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实训总结范例

化工实训总结

化工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人才培养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也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我国未来化工行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互联网+”与“工业4.0”[1-2]已成为当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热词.目前,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主要是运用在很多传统行业,同时使传统行业向着智能化以及数据化的趋势发展,正因如此,很多行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受此影响而发生转变,同时很多行业对用人需求以及规格[3]有了新的需求,其现有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和修改时必须考虑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也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将互联网和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改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方式提高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管理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已经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4-5].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目的是培养理论和实践扎实,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突出,同时掌握化工与食品相关的包装材料性能与配料加工、成型加工方法与检验测试技术以及在食品生产、加工、应用等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检测、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作的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6].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职业教育及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建设是培养化工行业人才的基础,意义十分重大.

1高职化工专业实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们对化工专业课程实训教育的认识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发展日趋成熟,同时不断完善,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化工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当前我国的高职化工实训课程体系仍然有很大不足,比如很多地区的高职化工相关专业并没有匹配的实训场地,甚至是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再比如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7]的发展.针对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实训存在的问题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岗位要求,有必要对目前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开展相关的探讨与研究.

1.2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不匹配

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的目的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有扎实的实践能力的一线操作人员或者是技术储备人员,这就要求化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毕业后立即上岗,同时快速融入岗位并在以后通过学习新技术胜任新岗位.目前,从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市场对化工专业相关的毕业生需求较大,但是往往从高校输送的化工专业人才质量来看,大多数化工专业的人才存在眼高手低,理论不扎实,动手能力差等问题,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等更新速度较快,而现有的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8-9],必须做出调整.在目前互联网的影响下,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建设必须抓住机遇,变被动为主动,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不断适应化工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同时转变思维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并适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模式,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10-11],进而培养出适应新环境的“互联网+”型化工专业人才.

1.3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相关课程和实际生产不适应

从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可看出:职业教育培养目的是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作为首要目标,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12-13]的能力.但是从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开设的实训课程来看,相关高职院校大多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14],理论冗长,教材陈旧,有的甚至开设的实训课程已经在实际生产中淘汰;同时最近几年许多职业学校都在积极推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项目化教学,全国高职院校采用该形式较多,整体教学效果反馈良好,但是项目化课程理论上可以适用于所有课程,实际上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有些课程难以实现项目化,甚至是有些课程只能实现部分项目化,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全部项目化还有很多困难,难以达到实际生产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通过完善调整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删除相关使用频率较低的课程,结合实际化工岗位对人才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形成以实践为主体[15-16],以技能和实际化工生产岗位相结合必要的化工专业实训课程.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低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差等问题也是影响高职化工课程实训效果不可忽视的因素.

2“互联网+”下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建设措施

2.1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构建

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完整科学而又有效的高职化工课程实训体系更是人才培养的保证.因此,高职化工专业对实训课程体系的调整上要合理规划开设哪些实践课程,积极调整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不仅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专业实践,同时还要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根据人才市场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同时,更要关注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达到对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17],从而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校企合力改革专业课程;(2)在课程改革基础上进行教材改革;(3)建立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实训一体化教学环节;(4)建立化工设计教学团队.

2.2“互联网+”和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关系的构建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只是把传统的“粉笔+板书”为主的课堂形式变成了以PPT为主的课堂形式,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内容[18],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互联网+”和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相结合是必然的趋势,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在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过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互联网的大平台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共享,一方面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本身的学习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具体如下:(1)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对接,总结梳理高职化工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相关问题;制定出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能接轨的合理而有效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2)结合当地的经济特色尤其是化工类的经济状况,将职业教育及高职化工及其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当地及周边地区化工类企业相结合,并将这种思路运用到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建设中去;(3)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含仿真软件的训练)相结合的方案;(4)在互联网为基础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形成有效的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2.3“互联网+”下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之间相互关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对高职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的互联网和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的融合互动,定会产生高职化工教育的新的结合点,为培养数字化背景下的化工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化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正从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教师正从教学的主宰者向教学的组织指导者、学生能力构建的帮助促进者、学生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者转变[19-20];而学生则是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和职业体验学习,同时在结合互联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知识资源的共享.所以,在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的设置上可以将教学内容依托互联网的平台,将教学内容以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人才培养新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点:(1)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的整合与调整;(2)相关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3)高职化工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相关师资及队伍人才培养的建设;(4)科学有效的评价模式.

