场完成教学任务。建成或开发的实训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训条件已到达或超过教学基本要求,完全胜任《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需要。
叶传质分离技术曳课项目化教学具体实施
按设计的学习情境组织编写教材、教案、课件等。制定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考核方案,确定监管组织、成员职责,开展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任务为导向实施“讲、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学生、老师和实训设备的学习领域三要素,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将每个任务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布置工作任务,组织相应的工具、设备、实训指导书及资料等供学生选择、决策,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在教师的监督、引导下,进行操作并做相应操作记录,期间根据考核标准进行过程考核,以督促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最后通过讨论、总结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和能力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方法以及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高职化工专业反应设备课程改革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化工专业“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技术技能课程改革建设进行实践研究。坚持高等教育发展观,遵循化工及其相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阐述了“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原则、内容和措施,通过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化工专业;反应设备;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技术技能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与社会的发展,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它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化工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专业教师通过化工技术类企业多次调研和协作交流,以化工企业技术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本位,对技术技能课程“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应对反应设备课程内容更具有化工职业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满足化工行业技术岗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1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的原则
针对原有高职化工反应设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坚持高等教育发展观,遵循企业对化工技能人才需求的特点,按照“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显特色,开放性”的原则对课程体进行改革。(1)强能力、重实践。建立以培养能力为基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后的课程必须注重实践内容,全面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2)高素质。真正把素质教育延伸到反应设备课程内容的各个部分、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育转向过程、从现在延伸到未来、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知识与能力的发展。(3)显特色。“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体现化工专业的办学特色,依托我校化工专业实训设施的优势,突出吉林市化工城的地域优势,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以培养专业人才。(4)开放性。突破课程界限,整合化工专业知识,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为未来化工专业学生的工作发展和就业迁移奠定基础。
2课程改革措施
2.1项目带入课堂,以项目建设课程
化工技术课改途径
本文作者:王升文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我院成立时间最早的主要专业之一,自1978年设置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在化工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化工操作、管理、科研方面的优秀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应用化工专业,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抓好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力争使该专业成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优、毕业就业率高、在全省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一流专业。为适应这一新形势,与应用化工专业群建设和改革相配套,《化工产品合成技术》成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鉴于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在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对《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课程进行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理念的改革和探索。
1《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课程,长期以来采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参观实习三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化工技术专业的迅速发展,发现这种模式还存在不少弊端,导致教学效果不近人意。
(1)教学规模与实训配套错位。近几年,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我系学生人数从原来的每年1000余人迅速增加到现在的2000余人。学校的各方面配套设施特别是实训装置与场地的建设跟不上招生规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实训时往往采用合班教学,这就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下降。尤其是课程要求的现场实习,由于学生人数太多,生产单位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即使联系到一些实习单位,也由于学生人数太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在讲解和操作过程中不能保证面面俱到,实习效果也不太理想。
(2)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课程内容较多,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大,单纯的理论授课学生不易掌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学时的压缩、校内实训场地条件的局限等因素影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贯彻。尽管我们已经建设好了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开展产品合成、精制、鉴定等实践操作,但是这些实训环节未能与产品合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任课教师缺乏现场经验,对理论知识十分熟悉,但合成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不太清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教材建设滞后课程目标。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教材缺乏,目前的《化工产品合成技术》教材内容多是介绍产品合成的理论知识,信息量多而且广,深奥的理论偏多缺乏必要的实践案例和操作技巧。学生学完后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
人才培养智能化工程技术论文
1.做好校企合作工作
1.1依托当地企业做好调研工作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尤其是为当地社会输送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建设,因此做好调研工作,必须依托于当地企业。调研工作不能流于表面,要发动整个教学团队的力量。首先,从专业层面应该有整体规划,确定调研的时间段、调研哪些企业,到具体实施阶段,老师下去调研的时候不能仅仅是盖个章回来就了事,应该提供现场调研的图片、个人小结等资料,另外为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专业层面可以发放调研津贴。材料收集好之后,要依据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工作,提炼出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综合人才、岗位能力分析、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等。
1.2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是校企合作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在人选是一定要经过筛选,务必选择一个对整个专业发展能够提供指导性意见的人,这就需要他有在这个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另外需要热爱教育事业,不能只是来挂个名,开个会,还需要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直到作用。
2.做好课程体系建设
2.1根据专业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仪器分析实训效果
摘要:按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能力递进、理实一体、工学交替、共育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就如何提高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仪器分析的实训效果,简述一些见解。
关键词:工业分析技术;仪器分析;实训效果;见解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强、内容涉及范围广(包括质检、商检、卫生防疫、油气化工、现代中药、食品饮料、钒钛钢铁、能源电力、生物工程、新材料、环境保护等)、专业性和技术性高等特点。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能力递进、理实一体、工学交替、共育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各类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岗位技能,能够在质检、商检、卫生防疫、油气化工、现代中药、食品饮料、钒钛钢铁、能源电力、生物工程、新材料、环境保护等行业(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从事商品检测、质量分析、质量控制与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对工业分析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作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应掌握多种分析测试技能,尤其是仪器分析。近年来,仪器分析实践教学不断进行改革[1-2],许多好的方法已用于实践。本文就如何提高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仪器分析的实训效果,简要讲述自己的一些见解。
1了解学生情况
高职院校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来源多样化,主要有单独招生、“3+2”和部分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并且文理兼收。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他们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也不够好,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学习规划,也无职业规划,多数学生自信心不强,学习兴趣低,无方向,没目标。鉴于工业分析技术高职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在教授仪器分析这门较难的专业课中,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在学习中以做为主,将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穿插于做的过程,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增强其理论基础。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实践教学分组训练时,注重学生间的帮扶与配合,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方法,规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尽力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做好因材施教,照顾好每一位学生。
2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的投入。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仪器设备教学资源是否充足,往往会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高职院校的仪器设备除陈旧外,也比较欠缺,一些低廉的常用设备能满足实训教学,而设备价值较高的分析仪器数量存在不足。加大分析仪器设备资源的投入,满足广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分组实训中来,有质量地完成实训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优化分析测试中心教学资源,使分析测试中心、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室互相集成,呈现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校内实训基地,从而建设“以教为主”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有了足够的仪器设备教学资源作保障,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