3结语

化工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堂教学;问题研究;方法应用

0引言

在当前的职业院校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表示,由于各种教学问题、学习问题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升,且在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工作开展时,具体效果显得有失偏颇。

1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上述内容,在研究是初始阶段便对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中的主要问题做出了分析与探索。(1)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对于正确的教学理论以及先进的教学观念应用能力不足,而且在开展实训课程教学的时候,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方法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这就无法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且无法实现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同步提升。(2)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在学习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知识的时候,无法对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进行有效地掌握,且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甚至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嬉笑打闹、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工单元操作实训知识的时候,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学生会感觉比较繁琐,而且比较耗费精力,因此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基本的耐心,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始终处于一种较为羸弱的水平。(3)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不作为”。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且教学内容相对单一,而且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性比较松散。另外,学生在学习中个人意见过于强烈,大有与教师“对着干”的态度,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和浑水摸鱼的行为。(4)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与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活动和交流,且缺少共情能力的发展与延续,导致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集中注意力,同时不能深入体会并感受到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改变与发展。

2教学问题有效解决路径

2.1完善实训管理体系

在职业院校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中,从学校层面到班级辅导员以及实训教师等均对实训体系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实现对实训体系的全面优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训学习空间。教师在针对实训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动员方法展开研究,对学生的动员要突出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需求,以此让学生明白个人未来职业道路发展的整体方向和针对性,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将之与个人的前途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另外,教师还需要设计完整的实训教学工作开展体系,并且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其进行问题的查找,做好有序的优化与管理工作。在这一背景下,还需要结合考核方法的制定、评价制度的确立以及实训教学工作的开展模式和开展条件进行相应的研究,进而实现完整实训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2.2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弱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的时候,首先要对个人的综合素养与教学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估。在此,学校层面可以建立针对教师群体的素养评估体系和个人能力评价标准。在对学校师资队伍进行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培训工作开展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素养和教学方法进行培养。同时需要重点突出新课改的应用原则和指导方针,要融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道路对其进行警示作用的提醒。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训工作的开展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能够发现个人日常教学和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且能够做出及时改正。从本质上分析,这是一种对个人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和社会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是一个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和建设自我的有效途径。

2.3拓展多元考核方式

在职业院校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若想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就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模式对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与考评体系。在构建相关体系时,还需要重点突出考核的方法与模式,应用多元、丰富、有趣的措施制定考核的形式。例如,教师在设计考核制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对其进行研究。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到在15~2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属于青春时期,学生性格活跃,热血澎湃且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在此,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法来确立考核的制度与模式,进而对学生明确相关规则,借助“比武”的概念和应用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工作的开展。或者,教师还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制度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不仅能够有效的观察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还能从实践训练工作开展中有效了解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最终,教师可以融合学生的两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并明确学生的有点与不足,为其后续发展保驾护航。

2.4积极应用网络资源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且迎来了以此全面的变革机会和发展空间。在这一背景下,职业院校积极的把握时展的红利,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融合在了日常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借此为学生提供高效的教学。例如,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和帮助。如在开展实训项目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让学生观察其中的操作方法和逐一实现,然后做出分析和总结,并对视屏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该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且能够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又如,教师可以在实训设备上设计一个二维码,贴在醒目的地方让学生在实训学习开始之前先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其中可以包含: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应用范围、工艺流程、规章制度、设备原理、训练目的等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有针对性,且学习的节奏和学习的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2.5绿色发展意识培养

随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延续与发展,以及当前自然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快,目前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有着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且都在应用自己的方法为维护自然环境平衡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化工行业的发展作为社会工业发展与建设的主要板块,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更大的污染和危害,面对这一两难问题,我们务必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尽可能的少影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化工领域的高效发展与建设。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工原理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这一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与培养,以此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道路发展中能够秉承这一理念越走越远。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化工原理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分析。随后,需要明确化学工业生产与制造对于当前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绿色发展的这一概念。如,教师可以结合节能减排的绿色环保理念对学生进行健康、安全的教学内容创设。或者可以结合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化工领域的有毒有害物品的二次应用教学。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对于绿色、环保、和谐发展的认知会更加深入,且对于未来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也会做出相应的了解和判断。这对于学生的未来职业道路发展与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且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建立学生的正确生活态度与积极学习习惯。

3结语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应用课程,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深入学习,能够促进自身的核心素养发展,且可以保障个人的化工专业学习水平全面提升与进步。另外,在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融合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对实践操作方法做出相应的分析与探索,进而制定符合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规律的学习模式,这对解决学生的日常学习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郭丽,铁晓春,朱?珊.化工总控工实训与专业课教学过程对接的培训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化工,2016,45(21):137-138,140.

[2]曹静,陈月.高职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08):44-47.

[3]郗伟.高职化工专业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发建设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44(07):213-215.

[4]陈刚.基于“项目-任务-问题”分解的项目教学法在《视频制作专项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9):87-88,98.

化工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职教20条;实践锻炼;双师型;职业教育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了标题为“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以下简称“职教20条”)。文件中对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1]。在此背景下,如何建设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落实教师赴企业实践学习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委派4名骨干教师于2021年4月10日至7月31日奔赴国内多家石油化工企业,开展为期112天的下厂实践锻炼。笔者作为其中1名教师经历了实践锻炼的全过程,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收获。

1实践锻炼的必要性

1.1保障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必要性是由其教育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希望受教者能通过学习掌握某项技能,知晓其中原理,胜任某一岗位,最终从事某一职业。所以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因此,国务院提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做到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尤其是石油化工专业的青年教师,属于典型的“从学校到学校”,并没有对口专业的工作经验,其理论基础足够扎实,但技能方面差强人意。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提升技能水平。由于石油化工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其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多是模拟性质的冷模实训基地,并没有真实物料,其设备也是小型化、简单化。通过实训基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远不如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有效。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能近距离学习企业技术人员作业,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能实际操作相关设备,掌握操作原理,提高操作水平,强化专业技能。笔者于2021年4月赴浙江省某石化公司乙烯事业部实践锻炼,期间深入学习乙烯装置碱洗工段DCS仿真操作。该仿真课程用于培训企业新入职技术人员,仿真软件操作界面与生产实际完全一致,相关参数根据实际生产数据设定。这样的仿真软件操作几乎与实际的中控操作一样。与高校开设的仿真课程相比较,其控制界面更复杂、控制点更多、控制要求更高、参数变化更多、影响因素更复杂。通过学习,培训者能加深对工艺的理解,熟练装置操作,提高专业技能。

1.2保障教师知识更新的必要性

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师,紧跟行业发展,关注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是一项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功课。如果学生在校内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远远滞后于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将大大影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这样的人才培养是低效的、滞后的,甚至是失败的。教师固然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但网络上公布的资料寥寥无几,而且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教师能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有企业技术人员讲解指导,对于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升技能水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笔者于2021年6月赴浙江省某石化公司造气车间实践锻炼20天,直接参与一线生产过程,完成了造气车间全工艺流程的学习,笔者通过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安全管理、班组作业运行、应急处置措施、设备操作规程、新技术应用发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具体内容见表1。

1.3保障高质量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1]。保障高质量职业培训的关键在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师资力量。科学、有效的职业培训其培训内容要适应市场需求,培训课程要贴合生产实际,培训目标要满足岗位要求,而这些都依靠教师逐一落实。仅仅依靠教师在校园内闭门造车,远不能满足职业培训的要求,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是深化校企合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高质量职业培训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只有企业和学校共同持有开放、合作的态度,才能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职业培训的质量。

1.4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不能局限于培养本校学生、培养应届毕业生,其还兼具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社会属性。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是企业助力学校发展,体现在企业为学校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创造顶岗实习条件等;另一方面是学校助力企业发展,体现为学校为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新课程,校企共同解决生产过程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工艺优化等课题,形成技改、科研项目成果。高等职业院校在培训资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培训经验、培训设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石油化工企业,由于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人员培训的系统性、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尤其需要与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笔者于2021年5月至6月赴江苏省某新区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开展为期40天的下厂实践锻炼。在此期间笔者参与修订了该新区方洋管理学院培训基地的建设方案。该实训基地主要服务于园区各石油化工企业,用于从业人员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与取证,涉及的工种有高空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危险化学品作业、电工、精馏操作工、加热炉司炉工等。笔者长期从事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工作,有一定的培训经验,从培训市场、培训方案、实训装置、教学资源等方面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园区的发展。笔者于2021年6月赴浙江省某石化公司造气车间实践锻炼20天,在此期间为该车间一线员工开展了为期2天的专业知识培训,培训主题为“化工传热技术”和“传质分离技术”,培训详细内容见表2。经过两天的培训,员工在理论基础、综合计算、选型设计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该企业为建立员工专业知识培训的长效机制,与我校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我校多名骨干教师参与建设了该企业员工培训的试题库与试卷库。笔者参与完成了“化工原理”课程试题库的建设,现已交付该企业使用。

2开展实践锻炼

2.1校企合作的机制保障

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不是短期任务,更不是一锤子买卖,它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和常态化工作,需要校企之间有长期的合作机制,甚至是战略合作作为保障和支撑。职业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校内学生,还包括全体社会人员。职业教育的主战场渐渐地由学校向企业转移。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并不意味着职业培训的结束,恰恰相反,其职业周期才刚刚开始。职业培训应当贯穿于职业人的全部职业周期,实现培训—就业—再培训—更好地就业—持续培训的良性循环直至其退休。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校企合作不是签签协议,走走过场,拍拍照片,而是脚踏实地的狠干,长期有效地真干,双赢互惠地实干,需要有长效的合作机制。在机制的保障下应当加强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一方面鼓励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高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全周期过程;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赴企业,学习行业最新技术和理念;第三方面鼓励发展“双师型”教师、“复合型”技工。

2.2校内评价的制度保障

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不是针对某专业或某个教师,而是所有教师均要完成的工作。学校的领导班子应当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制度,保障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能长期有效开展,如可以考虑将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纳入评价机制,鼓励教师赴企业实习;可以考虑教师脱产实践锻炼,在赴企业实践期间不安排其他工作,让教师安心学习;可以考虑减免赴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2.3前期调研的计划保障

实践锻炼需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和详实的任务计划。以笔者此次经历为例,我校相关职能部门在2021年3月初至4月初做了1个月的计划准备工作,与多家企业沟通、调研、协商,最终与3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2家地方行政单位(产业园区管委会)达成意向。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教师的专业需求。校方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锻炼的方案和计划,包括时间、行程、专业方向、具体部门、实习内容、企业导师等。有了具体的方案和计划,可以精简冗杂的流程,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实习的效率,也方便企业做准备工作。有了计划保障,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有条不紊、稳步推进,才能保障实践锻炼顺利进行。

2.4后期考核的总结保障

实践锻炼结束之后需要做好翔实的总结工作,并以此开展相应的考核。科学充分的总结工作有以下几个作用:①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将实践锻炼的所见、所闻、所学应用于教学,转化为教学素材[2],提升教学水平;②可以推动实践锻炼的实习成果惠及其他教师,达到教师之间的带动作用;③可以将信息反馈给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并整改不足之处,为今后持续、科学、更深层的校企合作打好基础。总结工作包括:①完成实践锻炼任务书(附佐证材料);②完成实践锻炼专业汇报;③开发1项实训课程或实训项目;④开展1项教学改革或课程改革;⑤撰写1篇教研论文。

3结束

语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和实体经济建设的必然结果,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科学之路,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力抓手,是不断强化教师技术、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是落实“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的有力保障。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必然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校、企、师共同努力,做好机制、制度、计划、总结等多方面的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02-24.

化工实训总结范文4

围绕叶传质分离技术曳课程建设方案进行课程开发建设

成立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传质分离技术》课程建设开发组织,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建设方案。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化工总控工高级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深入企业,广泛调研和对典型岗位任务分析后,构建《传质分离技术》课程。

开发《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配套教材: 在有企业专家参与下开发出《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配套教材[2]。教材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遵循国家职业标准与生产岗位需求相结合原则基础上,要打破课程界限,有效整合了化工原理、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认识实习、化工制图、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等多门课程的部分资源,并将化工总控工考核内容融合于课程教学之中,依托实训装置和实训基地,使教材更加适合实现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教材具有如下特色:淤所选教学情境是经过调研论证的相关企业典型单元操作;于突出高职特色,依据生产实际的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知识来选择内容,主次分明;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与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化教学要求相适应,体现“讲、学、做”一体化,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榆工作任务典型,既承载知识又承载技能,且知识支承技能;虞知识由简到难,技能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操作进,螺旋上升。

创建与《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条件: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多媒体专业教室、仿真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模型、实物等教具。使用时不与其它班冲突。课程教学对硬件环境基本要求见表3(略)。校外实训条件:具有对应本课程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可以在校外真实生产现场完成教学任务。建成或开发的实训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训条件已到达或超过教学基本要求,完全胜任《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需要。

叶传质分离技术曳课项目化教学具体实施

按设计的学习情境组织编写教材、教案、课件等。制定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考核方案,确定监管组织、成员职责,开展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任务为导向实施“讲、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学生、老师和实训设备的学习领域三要素,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将每个任务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布置工作任务,组织相应的工具、设备、实训指导书及资料等供学生选择、决策,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在教师的监督、引导下,进行操作并做相应操作记录,期间根据考核标准进行过程考核,以督促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最后通过讨论、总结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和能力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方法以及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传质分离技术》课程考核评价 改革考核制度,建立适应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传质分离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的一部分。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适应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按课程总体设计要求,为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每个学习情境都设计了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评价方案[3]。将考核与“教、学、做”同步,围绕对知识在生产实际应用与技能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考核。项目化教学考核方式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笔试,轻操作;重期末试卷分数,轻学习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考试方式突出了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

化工实训总结范文5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我院成立时间最早的主要专业之一,自1978年设置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在化工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化工操作、管理、科研方面的优秀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应用化工专业,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抓好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力争使该专业成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优、毕业就业率高、在全省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一流专业。为适应这一新形势,与应用化工专业群建设和改革相配套,《化工产品合成技术》成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鉴于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在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对《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课程进行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理念的改革和探索。

1《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课程,长期以来采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参观实习三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化工技术专业的迅速发展,发现这种模式还存在不少弊端,导致教学效果不近人意。

(1)教学规模与实训配套错位。近几年,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我系学生人数从原来的每年1000余人迅速增加到现在的2000余人。学校的各方面配套设施特别是实训装置与场地的建设跟不上招生规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实训时往往采用合班教学,这就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下降。尤其是课程要求的现场实习,由于学生人数太多,生产单位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即使联系到一些实习单位,也由于学生人数太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在讲解和操作过程中不能保证面面俱到,实习效果也不太理想。

(2)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课程内容较多,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大,单纯的理论授课学生不易掌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学时的压缩、校内实训场地条件的局限等因素影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贯彻。尽管我们已经建设好了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开展产品合成、精制、鉴定等实践操作,但是这些实训环节未能与产品合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任课教师缺乏现场经验,对理论知识十分熟悉,但合成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不太清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教材建设滞后课程目标。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教材缺乏,目前的《化工产品合成技术》教材内容多是介绍产品合成的理论知识,信息量多而且广,深奥的理论偏多缺乏必要的实践案例和操作技巧。学生学完后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

2《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课程教学的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或合成产品为载体,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加强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评估和管理,加强立体化的教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标准。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应用化工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结构是以化工产品小试合成开发为线索进行设计,包括:合成任务书的解读、资料检索、合成路线设计与筛选、单元反应的控制、合成反应的操作、产品处理等。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确定充分考虑了化工产品研发员的相关要求。

(2)编写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思想,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出相关专业知识;以典型化工产品的合成反应为基础,展开典型化工产品的研发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由易而难,多采用讨论、考察、实际操作、师生互动的课内外活动形式,给予师生以创新的空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熟悉化工产品合成的整体过程,掌握化工产品合成中常见反应装置的搭建、试剂的处理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操作、各种单元反应的控制及操作方法,产品的分析测试和鉴定方法等相关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富有爱心的思想品质。

(3)实习实训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首先是学院加大投入,购置更多的实训设备与器材以满足更多学生实习的要求;其次是学院与周边各种化工企业保持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从而改善本专业的教学条件,这也体现了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4)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新课程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新技术应用普遍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改变以往那种先在课堂上学理论,然后到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对于某一学习领域来讲,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教学地点也可以不固定,有的工作任务可能在教室完成,有的可能在实训基地完成,并且是穿插进行。此外,我们还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由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设置教学情境,给定每一个学生的教学项目,由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设计方案;教师做好事前、事中与事后的督导与互动,尽量多让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真正做到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机结合;通过实验、分析、总结,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与项目教学等其它形式。

(5)课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后,每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工作往往不是靠某一个教师来完成的,而是靠一个团队来完成的。因为对于某一个学习领域而言,会涉及各个专业的相关知识,而对某一个体来说,很难做到对各个专业的相关知识都很精通。比如,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这一学习领域就必须由化工工艺、化学原理、电气仪表控制等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论,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给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完成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还应具备企业工作经历,能够从事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笔者建议教师每隔几年,到对口化工企业挂职,也可请企业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做新知识讲座或指导教学工作,在教师提高实训环节教学能力的同时更新专业知识,确保提高教学质量,这也充分体现了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p#分页标题#e#

(6)课程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教学理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某一项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在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讲述法、仿真教学法、实际操作法进行演示或指导,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就产品合成技术专业来说,改革后可采用合成工取证的考核方法,分为应知和应会两个方面,应知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技能评价,如常见仪器设备的结构、合成原理、性能特点等;应会的考核内容主要是检查方案设计能力、工作任务的完成及演示情况等。如产品合成方案的设计、合成工作的完成情况及产品的分离与精制等。除此之外,还要考核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等。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小组成员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果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工作任务,还要参考企业相关人员的评价。学生通过企业的社会实践,在非专业领域的素质考核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学生通过在企业参加岗位劳动或参加科技、工程项目开发建设,可以学到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锻炼职业能力;学生通过企业了解社会,在企业实践中锻炼语言沟通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学习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培养自身的情操和伦理道德修养。

3《化工产品合成技术》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

(1)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新教学理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先前的纯理论或纯实践性教学而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完成情境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

化工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化工专业;反应设备;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技术技能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与社会的发展,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高职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它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化工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专业教师通过化工技术类企业多次调研和协作交流,以化工企业技术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本位,对技术技能课程“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应对反应设备课程内容更具有化工职业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满足化工行业技术岗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1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的原则

针对原有高职化工反应设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坚持高等教育发展观,遵循企业对化工技能人才需求的特点,按照“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显特色,开放性”的原则对课程体进行改革。(1)强能力、重实践。建立以培养能力为基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后的课程必须注重实践内容,全面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2)高素质。真正把素质教育延伸到反应设备课程内容的各个部分、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育转向过程、从现在延伸到未来、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知识与能力的发展。(3)显特色。“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体现化工专业的办学特色,依托我校化工专业实训设施的优势,突出吉林市化工城的地域优势,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以培养专业人才。(4)开放性。突破课程界限,整合化工专业知识,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为未来化工专业学生的工作发展和就业迁移奠定基础。

2课程改革措施

2.1项目带入课堂,以项目建设课程

课程组教师全日制下厂实践,深入化工企业进行调研,接触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分析归纳出符合反应设备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工人一起,紧贴岗位实际工作,结合反应设备实训室,以化工技术技能学习为主线,选择典型的反应器操作与控制作为教学项目,共同开发设计项目学习内容。将项目带入课堂,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有意地引入的理论知识,依靠项目导向,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反应设备知识的好奇心和热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反应设备操作和控制”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从实施“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课程的过程来看,将项目带入课堂,能有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实现依托项目导向机制下的课程改革建设,更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精神,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建设。

2.2各种教学方法共同使用,增强了教学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接受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通过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单边”教学转变为“双边”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做到引人入胜,设法激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在获取知识同时培养素质能力。如在讲反应器封头单元中会让学生思考“不同形式的封头”有何科学道理?接着反问学生:“不同条件下,能否互换?”。学生会很自然地回答:不能。继续问:“为什么不能?“学生的思维开始变得活跃。这是表达对知识的渴望,然后将问题带到理论内容中,并将学生带到实训室,通过真实设备和老师的问题及介绍,学生将很快将知识与真实设备相结合。因此,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通过以赛代练、开放实训室等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从而大大培养其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注重结合化工反应设备的实际状况与发展,将现代前沿科技成果介绍给学生,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与创新活动相结合、把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授课的全过程,开创出一条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树立化工生产工程的良好理念

以往的反应设备课程是知识内容与实践相分离,改进的“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技术技能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技能。改进后,首先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着实训装置研究任务,如何解决关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教师掌握节奏,并适时进行引导和启发,保证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最后由教师简单明确地讲解,并注意将各种工程问题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和步骤的能力。

3结语

“反应装备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才能使使教学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把握“反应装备操作与控制”课程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化工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玮.“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探讨———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62-64.

[2]叶宛丽.《反应设备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建设与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5):52-53.

化工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高水平专业群

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等政策文件的出台[1-2],以及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实施,新时代新一轮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被舞起。其中,高水平专业群的布局是“双高”建设中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专业群建设正式进入国家顶层设计范畴,并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改革与发展的抓手和热点[3-4]。同时《方案》中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1]。2019年4月,教育部等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5],标志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之前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同,二者的级别和定位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通过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给出的等级证明,是行业、企业颁发的所从事岗位应该具备的技术能力证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由人社部门定职业标准,教育部门定教学标准,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负责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培训,培训评价组织负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开发建设,实施职业技能水平考核评价、颁证等相关工作[6]。而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认定的国家证书,是对劳动者具有和达到某一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标准的认定。2019年4月、2019年9月、2020年1月和2020年12月教育部相继了四批试点目录,其中第四批试点目录[7]中才公布了适用于化工领域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此针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的试点证书工作也在2021年才刚刚起步实施。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进行高水平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并从2021年开始启动化工领域相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因此,如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开发与实施“1+X”证书制度,并与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条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值得深入探索与实践[8-9]。

1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专业群可以围绕学科基础、产业链构或职业岗位群来构建专业群。专业群应该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背景、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是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核心专业,引领带动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发展,形成基于能源化工产业原料加工(石油炼制)—材料生产—材料深加工—产品应用与服务产业链,专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专业集群。开展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就能够把这些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专业集群,从而达到既加强核心专业的建设,又发挥优势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相关专业的提升,提高办学效益。

2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1+X”证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1顶层设计,重构与“1+X”证书体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旨在培养对接能源化工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技术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将专业与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与“X”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将化工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并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使之与其相适应,并将学生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考证相融合[10]。将“双证书”培养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要对专业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梳理,科学定位,重构“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

2.2课证融通,统整与“1+X”证书体系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在分析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已经纳入教学体系和将来能够纳入并能有效完成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将其转化为若干门专业课程,或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纳入专业课程,并将其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群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及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等部分组成,实现底层的专业平台课程共享,中层的专业模块课程分立,高层的拓展课程互选,确保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11]。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共建9门共享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设备与机械、化工识图与制图、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安全技术、环保与职业卫生。在此基础上,以“X”职业技能证书为单位统整与“1+X”证书体系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融入化工精馏安全控制(主要对接课程: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危险及可操作性(HAZOP)分析(主要对接课程:化工安全技术)、化工设备检维修作业(主要对接课程:化工设备与机械)等“1+X”证书内容。内容基本重合或覆盖“课证融合”课程,使课程内容与证书教学内容有机衔接,形成每个专业群一组“课证融合”课程的架构,为“1+X”证书制度试点奠定基础。

2.3引培互助,打造与“1+X”证书体系相适应的教师团队

教师团队是实施“1+X”证书试点的基础和保障,通过“行、校、企”协同建设,通过“自育”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推进“1+X”证书体系的教师团队建设,打造一支熟练掌握并能有机融合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双标准师资团队,不断学习新技术与新技能,同时满足培训与教学的需求。一是实施“一教师一方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坚持校内外培养相结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校内实践锻炼,参与项目研发,赴国内外研修访学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组织教师深入学习“1+X”证书试点制度,研读化工类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专业教学标准,并加强与第三方培训评价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完成考务相关流程与工作;三是建立“校企互聘互兼”机制,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学与培训,合理提升团队的培训能力[12];四是形成高效的培训分工协作机制。培训团队教师要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全局意识和整体认知,又针对团队中每个教师的擅长领域进行分类培养,形成错位发展、各有所长、能力互补、结构优化的教学培训团队,并积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组织交流互动,共同打造多元组合的混编高水平双师团队。

2.4资源增容,开发与“1+X”证书体系相支撑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条件,统一规划、共建共享与“1+X”证书体系相支撑的教学资源,对专业群的培训教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13]。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效衔接,专业教学内容与“X”证书培训内容协同组合,及时引入或编写相适应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专业群内共享课程平台和在线开放课程,共同开发、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针对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系统。对接理论和实践、融合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设计配套各类实训,如专业基础实训、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和跨专业综合实训等,扩建充实实训基础设施,保障教学与培训需求。制定融合证书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并加强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时的过关率。

2.5有效监督,创新与“1+X”证书体系相呼应的评价机制

一是在“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中,总结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能力训练方案,并根据动态反馈调整机制及时进行评价调整;二是学院按照程序申请设立为考核站点,配合培训评价组织实施证书考核。建立健全证书培养、组织管理保障机制,杜绝乱培训、滥发证。考核时以“能力为本、教考分离”为原则,按照职业技能标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客观公正评价典型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14];三是建立技能证书学分认定体系。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分认定要求,做好获证学生的学分替换工作;四是建立纵向对比与持续追踪、横向对照与全面评估的机制。纵向对比与持续追踪就是建立试点学生的长期档案,追踪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判断“1+X”证书制度试点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而横向对照与全面评估,是将试点班级学生与常规班级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全面评估其差异及变化。

3结束语

化工实训总结范文8

1.1依托当地企业做好调研工作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尤其是为当地社会输送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建设,因此做好调研工作,必须依托于当地企业。调研工作不能流于表面,要发动整个教学团队的力量。首先,从专业层面应该有整体规划,确定调研的时间段、调研哪些企业,到具体实施阶段,老师下去调研的时候不能仅仅是盖个章回来就了事,应该提供现场调研的图片、个人小结等资料,另外为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专业层面可以发放调研津贴。材料收集好之后,要依据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工作,提炼出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综合人才、岗位能力分析、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等。

1.2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是校企合作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在人选是一定要经过筛选,务必选择一个对整个专业发展能够提供指导性意见的人,这就需要他有在这个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另外需要热爱教育事业,不能只是来挂个名,开个会,还需要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直到作用。

2.做好课程体系建设

2.1根据专业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每个专业发展的沿革不一样,所以制订课程体系时绝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尤其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很多课程的开设是需要硬件支撑的,因此有些课程其他学校能开,本校可能开不了。另外,要充分考虑到师资情况,校内教师上不了的课程,要请企业老师来上课,如果连企业老师也找不到合适的,就得考虑这门课程是否能开设。

2.2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高专的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技术型人才,因此要充分做好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理实一体课程要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决不能只在黑板上写写划划了,现如今90后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老师一定要充分备课。师生双方应该在实验实训室边教、边学、边做、边评定,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做好学期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每个学期的实训内容可以是基于某门课程的也可以是基于多门课程的,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可以基于电工电子技术进行维修电工的实训,也可以综合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安防技术、消防技术等进行智能管理系统综合实训。这种生产性的实训课程要尽量聘请资深的企业人员参加,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提高专业技能都有帮助。另外,做好顶岗实习和毕业项目设计。教师在给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时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依照个人的喜好,这就需要专业层面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最后,做好职业认证工作。要为学生制订弹性的证书获取机制,每个学期的实训课程尽量为学生提供考证的机会,告诉学生哪个证是必考的,哪些证书是选考的。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考合适的证书。

2.3改革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在改革创新考核形式上,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采用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可以积极推进过程考核,让学生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够得到回报。总之,真实、客观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能让其明白处于集体中的责任。

2.4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这种偏理工科的专业,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以后想在社会上立足并且过得幸福,这跟人的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并不完全依赖于个人的技能。因此在开设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上述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法规常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基础课,也可以开设电影艺术欣赏、围棋、书法等素质拓展课。另外,可以在以专业为单位积极鼓励学生创办或参加社团,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让他们提前了解和融入社会。

3.建立动态评价、调整机制